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9151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docx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计划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的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名已成为行政管理、经济建设、内外交往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资源和最常用的社会公共信息,在丰富城市内涵,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对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品牌和形象。

芜湖是一座襟江带河的江南古城,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也同样拥有丰富的地名文化。

它是芜湖人文资源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变迁发展的缩影与见证。

近年来,随着芜湖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的加快发展,新生地名大量产生,迫切需要对地名命名作出科学的、前瞻性地规划设计,建立完善规范有序、标准高效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当前城市建设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

同时,进一步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给城市建设融入文化内涵,为城市品位加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需要。

芜湖的路名产生于城市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城市建设的各个阶段,目前在市地名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的市区路名有580多条,很多老地名对弘扬芜湖历史文化、方便群众生活起到了积极有效地促进作用。

随着芜湖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加快发展,新建道路、小区、各类建筑物等新地名大量产生。

由于以往“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很多暂用名称、工程立项名称等往往宣传在先,先入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无序和混乱,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我市的地名标准化、规范化工作一直在不断推进,2000年全市地名规范化管理确定了主要道路命名“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

但总的来看,目前“先建设、后命名”的机制使地名命名始终滞后于城市建设,地名的系统性不强,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和城市特色不够,品味有待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与芜湖“大建设、大发展”的形势和树立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的要求不相适应。

2006年行政区划调整后,芜湖市区面积由230平方公里扩展到720平方公里,城市范围的扩大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给地名规划工作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要求地名命名必须依托城市规划所及的720平方公里大区域,展望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地规划设计。

近年来,地名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地关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地名工作有不少建议和提案,新闻媒体、广大市民也提出了各种意见和反映,为开展地名规划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为提高地名命名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文化品位,在继承地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使地名能更好地体现芜湖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市民政局编制了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对城市主干路网新建和规划道路提出了预先命名的方案。

二、规划的指导思想

体现芜湖城市总体规划精神和要求,反映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即:

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滨江山水园林城市;以构筑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城市路名体系为目标,增强路名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稳定性;体现芜湖特色,提升地名文化品位,方便社会使用。

三、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本次路名总体规划的范围覆盖芜湖市区行政区域。

规划期限与《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保持一致,截至2020年。

四、规划依据

(一)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

(二)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民行发〔1996〕17号)

(三)民政部《关于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通知》(民函〔2005〕122号)

(四)民政部、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地名规划工作的通知》(民发〔2005〕65号)

(五)《安徽省地名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35号,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

(六)《芜湖市地名管理办法》(芜湖市政府令第24号,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七)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及各相关规划

(八)其他相关政策文件

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通过对芜湖市区主干路网的全面梳理,对新建和规划道路提出了预先命名方案。

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老城区少数原有路名进行了调整。

拟新命名道路69条,更名15条,调整起讫点26条,名称保持不变的37条。

其中,对规划纵1路和规划横8路纵横两大主干路,提出了局部调整的命名方案。

规划方案在保持芜湖城市路名“横山纵水”总体规律的基础上,围绕长江文化、徽商文化和芜湖特色文化三条主线,进行路名规划布局。

(一)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根据芜湖城市性质的定位,立足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在路名布局和命名采词上,体现城市规划精神和要求,反映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突出展现主干路网“十二纵十三横”的骨架。

同时以“一心四组团”规划布局结构为宏观框架,根据分区功能特征,对各组团提出路名布局引导。

(二)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优化路名命名布局和路名采词的规律性和系列化,主干路命名保持“东西为山,南北为水”的基本规律,以整体性把握全局。

相对独立区块内的道路命名,结合其区域性质,以系列化的采词营造不同区块地名的个性和地域特征。

同时注意留有余地,适应今后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体现芜湖特色。

选取适宜的新建或规划道路,采用芜湖的自然山水、历史名人、典故传说、古迹遗址等多样化的系列名称,反映芜湖的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彰显城市特色。

(四)老地名保持稳定。

对老城区内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路名,尊重历史和群众习惯,尽量保持稳定,一般不作更改,确需调整也应谨慎适度。

六、各组团的路名规划布局

(一)城市核心区

1、城市核心区是芜湖老城区所在,集中了绝大多数老地名。

总的命名原则是古地名和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地名基本保持稳定,根据城市规划对少数改造区域的路名稍作调整。

2、商务文化中心区

该区块内环绕政务中心的4条道路名称采用芜湖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方案中选取了(汤)天池路、(萧)云从路、(张)孝祥路、(戴)安澜路;其他道路名称以花木系列为主题,南北向道路以“花”系列命名,东西向道路以“树”系列命名,淡化权力色彩,体现政务中心和谐亲民的氛围,方案中采用了香樟路、银杏路、百合路、海棠路等;该区块的4条框架道路仍以山水命名,分别为中江(北)路、新安江路、赤铸山(东)路、赭山(东)路。

(二)城北组团(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其现有路名格局(港湾路、浦江路、珠江路、越秀路、龙山路等)基础上,拓展深化形成全国名山大川系列,展示开放和包容。

方案中采用了泰山路、嵩山路、衡山路、华山路、漓江路、千岛湖路、太平湖路等。

(三)城东组团(清水区域)

结合现代工业、居住为主导的新区定位,命名以全国名山大川系列为主。

方案中选取了汉江路、湘江路、赣江路、闽江路等大江系列以及雁荡山路、珩瑯山路(支路)等。

(四)城南组团(弋江区)

1、在其现有路名格局(荆山路、峨山路等)基础上,拓展形成安徽和芜湖知名山水系列。

方案中采用了琅琊山路、齐云山路、丫山路、乌霞山路、九连山路、白马山路、漳河路等。

2、高教园区:

以文化、教育为主题进行采词,形成文教路名系列,方案中采用了文津路、文昌路、荟文路。

(五)三山组团

采用全国名山大川系列和三山区本地山水系列的组合。

根据临港产业区的特点,方案中选取了洞庭湖路、鄱阳湖路、洪泽湖路、太湖路“四大湖”系列,以及龙湖路、三华山路等三山当地山水系列。

七、关于“大道”的使用

从全国主要城市使用“大道”的情况看,以往北方城市使用较多。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现在南方城市使用“大道”、“大街”的逐渐增多。

根据新一轮芜湖城市规划,有些道路确实规模大、跨度长、景观靓丽、能体现都市风貌。

对此,有控制地、适度的使用“大道”,对展示芜湖城市形象比较合适。

方案严格控制了“大道”的使用,选取了5条红线宽度在60米以上、且为各组团的重要道路以“大道“命名,分别是:

鸠兹大道、万春大道、徽商大道、青弋江大道、三山大道。

对大道的分段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

1、广州市的基本做法是在大道名称后加方位词,如广州大道北、广州大道中、广州大道南;黄浦大道西、黄浦大道中等。

2、成都市的做法是在大道名称后加分段,如蓉北商贸大道一段-三段。

比较这两种分段方法,结合我市道路的已有分段习惯,对某些超长的道路,拟综合以上两例的做法,采取段位以方位词相区别,其后缀以“段”。

如××大道中段,××大道西段等。

八、体现芜湖特色和徽商文化的命名方案

(一)鸠兹大道:

将三环路(规划名)命名为鸠兹大道,起止点是经济开发区泰山路(暂用名)-芜繁快速通道。

分为北、中、南三段命名,北路起止点是泰山路-青弋江,中路为青弋江-漳河,南路为漳河-芜繁快速通道。

名称含义:

三环路为今后城市的中心道路,红线宽度为80米。

以芜湖古称“鸠兹”命名,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二)万春大道:

将东四大道(暂用名)命名为万春大道,起止点是九华北路-东区经七路(规划名)。

分西、中、东三段命名,西段是九华北路-扁担河,中段是扁担河-东区经四路(规划名),东段是东区经四路-东区经七路。

名称含义:

万春大道红线宽度为60米,东段途经著名的万春圩区,以此取名展示芜湖的历史文化成就(万春圩始筑建于西晋,北宋时由沈括设计重修,为长江南岸最大的圩田之一,是芜湖的米粮仓,代表中国农业文明的成就)。

(三)楚江(北、中、南)路:

将现吉和北路、吉和南路、滨江中路、滨江南路合并,新命名为“楚江路”,起止点是原芜湖造船厂南门-新市口转盘-临江桥-利民路-峨山路-火龙岗镇奎湖路(暂用名)。

分北路、中路、南路三段命名。

北路是原芜湖造船厂南门-临江桥,中路是临江桥-峨山路,南路是峨山路-火龙岗镇奎湖路。

名称含义:

芜湖位踞历史上“吴头楚尾”之地,李白曾有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楚江”为长江流域在芜湖地区的别称,蕴含着美好的意境,也反映了该路滨临长江的地理位置。

(四)中江(北、南)路:

将神山东路(暂用名)命名为中江路,起止点是东四大道(暂用名)-城南纬五路(规划名)。

分为北路、南路两段,北路起止点是东四大道-青弋江,南路起止点是青弋江-城南纬五路。

名称含义:

历史上的中江途经芜湖,是连接长江、太湖、巢湖的重要水系,曾有大禹导中江的记载,中江也成为芜湖的古名。

该路北段为商务文化中心区的框架道路,以此命名体现芜湖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与区域环境相协调。

(五)徽商大道:

将东区经一路(暂用名)命名为徽商大道,起止点是东区东五路(暂用名)-利民东路。

名称含义:

该路红线宽度60米,是今后连接长三角区域的重要通道。

芜湖是徽商文化的集散地,徽商在此发展壮大并走向全国,深受徽商文化的浸染。

以“徽商”命名既反映芜湖与徽商文化的紧密关联,也有利于进一步打响芜湖的徽商品牌。

(六)青弋江大道:

将弋江(北、中、南)路更名为青弋江大道,起止点是万春大道-马饮立交桥北端。

仍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是万春大道-神山口,中段是神山口-利民东路,南段是利民东路-马饮立交桥北端。

名称含义:

该路是205国道过境线,也是连接长江大桥的主要通道,红线宽度为60米,拓宽改造后位置更显突出,气势更为宏伟,是芜湖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

青弋江是皖南的母亲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命名展现道路气势,融入文化内涵。

(七)(汤)天池路、(萧)云从路、(张)孝祥路、(戴)安澜路:

将商务文化中心区内环绕政务中心的4条道路分别命名为(汤)天池路、(萧)云从路、(张)孝祥路、(戴)安澜路。

名称含义:

以芜湖历史上4位代表性的名人命名:

铁画创始人汤鹏(天池)、姑孰画派始祖萧云从、南宋状元张孝祥、抗日名将戴安澜,展现芜湖的历史人文特色。

(八)体现芜湖文化底蕴的预留路名:

以芜湖历史和文化为主题,形成与之相关的建筑、遗址、典故传说等语词系列。

预留米市路、海关路、铁艺(画)路、道台衙路等,待“芜湖古城”和畅通工程新辟道路命名选用。

预留干将路、淬剑路等,待神山公园改造新辟道路命名选用。

九、纵横两大主干路的命名调整方案

(一)规划纵1路(规划名称):

包括现长江(北、中、南)路、银湖南路(裕中集团-新市口)路段、吉和南路、滨江(中、南)路及其南延伸段。

调整方案:

保持长江北路、长江中路、长江南路、银湖南路名称不变;将现吉和北路、吉和南路合并更名为楚江北路,起止点是原芜湖造船厂南门-临江桥;将现滨江中路、滨江南路合并更名为楚江中路,起止点是临江桥-峨山路;将滨江南路南延伸段命名为楚江南路,起止点是峨山路-火龙岗镇奎湖路(暂用名)。

(二)规划横8路(规划名称):

包括现北京西路、北京东路、营盘山路(惯称)、赭山东路。

调整方案:

北京西路保持不变,起止点仍为长江边原八号码头-黄山中路(安师大东大门);现北京东路起止点是安师大东大门-两站广场,拟将安师大东大门-市国土局-弋江中路-第五医院-扁担河的道路命名为“北京中路”,扁担河-清水大桥的道路命名为“北京东路”;将市国土局-两站广场的道路更名为“丹阳路”,两站广场-芜宁路大桥闸道的道路派生命名为“丹阳北路”。

“丹阳”名称含义:

历史上自芜湖置县起,曾长期隶属丹阳郡,“丹阳”是历史久远、与芜湖有紧密关联的古地名,同时也指“丹阳湖”,上古时长江至芜湖,江水内聚丹阳湖,早期芜湖县城在今咸保圩即丹阳湖畔。

十、规划方案已征集的意见

经前一阶段征求相关部门及有关人士对路名规划方案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规划方案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和绝大部分命名方案等表示同意,认为路名应便于群众理解和记忆,反映芜湖文化特点和城市特色。

(二)对“鸠兹”、“中江”、“万春”等体现芜湖文化底蕴、具有芜湖特色的路名,以及适度使用“大道”以展示芜湖城市形象,表示赞同。

(三)建议在编制路名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各区(包括各区开发区)分区路名规划的编制。

我们将在这次路名总体规划方案确定通过后,抓紧制订分区路名规划方案,满足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

(四)对芜湖历史文化名人和反映米市、铁画(铁艺)、海关、道台衙等芜湖历史文化的名称,有的专家建议用于对芜湖古城或老城区畅通工程的规划道路命名,有的建议用于对新建或改造主干道的命名。

规划方案选取了芜湖历史上的4位名人,集中用于商务文化中心区内道路的命名。

对与芜湖历史文化相关的建筑、遗址、典故传说等语词系列做了预留,如米市路、海关路、铁艺(画)路、道台衙路、干将路、淬剑路等,待今后城市新建或规划道路命名时选用。

十一、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的措施

(一)地名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民政部门是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民政局应加强全市地名工作的宏观规划和管理,强化指导、协调、监督,各县、区民政局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切实履行地名管理职责,负责做好本辖区内地名命名的审核上报和门牌等地名标志设置等管理事务,建立地名月报制度,向市民政局上报更新地名信息。

建设、规划、房管、公安、交通、国土、市容、财政、工商、旅游、邮政、水务等部门,应依照各自职责,配合民政部门做好地名管理相关工作,巩固和加强“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地名管理工作机制。

(二)扩充完善地名专家组。

对2005年建立的地名专家组进行扩充完善,聘请关心地名工作、热心地名研究,在地名历史、地名文化、地名管理等方面有造诣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及与地名工作密切联系的有关部门同志组成地名专家组,建立完善议事、例会等工作制度,加强我市的地名理论研究,对地名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提高地名命名的科学性和文化品位,提升地名管理水平。

(三)建立地名储备词库。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抓紧建立体现芜湖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地名命名备用词库,并根据城市发展变化不断积累和丰富,满足今后新生地名的命名需要。

(四)规范地名命名申报、论证、公示、审批和发布制度。

各有关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应按照2006年出台的《芜湖市地名管理办法》规定,严格履行地名命名的报批程序。

命名方案经地名管理部门审核后,应召开论证会,听取和吸纳专家和有关人士的评审意见。

正式批准前应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命名方案经批准后应通过市级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告。

芜湖城市路名总体规划方案(2007-2020)(征求意见稿)

一、拟命名的道路(66条)

序号

暂用名

拟命名

路别

走向

起讫地点

备注

1

芜湾快速通道

芜湾路

快速路

南北

清水青弋江大桥-芜湖机械工业园

2

芜南快速通道

芜南路

南北

火龙岗沿江高速接口-籍山镇205国道立交

3

芜繁快速通道

芜繁路

南北

横山-繁阳镇

4

三湾路

三湾路

南北

(鸠兹大道三山区段)-湾沚镇

5

三环路

鸠兹大道北段

南北

(泰山路)-青弋江

6

鸠兹大道中段

青弋江-漳河

7

鸠兹大道南段

漳河-(芜繁快速通道)

8

东四大道/井冈山路

万春大道西段

主干路

东西

九华北路-扁担河

城东组团

9

万春大道中段

扁担河-(东区经四路)

10

万春大道东段

(东区经四路)-(东区经七路)

11

东区经一路

徽商大道

主干路

南北

(东区东五路)-利民路

12

东区经四路

汉江路

主干路

南北

(东区东五路)-(城南纬五路)

13

东区经五路

湘江路

次干路

南北

(东区东五路)-(芜宣高速北支路)

14

东区经六路

赣江路

主干路

南北

(东区东五路)-(北京东路)

15

东区经七路

闽江路

主干路

南北

(东四大道)-(东区经四路延伸段)

16

东区东五路

雁荡山路

次干路

东西

扁担河-(东区经六路)

17

赤铸山路东延伸段

赤铸山东路

主干路

东西

弋江北路-(东区经七路)

18

东区经四路延伸段

珩瑯山路

次干路

东西

(东区经一路)-(东区经七路)

 

序号

暂用名

拟命名

路别

走向

起讫地点

备注

19

神山东路

中江北路

主干路

南北

(东四大道)-青弋江

商务文化

中心区

20

中江南路

青弋江-(城南纬五路)

21

神山南路

赭山东路

主干路

东西

五院-(东区东一路)

22

扁担河路

新安江路

次干路

南北

(东四大道)-黄山东路

23

府一路

白杨路

区支路

东西

(神山东路)-赤铸山东路延伸线

24

府二路

杨柳路

东西

(神山东路)-(神山环路)

25

新二路/府三路

(戴)安澜路

东西

(神山环路)-(新五大道)

26

中央北大道

(张)孝祥路

东西

(神山东路)-(扁担河路)

27

中央南大道

香樟路

东西

(神山东路)-(扁担河路)

28

府四路/府五路

银杏路

东西

(神山东路)-(扁担河路)

29

新一大道

百合路

南北

赤铸山东路延伸线-黄山东路延伸线

30

神山环路

海棠路

南北

赤铸山东路延伸线-黄山东路延伸线

31

新三路

(汤)天池路

南北

(府三路)-(神山南路)

32

新四路

(萧)云从路

南北

(府三路)-(神山南路)

33

新五大道

牡丹路

南北

(府一路)-黄山东路延伸线

34

新六大道

紫荆路

南北

(府一路)-黄山东路延伸线

35

东梁路(已使用)

东梁山路

次干路

东西

长江北路-(保顺路)

城北组团

36

保顺路(已使用)

保顺路

次干路

东西

(东梁路)-九华北路

37

向东路(已使用)

华山路

次干路

东西

长江北路-九华北路

38

尖山路(已使用)

漓江路

次干路

南北

(东梁南路)-鞍山路

39

嵩山路(已使用)

嵩山路

支路

东西

长江北路-(凤鸣湖东路)

40

衡山路(已使用)

衡山路

支路

东西

长江北路-九华北路

41

泰山路(已使用)

泰山路

主干路

东西

长江北路——(三环路)

42

千岛湖西路

天鹅湖路

特殊路

南北

龙山路-凤鸣湖北路

43

千岛湖东路

千岛湖路

特殊路

南北

九华北路-(衡山路)--(西梁山路)

44

太湖路

太平湖路

支路

南北

(泰山路)-鞍山路

45

景观大道

天山路

特殊路

东西

银湖北路-长江边

序号

暂用名

拟命名

路别

走向

起讫地点

备注

46

城南纬二路

丫山西路

支路

东西

滨江南路-九华南路

城南组团

47

丫山东路

芜石路-弋江南路

48

城南纬三路

琅琊山路

次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三环路)

49

城南纬五路

齐云山路

主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三环路)

50

城南纬六路西段

文津西路

次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花津南路

高教

园区

51

城南纬七路西段

文昌西路

次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花津南路

52

城南经二路

荟文路

支路

南北

城南纬六路-(奎湖路)

53

城南纬六路东段

文津东路

次干路

东西

九华南路-弋江南路

54

城南纬七路东段

文昌东路

次干路

东西

九华南路-铁路

55

城南纬九路、金山路(已使用)

乌霞山路

次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芜石路

56

城南纬十路、雪山路(已使用)

九连山路

次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九华南路

57

城南纬十二路、白马山路

白马山路

主干路

东西

滨江南路-九华南路

58

南沿河路

南沿河路

支路

东西

滨江南路-(神山东路)

59

利民路东延伸段

利民东路

主干路

东西

弋江南路-(东区东一路)

60

峨山路南延伸段

三山大道

主干路

东西

澛港大桥-繁昌横山

三山组团

61

龙湖大道

龙湖路

主干路

南北

峨山路-(三湾路)

62

进港大道/华电路

洞庭湖路

主干路

南北

长江大堤-(三环路)

63

小江路

鄱阳湖路

次干路

南北

江边疏港路-(长江南路)

64

峨溪河路

太湖路

次干路

南北

峨山路-(三湾路)

65

三山区经三路

洪泽湖路

次干路

南北

峨山路-长江边疏港路

66

三山大道

三华山路

次干路

东西

三华山-峨溪河支流

二、拟更名的道路(8条)

序号

现用名

拟更名

路别

走向

起讫地点

备注

1

弋江北路

青弋江大道北段

主干路

南北

(东四大道)-神山口

更名并调整起讫点

2

弋江中路

青弋江大道中段

神山口-利民东路

3

弋江南路

青弋江大道南段

利民东路-马饮立交桥北端

4

赤铸山东路(东段)

赤铸山中路

主干路

东西

铁路立交桥-弋江北路

更名并调整起讫点

5

利民东路

利民中路

主干路

东西

九华南路-弋江南路

更名并调整起讫点

6

漳河路

南关街

区支路

南北

弋江桥-利民路

7

芜石路

漳河路

次干路

南北

金马门桥-(城南纬九路)

更名并调整起讫点

8

沿河路

北沿河路

支路

东西

吉和南路-康复路

 

三、拟调整起讫点的道路(26条)

序号

现用名

路别

走向

现起讫地点

调整的起讫地点

备注

1

银湖北路

南北

龙山路-天门山路

(泰山路)-天门山路(莲塘新村)

2

花津南路

南北

利民西路-峨山路

利民西路-(奎湖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