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训练30篇(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童年趣事
在我小的时候有很多有趣的事。
最使我难忘的是捉蝈蝈。
在一个秋日的下午,爸爸带我去捉蝈蝈。
后山上草丛中灌木里的蝈蝈可真多,吱吱的叫声,撩得我的心痒痒。
爸爸很快捉了好几只。
可我却一只也没捉到。
正当我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忽然见一只碧绿的大蝈蝈在一根矮树枝上抖动着翅膀吱吱叫着。
我高兴极了,什么也没想,一下子扑了过去。
谁知,蝈蝈一下子蹦得无影无踪。
爸爸看到后,说:
“捉蝈蝈也要有技巧,记住要‘眼明手快’,悄悄接近,看准了要快速捉,知道吗?
”我说:
“知道了。
”这时候,我又发现一只蝈蝈在矮树的叶子上叫。
我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慢慢地走了过去。
可我刚要伸手,机灵的蝈蝈又跳走了。
我不灰心,一直盯着它。
最后,它停在小树叶上。
我慢慢张开双手,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慢慢蹲下身子。
蝈蝈没看见我,仍在叫,但马上又停了。
我想不能再犹豫了,就对准蝈蝈双手猛合过去。
我马上感觉到蝈蝈在咬我的手心,有点儿疼,可我还是喊:
“我捉到了,我捉到了!
”
后来,我用这个方法连续捉了好几只。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无论干什么,都要先动脑筋。
这样,做起事来就简单多了。
(1)小作者第一次怎样捉蝈蝈?
结果怎样?
(2)小作者第二次怎样捉蝈蝈?
结果怎样?
(3)为什么第一次没捉到蝈蝈,第二次捉到了蝈蝈?
解析:
(1)第一次什么也没想,一下子扑了过去。
结果是一只也没捉到。
(2)第二次是慢慢开进蝈蝈,对准蝈蝈双手猛合过去。
结果是捉到了蝈蝈。
(3)因为第一次“我”没有经验,第二次是爸爸先告诉了“我”方法,然后“我”根据爸爸的方法捉到了蝈蝈。
【解析】【分析】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从第一自然段找到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信息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综合三个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第一次什么也没想,一下子扑了过去。
结果是一只也没捉到。
(2)第二次是慢慢开进蝈蝈,对准蝈蝈双手猛合过去。
结果是捉到了蝈蝈。
(3)因为第一次“我”没有经验,第二次是爸爸先告诉了“我”方法,然后“我”根据爸爸的方法捉到了蝈蝈。
【点评】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雅舍(节选)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予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地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隐忍的态度。
其实我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
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
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
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田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
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素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1)读完短文可知,“雅舍”,虽以“雅”取名,实际上是一间________。
(2)“雅舍”的特点有( )。
(多选)
A.结构简陋,不蔽风雨
B.位置荒凉,坡陡难爬
C.隔墙传声,鼠蚊肆虐
D.月光送寒,大雨送泥
(3)在画“__”的句子中用“○”圈出大雨滂沱时“雅舍”屋顶变化的词语________。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将屋顶崩裂生动地比作________,可见短文语言的风趣。
(4)写出文中你认为最幽默的一句,并说说它的妙处。
解析:
(1)破房子
(2)A,B,C,D
(3)
;比喻;奇葩初绽
(4)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这句话把蚊虫叮咬的包比作玉米,生动形象地把蚊虫叮咬这么痛苦的事情说得很幽默,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得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3)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
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故答案为:
(1)破房子;
(2)ABCD;
(3)
;比喻;奇葩初绽;
(4)在别处蚊子早已肃清的时候,在“雅舍”则格外猖獗,来客偶不留心,则两腿伤处累累隆起如玉米,但是我仍安之。
这句话把蚊虫叮咬的包比作玉米,生动形象地把蚊虫叮咬这么痛苦的事情说得很幽默,体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情趣。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家乡的小河
①在我家院子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
②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③小河的早晨是迷人的。
绚而的晨曦中,刚刚苏醒的小河揉了揉眼睛,好奇地张望着她周围的新鲜东西。
这时水绿得像玉,霞红得似胭脂,袅袅上升的雾气像洁白,的羽纱,轻掩着小河姑娘那羞涩的脸蛋。
④太阳爬上了树梢,把自己的身躯映在河水中,欣赏着自己火红的脸庞。
一群白鹅开始了“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的嬉戏。
鱼儿凑趣地跳跃着,翻起了一个个跟头,顿时河面上鳞光闪闪。
⑤夕阳西下,太阳把余晖洒在河面上,小河里这处是红,那处是绿。
又一阵风来,倒映在水中的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都乱成灰暗的一片,像醉汉,可一会儿又站定了。
⑥小河的夜晚可静啦,喧闹了一天的小河带着倦意入睡了。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时,寒风肆意地扫着河岸上的小草,发出一阵窸(×ī)窸窣(su)窣的声响。
远处偶尔传来几声汪汪的狗叫、声,此时的小河更静、更清。
⑦家乡的小河啊,你真美!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词语中的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轻掩 ①遮盖;②关;③乘人不备。
(________)
凝固 ①结实,牢固;②坚硬;③坚决地;④本来。
(________)
(2)本文第③一⑥段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请说明理由。
(3)认真读第②段,找出描写小河静态的部分________;找出描写小河动态的部分________。
这样动静结合的描写,让我感受到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③段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
(5)为什么作者把夕阳西下时小河中倒映的树影比作醉汉?
“站定”又是什么意思?
(6)文中多处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哪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________。
解析:
(1)①;②
(2)时间顺序。
从“小河的早晨”“太阳爬上了树梢”“夕阳西下”“小河的夜晚”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
;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小河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是美的,小河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画面感强烈
(4)描写了早晨的河面薄雾缭绕,朝霞映红了河面的情景。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小河朦胧的样子写活了。
(5)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
“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6)拟人;比喻;示例: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解析】【分析】
(1)要求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语分析解答。
(3)考查静态描写、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
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4)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5)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6)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故答案为:
(1)①②;
(2)时间顺序。
从“小河的早晨”“太阳爬上了树梢”“夕阳西下”“小河的夜晚”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3)1、小河是娴静的,宛如明镜一般,倒映着红色的花、绿色的树。
2、小河又是活泼可爱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舞蹈,舞姿优美得就像天空中飘扬的七彩绸。
3、小河在任何一种状态下都是美的,小河仿佛就在我的眼前,画面感强烈;
(4)(5)夕阳西下时的小河倒映着两岸成排的桑树、桃树,风一吹,树的倒影晃来晃去,像醉汉一样。
“站定”是指风一停,水波静止,一切都不动了。
(6)1、拟人2、比喻3、示例:
她像凝固了一般,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清清的明月,悄悄爬到空中,对着她照镜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的影子倒映在小河中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词语境理解字义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3)考查学生对静态描写、动态描写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6)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小学生错别字研究报告(节选)
小学生的错别字,可以用“五花八门”来概括。
有些错字,可能是成年人意想不到的,比如将“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将“血型”的“型”字中的“刂”改成“彡”,等等。
我们对记录的小学生的错别字进行分析,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类:
①多写笔画。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多写了某一个笔画。
②少写笔画。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少写了某一个笔画。
③笔画形态错误。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笔画的形态写错了。
大多数情况是:
该长的短了,该短的长了;不该带钩的带钩了;该写折笔的写成了弯笔;不该出头的出头了,应该出头的没出头;等等。
④多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字中添加某个部件,其中有的添加部件后不成字,有的成了另外的字。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受到前后字的干扰,也有的是受社会用字不规范的影响,或者是“想当然”。
⑤少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中的某个部件写漏了。
⑥错写部件。
这类错别字的主要特点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了。
这又分两种情况:
一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不成为字;二是将原字的某个部件写错之后,所写字变成了另一个不符合词义要求的字。
如演奏(演秦)、波纹(波汶)。
⑦其他的还有改变结构和同音替换。
(1)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面的片段属于研究报告的________部分。
(2)“花瓣”的“瓣”写成三个“辛”并列,应归为________类的错别字。
(3)选文中将小学生的错别字分析归纳成了________类,如果将①②及④⑤归成两类,可以命名为________类、________类。
(4)请你针对“如何让小学生少写错别字”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解析:
(1)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2)错写部件
(3)八;增减笔画;增减部件
(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等等。
【解析】【分析】
(1)这是对研究报告内容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研究报告的内容,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来判断。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整体感知短文内容,结合第6自然段判断。
(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研究结论
(2)错写部件(3)八、增减笔画、增减部件(4)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字形;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来学习汉字;做个错字本,经常翻看;等等。
【点评】
(1)考查学生对研究报告内容的考查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对汉字错误类别判断的能力。
(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5.课外阅读。
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山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在山上找到一块罕见的美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
楚厉王左看右看,觉得不过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认为卞和在戏弄他,是欺骗君王。
一怒之下,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
卞和跛着一条腿,再次入宫去献玉。
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后,继位的是文王。
卞和捧着那块美玉,坐在山脚下哭泣,连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就派人去问,是不是因为前两位国君砍了他的双脚而委屈难受。
卞和说:
“我不是为失去双脚难受,我痛心的是宝石被当做石头,一片忠心却成了罪名。
”楚文王召见了他,命人将玉石仔细打磨,果然是一块熠熠发光的美玉。
文王十分感动,因为这块玉是卞和奉献的,就命名为“和氏璧”。
(1)在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蒙骗——________ 贡献——________
(2)短文一共写了________个人物,________是主要人物。
(3)短文用一件物品贯穿全文,展开情节,这件物品是________,它是全文的写作________。
(4)对这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说明楚王的愚蠢、残暴和玉匠的无知。
B.主要说明卞和有耐力、有毅力,是玉石鉴别专家。
C.主要说明卞和出于忠诚,不怕挫折和摧残,敢于坚持真理终能战胜谬误。
解析:
(1)欺骗;奉献
(2)四;卞和
(3)和氏璧;线索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短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蒙骗:
欺骗或哄骗。
贡献:
进奉;进贡。
(2)、(3)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即可。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欺骗、奉献
(2)四、卞和(3)和氏璧、线索(4)C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3)这道题是按选文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选文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6.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故都饱含秋意的景观,其中有五处景观用笔极简,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这样一笔带过的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笔极简
(2)作者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经常提及南方的秋天,这样写的用意是( )。
A.故都和南国的秋都富于特色,二者放在一起才能表达作者对秋的怀念
B.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
C.写出了故都的秋和南国的秋都是好的,作者难以取舍
D.将所有自己怀念的故都的秋和南方的秋都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对二者的喜爱
解析:
(1)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B
(2)B
【解析】【分析】
(1)①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范围(第3自然段第二句话),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②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1、陶然亭的芦花2、钓鱼台的柳影3、西山的虫唱4、玉泉的夜月5、潭柘寺的钟声;B
(2)B
【点评】
(1)①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7.阅读课外片段,完成练习。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
贾母笑道: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
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
“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说着,便用帕拭泪。
贾母笑道:
“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
“正是呢!
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
该打,该打!
”
(1)选文主要刻画了________(人名)的形象。
开篇人物还未出场就先描写了她的________,这样的出场叫“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紧接着浓墨重彩描写了她的________,突出了她身份________,生活________。
(2)选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主要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其表达的含义不包括( )。
A.夸赞林黛玉标致、不俗 B.讨贾母欢心
C.间接赞美贾母的嫡亲孙女 D.为来晚了赔罪
(3)结合选文,从王熙凤的外貌、语言、动作中,你能感受到人物什么样的特点?
解析:
(1)王熙风;语言;外貌;高贵;奢华
(2)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