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318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docx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

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

  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

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

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

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入殓,也是主要以他的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镜头代替他的感情,然后适当运用几个特写镜头拍下他流到鼻尖的泪水,也没有用到大特写,观众在他小心翼翼的动作中就可以感受他内心流淌的感情,这些中景和全景镜头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温和、真实,容纳更多细节,使之细腻感人,彷如静静的流水将感情注入观众心田,可以不经意地打动观众,而不是刻意地。

  这部电影的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也是比较细腻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利用明显的光源如窗户外的光线、室内的灯光,没有明显的人工化和高反差灯光效果,使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

不过,很多室内场景的光线都选择了偏黄色,所以,也就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效果。

比如,大悟被解雇后的一段镜头,是选择了黄昏时的窗口位置进行拍摄,大悟就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脸部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甚至一半明一半暗,这就很好地暗示了他内心挣扎的感情,梦想破碎了,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也许以大提琴为职业是一种负担,他仍在犹疑是否该彻底放弃大提琴。

但是,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光影细腻之处的还数大悟在曾经是小咖啡店的老家里拉大提琴的一段,咖啡店常有的橙黄色的灯光还有窗外的暗黄路灯与青黑的夜色、使光影层次丰富自然,有时光影甚至是在大悟与大提琴上随着乐声而动的效果,而且电影以一盏灯光从暗黄到亮黄,在画面上移动变化的效果,过渡到大悟小时候的记忆画面。

这一处理更有一种心理暗示:

小时候的回忆其实是相当快乐的。

  电影前面的部分色彩都比较单调,这也与选择了冬天作为故事开始为时间起点有关,而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包括社长在一间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里喝茶的片段,包括白天鹅与蓝天还有田野的的画面,而到了尾声的色彩更是缤纷起来,因为春天到了,花开了。

比如大悟那怀孕的妻子在店外浇花的场景,淡粉色的樱花盛开,飘落,红色、橙色、白色的郁金香花在阳光下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这也是新生植物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且富有新的生命力,这也暗示了生命轮回不息的道理。

乃至大悟为父亲入殓的一段,色彩也是丰富的,玻璃门透过的明亮的光线与门外的隐约的蓝色与粉色,还有盖着父亲的被单也是色彩丰富的,这明亮的光线似乎与叙事形成了对比,但是其实也不然,因为生命依然在继续,大悟解开了心结,而且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二、声音:

音乐成为线索之一

  黑泽明说:

“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在这里,我主要是从音效与音乐两方面探讨声音在这部电影中所发挥的功能。

  音效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气氛的——声效师通过对每个镜头所配的声音的声调、音量、节奏等控制来制造电影所需的气氛。

《入殓师》在混杂着车轮转动碾过路面的声音的钢琴声中开始,车轮的转动声渐渐清晰,而且声音低沉压抑,观众似乎是在慢慢等待车子过来,然后乘上了主角的车,这时,车轮声消失了,钢琴声开始了主部旋律,作为观众的我们听到了主角的独白。

这一音效的处理,自然地引入画面,而且也为整部片子的缓慢而颇为沉重的叙事风格做好了声音的准备。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也是文本发展的线索之一。

  在《入殓师》中,有四首重要的音乐:

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久石让《Memory》(结尾曲是这首曲子的变奏曲),还有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舒伯特的《AveMaria》和作为表现生与死主题的音乐《Beautifuldead》。

  久石让作为电影大师宫崎骏和北野武的音乐搭档,其配乐以极简主义风格的钢琴曲着称,也正好体现了日本简约的审美传统,在他为《入殓师》创作的这首《Memory》,大提琴声在轻轻的钢琴声中忧伤地响起,缓缓地流淌,静静地哭泣,几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动,感染力就直入观众内心。

当然,这首曲子的作用远不止是打动人心,它还充当了主角大悟的记忆线索之一,充当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那位在他六岁时就抛弃妻与子的父亲最喜欢的曲子,承载了小时候在父母前拉奏此曲的记忆,承载着对父亲的远去的记忆,只是,他已经记不起了父亲的样子了,这其实比恨一个人更悲哀——记不起来了。

在他的琴声中,有一种执着的感情,与其说怨恨父亲,更多是渴望父亲的爱,他被想记起来又怕记起来的矛盾心情束缚着。

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也是这一晚,他一个人拉起了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为什么他会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世界受到冲击时选择这首父亲喜爱的曲子?

我认为这在这里,这一首音乐已经成为他的感情的依托之一,小时候拉这首曲子时父母的自豪笑容是他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寻求蕴含在这首曲子中的父亲的记忆反而能令他暂时摆脱现实中所发生的不愉快或者恶心经历,他有一种回归到避风港的安心感。

在他拉琴的时候,父亲的记忆也渐渐浮现,尽管,父亲的摸样依然很模糊。

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亲手为父亲入殓,就在父亲临终前紧握的石头掉落下来,《Memory》的琴声也开始悲哀地哭泣,乐声渐渐强烈,暗示记忆已经被唤醒,被压抑的感情得到了解放,乐声即将结束时他捧着父亲苍白的脸,那些儿时的记忆再次重现,只是这一次,当他明白到父亲其实一直想见自己时,他不再抑制自己的记忆,他想起了记忆中父亲的模样,他得到了失去的父爱,虽然父亲已经踏上了另一段安稳的旅途。

这一片段,声音就只有琴声,却已经成为最好的台词,音乐本身已经把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而且,这有一种前后呼应的作用,对父亲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父亲对儿子未曾忘记的牵挂,正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回归。

所以也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在200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正是因为与当年获奖的作品一样都以人性的回归为题材。

  《Memory》的变奏曲出现了两次,比原曲的节奏要明快要强烈。

一次是作为结尾曲出现,另一次出现则是在《AveMaria》之后,音乐由《AveMaria》的C大调流畅地过渡为了G大调,旋律也就变得明快开阔了,变奏曲中不仅有钢琴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弦乐效果,将《Memory》的低沉转变为一种生命的张力,注入了希望。

此事电影的叙事完全是由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主导,看着大悟卖力地为人入殓、在原野上拉大提琴与一个人吃着简单的餐食,还有他看着天鹅与春天的画面,使人不再感受到悲伤,而是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哲理。

另外这段曲子终结时,大悟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这段音乐自然就把故事引向了积极的发展方向了。

  电影片名出现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响起。

在气势渐渐恢宏的管弦乐声人声合唱:

“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导演选择这首第九交响曲,又名《欢乐颂》的曲子显然是有用意的,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憧憬着人类的光明与幸福,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人类生命的尊严与信仰谱写的,无论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难,人类活着需要尊严——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他应该尊重别人与被人尊重。

这也是《入殓师》主旨的一部分,入殓师所做的是就是让一个人死去也有尊严,让他安稳地踏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而从更具体的作用来说,导演选用《欢乐颂》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也与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演奏完这首作品就被解雇了,梦想破灭,回到乡下。

但是,最终,这一苦痛也使得大悟重新认识了自己,对生死也有新的看法,他最终是找到了幸福的。

  在大悟与社长和同事三人一起过圣诞节时,他为两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Maria》,我听过很多版本的《AveMaria》,唯独这次的大提琴声让人有一种悲凉感。

社长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满伤痛的往事,琴声似乎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在这部片子中,《AveMaria》少了宗教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感,反而更接近舒伯特创作之始所用的故事给人的凄苦而美丽的感觉:

纯洁的少女为了代父赎罪,向玛利亚祈祷。

这首音乐,不仅在电影文本中是控制了两位听者的情绪——使之沉默、使之忧伤,也控制了观众的情绪,使人也陷入了回忆的漩涡。

在这里,渐渐强烈的旋律被钢琴声取代,再次奏起《Memory》的变奏曲,配合着影像中止了插曲,回到了叙述的主旨,回到了大悟的思想转变的主线。

  《Beautifuldead》是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背景音乐,可能因为是被《Memory》独特的叙事作用、第九交响曲和《AveMaria》的名声掩盖了。

但是,这首出现了两次的配乐是《入殓师》关于生与死的主题的探索时重要的旋律。

  第一次出现是社长为一位依然算年轻的母亲入殓的片段中,那位丈夫之前一直看上去很是冷淡,但是随着社长为她进行入殓仪式,丈夫的目光在遗照与遗容间移动时,他的心痛之情渐渐膨胀,社长让已经冰冷的人焕发了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位丈夫突然扑在死去的妻子的棺材上失声痛哭的那一瞬间,这首配乐也达到高潮。

凄美哀伤的旋律将失去所爱之人的复杂悲痛的情感在音符中表达出来。

第二次出现则是大悟为澡堂老板娘入殓时,而这一次除了钢琴声,主奏乐器则从大提琴变为了单簧管,而且配有弦乐与竖琴的拨奏,没有第一次那么悲凉,仿佛就是在回溯澡堂老板娘普通但是伟大的人生,就如泰戈尔那句诗: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三、叙事:

简洁的故事与情节

  《入殓师》是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

这是一个关于叫小林大悟的大提琴手在失业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矛盾也很清晰:

一、大悟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抗拒与恐惧;二、朋友的排斥与妻子的误解;三、大悟对父亲的怨恨。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一个个解决,非常简单而且符合逻辑地进行,使得这部电影基本可以说没有悬念。

  电影是以倒叙开始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主角大悟在为一个被打扮成少女的的少年入殓,然后,当电影片名升起,故事回到了大悟还是乐团大提琴手的情节,开始了故事的发展。

  《入殓师》中甚至没有反派角色,也没有正面冲突,所谓的矛盾更多是精神上的矛盾,理念与理念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也是顺其自然地解决。

所以当这部电影以如此简洁的叙事结构获奥斯卡,曾遭人批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简洁不仅是日本的审美传统之一,也是另一个手段可以让观众摆脱复杂的故事情节的牵绊,可以脱离情节,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其主旨,并且从影片的细节呈现中得到更多美学意义上的享受。

这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

而且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因为情节的简洁而结构松散,故事还是能紧凑地进行,矛盾的同时存在,矛盾的逐一解决都没有让人产生任何困惑。

  《入殓师》用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职业加上简洁的叙事结构和一个朴雅的乡村环境营造出一种与现代社会有一定距离的另一个“现实世界”。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在观看过程中都是在一个游离于情节的角度去感受电影中的悲喜。

我们能从那个不曾接触的世界里体会到现实的冷暖,因为面对生死,很多人都已经有所体验,但是我们始终清醒。

  这个故事是从大悟的主观理解这个视点进行叙事的。

大悟对生与死的理解的变化、对情感的理解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暗线。

他始终是故事的重心。

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大提琴手,没有什么复杂的心思,某种程度来说,塑造这样一个敏感且具有浪漫化的气质的角色,也是这部电影成功地方之一,这样使得大悟这个角色给人一种似实非实的感觉,从而使这部电影与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距离。

而关于大悟的角色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等会在下文阐述。

  四、符号:

从细节读象征意义

  虽然《入殓师》的故事与情节很简洁,角色也少,但是从电影中精心设计可以更深入读出文本意义,用符号学理论来说就是,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画面)都包含着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切题原则”先分解出首要符号并解说其意义,再研究次要的符号。

下面,我先从在电影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举出几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细节并阐述其象征意义的符号。

  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

这是邻居送给大悟妻子的食材,结果发现还活着,于是夫妻两人想把章鱼放生,放进海里后却发现章鱼已经死了。

海是章鱼生存的地方,被人抓起来,离开了海,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支撑,所以无论如何挣扎都会死亡。

看到这一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大悟有所感触,决定放弃大提琴,回到乡下。

因为,对于他来说,大提琴就好像是鱼饵——让他离开家乡前往大都市,他以前还曾到过欧洲学习,但是最后还是被解雇,没有容身之所,也有人说他可以改行然后在东京待下去,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失去了梦想支持,大城市只会令自己窒息,就像章鱼一样。

而从更深层次的符号来说,这一被放生却死亡的章鱼也在传达“只有自然才是生命的归宿。

”这里,就不仅有一定的环保意义,还有更深的哲学意义。

因为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

  价钱不一的棺材。

棺材只是给人最后躺的封闭小空间,终究要和人一起焚烧,从物理意义上是没有分别的,除非人太高大必须订造大号的。

但是在《入殓师》中,我们发现原来材料不一样,装饰不一样,棺材的价格可以相差好几倍。

女职员说:

“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都一样。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这里,棺材也就有了“财富”的象征符号,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象征了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价值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承载的工具,这种差别不仅讽刺了人类无论生前如何为自己的名利而活,最终价值始终由他人审定这种矛盾,还讽刺了人类即使在对待死亡也不忘人比人,棺材比棺材这种可笑的心理。

  仙人掌与马蹄莲。

这是大悟工作的NK代理的公司里摆了很多盆的植物。

这也是社长所说的“不靠吃其他生物生存下去的植物”。

在入殓公司里,本来就充满了关于死亡的符号,包括棺材,像仙人掌这种象征着顽强生命的植物和马蹄莲这种象征幸福和永恒(也有人认为是象征婚姻中的永结同心)的植物,它们的存在就是与死亡符号相对的美好生命的象征,而且在这一环境下这一象征更明显。

但是我想补充说明的是为什么在入殓公司里会有那么多绿色植物,像社长的房间里就满是绿色植物,这是一种补偿心理,他们的工作是要面对死亡的,要习惯尸体的,对于他们来说,绿色植物可以补偿他们对生命气息的渴望,让他们不忘希望。

这种心理最明显就是当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第一次面对尸体,他被恐惧笼罩,他不仅去澡堂狠狠地反复擦洗身体,这时他也认为死亡是可怕的,尸体是肮脏的,而且他用脸紧贴着妻子的手,进而紧抱妻子,强烈地渴求与妻子的身体接触,他是在呼吸生命的气息,他在寻求生命与生命接触带来的存在感、真实感。

  逆流而上回归故乡的鲑鱼。

对入殓师的职业依然有所抗拒的大悟在桥上看河里那些逆流而上要回归故乡的鲑鱼,明明已经有因此死去的同伴在旁边流过,活着的鲑鱼依然拼命往上游。

“总觉得让人悲伤,为了死而努力,终归是一死,不用那么辛苦也可以吧。

”大悟这样对路过的大叔说,这位大叔也是我们后来知道的澡堂老板娘的好友,是在火化炉前送别人最后一程的工作人员,而这位大叔的回答是:

“是自然定律吧,它们天生就这样。

”到这里,电影已经出现了第二次的“回归故乡”的符号了。

但是,这里,还不仅是回归故乡,还是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定律:

死是必然的,但是活着就要努力生存。

  儿时用的大提琴与石头。

在这部电影中,这两者都是象征父亲的符号。

尽管大悟已经记不起父亲的模样,还没有完全原谅他抛弃妻儿,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悟对于父亲的回忆多过母亲的,大悟还说过大提琴是“我爸硬逼着我去学的。

”这些都暗示了父亲对大悟的影响之深,而温柔哀伤的大提琴声某种意义上也象征了大悟对父亲的思念。

儿时用的大提琴琴盒中用琴谱包裹着的石头是父亲当年送的,在父亲离家后也没有扔掉反而小心保存下来,尽管大悟仍抱怨:

“父亲说好了每年都送,结果只有这一块。

”但是,我们知道他只是在渴望父亲的归来。

这块石头与大悟儿时与父亲交换的小石头就构成了父子间持久的羁绊,所以,直到电影的最后,大悟的父亲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就离开人世,那块紧握在手中的大悟儿时送的石头就已经把父爱留了下来,没有语言,但是足矣。

  五、意识形态:

日本的文化与仪式

  意识形态通常被定义为反映社会需要和个别的个人、团体、阶级或文化向往的一组意念。

《入殓师》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经常出现象征日本的符号,如日本女儿节人偶和樱花,只是电影没有明示其意识形态,而是随故事展开、了解了角色才能从中发现。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也有所创新,加入了西方的审美元素与东方的仪式符号。

  一般来说,很多日本电影和日本社会一样,在意识形态方面相对保守,喜欢社会同质妥协,注重家庭价值、高举父权以及强调集体共识的智慧,而且女性被边缘化。

  在《入殓师》中,虽然主角大悟的父亲在他6岁就离家,母亲也已经离开人世,看上去家庭价值的文化传统被削弱,但是,社长这一角色,很大程度上就充当了“父亲”的存在。

他在大悟失业的时候给予他工作,在大悟第一次面对尸体时严厉指导,在大悟迷茫时也出现了并给予了提点,他说话不是很多,认真果断,同时富有同情心。

这样的他让大悟明白了活着的尊严与人性的温暖,也让大悟明白了死亡的无情和严肃。

所以,社长的角色在电影中是举足轻重的,他代替了大悟的父亲,给他带来了“父爱”的关怀与指导,而且,大悟继承了他的入殓师事业,很大程度上也是父权社会的“子承父业”这一理念的体现。

  主角大悟的妻子美香是一个被符号化的典型日本式贤妻,甚至被人说是一个“花瓶”——美丽、善良、善解人意、包容。

她在大悟没有告知她的情况下借巨额买专业大提琴也没有表示生气;在大悟决定放弃大提琴会乡下时她也只是报以天使般的微笑来支持他;在大悟突然对自己的身体索求时也是没有反对,而是回抱以示抚慰;她一开始不能接受大悟做一名入殓师而回了娘家,但是她还是主动回来了,虽说怀孕是一大原因,但是她始终没有强烈反对,然后在看到了大悟为澡堂老板娘入殓后她也表示理解了,坦然接受了大悟的职业;在大悟不愿意再见自己父亲时,她也是以温柔的行动化解大悟的怨怒……说实话,她笑太多了,她这个角色是象征日本传统女性的“大和抚子”的符号。

  也许,这是很多人所追求的女性,但是这样的符号化角色抹杀了角色的个性,这不过是一个有着传统社会要求的女性的优良品质的角色。

她们的存在不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在点缀故事,她们以自己的个性为代价美化了故事,但是,转念一想,难道她有自己的个性有更多复杂的性格会令故事丑化吗?

作品中另外两位出现得比较多的女性角色是NK代理的女职员和澡堂老板娘,但是她们都不年轻了,后者早已老迈了,所以她们作为女性的角色身份不明显。

所以总的来说,这部文本中也是反映出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态度,贤妻美香的角色也暗示了那个“出嫁从夫”的传统伦理,女性是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

而且,这种文化很大程度上认为,如果这种地位被改变了,就会有不符合社会发展或者说人的发展的变异出现。

比如在电影一开始叙述的一个少年的自杀故事:

大悟原以为这个烧炭自杀的少年是个少女,因为他一直是女性打扮,他的母亲明显是掌握家族的话语权的人,因为家族中的人对大悟和社长问该作男性还是女性的化妆时首先是问少年的母亲的,作为父亲的人对少年的母亲决意将儿子打扮成女性也没有任何反对余地,他呆滞悲伤的眼神让人看到本应为家族主人的他非常懦弱无助,他也在私下跟大悟和社长说到儿子在被打扮成女性之后就经常跟人吵架并打起来——看到这里,观众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是少年在无法承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没法承认自己的身份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

这其实也是电影在暗示:

当一个家庭由女性主导,男性处于弱势地位会导致下一代成长的畸形——心理有障碍。

  倒是大悟的角色塑造在审美意义上更接近欧美。

因为他虽然有着日本式的内敛气质,从他话也不多,行事也有礼貌且谨慎可以清楚看到日本文化对他的影响。

但是从他的角色行为来看,他却也有相当欧美的审美痕迹,可能也是想表示他在欧洲学习过音乐这一事实对他是有影响的。

我们都知道日本民族是个强调集体意识的智慧的民族,在很多日本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主角身旁往往是有朋友或者同事出现,常常是在一个团体中行动,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大悟几乎都是独来独往的,很少与朋友交流,还要给所谓的朋友排斥,但是也难怪他敢于说“不”,因为朋友在他的生活中影响不大。

从他不愿意放弃入殓师的职业的决定,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敢于实践自己独立思想的人,而且他的工作也是“独立工作”,除了开始需要跟着社长学习,他的工作时间也是不定的,灵活自由。

在他身上,没有看到日本意识形态中的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更谈不上服从精神。

而且,由于他一出场就是母亲去世,父亲不知所踪的设定,所以他的家庭只是与妻子的二人世界,这样的家庭气氛更符合欧美电影中的设置。

他靠自己成长起来,使之也符合欧美的成长模式。

一定程度上来说,大悟接近欧美审美标准的角色设定也是电影在欧美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正面高举家庭价值,却从反面暗示抛弃家庭是违背道德伦理,会遭到“惩罚”——精神上甚至物质上的折磨。

主角大悟的父亲抛妻弃子,跟女店员一起失踪,但是他最后是沦落到一个人靠苦累的体力活生存,想念妻儿,想回到原本的家庭也不敢,这样的结局是悲惨的。

另外,电影中NK代理的女职员也是为自己当年抛弃年幼的儿子离开家庭的所为一直责备自己。

抛弃家庭的两个角色都遭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