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599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docx

化学备考研究全国II卷

赏卷释疑 科学备考(化学)

 

 

[摘要]  到2015年高考结束,新课标全国II卷已经考过三年,相对来说出题形式与风格也比较成熟,基于2016年的备考,将从三个方面对全国II卷进行分析整理。

一是做出三年来新课标全国卷Ⅱ的双向细目表,知识考查分值表,知识考查频率表,难度系数分析表。

这样就从微观与宏观上对从宏观上新课标全国II卷有了整体把握,为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是从各个表格中提取必要信息进行综合,对各类题目特点、出题风格、知识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从而为2016年的化学备考方向做好准备。

三是结合其它地区考题对2016年的高考备考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与分析。

力求做到备考有规律性,切入有方向性,练习有针对性,落实有实效性,力避泛泛而谈,言之无物。

[关键词]   新高全国化学II卷    试卷分析     高考备考            

[正文]如下:

一、高考试卷表格呈现。

  将最近三年全国理综高考试卷的化学II卷三年高考试卷的知识进行分类列表,知识双向细目表,知识专题所占分值表,知识考查频率表,题目难度系数表。

1、知识双向细目表(见附表)

2、专题考查分值分析

 [表1]分别从每年高考试卷的双向细目表中提取专题所占分值,得到如下表格:

新课标全国II卷三年专题考查分值分布情况

专题

基本概念及理论

元素化合物

必考有机

化学实验

化学计算

化学与技术

物质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2013年

30分

8分

14分

15分

18分

15分

15分

15分

2014年

31分

14分

6分

16分

17分

15分

15分

15分

2015年

32分

14分

12分

11分

16分

15分

15分

15分

 

 

 

 

 

 

 

 

 

3、知识考查频率分析

  [表2]分别从每年高考试卷的双向细目表中提取每个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列在一起进行横向对比,横向颜色相同表明该组试题在知识考查相同。

 

2013年Ⅱ卷

2014年II卷

2015年II卷

7

有机性质(油脂的性质(生物柴油))

STSE:

活性炭去异味、热碱水清除油污、浸泡过高锰酸钾的硅藻土保存水果、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STSE:

干燥剂:

硅胶、P2O5、六水合氯化钙、植物纤维。

8

有机性质(碳碳双键及苯的化学性质)

有机性质四连苯的一氯代物的同分异构种类。

有机性质根据反应推导分子式。

关键在熟练、准确、快速。

9

NA题(原子数、石墨结构、离子数目、所含电子数)

化合物性质:

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氢气与CuO反应、二氧化碳与Na2O2粉末、C.铝与Fe2O3、锌与Cu(NO3)2溶液

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外层电子数等,离子结构、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

10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铁与盐酸的反应、钠的化学性质、氯化铁的性质等)

化学实验:

装置图与文字表达相一致的选项。

NA题丙醇化学键;NaHCO3溶液中离子多少,钠燃烧、核素裂变。

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11

电化学原理(“ZEBRA”蓄电池)

电解质溶液不同酸碱度下一些溶液中的离子关系,重点考查弱电解质的特殊性。

有机性质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12

盖斯定律(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

电化学原理水溶液下的锂离子电池。

材料较新,难度不大。

化合物性质:

通过海水提纯溴设计物质性质、除杂、反应原理等。

把教材专题细化成选择题。

13

电解质溶液(溶度积及水的离子积、PH的相关计算)

盖斯定律:

本题计算量比较大,用离子方程式处理比较好。

化学实验:

涉及到药品用量、钝化、草酸的氧化性中的现象与实际相符合。

26

化学实验:

(醇的性质、仪器名称(直形冷凝管)、实验安全(防暴沸、防飞溅)、生成醚的反应、分液操作、提纯(除醇、水)、蒸馏操作(蒸馏所需要仪器)、产率的计算(正丁醛产率))

反应原理发生反应N2O4(g)

2NO2(g),随温度升高,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深。

结合图像对焓变、平衡移动、平衡常数等知识进行考查。

 

电化学:

酸性锌锰干电池,涉及到离子积与pH值的计算,提纯物质,电极反应书写。

能够准确、快速提取有用信息至关重要。

计算涉及到物理知识,数学知识。

27

工业流程推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在产物分析及配平中的应用、铁、锰与硫酸的反应、过滤及沉淀洗涤检验方法、物质组成的有关计算)

无机综合(铅的化合物:

周期表位置、化学反应、电解、化学计算)化学方程式书写难度较大,计算分析过程比较复杂。

反应原理:

关于化学键的盖斯定律计算,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方程式与图像结合解题。

本题的最后一问难度相当大,可能是学生最大的失分点。

因为这种混合物杂合极少见到。

28

化学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及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

化学实验:

以CoCl2·6H2O、NH4Cl、H2O2、浓氨水为原料,在活性炭催化下,合成了橙黄色晶体X。

测定其组成。

(滴定原理:

仪器的选择、装置作用分析、实验分析、计算)

化学实验:

通过二氧化氯的制取设置题目,通过所给信息,呈献给学生的内容有方程式书写,杂质离子、滴定测定、药品选用、纯度计算等。

灵活运用电子得失相等计算。

36技术

化学与技术:

(化学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解原理)

化学与技术:

大信息量,较繁琐的分析,生疏的化学方程式是这类题目的突出特点。

计算一般比较麻烦。

本题相对I卷简单些。

化学与技术:

今年的题目虽与往年一样,读题麻烦,但实在说,题目不难,没有过于复杂的方程式与计算,学生要做的话,估计均分在11分左右。

37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键参数、配位数、晶胞的有关计算)

物质结构与性质:

(原子结构、电离能、价层电子轨道排布、化学键、分子结构、晶胞结构)本题特点是每小题独立性强,得分点高,思维量一般不大。

但最后一步往往比较难。

物质结构与性质:

通过几种元素的推断设置题目,本身没什么特殊之处,只是有涉及到二氧化氯感觉未必妥当。

考查内容也不出格,个人认为稍难于I卷。

38有机

有机化学基础:

(烯、卤代烃、醇、醛、酚的性质、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核碰共振氢谱(液晶材料))

有机化学基础:

(立方烷及其衍生物的相关性质、反应类型、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核碰共振氢谱)

有机化学基础:

官能团、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结构简式、聚合度的考查是以前不常见的新考法。

4、题目难度系数分析

  [表3]依据考查频率分析表对考题难度进行分析,找出三年来的难度系数的规律性与差异性(为便于计算,难度以10分计,5分为中等,越低表示难度增大,反之表示容易度增大)。

 

2013年Ⅱ卷

2014年II卷

2015年II卷

7

有机性质(8)概念性非常强,C答案是明显错误答案。

STSE:

(8)答案明显,基本无思考量。

STSE:

(7)B答案具有一定的干扰性。

8

有机性质(4)有记忆性知识,也有推导性知识,D选项的条件选择迷惑性比较大。

有机性质(7)题目比较基础,略需思考。

有机性质(6)方法直接,需要推算准确。

9

NA题(4)本题的难度在于C选项的“平摊法”是“原子结构”中的内容,其它选项隐形知识不明显。

化合物性质:

(5.5)重在方程式的理解,都是教材方程式。

元素周期律:

(5.5)推断直接,思考要全面。

10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6)A、B、C三项的错误应该说比较明显。

化学实验:

(6)错误比较明显。

NA题(5)特殊知识点多,D干扰性强。

11

电化学原理(3)无论是题干还是选项都比较复杂,需要学生逐一解读。

电解质溶液(4.5)较特殊的物质,较特殊的考点。

有机性质(5)间接考查同分异构。

12

盖斯定律(5.5)关键在于细心,技术性不强。

电化学原理(3.5)信息前沿,考查细腻。

化合物性质:

(4.5)信息量大,考查内容全面。

13

电解质溶液(4)现推出氢氧根浓度,在换算成氢离子,然后求pH值。

盖斯定律:

(4)计算量大,思路复杂。

化学实验:

(6)考查一些常见物质的特性,思考量不大。

26

化学实验:

(6.5)最后一步计算难度较大。

反应原理(7)题目本身较易入手,思路明显。

 

电化学:

(6)信息量大,干扰信息多,材料来自教材,情境熟悉,计算量大。

27

工业流程推断(5.5)化学方程式较复杂,除杂不完整,计算复杂。

无机综合(5)计算关系复杂,方程式生疏。

反应原理:

(5)最后一步估计很多同学搞不懂题意。

图像也有难度。

28

化学平衡(4.5)平衡计算难得分,且比较复杂。

化学实验:

(5)得分点多,计算难度大。

化学实验:

(6)得分点多,关系计算复杂,方程式新颖。

36技术

化学与技术:

(4.5)复杂的信息给学生造成读题困难,生疏的信息过于工业生产化。

化学与技术:

(6)材料来自教材本身,较熟悉的情景思路开阔。

化学与技术:

(6.5)题干貌似复杂,题目难度不大,既没有复杂的方程式,也没有复杂的计算。

37结构

物质结构与性质:

(6)题目单独性比较强,得分点多,个别步骤难得分,读题要仔细。

物质结构与性质:

(5.5)出现有过于陌生信息。

物质结构与性质:

(6)与往年相比,难度有所降低,基础性比较强。

38有机

有机化学基础:

(5.5)信息连续性强,易造成两极分化,个别小题难度比较大。

有机化学基础:

(5.5)信息不是过于复杂,读题困难不大。

有机化学基础:

(5)信息有些复杂,计算要求较高。

二,全国高考化学II卷试题分析

(一)知识考查规律:

1、新课标凸显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考查,淡化元素化合物的考查。

虽然从分值上看,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分值稳定在30分左右,单纯元素化合物分值所在比例不大,但是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印证、相互融合。

也就是说,以化合物为基点进行基本概念考查的情况较多。

例:

9.(15年)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c>b>a

   B.a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d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元素a 、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

这个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体现的这种思想非常明显,它并不是单纯考查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还很自然、灵活的融合进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至于非选择题,应该说表现更明显。

2、化学实验仍然是化学考查的重要专题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它的考查方式灵活多变,出题方式常考常新。

从形式上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设计题都会遇到;从具体内容上看,涉及有仪器、装置、现象、除杂、环保、计算等;考查方式可以说是遍布整个试卷,除了选择题相对独立,非选择题主要以嵌入式为主,可以说,每个题目都在体现着实验的痕迹。

例:

27.(14年)(15分)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

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     周期.第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      (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 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液电解制取。

阳极发生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上观察到的现象是                ;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                   。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下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的4.0%(即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样品起始质量×100%)的残留固体。

若a点固体组成表示为PbOx或mPbO2 ·nPbO,列式计算x值和m:

n值        。

3、必考有机部分虽然在教材中内容较少,但考查分值占比重较大。

根据三年来全国II卷分析,有机分值所占比重较大,但难度一般,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中,虽然笔答题中时而有所体现,但这种题目多数以有机知识为载体,重在实验考查,并非单纯考有机。

就最近几年来的全国I卷出题趋势来看,有机的比重在下降,难度也在降低。

4、化学计算仍是化学考查的重点,但所占比例并不稳定

计算题涉及知识面较广,有pH值计算、盖斯定律计算、产率计算、浓度计算、平衡计算等,有的计算难度还比较大,尤其有的计算还会涉及到几步连续应用,对西部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失分率比较大的知识考查点。

例:

28.(13年)(14分)

在1.0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mol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应:

              A(g)

B(g)+C(g)         △H=+85.1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0

1

2

4

8

16

20

25

30

总压强p/100kPa

4.91

5.58

6.32

7.31

8.54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                 。

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                   。

(3)①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         mol,n(A)=         mol。

②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

a=           

反应时间t/h

0

4

8

16

c(A)/(mol·L-1)

0.10

a

0.026

0.0065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反应物的浓度c(A)变化与时间间隔(△t)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           ,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h时反应物的浓度c(A)为        mol·L-1

(二)知识呈现频率及考查难度规律:

通过对比三年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从中可以发现,三年新课标II卷高考在知识考查方向上相对较稳定,大部分知识点基本上每年都会考,有些知识点在高考中经常考,也有些知识点轮换考,依据主干知识年年考、重点知识重点考、不回避重点知识重复考的原理。

但有些题目在不断变换角度考查,也有些题目创新性较强,难度较大。

具体分析如下:

1、选择题

STSE:

这部分题目一般难度不大,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用的的化学物质进行考查。

例(14年)7.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

B.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

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存水果

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

NA题:

以阿伏加德常数为载体,考查原子数、化学键、离子数目、电子数、离子多少,一般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关键在于考查概念性与特殊点。

例(13年)9. N0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L1.0mo1·L-1的NaAIO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0

B.12g石墨烯(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5N0

C.25℃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0

D.Imol的羟基与1mol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N0

 电解质溶液:

重点考查电离平衡原理、溶解平衡及相关计算、PH的相关计算及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知识,这类题目一般难度偏大,包含内容较多。

例、(14年)11.一定温度下,下列溶液的离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A.pH=5的H2S溶液中,c(H+)= c(HS-)=1×10—5 mol·L—1

B.pH=a的氨水溶液,稀释10倍后,其pH=b,则a=b+1

C.pH=2的H2C2O4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任意比例混合:

c(Na+)+ c(H+)= c(OH-)+c(HC2O4-)

D.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HCO3③NaClO三种溶液的c(Na+):

①>②>③

元素周期律推断:

由于在非选择题中,多数以元素周期律为载体,重点考查元素推断、原子半径、原子结构、化学键类型、分子类型、晶体类型、元素周期律性质及部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例(15年)9.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

同,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c>b>a

   B.a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d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D.元素a 、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

有机:

主要考查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从分子式、官能团的角度考查有机物的性质及反应类型

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同时考查方程式的规范书写。

这类题目一般会涉及到特殊反应以及与反应用量有关的方程式。

例(13年)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浓盐酸与铁屑反应:

2Fe+6H+=2Fe3++3H2↑

B.钠与CuSO4溶液反应:

2Na+Cu2+=Cu↓+2Na+

C.NaHCO3溶液与稀H2SO4反应:

+2H+=H2O+CO2↑

D.向FeCl3溶液中加入Mg(OH)2 :

3Mg(OH)2+2Fe3+=2Fe(OH)3+3Mg2+

化学实验:

考查实验基本操作、物质鉴别、装置图的规范安装、实验现象的对应。

例(15年)13.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

将①中溶液滴入②中,预测的现象与实际相符的是

选项

①中物质

②中物质

预测②中的现象

A.

稀盐酸

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

立即产生气泡

B.

浓硝酸

用砂纸打磨过的铝条

产生红棕色气体

C.

氯化铝溶液

浓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D.

草酸溶液

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溶液逐渐褪色

 

元素化合物:

多涉及到反应原理、方程式书写、性质判断。

例(14年)9.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A.氢气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B.二氧化碳通过Na2O2粉末

C.铝与Fe2O3发生铝热反应         D.将锌粒投入Cu(NO3)2溶液

电化学原理:

主要考查新型电池及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近两年考查难度有所降低,虽然题干信息比较前沿,但是选项相对比较简单。

这一点与全国I卷也比较一致。

例、(13年)11.“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个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

NiCl2+2e-=Ni+2Cl-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14年)12.2013年3月我国科学家报道了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为电池的正极

B.电池充电反应为LiMn2O4

Li1-xMn2O4+xLi

C.放电时,a极锂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b向a迁移

盖斯定律:

参照全国I卷,选择题中应该主要以字母表达形式为主,估计难度会低于14年。

例(14年)13.室温下,将1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H1,将1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CuSO4·5H2O(s) △CuSO4(s)+5H2O(l),热效应为△H3。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2>△H3           B.△H1<△H3      C.△H1+△H3 =△H2             D.△H1+△H2 >△H3

 

2、非选择题

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

主要从影响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化学平衡状态的有关计算及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知识领域进行考查。

这部分题目图像分析是一大重点,也是考查热点,难度也不好估计,比如13年的28题难度相对较大,而14年难度有所降低,但15年27题的第(3)步难度就相当大,难度在于创新性设置情景,导致很多学生不能读懂题目。

例(15年)27.(14分)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

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

    ①CO(g)+2H2(g)

CH3OH(g)             △H1

    ②CO2(g)+3H2(g)

CH3OH(g)+H2O(g)    △H2

    ③CO2(g)+H2(g)

CO(g)+H2O(g)         △H3

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键

H-H

C-O

O

H-O

C-H

E/(kJ.mol-1)

436

343

1076

465

413

(1)已知反应①中的相关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由此计算△H1=   kJ.mol-1,已知△H2=-58kJ.mol-1,则△H3=   kJ.mol-1

(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     ;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      (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                  。

(3)合成气的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

a(CO)值随温度升高而      (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        。

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

 

能量的有关计算:

主要从盖斯定律在能量计算中的应用进行考查,多角度计算考查是热点。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根据燃烧热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

根据燃烧热计算生成一定量的物质所需热量(盖斯定律)

根据2个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新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

根据3个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新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

利用化学键键能进行计算

 电化学原理:

主要考查新型电池及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相关计算,这类题目往往会杂合 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中的应原理分析,参与反应的物质及进行方程式的配平,同时利用其原理进行相关的计算。

例:

(14年)27.(15分)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

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     周期.第    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      (填“强”或“弱”)。

(2)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