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1334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docx

中考语文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题12

无锡市崇安区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2011.4

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或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屏障(zhànɡ)鞠躬尽瘁(cuì)B.狡黠(xié)颔(hàn)首低眉

C.剽(piāo)悍义愤填膺(yīnɡ)D.诘(jié)责根深蒂(dì)固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无锡有良好的治安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毋庸________的。

②据说艺术家住在一个不太大的城市里,隔壁人家养了小狗,它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________它。

③第四轮六方会谈美韩首次双边________,就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交换看法。

A、质疑款待协商B、置疑款待磋商

C、置疑招待磋商D、质疑招待协商

3、下列语段中的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A.念:

考虑B.书:

字条

C.以:

通“已”,已经D.怪:

以……为怪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盛夏时节的太湖是个收获的季节。

B、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C、通过学习学校发的《消防安全,关爱生命——致家长的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都受到了一次教育。

D、“五·一”期间,我市个别景点由于垃圾箱设置过少,导致游客乱丢垃圾。

对此,我们认为景点管理部门并非不无责任。

5、下列对名著的评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

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

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6、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唯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才有可能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

②相反,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

③正如歌德所说:

“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④因为这种爱,所以负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

⑤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A、⑤①③④②B、⑤①②④③

C、⑤②①③④D、⑤③①②④

二、阅读与赏析(共48分)

(一)(4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宋)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

①此诗大约作于皇祐元年,当时诗人贬官在颍州(今安徽阜阳)任知州。

7、阅读上面一首诗,指出对该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2分)()

A、这首诗有不同的意境,看似无联系,实则以一个“梦”字贯通,空灵幽美。

B、首句写“夜风习习”、“笛声悠扬”、“月映千山”,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闲适、愉悦的心情。

C、“棋罢不知人换世”与“到乡翻似烂柯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抒写了时光流逝,世事变换之感。

D、“无奈”一词既有思家的哀愁,又有贬官后的失意之情。

8、“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12分)

食喻

国朝尚书刘南垣公①,告老家居。

有直指使者②,以饮食苛求属吏③,郡县患之。

公曰:

“此吾门生,当开④谕之。

俟其来款之,曰:

“老夫欲设席,恐妨公务,特留此一饭。

但老妻他往,无人治具④,家常饭,能对食乎?

”直指以师命,不敢辞。

自朝过午,饭尚未出,直指饥甚。

比食至,惟脱粟饭、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觉过饱。

少顷,佳肴美酝,罗列盈前,不能下箸。

公强之,对曰:

“已饱甚,不能也。

”公笑曰:

“可见饮馔原无精细,饥时易为食,饱时难为味,时使然耳。

直指使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⑥责人。

  (选自《昨非庵日纂》卷九)

[注] ①刘南垣(yuán)公:

指曾任明朝尚书的刘麟。

②直指使:

官职名。

③属吏:

部下。

④开:

开导⑤治具:

烧饭。

⑥飧(sūn):

本指晚饭。

这里指饭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当开谕之谕_______________②比食至比________________

③自朝过午自_______________④时使然耳然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加点“以”与“直指以师命”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B、徐喷以烟C、以塞忠谏之路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1、阅读本文,可以看出直指使有_________的优点。

他的老师有________的优点。

(2分)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俟其来款之。

(2分)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直指谕其训,后不敢以盘飧责人。

(2分)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7分)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

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茵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②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③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④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

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机率是微乎其微的。

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

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⑤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3、第②段中划线句中的“只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④段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仔细阅读全文.归纳病毒的主要特征。

(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5分)

①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

”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

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

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②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

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

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

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

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③是的,责任即意义。

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

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

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

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④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

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⑤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⑥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

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⑦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

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

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

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1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⑥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0分)

布 鞋

厉彦林

①世上鞋的品种、样式、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但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童年、青年时代的布鞋。

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故乡大人、孩子穿的都是布鞋。

衣服旧得实在没法穿了,就把补丁一层层拆开,把有用的地方剪成一块块的碎布料。

家家都有针线笸箩,里边装满了剪裁缝补衣裳剩下的布片或布条,我们这里叫“铺衬”。

那铺衬五颜六色,薄厚不一,颜色不一,新旧不一。

铺衬积攒多了,就选个太阳毒的日子,把面板或木锅盖或木饭桌支在院子里,用铁锅调出热气蒸腾的浆糊,把新一些的布料和旧一些的布料错开,将厚一些的和薄一些的摊均匀,将碎布条一块块、一层层粘起来,在太阳底下晒上几个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阙子”。

如果赶上阴雨天,就拿到热炕上或火炉上或热锅里烘烤,那阙子成色也不差。

做鞋前,先找村里的巧媳妇,按脚大小,照着棉鞋或单鞋样式,先在纸上剪出鞋样子,然后把这纸鞋样缝在阙子上,刷刷几下就剪出鞋底、鞋帮,然后就可以做鞋了。

③那时乡下孩子很少有鞋穿,谁能穿上娘做的新布鞋,准会挺胸阔步,炫耀一番。

我娘一生勤劳,做一手好针线活。

春天,为我做一双或圆口或方口的布鞋;冬天,为我缝一双黑粗布甚至黑条绒的厚棉鞋。

看娘做鞋,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为鲜亮的风景。

纳鞋底是既细致又累人的活儿。

娘总要用一块布包着鞋底纳,想方设法不把鞋两侧的白布弄脏。

夜深人静时,娘坐着小方凳,弯腰弓背,一手攥住鞋底,一手用力拽针线,指掌间力气用得大、用得均匀,纳出的鞋底平整结实,耐穿。

那动作,轻松自如,透出一种娴熟、优雅之美。

那针线密密匝匝,稀疏得当,松紧适中,大小一致,煞是好看。

纳鞋底的时间长了,手指会酸痛,眼睛会发花。

有时娘手指麻木了,一不小心就会扎着手指。

看到娘滴血的手指,我很心疼,便安慰娘道:

“等我长大了,挣钱买鞋穿,你就不用吃这苦了。

”娘微笑着说:

“等你长大了,有媳妇做鞋了,我就省心了。

”望着鞋上密密匝匝的小针脚和娘那疲倦的眼睛,我激动不已。

多少次我听着油灯芯热爆的噼里啪啦声,那熟悉的麻线抽动的嗤嗤声,渐渐进入温柔缥缈的梦乡。

④娘做的布鞋伴我度过了艰苦的学习生涯。

娘经常笑着说:

“孩子咱可要听话、争气,咱不和人家比吃比穿,咱得跟人家比学习。

识字多了,才有出息,才不愁没鞋穿。

”后来,我准备进县城读书了。

多少个夜晚,灯光摇曳,娘把纳鞋底的绳扯得很紧,牢牢地、细细地把所有关爱都纳进了鞋底。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我们这些年龄不大就离家的孩子,记忆中娘的一喜一怒、一举一动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⑤如今城市人穿布鞋已逐渐成为时尚。

穿惯皮鞋的都市人,开始与布鞋有了缘分。

无论身在何处,有一双布鞋,一双包含亲人惦记和祝福的布鞋,就学会了感恩,尽管踩着纵横交错的路,有黑暗、有泥泞、有坎坷、有暴雨,可人生的路不会错、不会斜,心中总是洒满春风、阳光、幸福和欢乐。

(《人民日报》2009年4月25日,有改动)

18、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从第③段中找出具体表现“我娘做一手好针线活”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认真品味文中第④段加线句子,说说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贴”的理解。

(2分)

入校时我拿出自己的布鞋,将鞋面贴在脸上,那软软的绒毛仿佛儿时娘的抚摸,似乎又看到了娘那期待的目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谈谈最后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课文默写。

(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⑥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24、请你联系下面所提供的阅读材料,把你对消费的看法写下来,字数80字左右。

(6分)

《中国消费报》上曾登载:

温州市有关机构对在该市从业的101位农民工展开了一次生活消费状况调查。

今年38岁的安徽籍民工袁守康的消费状况是:

除吃饭外,每月吃两次荤菜共8元,每月理一次发5元,每月看一场录像2元,两个月用一支牙膏。

透过这种其他群体可能无法忍受的生活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工的辛劳与其生存状况之间的巨大反差,更看到了他们那老小聚集的家庭的艰难程度。

25、阅读下面的花,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

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幼稚;多了一份思索,少了一份盲从;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偏激;多了一份行动,少了一份幻想;还多了一份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六岁,我多了一份”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期中考试

答题卷

2011.4

一、积累与运用(共16分)

1、(3分)()

2、(3分)()

3、(3分)()

4、(2分)

5、(2分)()

6、(3分)()

二、阅读与赏析(共48分)

7、(2分)()

8、(2分)

9、(4分)①谕__________________②比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__________________④然___________________

10、(2分)()

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2、

(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10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