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156054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0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 第七单元 第21讲.docx

高考生物复习江苏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讲

第21讲 生物进化理论

考纲考情——知考向

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B)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

生命观念

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并与环境相适应

科学思维

归纳演绎进化学说的提出,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近三年江苏考情

2018年T4(2分);2017年T7(2分);2016年T12(2分)

社会责任

正确使用抗生素,关注人体健康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意义:

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2)相关辨析

①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达尔文进化论

共同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①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

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③未就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

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1.(人教版必修2P116“探究”拓展)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2.(人教版必修2P114“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拓展)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否与环境相适应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人教版必修2P121“拓展题”)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

提示 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查科学思维能力

1.(2018·江苏卷,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解析 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体的比例,A正确;基因突变中的有害和有利突变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C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群体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不一定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 A

2.(2018·南京、盐城一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B.基因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环境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人工诱导形成的多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是不同物种;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不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因基因突变等变异发生变化.

答案 C

(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先于环境选择.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具有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3)生物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生物进化.   

 围绕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考查进化与适应观

3.(2018·南通、泰州一模)某动物种群栖息地由于道路开发导致该种群被分成了4个种群(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栖息地的分割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

C.道路的存在可诱导4个种群发生不同的变异

D.若干年后,4个种群仍可能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 栖息地的分割可能导致新种群数量变小,从而因遗传漂变等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4个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由于道路的存在使4个种群被选择下来的变异可能不同;若干年后,4个种群之间可能还没有产生生殖隔离,仍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 D

4.(2018·南京三模)如图Ⅰ、Ⅱ、Ⅲ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Ⅰ地区内物种甲中的某些个体迁移到Ⅱ、Ⅲ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之间出现的差异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甲、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者的种群基因频率相同

C.乙、丙之间形成生殖隔离后将无法交配产生后代

D.甲、乙、丙之间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解析 乙、丙之间出现的差异主要是突变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甲、丙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从而形成生殖隔离,两者的种群基因频率存在差异;乙、丙之间形成生殖隔离后可能无法交配,可能交配成功无法产生后代,也可能产生的后代不可育.

答案 D

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1)“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和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

(2)判断方法

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为可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种;若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为不可育后代,就为不同物种.   

 种群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5.(2018·扬州一模)设某

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右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解析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t时刻甲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0.8,a基因频率为0.2,而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为0.2,a基因频率为0.8,所以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相同,都是2×0.8×0.2=0.32;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因甲、乙种群的种群数量未知,所以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不一定为0.5;由题意不能确定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答案 A

6.(2015·全国卷Ⅰ)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的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解析 

(1)由题干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随机交配后,后代中基因型AA为

×

、Aa为2×

×

、aa基因型为

×

.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

的Aa基因型频率=

×

.

(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3A、2/3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为1/9、Aa为4/9、aa为4/9,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7.(2018·苏锡常镇三模)(多选)在一个群体足够大并且相对稳定的植物种群中,利用基因型为Aa的植株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a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Ⅰ表示的类型是连续自交

B.曲线Ⅱ的F1中Aa基因型频率是2/3

C.曲线Ⅲ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是2/5

D.曲线Ⅳ的F2中Aa基因型频率是1/4

解析 Aa连续自交n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n,对应曲线Ⅳ,F2中Aa基因型频率是1/4;Aa随机交配n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均为1/2,对应曲线Ⅰ;Aa随机交配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Aa基因型频率是2/(n+2),对应曲线Ⅱ,F1中Aa基因型频率是2/3;Aa连续自交n代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后,Aa的基因型频率2/(2n+1),对应曲线Ⅲ,F2中Aa基因型频率是2/5.

答案 BCD

1.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

用NAA、NXAY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XAY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

p=

=PAA+

PAa

q=

=Paa+

PAa

(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

2.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A%,a的基因频率是a%,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2.

(2)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X%,则A的基因频率是

a的基因频率是1-

;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Y%,则a的基因频率是

A的基因频率是1-

.

3.自交和自由交配对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影响

(1)自交:

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

(2)自由交配:

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

注:

男性人群中XbY的基因型频率=整个人群中Xb的基因频率.

考点二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

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2.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DNA多样性(根本原因)

蛋白质多样性(直接原因)―→生物性状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②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

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人教版必修2P124“思考与讨论”拓展)

(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病毒,还是细胞生物?

其生活环境是陆地,还是海洋?

(2)就植物和动物而言,谁最早登陆?

为什么?

(3)恐龙于何时绝灭的?

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提示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病毒是专性寄生的,没有寄主细胞,就没有病毒).

(2)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2.(人教版必修2P123“小字内容”)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论”: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对人类利用资源有什么启示?

提示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可启发人们对资源利用应做到“合理”,当某种资源过于繁盛时,应适当“收割”,这不仅有利于该资源自身发展,也必将有利于为“其他资源”腾出生存或发展空间,从而有助于人们获得更丰富的资源.

 结合共同进化的实例,考查进化与适应观

1.(2013·江苏卷)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解析 分析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可知,它们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它们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导致各自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基因突变只是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原因之一,A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标志,而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自然选择,B错误;据图中数据可推知,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为0.99%,按DNA碱基进化速率1%/百万年计算,则二者经历了99万年的累积,C正确;图中数据是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项中的比较无法得出对应结论,D错误.

答案 C

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标志

B.进化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文库的变更过程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引起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D.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对被捕食者不利

解析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化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共同进化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答案 C

 围绕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考查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2016·北京卷,3)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B项强调的是后代性别比例,引入的T区豹会引起后代个体存活率产生差异,没有迹象表明其子代不同性别生存状况有差异,所以后代的性别比例并不会受影响,B错误;由于没有生殖隔离,两个区的豹仍属于同一物种,所以并未影响物种丰富度,C错误;由于T区豹的引入增加了F区豹基因多样性,所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D错误.

答案 A

4.(多选)下列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判断是(  )

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 自然选择是通过对个体生存的选择作用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虽然能杂交形成三倍体西瓜,但三倍体西瓜是高度不育的,因此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发生了进化,并不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错误.

答案 BCD

澄清易错易混·强化科学思维

[易错易混]

易错点1 种群和物种的内涵与外延

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即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

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2 生物进化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

点拨 

[深度纠错]

1.(2018·盐城三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隔离导致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

B.相对狭小的环境中,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C.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物种的形成一般离不开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产生;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物种的形成一般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 D

2.(2018·苏州一模)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突变,从而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马和驴杂交能产生骡子,从而丰富了两个物种的种群基因库

C.环境直接选择了生物体的基因型,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是不同的物种

解析 滥用抗生素会将产生耐药性突变的细菌选择下来;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子不能产生后代,不是新物种,不会改变马和驴的种群基因库;环境直接选择的是生物体的表现型;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四倍体西瓜,属于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是不同的物种.

答案 D

随堂·真题&预测

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种仅存一个种群,该种群中每个个体均含有这个物种的全部基因

B.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

C.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古老地层中都是简单生物的化石,而新近地层中含有复杂生物的化石

解析 种群中每个个体只含有这个物种的部分基因,不可能含有全部基因,A错误;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仍可婚配产生可育后代,二者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B正确;无论是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作用,都会淘汰部分个体,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因此越古老地层中生物越简单,越新近的地层中生物的结构越复杂,D正确.

答案 A

2.(2014·北京卷,4)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 病毒感染兔后,无抗性或抗性弱的兔会很快死亡,抗性强的会存活一段时间或者一直存活,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有选择作用,A正确;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会很快死亡,同时强毒性病毒失去了宿主,繁衍机会大大减少,不利于维持它们的寄生关系,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一方面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升高,中毒性病毒具有更多的宿主,另一方面是因为强毒性病毒失去宿主繁衍机会少所致,C错误;病毒对兔的感染主要由蚊子在中间传播,蚊子在兔与病毒的共同进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D正确.

答案 C

3.(2012·江苏卷,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解析 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A正确;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古生物学证据,是以化石为依据的,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改变当地生物的生存机会,进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正确;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答案 D

4.(2016·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答案 C

5.(2020·高考预测)100万年前,刚果河将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隔离成两个种群,在刚果河北岸的种群要与大猩猩争夺食物,南岸的种群生活安逸轻松.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大、犬齿较长的黑猩猩,南岸种群进化为头骨较小、犬齿较短的倭黑猩猩.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不能交配产生后代,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黑猩猩较大的头骨、较长的犬齿有利于在竞争中获得食物

B.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种群基因库不同,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

C.与大猩猩争夺食物的过程诱发黑猩猩基因突变,产生有利性状

D.此实例中地理隔离是黑猩猩与倭黑猩猩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 由黑猩猩与倭黑猩猩不能交配产生后代可知,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不同;与大猩猩争夺食物的过程对黑猩猩基因突变产生的性状进行了筛选.

答案 C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

35分钟)

1.(2018·镇江一模)[HT]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细菌产生不定向的突变,接触青霉素后才将抗药性突变个体选择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