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4484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福建教师招考中学数学真题与答案解析

数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道,共 40 分)

1. 下列函数中,既是偶函数,又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的函数是(  )。

D. y = x

A. y = x

-2

B. y = x

-1

C. y = x

2

13

2. 由实数 a, -a, a ,所组成的集合里,所含元素个数最多有(  )

A.0 个B.1 个C.2 个D.3 个

3.从一堆苹果中任取 10 只,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

克)125 120 122 105 130 114

116 95 120 134,则样本数据落在[114.5,124.5)的频率为(  )

A.0.2B.0.3C.0.4D.0.5

4.已知 sin2α=-

24

25

π

 α∈(- 4 ,0),则 sin α + cosα = (   )。

A.-

1

5

B.

1

5

C.-

7

5

D.

7

5

5.   某个命题与正整数有关,若 n=k   (k ∈ N)时,命题成立,那么可推出当 n=k+1 时,该

+

命题也成立。

现已知当 n=5 时,该命题不成立,那么可以推得()。

A.当 n=6 时,该命题不成立B.当 n=6 时,该命题成立

C.当 n=4 时,该命题不成立D.当 n=4 时,该命题成立

 

6.若函数 y = f (x) 在区间 (a, b) 内可导,且 x0 ∈ (a, b) 则 lim

值为()。

h→0

f (x0 + h) - f (x0 - h)

h

A. f ' (x0 )

B. 2 f ' (x0 )

C. -2 f ' (x0 )

D. 0

7.若方程 (2m  + m - 3)x + (m  - m) y - 4m + 1 = 0 表示一条直线,则实数 m 满足(

22

A.

m ≠ 0

B.

m ≠ -

3

2

C.

m ≠ 1

D.

m ≠ 1 ,

m ≠ -

3

2 ,

m ≠ 0

8.设等比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 ,若 S10 :

 S5 = 1:

 2 ,则 S15 :

 S5 = 1:

 2 (

A.3:

4B.2:

3C.1:

2D.1:

3

)。

9.由直线 x = -

π

3

, x =

π

3

, y = 0 与曲线 y = cos x 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  

)。

A.

1

2

B.1            C.

3

D.

10.函数 f (x) = x - cos x 在 [0, +∞) ( 

 )。

11.已知函数  f (x) = (m - 1)x   + (m - 2)x + (m   - 7m + 12) 为偶函数,则 m 的值是(

12.  曲线 y = e  在点 A(0,1)处的切线斜率为(  )

A.没有零点B.有且仅有一个零点

C.有且仅有两个零点D.有无穷多个零点

22

)。

A. 1B. 2C. 3D. 4

x

 

A.1B.2C.eD. 1

e

13. 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

 

A.B.C.D.

2

14.设 A= - 3

2

0 8

1 5 ,则代数余子式 A12 = (

9 7

)。

A. - 31

B. 31

C. 0

D. - 11

15.利用斜二测画法得到的

①三角形的直观图一定是三角形;

②正方形的直观图一定是菱形;

③等腰梯形的直观图可以是平行四边形;

④菱形的直观图一定是菱形.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②B.①C.③④D.①②③④

16.某单位安排 7 位员工在 10 月 1 日至 7 日值班,每天 1 人,每人值班 1 天,若 7 位员工

中的甲、乙排在相邻两天,丙不排在 10 月 1 日,丁不排在 10 月 7 日,则不同的安排方案

共有(  )

A.504 种B.960 种C.1008 种D.1108 种

17.若 (x + 1 )n 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之和为 64,则展开式的常数项为(   )。

x

A.10B.20C.30D.120

18.下列关于总体说确的是(  )

A.要考察的对象叫做总体B.要研究的对象叫做总体

C.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D.要研究的对象的数量叫做总体

19.若 m, n 是实数,条件甲:

 m < 0, n < 0 ;条件乙:

方程

x   y

2m 2n

是乙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lim

20.已知x→1

ax 2 + bx + 1

x - 1

= 3

,则 b 的值为

A. 4B. -5C.-4D.5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5 道,共 10 分)

21.里氏震级 M 的计算公式为:

 M = lg A - lg A0 ,其中 A 是测震仪记录的地震曲线的最

大振幅,是相应的标准地震的振幅,假设在一次地震中,测震仪记录的最大振幅是 1000,

此时标准地震的振幅 A0 为 0.001,则此次地震的震级为级;9 级地震的最大的振幅是

5 级地震最大振幅的倍。

.ABC 中,B=120°,AC=7,AB=5,则△ABC 的面积为。

23.从如图所示的长方形区域任取一个点 M (x, y) ,则点 M 取自阴影部分部分的概率为

 

24. 命题“对任何 x∈R,使得|x-2|+|x-4|>3”的否定是。

25. 已知 a = log6 0.2 , b = 60.2 , C = 0.26 ,则 a, b, c 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三、计算题(每题 5 分,共 2 道,共 10 分)

26.用简便算法计算 14.8×6.3-6.3×6.5+8.3×3.7

27.

+∞

1

2

dx

四、证明题(每题 10 分,共 2 道,共 20 分)

28. 如图,已知空间四边形 ABCD 中, BC = AC, AD = BD , E 是 AB 的中点。

A

求证:

(1) AB ⊥ 平面 CDE;

(2)平面 CDE ⊥ 平面 ABC 。

E

 

B                   C

29. 证明不等式1 +

1

2

+

1

3

+ L +

1

n

< 2 n (n∈N*)

D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 10 分,共 1 道,共 10 分)

对以下案例做简要评述。

【案例一】

  上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列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用多

媒体演示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教具摸一摸,想一想

长方形有哪些特征,然后看书画出特征。

学生总结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和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特征。

正方形的教学仿照长方形的教学实施。

出示平行四边形,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的概

念,老师运用课件演示对角相等;拿出抽拉片,演示长方形平行抽拉成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  

角  

   

   

边  

   

   

【案例二】

  上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列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师用多

媒体演示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教

师通过提问呈现学习任务:

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你能发现

 

 

吗?

请你把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个表格)。

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开始操作实验,讨论后,师生形成如下对话:

  

生 1:

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迭在一起,发现一样大小的。

  

师:

哦,是好方法。

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一样大小吗?

(学生坐下立刻再投入操作)  

生 2:

相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一样大小的。

都有四个直角。

  

师:

你怎么知道的?

  

生 1:

用直角板量过。

(数人附和是直角。

)  

师:

我也同意你们的好方法。

(板书)  

生 3:

(迫不及待地)不相同的地方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不是,只有对边才

一样长。

(边说边用手摸)  

师:

你怎么知道这些的?

  

生 3:

(同组的同学争着说)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

  

生 4:

我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对折知道的。

  

师请学生出来示,并板书。

老师作了小结。

  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的抽拉学具变成一个跟教师手上一样的图形。

学生很容

易就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从长方形平行抽拉得来的。

教师小结认识图形特征的一般规律,让

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小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剪、折等方式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

角大小一样…… 

数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试卷

数学试卷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道,共 40 分)

1. 选 A。

2. 选 C。

3. 选 C。

4. 选 B

5. 选 C。

6. 选 B。

7. 选 C。

8. 选 A。

9.选 D。

10.选 B。

11.选 B。

12.选 A。

13.选 B。

14.选 C。

15.选 B。

16.选 C。

17.选 B

18.选 C。

19.选 A。

20.选 B。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 5 道,共 10 分)

21.6,10000

22. 15 3

4

23. 1

3

24. 存在 x∈R,使得|x-2|+|x-4|≤3。

25. b>c>a

三、计算题(每题 5 分,共 2 道,共 10 分)

26. 83

27. = 1 -

π

4

四、证明题(每题 10 分,共 2 道,共 20 分)

 

⎬ ⇒ CE ⊥ AB

28. 证明:

(1)

BC = AC ⎫

AE = BE ⎭

 

⎬ ⇒ DE ⊥ AB

同理,

AD = BD⎫

AE = BE ⎭

又∵ CE ⋂ DE = E

∴ AB ⊥ 平面 CDE

(2)由

(1)有 AB ⊥ 平面 CDE

又∵ AB ⊆ 平面 ABC ,∴平面 CDE ⊥ 平面 ABC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1

(2)假设 n=k(k≥1)时,不等式成立,即 1+2

+

1

3

+ L +

1

k <2 k ,

则1 +

1

2

+

1

3

+ L +

1

k + 1

< 2 k +

1

k + 1

=

2 k(k + 1) + 1

k + 1

<

k + (k + 1) + 1

k + 1

= 2 k + 1,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头头头头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1

当 n∈N*时,都有 1+ 2

+

1

3

+ L +

1

n <2 n

头头

头头头头头头

.xjktyg./wxc/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头头头头头头

头头头头

头头头

wxckt126.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 10 分,共 1 道,共 10 分)

  长期以来,教师几乎都是按案例一的方式组织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一直认为这

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究、归纳的学习方式。

学生依照教师的要求,这一环节动手摸一摸,那

一环节动手折一折,在教师给出规则的操作中来发现,得出教师设想中的结论……面对这

些,我们可以设问,我们有关注到学生的想法、疑问吗?

这些是真正的探索与发现、是学

生真正的自主参与吗?

案例二中,教师给了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

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这才是学生的数学活动。

学生给自己定下操作目标,用自己的方

式去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学生自主参与,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

而教

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

法、态度和习惯等等。

学生往往对事物的认识是很直观的,教师一方面让学生亲自动手摆

弄、操作事物材料,从而充分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事物的

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实现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

动,应该以自己的认知与经验来构建活动过程的,面对问题自己作出假设,并设计活动来

检验这些假设,通过自己的反思修正最终获得结论。

  今天的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对精心设计的教案的演绎过程,应该是由学生与教师

共同实践与完善的过程,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成为让

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粗略的发现

和简单的证明学习数学,不要总是把详细整理好的事实材料提供给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