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9361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5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docx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

致老师

亲爱的白老师:

在你审阅我的作业之前,我想给你说一下作业背后的故事,这次的作业实际是对我大一参加第一届“我的课堂我做主”全校性师范生讲课比赛的完善版,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教案,不知道什么叫做说课,更不会制作效果超棒的课件,但因为急切的想要一个舞台表现自己,所以没有弃权,在有限的时间下开始疯狂的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他人,经过努力完成了我讲课生涯的许多第一次,拿了比赛的第三名。

比赛过后我也开始刻意的培养讲课所必须的能力,只是没有再认真的去写过一次教案,但心里却很自傲的觉得写教案做课件很简单。

直到走进你的课堂,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教案课件的艺术性是如此的丰富,再看看我的第一份(手写)教案,多么的蹩脚呀!

需要完善的地方太多了,一边听你的课,一边琢磨怎么去完善它,带着你指点的精髓我这才执笔修之。

期待老师的再次的指点!

也谢谢你耐心的阅读!

学生:

王宁

时间:

2012.5

 

学生信息:

2010级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三班王宁222010318011105

座右铭:

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

三圈环流形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人教版《地理I》第二章第二节,共包括下列三部分:

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课教学内容在“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分析课程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学生能够在分析教材“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的基础上,绘制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达成知识灵活迁移和提高阅读、分析、绘制地理图表技能的教学目标。

②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运动的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结合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达成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和深度分析地理成因的教学目标。

3:

本节教学内容说明

在规定的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总内容的第一部分的片段:

三圈环流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复习并巩固热力环流原理和风形成原理;理解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不仅会绘图说明也要自己制作三圈环流的三维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绘制热力环流图,复习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通过与热力环流图对比导出单圈环流的模式图,并强调假设的三个条件;师生在创设的战争情景中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形成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绘图等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对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形成和分布的理解和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学会运用联系的、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及其变化;认识大气环流的整体性,进而学会用整体的思想看待地理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

三维演示三圈环流,绘制模式图

四、学情分析及教学策略

通过初中有关气候部分内容和高中地理前面部分知识的学习,加上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状况、大气的运动、气候的主要类型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因此,可主要通过启发式讲授的方式,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涉及立体几何、力学等相关知识,而且高一年级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对空气分子运动状态分析水平不高。

因此,可从以下3个方面来实施教学过程:

1通过师生共同完成热力环流图来巩固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2借助小黑板和自制的地球仪等教学辅助用具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创设战争情景以便调动学生的思维,团体学习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情。

③通过启发式谈话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将课堂留给学生。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创造情景法、合作学习法和传统教具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小黑板、硬卡纸、双面胶、气球、油性笔、铁丝

七、课时安排:

15分钟。

八、学生活动设计

1:

创设情境:

讲三圈环流的形成时,以北半球为例可采用创造战争剧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

2:

绘图理解:

简单的热力环流图同单圈环流的平面图对比,通过三圈环流的三维演示图绘制三圈环流的平面图,

3:

预留游戏:

讲解南半球的三圈环流时,以教室前排为极地,以教室后排为赤道,规定第三排学生为30。

s(副热带),第六排学生为60。

S(副极地)两条纬线。

让学生用身体和手势表演气流运动的变化状况,最终形成南半球三圈环流。

游戏充满趣味,也有利于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有助于学生加深本节知识的记忆。

九、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学生

教学过程及方法

用时

导入

教具吸引法

师:

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什么礼物,别急呀,答案过会揭晓!

咱们还是先热热身吧!

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吧!

1min

推进

1:

复习

巩固上一节内容

 

2:

单圈环流

 

3:

三圈环流

 

1:

走到学生中间去,发问引导。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3:

学生角色扮演,老师模型演示

 

谈话式教学

 

 

制造矛盾

 

教师:

上节课我们讲了两个重要规律和两个重要的力,大家请看ppt(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

(展示小黑板内容)现在有哪位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和风的形成(北半球)?

 

学生甲和已上台(绘图)

教师:

台下的同学要仔细核查他们画的对不对!

重要的是看他们绘制箭头的顺序和方向哦!

(两位同学下台)同学们说画的对不对?

生:

对!

 

教师:

很好!

大家掌握的不错呀!

那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啦!

(ppt)假设条件:

①地球表面均一;②地球静止(无自转);⑧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不移动)(不考虑地球公转)上面说的甲地是极地,乙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有什么规律?

(板书)

教师(老师边讲边放映动画):

根据我们课前复习内容,我们知道赤道地区受热气流上升,两极受冷而下降,这样就有了大气的垂直运动,接着形成高低压,根据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就形成地面风和高空风!

大家仔细看看,把弧线拉直是不是就是我们刚刚作的热力环流图呀!

 

教师:

这种情况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假设上述条件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大气又该怎么运动呢?

下面我给大家创造一个战争情景---把气流比作远征部队,我的左手方为来自赤道的轻型部队——气流1,我的右手边为来自两极的重型部队——气流2,并分别选出你们的首领,左方的终极任务就是达到北极区,右方终极目的地是赤道。

我的任务就是用模型演示你们的行军方向,先把首领选出来:

将军1和将军2,好我们的游戏开始。

 

教师:

现在气流1和2要开始行军啦!

你们会遇到哪些阻碍呢?

怎么影响的呢?

将军1:

地转偏向力,让我们的行军路线向右偏离。

教师:

很好!

地转偏向力越来越大,气流1在30度上空时变成了西风,不能在北上,气流2在60度近地面偏成东北风,而后援部队仍旧增援,你们该怎么办?

到哪里去呢?

将军1:

依据多年作战经验,我们决定先撤兵回到30度地面附近(教师演示气流1路径)

将军2:

我继续南下(教师演示气流2路径)

老师:

那我问将军1哈!

30度地面附近容量也有限,你们又如何解决?

将军1:

那我们就兵分两路——气流3和气流4,气流3返回驻守地,气流4和我继续北上。

(教师演示气流1分支路径)

老师:

这位将军很有谋略呀!

好,现在战争情况变成了这样:

气流4在60度时遇到了从极低南下的气流2,下面会发生什么?

学生:

战争

教师:

轻型部队遇到重型部队,如果真的要冰刀相见,恐怕轻型部队不占优势呀?

将军1你的看法呢?

将军1:

硬碰硬当然不行,那只好走为上策,慢慢顺着向上爬升,不扰动他们不就行啦!

(教师演示各气流路径)

教师:

将军真是高明呀!

好,这次的战争你们都是赢家!

游戏结束啦!

(动画展示形成过程),大家看过了三维的三圈环流的形成图,下面同桌之间相互合作根据这个模型,绘制出三圈环流的平面图吧!

大家动手试试!

好!

同学们都画好了吧!

大家再看看老师画的,对比一下!

下一节课要请几名同学说说他们的思路哦!

 

2min

 

2min

 

8min

 

小结

简述上述知识点

 

课后作业

本节课以北半球为例我们共同探讨了两个话题:

单圈环流和三圈环流。

 

节目排演:

下一节课以教室前排为极地,以教室后排为赤道,规定第三排学生为30。

s(副热带),第六排学生为60。

S(副极地)两条纬线。

请同学们用身体和手势表演气流运动的变化状况,最终形成南半球三圈环流。

2min

【板书设计】

一:

回顾(高空)

低压

甲(受冷)乙(受热)高压

热力环流北半球风的形成

(近地面)

二:

单圈环流(北半球)

三:

三圈环流(北半球)

【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特色:

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

2、教学最成功的方面:

启发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充分参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

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3、教具方面:

自制教具,吸引学生眼球,采用传统教具(小黑板)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4、小结方面:

课后作业属于开放题,带有趣味性,能带动学生的自主探究。

缺点:

1、课时安排不合理:

本节内容所包含的知识点过多,在15分钟完成实在很仓促,以至于知识点讲解不到位。

2、教具利用:

三维视图所表现的原理没和学生讲解清楚,制作的气流方位有问题。

3、知识传播:

因是理科生的缘故,所以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讲解不明确。

4、板书方面: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所以还是要准备板书展示。

5、课件制作:

过于简单

6、多媒体局限:

展示的三圈环流的动画,没能说明白南下气流的原理。

 

学生不能理解而又容易被老师忽略的问题:

问题1: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

(中纬西风上升)

问题2:

在“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学生不明白地球高空在哪里?

 

传统教具展示

正面

侧面

部分板书

课前复习

三分钟说课——三圈环流形成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教师好比厨师,一堂精彩的课就是一顿饭,而能称为佳肴的必是色香形(形式)和味(内容)的完美统一。

所以下面我就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课堂烹饪作品。

首先是我的烹饪原材料选择的是人教版《地理I》第二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片段:

三圈环流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学过的“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又为后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学习作好理论铺垫。

重难点就是通过解释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从而分析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

课程烹饪第一重在色艳即趣味性,体现在导入的方面。

用马纬度的神秘故事导入,吊起大家的食欲,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程的探讨。

课程烹饪第二重在香郁即内容的丰富性和精彩性,通过复习大气环流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引出所讲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讲述三圈环流形成采用创设战争情景,让学生扮演来自赤道和两极的气流,教师的任务是用模型演示气流的行走路径,并引导学生进行记忆和思考。

课程烹饪第三重在味佳即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马纬度区到底隐藏着什么地理秘密?

”问题进行设置悬念,留有余白,其次借用简单的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问“大范围的大气如何运动?

有什么规律?

”,循循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且在游戏过程中我依旧采用这种引导启发式谈话让学生自主思考。

课程烹饪的最后一步形美即教学模式的合理性,首先回顾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呈现教学目标——假设条件,从简单的单圈模式图推及到复杂的三圈模式图——带领大家详细分析其中一部分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大部分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索——总结此次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包括:

启发式讲授法、创造情景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通过七七四十九道工序,这道三圈环流佳肴即将出炉,希望在座的老师们同学们前去捧场。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