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4625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10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docx

高淳县总体规划现状报告本

第一章县域发展条件

第二章人口

第三章城镇土地使用

第四章居住与社区

第五章公共建筑与设施

第六章工业仓储

第七章道路交通

第八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九章环境保护

附录高淳县乡镇建设概况

 

县域发展条件

一.县域概况

高淳县位于省西南端,地处北纬30014’-31026’、东经118041’-119021’间,北界溧水县,东邻市,西南部与省郎溪、宣州、当涂三县(市)毗连。

全境东西最长相距49公里,南北最阔相距29公里,土地总面积801.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5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0.56%,水域面积235.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9.35%。

高淳县属市管辖,距市区106公里,位于市域最南端,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1999年,全县共辖7个镇,10个乡,6个国营场圃,及14个居民委员会,288个村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驻淳溪镇,县城淳溪镇域面积9.8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个多平方公里。

1999年高淳全县总人口42.34万人,其中男性22.27万人,占52.6%,女性20.07万人,占47.4%,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4.80万人,城镇人口11.2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26.0%,人口密度528人/平方公里;全县除汉族外,共有少数民族20个,224人,占人口数的0.053%。

二.历史沿革

(一)历史概况

高淳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物产丰富,素称“渔米之乡”。

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本地就有人类居住。

春秋时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诸邑,东汉时的县治就设在固城(今固城镇)。

隋时以析置溧水县,离淳属溧水县。

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析溧水西南七乡,设置高淳县,隶应天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宁府,太平天国属天京首,民国初期隶金陵道。

1927年民国政府废道存县,高淳隶专区。

1944年抗日政府成立,隶南三分区,后属一分区。

1945年10月又属民国政府第一行政区。

1949年5月高淳解放,隶专区,1958年改属专区,1959年又归属专区。

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高淳县隶市管辖。

(二)建置沿革

1.县城

高淳县县城淳溪镇,本为溧水县崇教乡的一乡镇,宋时已有高淳镇之名,以明弘治四年(1491年)建县起,县治一直设在淳溪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中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曾更名滨溪镇。

1945年8月28日新四军解放高淳,中共高淳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在淳溪镇,淳溪镇人民政府设在通贤街。

1958年9月成立淳溪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镇的建制,淳溪镇人民政府迁址家巷,后又迁镇北村。

2.乡镇区划

高淳自明置县至民国初年,全县分设崇教、立信、永成、永丰、游山、安兴、唐昌等7乡,有淳溪镇、南塘市、芦溪市、戴家市、广通镇、漆桥市、银林市、固城市、东坝市(定埠)九镇。

解放后,1949-1956年实行县、区、乡三级行政体制。

1957年撤区并乡,全县划为17乡、1镇(淳溪镇)。

1960年又分成15个公社和4个农林场。

1981年淳溪公社恢复建制镇。

1983-1985年体制改革后,全县分18乡、1镇、4个农林茶场。

到1992年,全县共16个乡、四个建制镇。

1996年10月3日,撤消双塔、保胜、西莲三乡建制,其辖区分别划入淳溪镇、砖墙乡、丹湖乡。

至此,全县共有17个乡镇,淳溪镇、东坝镇、桠溪镇、沧溪镇、漆桥镇、固城镇、定埠镇、砖墙乡、丹湖乡、狮树乡、薛城乡、古柏乡、凤山乡、漕塘乡、青山乡、下坝乡、顾陇乡。

1999年12月全县行政区划重新调整。

丹湖乡、狮树乡、沧溪镇合并设立镇;薛城乡并入淳溪镇;原凤山乡、原古柏乡合并设立古柏镇;漕塘乡并入固城镇;下坝乡并入定埠镇;顾陇乡并入桠溪镇,青山乡并入东坝镇,加上原有的漆桥镇、砖墙镇。

目前全县共设有9个建制镇。

(三)规划沿革

1.1984年总体规划

1984年,由高淳县本地建设部门编制了高淳县城总体规划。

这一规划的控制围为东起宝塔寺,南临固城湖,西至官溪河,北抵东、西甘村,总面积8平方公里。

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为控制和整治池塘水面,修复保护旧城区,开发建设新区,以横向绿化带作卫生防护带,推进式地朝北扩展、向东延伸,依托旧城,使新老区有机结合,成为具有明显特色的水乡古镇。

规划确定了池塘水域区、旧城区、新城区、工业区和港口码头场库区等五大功能分区,旧城的道路骨架一般维持原状,新区采用棋盘式布局,建设四横六纵的干道体系;改变高淳对外交通不畅的状况,将双高线、双望线建成一级公路,建设高淳至固城直达公路和疏通水路等,并对文教、卫生、住宅建设、公共建筑、古镇保护、防洪、绿化、环保和市政等也都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及建议。

规划近期至1990年,人口规模发展至3.6万人;远期至2000年,人口发展至5万人左右。

1984年的县城总体规划对高淳县的现状条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思想和方针,基本奠定了现有城区和县域的空间结构模式,对于用地及人口规模的预测也较合理,对高淳的城乡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2.1992年总体规划

1992年的淳溪县城总体规划由市规划和高淳县城乡建设局共同编制,于1997年经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这一轮总体规划对县域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目标,要求产业结构由当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至2010年实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提出了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

规划全县总人口至2000年为45.95万人,城镇人口14.2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1.1%;至2010年全县总人口50.42万人,城镇人口24.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4%。

规划对县域城镇体系提出了一个中心、五个重点镇、九个一般镇、五个乡的“众星拱月”的设想。

县城的规划城市规划区围为淳溪镇行政区域,双塔乡行政区域,薛城乡的东甘、西甘、太安行政村,古柏乡、漆桥镇沿双高路两侧各2公里的地区,总面积60平方公里。

规划确定的城市的性质是江南水乡古镇,高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规划拟利用淳溪位居南、皖南之间的区位条件,加快高淳对外交通建设,使之成为地区性交通枢纽;利用县域的湖河水体与人文古迹,把浮溪建成湖滨城市和区域性风景旅游胜地。

规划用地规模,近期至2000年9.8平方公里;远期至2010年15.7平方公里。

规划城市功能分区本着迎湖展开、回归水乡、建设湖滨城市的基本思想,将城市自南向北划分成三条功能带:

城南带、城中带、城北带。

城南带以湖滨游憩功能为主,由老街、湖滨公园、官溪河沿岸、水上娱乐场和石固河绿带构成;城中带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主要由旧城区中心和新城区中心,及大中专教育科研用地组成;城北带以第二产业功能为主,其生产用地主要由城西工业区、城东工业区和仓储区组成。

1992年总体规划编制于全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高淳县的发展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布局,规划成果较完整、规,这一规划对随后的城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和对照高淳的发展现实,该项规划也显露出目标过高发展规模过大的缺陷,一部分规划容与现实有所脱节,因此高淳县人民政府按照法定程序组织了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高淳县的地势东高西低,依山傍水。

东部为茅山、天目山余脉结合部,大致呈东北向和西南向带状。

丘陵区地面高程15-35米,最高点海拔高程189米,面积446.5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5.69%;西部是广阔的湖盆平原,为固城、石臼湖环抱,河网稠密,高程为5-7米,面积355.3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44.31%。

(二)气候

高淳县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型,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但高淳县地理位置特殊,受东高西低地势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不仅有洪涝、干旱、冻害、台风影响,还有春秋季连续阴雨、夏季高温热害以及冰雹、雪灾等,其中洪涝、干旱影响面大,危害较重。

1.气温

1993年-1997年年平均气温16.40C,一般1月最冷,平均气温3.20C;7月最热,平均气温28.90C。

寒暑相差25.70C,变化较为显著。

2.雨量

1993年-1997年年平均降水量1070.3毫米,雨量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夏季雨量平均428.6毫米,占全年40%。

大部分集中于梅雨季节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春季(3-6月)次之,为311.6毫米,占全年29%;冬季(12-2月)最少,为144.7毫米,占全年14%。

空间分布上东部丘陵地带雨量较少,西部圩区雨量相对较多,雨量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易引发西部洪涝、东部干旱的自然灾害。

3.日照

年日照数2128.1小时,日平均日照时数5.83小时,农作物生产有充足的光热能量。

4.霜期

全年平均无霜期245天,一般在11月中旬见初霜,3月底4月上旬终霜,最早初霜日11月8日,最迟终霜日4月5日,霜期短利于农作物生产。

5.风向

受季风影响,县域主导风向东北偏东,出现频率18%,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秋冬春三季,年平均风速2.0米/秒,年平均静风频率6.2,主要出现在夜间。

(三)地质

高淳县在构造单元上属凹陷的边缘地带,溧高褶皱背斜一翼,自南而北斜穿县境,形成东部丘陵地区。

由于中生代燕山运动后期断裂作用影响,溧高背斜西北翼下沉,产生了包括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及西部圩田区一片广大凹陷盆地。

尔后,在水、青弋江江水泥沙沉积作用下,逐渐形成陆湖盆沉积。

(四)土壤

高淳县土壤分7个土类,12个亚类,18个土属,44个土种,其中以水稻土类为主,占土壤面积的66.88%,耕地面积占73.4%,其次是黄棕壤土类,占土壤面积的17.8%。

(五)水文资源

高淳县域沟汊纵横,水域辽阔,地表水丰富,境主要河流有水,胥河、运粮河、官溪河、石固河、港口河、漆桥河、漕塘河、沛桥河、松溪河、桠溪河等,分属水、太湖两大水系。

胥河、官溪河经固城湖相连,东西向横穿县,茅东闸为两大水系之界,西部属水水系,流域面积597.5平方公里,以低洼圩区为主,兼有部分低丘,河湖既是圩区排涝的过水通道,又是农田灌溉之水源,圩区沟网纵横交错,既是农业生产主要水道,又是农田灌溉水源,也是水产养殖的基地。

丰水年,因要承受水上游7346平方公里的洪水,且当涂出口不畅,固城湖、石臼湖洪涝灾害严重。

东部属茅山、余脉,系太湖湖西水系的低山丘陵。

除几条撇洪山河外,建有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20座,共有库容920万方,零星分布其中。

枯水年,丘陵山区库塘普遍蓄水不足,干旱严重,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困难。

根据孔探测结果表明,高淳县地下水比较贫乏。

(六)其它自然资源

1.矿产

高淳县矿产资源主要有:

煤、泥炭、耐火粘土、石灰石、铁矿、有色金属矿、石墨等。

除泥炭分布在圩区湖滨外,其余矿产全部分布在固城、漆桥、顾陇一带,储量上千万吨,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2.农业

粮食种植是高淳县农业生产的重点,农作物品种齐全,有稻、麦、油、棉、麻、瓜果等。

“八五”期间,粮食年均种植面积65.46万亩,占同期耕地面积69.15%。

1993-1997年5年累计种植粮食作物315.5万亩,其中水稻210.34万亩,小麦76.47万亩,油菜106.74万亩,棉花0.44万亩。

3.水产

高淳县共有水面27.12万亩,水域类型齐全,固城湖、石臼湖水域广阔,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河沟纵横交错,水产资源丰富,水产业居于高淳县三大优势产业之一。

1997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11.80万亩,水产品总量20135吨,尤其是特种水产(如鳖、蟹、虾等)丰富,河蚌育珠水平较高,年盛产珍珠2.6吨左右。

4.林业

高淳县林特产业近年持续稳定发展。

1997年底,全县林业用地71531亩,其中用材林47897亩,经济林23634亩,林木复盖率10.89%。

东部丘陵地带以材林为主,栽培林、桑、茶果、竹类为重点,面积占全县经济林的66%,西部平原地区以经济林和林网绿化为主。

5.畜禽业

高淳县畜禽业近年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生猪饲养形成以桠溪镇、顾陇乡为龙头的母猪、肥猪生产基地,形成一批规模猪场和养殖专业户。

1997年,丘陵地区菜牛饲养量达2850头,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养牛呈发展势态,97年底突破10万头,家禽生产形成了以固城湖、石臼湖、龙墩水库、漆桥河一带饲养水禽和顾陇、下坝等地饲养菜鹅的产业带,饲养量453万羽,500羽以上饲养大户有47户。

到1997年,全县畜禽生产总产值1.55亿,占农业总产值22.5%。

四、人文资源

高淳境地面胜迹、地下文物遍及城乡。

由于高淳县历史悠久,各种历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其中也有不少的革命遗址。

(一)近现代遗址

1.太平军东坝军营遗址

军营营垒位于东坝镇东,地名“寺”岗,遗址高出地表3米左右,圆形,中心直径62米,外围设二道宽约8米、深约3米的壕沟。

在壕沟之间,修宽8米的壕墙一道,由于太平军建都,东坝即成为清军和太平军争夺之地,太平军在东坝周围筑东、西、中三垒,营垒面积9498平方米,是目前全省保存太平天国时期营垒最完整的一处,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吴家祠堂)

吴家祠堂原名吴祠宗祠,1938年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从皖南南陵出发东征,6月3日抵达高淳,司令部设在吴家祠堂,是毅开辟茅山根据地抵达境第一站。

毅在高淳期间,留下诗篇《东征初抵高淳》。

1986—1990年经全面维修,设县文物保护所,常年向游客开放,成为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县保留至今最完好的一组清代建筑。

除了上述两个较为大型和完整的遗址外,还有毅居住旧址、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孔华亭烈士墓、游山烈士墓等革命遗址。

(二)古遗址

1.商周富家山“湖塾文化”遗址

富家山位于东坝乡中村,是相当于商周的“湖塾文化”台型遗址。

1968年收集磨光石器近百件,是高淳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址,距今约3500年。

2.春秋固城遗址

地址位于固城镇,属省、市、县级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载,公元前541年吴筑固城为濑诸邑,公元前538年,楚伐吴,遂陷此城属楚。

公元前506年,吴王命伍子胥伐楚,烧毁固城,其地复属吴,汉时为县城所在地。

由于固城建造时,城墙坚实,固若金汤,所以取名固城。

城址外,常出土春秋、西汉时文物。

现城违章建筑较多,破坏了古遗址及周围的环境风貌。

3.高淳老街

高淳县淳溪镇大街,原名正义街,俗称老街,系明、清建筑群。

街道东西走向,全长800多米,面宽3.7米。

近年老街东南段保存风貌较好的长345米,即东自江南圣地,西止通贤街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街。

店铺房屋为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挑檐、斗拱、垛墙、横桁、镂窗,风姿古朴,造型别致。

总体建筑既具本地风格,又有徽州风貌。

淳溪明清老街为南地区保存不多的古街道之一,外地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每年达20多万人次。

4.南城遗址

南城,又称“牛城”,“开化城”。

城址位于顾陇乡北。

相传北宋末年岳飞部将牛皋曾在此与金兵鏖战,大败金兵,故有“二牛城”之称。

5.晋代古柏

古树在古柏乡政府院。

“四方宝塔一字街,倒载柏树石牡丹”,历史上颂此柏林为高淳四宝之一。

古柏原在寻真观,相传为晋代许真君所倒插于练丹井中复活,高达十米,树围4.42米。

干似枯朽,而树叶卷茂,似根盘群直上,势若虬龙,故名奇迹,乡政府地以树命名。

惜1980年大风将树吹倒,扶植未复,现枯干,为县级文物之一。

(三)古建筑

1.保圣寺塔

该塔位于高淳县城东,省、市、县级文保单位。

志载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南宋四年重修。

明清八次修缮。

塔体四方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造形如玉笋拔地,是仅有的2座古代方塔遗存之一。

2.花山玉泉寺

位于固城境花山,相传建于宋,因寺后“峻岭盘旋、飞泉清洌”,故寺以泉名。

寺庙环境幽雅,游客常年不断,为县级文保单位。

3.东坝戏楼

位于东坝镇胥岸,坐南朝北,前有1605平方米广场。

戏楼是东岳庙附属建筑,仿殿宇式建筑,砖木结构,为省级文保单位。

4.沧溪戏楼

戏楼坐东朝西,原是沧溪镇三元观道观的前进建筑,建于清代,面积150平方米,1997年重修如初,是省、市、县三级文保单位。

沧溪镇利用这处场地规划成地方文化活动场所。

5.万寿台戏楼

戏楼位于固城家垅村,原祠山殿前建筑,至今原貌未修,损坏严重,为县级文保单位。

6.襟湖桥

座落在高淳县城南官溪河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

隆庆六年改建成土拱石桥。

全长77.7米,净跨56.6米。

桥的南襄,建高三层的楼阁,名“观音阁”。

阁于1958年拆除,改建公路桥。

1989年又将中间三拱拆改泄洪。

现为市级文保单位。

(四)古墓葬

1.马力村古墓葬群

位于顾陇乡马力村,村东有一片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的群葬墓地。

1976年10月,博物馆考古队清理土坑墓180多座,发掘大墩2个,获得以印纹为主的各类文物800多件,纹饰美观大方,其件均藏博物院。

2.双女坟

该墓位于固城镇家村南,墓为砖石结构,前有墓门,后室有并列双通道。

相传墓主系家姐妹俩,出身富户,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双双含恨自尽。

志载国人致远入唐求学,于唐乾符年间任溧水尉。

他来双女坟凭吊后,夜梦二女与之饮酒赋诗,喜结良缘,醒来突发灵感,写下长诗《双女坟》及碑文《双女坟记》,又创作传奇故事《仙女红袋》,成为中史上美谈。

致远回国后志力文化事业,成为国文学鼻祖,相当于中国孔子的地位。

双女坟在促进中文化和旅游的交流中起到桥梁作用。

现为县级文保单位。

五.民俗文化

(一)时令节日

除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这些中国乡镇普通的传统节日外,还有一些当地特殊的节日。

1.立夏

民间有“送夏”之风俗,即父母亲向出嫁不过一年的女儿,赠送凉枕、羽毛扇和夏季服装等礼物。

是日,持秤置筐秤人,看体重变化。

2.浴佛节

农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谓之“浴佛节”。

高淳今昔均有吃“乌饭”之习惯(用南天烛叶法煮糯米,呈“紫色”,原为道家常用的“青精饭”)。

解放前,民间有买活乌龟,乌龟“放生”谓之“做善事”。

3.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鬼节”。

解放前,各地有“盂兰胜会”组织。

新名登场,户户置菜祭祖,解放后农村仍保留“家祭”之举。

4.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日,俗称“十月朝”。

解放前,民间和清明节一样都得上坟地祭扫,各宗祠亦备祭品扫墓,以示对祖先缅怀。

解放后,祠堂绝大多数已拆毁或改作他用,不再设宴祭祖,乡间扫墓有的仍沿旧例。

5.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日。

解放前,每逢是日,各寺庙钟声齐鸣,焚香诵经,取香谷果实煮粥供佛。

因“粥”与“祝”谐音,故民间效仿之。

是日,多用糯米加红枣、红豆、黄豆、青豆、薏仁米、桂圆、莲子合成煮粥,寓意“八宝俱全”。

解放前,男女婚配,以此日为天生“良辰吉日”,毋庸选择。

解放后民间尚有吃“腊八粥”的,以示庆丰收。

(二)婚丧喜庆

1.婚嫁

解放前,高淳县男女婚配多受封建礼教束缚,从订婚至结婚,其礼数极为繁琐。

解放前由于贫富悬殊,民间习尚收养多胎女孩为子日后成婚,俗称“童养媳”。

还有“换亲”、“抢亲”、“冲喜”等一系列封建婚姻陋习。

解放后,高淳历来的封建包办婚姻得以废止,男女自由恋爱,婚礼从俭而简。

2.丧葬

高淳县居民历来习棺木土葬。

解放后,随着人民觉悟提高,丧礼中迷信色彩减少。

60年代中期实行火葬,1984年起,全县先后建起骨灰盒存放室,称为“安息堂”。

3.生育

孩子出生后,男主人必备红色蛋7至28只不等向孩子的外祖父母和亲戚报喜,约定接生员给婴儿洗沐日期,邀亲友赴宴。

解放后,妇女生孩子礼俗沿袭旧习。

4.建屋

高淳县民间住宅历来是“七木落地”或“五木落地”的三间平房造型,以取向南者居多,占地面积约70-90平方米。

解放前,县除宗祠、寺庙、店铺和少数富裕户为青砖小瓦砖木结构外,乡间不少是以竹代木,垒土为墙之茅屋。

解放后,黄砖、平瓦木结构平房如雨后春笋,城镇建房向多层发展。

六.社会经济发展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淳县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9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3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工农业总产值6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财政收入7.6亿元,增长8.3%。

表1-1高淳县1995-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统计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全县(亿元)

所占

比例(%)

全县(亿元)

所占

比例(%)

全县(亿元)

所占

比例(%)

全县(亿元)

所占

比例(%)

总计

20.19

100

23.4

100

27.09

100

30.43

100

第一产业

6.94

34.4

7.45

30.8

8.55

28.1

第二产业

8.18

40.5

9.4

40.7

1.11

40.98

12.54

41.2

第三产业

5.06

25.1

6.5

28

7.58

28.22

9.3

30.7

(一)农林牧渔业

199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

粮食总产量27.6万吨,仅比上年下降3.7%,与丰收的1996年基本持平,为历史上第四个高产年。

油料总产达到2.99万吨,棉花总产量为85吨,蔬菜总产量为13.39万吨,比上年增长10.7%。

林业生产保持稳定。

1998年全县造林面积为226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5.18万亩。

各种经济林果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年末实有茶园1.02万亩,果园8640亩,桑园1080亩。

牧业生产发展较为迅捷,199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为36.42万头,比上年增长11.7%,家禽、牛、羊数量均有较大提高。

水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养殖结构不断优化。

1998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215万吨,比上年增加6.8%。

高淳农业基础地位巩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1998年,县财政用于农业投入为2608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2.11万千瓦。

(二)工业和建筑业

高淳县工业生产保持了增长势头。

1998年全县工业立足于调整产品结构,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

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1998年,全县共实现工业利润1265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7.6%;利税总额22719万元,比上年增17.1%。

建筑业是高淳特色产业之一。

1998年,全县建工队伍承建高层建筑19幢,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0%。

(三)运输邮电业

近年来高淳县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

1998年全县交通运输业增加值达325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0%。

水运业从民间自发所办逐步转变为有组织、有规模的行业行为,目前有船舶1968艘,共65万吨位。

1998年,全县邮电业务量为4579万元,共完成各种函件102.7万件,完成程控扩容1.2万门。

98年底,高淳县共有用户29022户。

(四)财政、金融、对外经济

高淳县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98年,全县预算财政收入完成16138万元,上交中央收入完成5318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707万元。

当年财政支出为17050万元。

1998年底,高淳县各项存款余额162176万元,比年初增1201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62864万元,比年初增加11547万元;现金收入387467万元,支出398528万元。

高淳的对外贸易经济也有所增长。

1998年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62个,实际利用外资1408万美元。

98年全县出口创汇达2550万美元。

(五)人民生活

1998年,全县居民生活费用指数为99.26,较上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