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749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写作.docx

《论文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写作.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写作.docx

论文写作

学术论文写作

1.一个概念和七个要点

1.1一个概念:

什么叫学术论文

王力在《写作论》中说:

“所谓学术论文,就是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记录下来。

”学术论文就是展示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科研成果的一种文章体裁。

基本要求:

不单纯是某一种现象的记载,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阐述;不是某些材料的客观罗列,而是一种思辨与论证的过程;不是对他人成果的重复,而应有作者本人新的东西。

所以,客观地说,学术论文承担着分析事物现象,探究事物本质,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任务。

基本特征:

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

1.2七个要点:

选题与题目命定、摘要撰写、关键词凝练、前言构建、主题阐述、结语设计与参考文献著录

1.2.1选题与题目命定-----阅读中发现题目、实践中发现题目、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题目

命题要旨是言简意赅、明了达意、学术性浓。

(题目不宜过长,限在17个字以内;可用副标题;尽量避免使用“浅谈”、“谈谈”、“浅议”等词。

提倡使用“论”、“探索”、“研究”等词。

如:

《浅议语言的多义性与复杂性》、《对文学生态批评的一点粗略看法》、《小议翻译中的译者与读者的关系》(题目浅白,学术性不强)

但是,又不宜过分做作,故弄玄虚。

如:

《深不可测,但可论而释之》

又如:

论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利与弊(涉及的范围不具体,容易产生概念不明的问题)

学会运用副标:

论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问题

-----(从)一项对桂林市十七中的调查(说起)

可先定题目后写作,也可先写作后定题目。

(先定题目,拟好提纲,然后写作,这样不易跑题,但容易限制思维;先写作后定题目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在一个主题框架下自由发挥,但弄不好容易跑题。

因此,提纲的制定是十分必要的。

课题凝练的要求

(1)视角要新颖(要了解前人研究情况,以专业的视角考察别人的成果,发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自己有什么“困扰”):

审视的眼光

(2)命题要新奇(题目相似但不雷同;新奇但不离奇;有美感但不反感):

创新的理念;

(3)取材要新鲜(材料是自己从现实中收集起来的而不是从别人的研究中拈来的;以第一手材料为主第二手材料为辅):

创新的魄力;

(4)过程要有新法(主要指文章的结构,写作的方法要有自己的特点):

创新的做法;

(5)结果要有新意(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

创新的结果。

要力求避免选题与自己的专业脱节与“影子思维”局限(跳不出别人的框架)

1.2.2摘要撰写------提要,文章的统领。

作用是为读者提供论文的主要信息(即研究成果),吸引读者注意力。

具体要求:

概括性强,内容紧扣文章主题;实事求是,切忌虚构;文句精练,逻辑关系强,但不能使用情感词类或过多的形容词。

少用“本文”、“本人”、“笔者”、“作者”等词语。

1.2.3关键词------揭示主题实质,专指词汇凸显、词性明确,避免信息冗余。

数量:

3-7个,每个关键词字数不宜过多。

关键词之间要有标点分隔,标点可用“,”、“;”、“、”。

1.2.4前言----亦称“前记”、“序”、“序言”、“绪”、“绪言”、“引”、“引言”、“弁言”、“跋”。

功能是展示论文的基本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成文的过程、学术价值,即说明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本文新的东西是什么。

故在一般学术论文中,前言有时又有“文献综述”特征。

做法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对别人的研究回顾要突出重点,避免夸张语句,如“处于领先地位”、“填补….空白”、“属于首次”、“前所未见”、“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语句不要用。

但又不能使用套话、情感话,如“水平有限”、“抛砖引玉”、“才疏学浅”、“恳请指教”、“不胜感激”等。

要写好前言,首先要了解该领域(方向)的前期研究情况,要注意做好概括与凝练工作。

1.2.5主题阐述-----即论证过程。

这是论文的主体。

论述过程即以事实说话,通过思辨来论证问题,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使论文的主题、作者观点得到彰显。

这部分又可按需要分章节行文,其篇幅应占全文的65--75%左右。

注意4个问题:

A.对主题呈现的方式;

B.对主题论证的方式(做到理论与论证相结合);

C.要学会使用别人的理论及观点(前面提到的理论,后面的分析、论述也要提到;直接引用、间接引用、脚注、附录等著录格式的运用);

D.内容篇幅的安排。

两种方法的运用:

演绎法和归纳法。

1.2.6结语设计-----与前言呼应,提升作者的观点要素。

不是前言的简单移植。

遣词恰当、文句精练、严谨客观。

要提到结果,又要提到不足和研究方向。

一个好的课题研究,一定是处于流动状态的,有明显的延伸性和继续探索的前景。

1.2.7参考文献-----以新近成果为主,著录要规范。

2.文献著录规范

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既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是否规范,也能反映出作者对所研究的领域是否了解。

重要的是,规范的著录能避免剽窃与抄袭现象,是学术规范的具体体现。

著录可分为两种:

文中著录和参考文献著录。

2.1文中著录(行文夹注)

文中著录常见的有夹注与脚注(尾注)两类。

夹注可分为三种:

直接引用(quotation)、间接引用(citation)与转引(thequotationfromasourceotherthantheoriginal)

直接引用要注意以下4点:

(1)如果原作者的姓氏在行文中没有提及,就需要把作者的姓氏、作品出版时间及引用出处标明,并用括号括起来,放在引文后面。

例如:

Motivationisseenas“whenpeoplehaveadesireorinterestin……”(Gardner,1985:

10);“Theadvantageofsuchadistinctionisthatitmightfreethesemanticistfromhavingto…..”(Saeed,1996:

18).

(2)如果引文中原来就有引号,要将引号的部分改为单引号。

例如:

Basedonwhatmentionedabovethat“…..for‘wholearns….’”.(Long,1993:

165)

(3)如果引文涉及多位作者,每次引用均要把相关作者的姓氏注出来,在夹注中用“&”,在行文中用“and”。

例如:

HymanandSmitharguedthat……..(Hyman&Smith)。

如作者在三个以上,第一次加夹注写出所有作者的姓氏,以后引用只需写出第一个作者姓氏,其后加“etal”即可。

例如:

Thosescholarsalways…..(Smith,John,Channot&Key,1995:

16)(第一次著录),(Smith,etal,1995:

16)(第二次著录)。

(4)直接引文字数如少于40个英文单词或4行,引文直接放在段落中,否则引文单独成段,段落用“齐头式”,整个段落缩行5个空格,字号缩小为5号。

这时,引文不需要加引号,但如果行文中已有引号的,要保留原来的引号。

例如:

AsEdwardSapirnoted,itisnogoodsimplyusingasemanticdefinitionasabasis,sinceacrosslanguagespeakerspackagemeaningintowordsinverydifferentways:

Ourfirstimpulse,nodoubt,wouldhavebeendefinethewordasthesymbolic,linguisticcounterpartofasingleconcept…………………………………………

………………………………………….(Sapir,1949a:

32)

英语直接引用的格式:

Sapirsaid,“Languageandthinking……..”

Sapirargued,“Languageandthinking….”

Sapirstatedthat“languageandthinking……”

“Languageandthinking……”,saidSapir.

中文亦是如此,要用引号把引文括起来,然后在引文后面用圆括号将作者姓名、作品出版年代和引文出处页码括起来,如:

Xxx说:

“在语言结构缺失的情况下……”。

(xxx,2003:

186)

间接引用是指将他人的观点或理论加以概括、总结,或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再表达,以适应自己写作的需要。

间接引用要注意以下7点:

(1)如果引用只涉及一个作者或某专著、文章,而作者的名字在自己的行文中没有出现,应将作者的姓氏和作品出版的时间用括号括起来,放在句子末尾。

注意,该括号算作句子的一个部分,故标点符号放在括号之后。

例如:

Suchdecisionsareinfluencedbyeachlanguage’sconventionalwaysofviewingsituations(Bloomfield,1932).

(2)如果引用所涉及的作者名字已在行文中出现,只需要在名字后面加上括号,填上作品出版时间即可。

例如:

Bloomfield(1932)statedthatsuchdecisionsare…….

(3)如果引用涉及的作者、作品及作品出版时间已在行文中出现,就不需要单独使用夹注。

例如:

In1932,BloomfieldinhisworkLanguagearguedthat……

(4)如果引用涉及的著作是由两位作者合著的,每次引用都需要把两位作者的姓氏标注出来,在夹注中用“&”,在行文中用“and”。

(5)如果引用作者超过两人,第一次加夹注时要写出全部作者的姓氏,以后引用只需写出第一个作者姓氏,其后加“etal”即可。

(6)如果引用涉及到作品由多位作者合著的,夹注只需要写出第一作者的姓氏,其后加“etal”即可。

(7)如果引用涉及到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在括号中按出版时间分开;如果是同一作者在同一年的不同作品,在出版时间后加用小写英文字母以区别。

例如:

(Halliday,1978,1988),(Halliday,1978a,1978b)

转引的意思是引用不是从原著中来,而是从第二手材料中摘引。

转引要在括号注明引用的来源,在来源前加上“qtdin”字样。

但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就要直接标明实际的出处。

例如:

Anumberofwritershaveproposedframeworksthatattempttosystematizetheevaluationprocess……(qtdinNewman,1958:

99)

中文亦是如此,例如:

根据胡壮麟(2001)的看法,…

脚注与尾注

脚注---页面下角注解页内生词;对文本某些术语或生词的一种补充说明,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

尾注---将所有脚注集中在章节之后或全书之后做统一诠释,一般位于文档的末尾,格式是列出英文的意思和出处。

脚注与尾注是相关联的两个部分。

例如:

后来,朱庇特[1],或朱庇特1

[1]罗马神话中统治诸神,主宰一切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当页面脚下注释)

注释

[1]罗马神话中统治诸神,主宰一切的主神,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章节后的统一注释)

2.2参考文献著录

包含作者姓名、著作出版时间、作品名称、作品类属、出版地点、出版社等项,必要时还要注明版次,若是译著的话,还要将译者、翻译时间显示出来。

外语学科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要按拼音字母顺序著录,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则看第二个字母,依次类推。

中文除按拼音字母顺序外,还要看汉字笔画的多少,若第一个字的笔画相同,则看第二个字,依次类推。

尽管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有不同的版本,但反映的基本项目是一致的,只是项目的先后有所区别。

因此,不同的著录不存在对错问题。

但是一篇论文中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著录方式。

参考文献著录的范围:

(1)文中提到的作品、作品中提到的观点所在文本;

(2)写作文章时主要参看的著作、论文;(3)所参阅的网上文章。

英文条目著录范例

[1]Bloomfield,L.1932.Language[M].NewYork:

Holt.

[2]Lentine,G.&Shudy,R.1990.Mc-meaningintheMarketplace[J].AmericanSpeech,65:

22-25.

中文条目著录范例

[1]卢家楣,2001,《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孟建敏,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38。

[3]王东风,2000,文化缺失与翻译补偿[A],郭建中(主编),《文化与翻译》[C]。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常用文献类属标识

纸质文献标识

[A]-----(articlefromanthology)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

[C]----(collectedpapers)论文集;会议记录

[D]-----(dissertation)学位论文

[J]----(journalarticle)期刊文章

[M]----(majorwork)专著、普通图书

[N]-----(newspaperarticle)报纸上的文章

[P]-----(patent)专利

[R]----(report)报告

[S]----(specification)标准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CP----(computerprogram)计算机程序

DB----(database)数据库

EB----(electronicbulletinboard)电子公告;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标识

CD----(CD---Rom)光盘

MT---(magnetictape)磁带

DK---(disk)磁盘

OL---(online)联机文献

组配标识

C/OL网上会议记

CP/DK磁带软件

DB/MT磁带数据库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

EB/OL网上电子公告

J/OL网上期刊

M/CD光盘图书

N/OL网上报纸

5.行文格式

(1)在我国,当今英文的行文格式常见有两种。

一种是“齐头式”,不收缩格位;另一种是收缩式,每段开头缩进4个字母的格位。

(2)标题使用。

标题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几个类别。

例如。

3……

3.1……..

3.1.1……等

(3)序号使用

(一)

1

1)

(1)

Bibliography

[1]Andrews,S.J.(2001).ThelanguageawarenessoftheL2teachers:

Itsimpactuponpedagogicalpractice.LanguageAwareness,10(2-3),75-90.

[2]Andrews,S.J.(2003).TeacherlanguageawarenessandtheprofessionalknowledgebasesoftheL2teacher.LanguageAwareness,12

(2),81-95.

[3]Bullough,R.V.,Jr.(2001).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circa1907and1987:

Astudyinthehistoryofanidea.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7,655–666.

[4]Carter,K.(1990).Teachers’knowledgeandlearningtoteach.InW.R.Houston&M.H.J.Sikula(Eds.),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ereducation(pp.291–310).NewYork:

Macmillan.

[5]Cochran,R.F.etal.(1993),Pedagogicalcontentknowing:

Anintegrativemodelforteacherpreparation[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44/4:

263-72.

[6]Dewey,J.(1902/1983).Thechildandthecurriculum.InJ.A.Boydston(Ed.),JohnDewey:

Themiddleworks,1899–1924:

Vol.2:

1902–1903.Carbondale,IL:

South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

[7]Freeman,K.(2002).Thehiddensideofthework:

teacherknowledgeandleamingtoteach:

APerspectivefromNorth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onteachereducation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LanguageTeaching,35,1-13.

[8]Geddis,A.N.,Onslow,B.,Beynon,C.,&Oesch,J.(1993).Transformingcontentknowledge:

Learningtoteachaboutisotopes.ScienceEducation,77(6),575–591.

[9]Gess-Newsome,J.1999.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

Anintroductionandorientation[C].InJulieGess-Newsome,(eds.),Examining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

theconstructionanditsimplicationsforscienceeducation,London:

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10]Grossman,P.L.(1990).Themakingofateacher:

Teacherknowledgeandteachereducation[M].NewYork:

TeachersCollegePress.

[11]Grossman,P.L.(1992).Whymodelsmatter:

Analternativeviewofprofessionalgrowthinteaching[J].ReviewofEducationalResearch,62/2:

171-179.

[12]Hashweh,M.Z.(2005).Teacherpedagogicalconstructions:

areconfiguration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eachersandTeaching:

TheoryandPractice,11(3),273–292.

[13]Kok-Aun,Toh.,etal.(2006).Meetingthehighlyqualifiedteacherschallenge[J].EducationResearchandPolicyPractice,5:

187–194.

[14]Magnusson,S.,etal.(1999).Nature,sourcesanddevelopment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InJ.Gess-Newsome&N.G.Lederman(Eds.),Examining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p.95–132).Dordrecht,TheNetherlands:

Kluwer.

[15]Shulman,L.S.(1986a).Paradigmsandresearchprogramsinthestudyofteaching--Acontemporaryperspective[C].InM.C.Wittrock(Eds.),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3rdedition.),NewYork:

Macmillan.3–36.

[16]Shulman,L.S.(1986b).Thosewhounderstand:

Knowledgegrowthinteach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15/4:

4–14.

[17]Shulman,L.S.(1987).Knowledgeandteaching:

Foundationsofthe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57/2:

1–22.

[18]Park,Soonhye&Oliver,J.S.(2008).RevisitingtheConceptualisationof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PCK):

PCKasaConceptualTooltoUnderstandTeachersasProfessionals.ResearchinScienceEducation.Netherlands:

Springer,261-284.

[19]SchönD(1983).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BasicBooks:

NewYork.

[20]SchönD(1987).Educating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Jossey-Bass:

SanFrancisco.

[21]Tamir,P.(1988).Subjectmatterandrelatedpedagogicalknowledgeinteachereducation.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4,99–110.

[22]Tsui,B.A.(2003).UnderstandingExpertinteaching:

casestudiesofsecondlanguageteachers[M].London: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