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10307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docx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

安徽省四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马鞍山二中、安师大附中、淮北一中、铜陵一中)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 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 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

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

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

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 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

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

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 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

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

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 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

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

老子的《道德经》说: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

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

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

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

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

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

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人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

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 “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 来提神防睡。

“茶苏” 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 字上。

正是在这个“悟” 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把佛家的“悟” 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同的茶文化也体现山礼仪的观念。

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荣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潘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府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足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咪、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诚,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C.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R有i-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市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

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出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答案】1.B   2.A    3.C

1.【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说法片面。

“不是……而是”错误,选项对应的原文是“唐代诗人们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即诗人们饮茶除了生理需要外,更看重心灵感受等。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C项,原文说“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保持高尚的情操”,意思是茶道与佛教的统一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但选项中的“只要……就”说法绝对。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项,曲解文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以纳赀,于康熙六十年选授兵部员外郎。

奉职勤恳,常数月不出署。

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侍郎李绂昌言曰:

“今部曹不名一钱,才者尤劳瘁,苟得郡,争趋之,况监司耶?

”期满,复请留,加按察司副使衔。

司疏奏皆出其手,他司事难治者亦时委之。

三年,出为江南驿盐道副使,上召对,勉以操守,复赐人葠、貂皮,许上疏言事。

四年,调广东粮驿道副使。

岁大祲,师俭以存留米五万石给饷,饬所属缓征。

或疑专擅获咎,师俭曰:

“请而后行,民已苦箠楚矣!

”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不相能,以师俭署盐法道,欲引以为助。

文乾疑为毓珣党,令买铜,将以赔累困之。

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令署按察使,毓珣又疑师俭暱文乾。

及文乾卒,劾师俭违禁开矿,侵蚀铜价。

逾年,署巡抚傅泰会鞫,事始白。

上知其无罪,命往陕西佐治军需。

师俭在兵部,谙悉诸边形势扼塞、战守机宜、刍饷缓急。

至凉州,每集议,指画如素习,总督查郎阿深重之。

署凉庄道参政。

师过凉州,檄至肃州支饷。

两路遥远,师俭即以凉州所蓄给之,师行无乏。

一日羽书数过,师俭策必调取生兵,峙餦以待。

已而果然。

肃州师将行,飞檄令截取公私骡马,官民皇皇。

师俭曰:

“在道官商皆赴肃者,若官顿於途,货弃於地,非军前所宜。

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茭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檄虽严,吾自当之。

”於是官商皆安,军事亦无误。

寻调补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旱,诏以湖广米十万石自商州龙驹寨运陕西。

师俭董其役,未半,大雨谿涨,骡马少,不足供转输。

商於山中无顿积所,水次隘,运艘不齐。

师俭以秋穀将登,请止运,民亦不饥。

军中马缺,檄取驿马。

师俭谓:

“置邮传命,如人身血脉,不能一日废。

”拒不可,事竟寝。

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十三年,以目疾乞休。

高宗即位,赦诏至,时目已失明,令吏诵案牍,谛听,得邀赦典者,立出之而后上陈。

留两月,毕其事始归。

后卒於家,陕西祀名宦。

(《清史稿·列传八十七· 何师俭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荛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B.进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尧解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C.进婀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D.迸剿未有定期/何如听其至肃/释所载而后供役军前/得人与货亦省/刍解荛送之/烦是获两利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纳赀,封建社会的选官办法,即交纳一定的钱财就可以取得入选作官的资格,实质上是公开的买官卖官。

B.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

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篇、军械、军令等。

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C.羽书,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

《汉书》注: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

D.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指代乡野间见闻不多无知浅舾的人或普通百姓。

常用“刍荛之见”来批评别人见识短浅。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雍正元年,何师俭被提拔到广西担任右江道佥事。

因为他执法公正、拒绝受贿,被他得罪的权贵就诬告他想逃避瘴气,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B.何师俭调任广东的那年,庄稼歉收,何师俭担心老百姓遭受疾苦,就自作主张把存留的五万石粮拿出来作为应急粮饷,并告诫下属官吏暂缓征收赋税。

C.何师俭在兵部时,就对各个地方的地势要塞、攻打守备的时机和军粮供应的情况很熟悉。

到凉州后,他对每次集会讨论的事情都了如指掌,受到总督的赏识。

D.何师俭晚年时已双日失明,但是仍然勤子政事,有时还让随从官吏把文书的内容读给自己听。

在家中去世后,陕匿曾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7.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年,文乾入觐,上示以毓珣弹事,亦及师俭,乃知师俭非阿毓珣者。

 

(2)擢按察使,数平疑狱。

吏有故入人罪者.必按如法,虽贵势贤亲不徇纵。

 

【答案】4.B    5.D    6.A

7.

(1)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

(2)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

有故意陷害别人的官吏,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A根据原文第一节“雍正元年,迁广西右江道佥事,部请留任一年,世宗命以升衔留任,赐人葠、貂皮。

师俭以执法卻重贿,忤要人,因诬以避瘴故留部。

”可以推断A项中“于是他又被滞留在兵部担任员外郎。

”系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何师俭,字桐叔,浙江山阴人。

通过捐财物在康熙六十年被选任为兵部员外郎。

他工作勤恳,经常几个月都不出官府。

雍正元年,升职为广西右江道佥事,兵部又奏请让他留任了一年,世宗皇帝使命他升官衔留在兵部作事,并赐给他人参、貂皮。

何师俭因为严格执行拒收贿赂,得罪了显要人物,被诬告是因为想逃避广西的瘴气故意留在兵部不走。

侍郎李绂说:

“如何部里各司官员都不值钱,有才干的人尤其劳累不堪,如果能外任为官,大家都争着去,更何况部里监司呢?

”一年期满后,又请求留任,又被加授按察司副使官衔。

司里的疏书奏章都出自他手,别的部门有难以处理的事有时也交给他办。

雍正三年,外任为江南驿盐道副使,皇帝召他面见对谈,勉励他保持操行,又赐他人参、貂皮,准他直接上书谈事。

雍正四年,调任为广东粮驿道副使。

那年广东遭受大灾,何师俭用存留的五万石米粮供作应急粮饷,约束所属官吏暂缓征服税赋。

有人担心擅自作主会犯错获罪,何师俭说:

“先请示下来再施行,老百姓就要困苦不堪了。

”总督孔毓珣与巡抚杨文乾相敌视,因为何师俭任盐法道,都想拉拢何师俭做为自己的助力。

杨文乾怀疑何师俭是孔毓珣的同党,就令何师俭买铜,打算让他陷入赔钱的困境。

第二年,杨文乾入朝拜见皇帝时,皇帝让他看孔毓珣弹劾他的奏章,弹劾中也涉及了何师俭,才知道何师俭不是阿谀孔毓珣的。

(他就推荐)让何师俭担任按察使,孔毓珣又怀疑何师俭亲近杨文乾。

等到杨文乾去世,孔毓珣便弹劾何师俭违反禁令开矿,侵扰铜价。

第二年,代理巡抚的傅泰会审之后,事情才真情大白。

皇上知道何师俭无罪,便命他前往陕西辅佐,管理军需。

何师俭在兵部,熟悉了各边境地区的形势和重点、战与守的分寸、粮饷供应的缓急。

到凉州之后,每次开会议事,指点事务就像做习惯了的一样,总督查郎阿很看重他。

让他代理凉庄道参政。

军队经过凉州,传达下来的公文让他们到肃州领取饷银。

两边路途遥远,何师俭就用凉州所存的银两先支付军需,使军队行动不缺粮饷。

有一天行军公文过往好几遍,何师俭想到肯定有新军队调动过来,就(提前)支好帐逢等着。

不久果然是这样。

肃州军队将要行经此地,送来急信要求截住、征用沿途公家和私人的骡马牲畜,地方官和百姓都人心惶惶。

何师俭说:

“这路上的官员商人都是赶往肃州的,如果官员困在路上,货物丢在途中,都对军队行动不利。

进军剿匪还没有定期,不如让他们都先到肃州,放下人员、货物之后再供军队役使?

军方得到了人员和货物,也省去了交接押运的麻烦,两方面各得便利。

文书说得虽严,我来承担这个责任。

”就这样官员商旅都安心了,军事也没有耽误。

不久何师俭补缺调任西安盐驿道副使。

关中发生旱灾,进行下令把湖广地区的十万石米粮从商州龙驹寨送往陕西。

何师俭主持这次运输,没运过一半,天降大雨,河溪水涨,骡马又少,不足以供应运输所需。

商於山里没有积存粮食的地方,水路也不通畅,运输的船也不齐备。

何师俭以秋粮收获在即为由,请求停止送粮,百姓也不会挨饿。

当时军中缺乏马匹,发文要征用驿站用的马匹。

何师俭说:

“设置邮政驿站,如同人身体的血脉,一天也不能废掉。

”拒绝了征用文书,这事最终就没有实行。

升任按察使之后,多次查清疑难案件。

官吏有故意陷害别人的,也必定按法律惩办他们,即使显要权贵亲近之人也不徇私放纵。

雍正十三年,何师俭以眼病为由请求退休。

高宗登上帝位之后,大赦的诏命下达,当时何师俭已经双目失明,就让吏员将文书读给自己听,遇到赦免名单上有名字的人,立刻就释放了,然后再上报。

停留任上两个月,做完了自己的事务才回家。

后来何师俭在家中逝世,陕西为他修建祠堂来纪念这位名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水亭偶成   朱瞻基

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

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捎鹤一群。

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

8.赏析颔联“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

(5分)

 

9.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6分)

 

【答案】8.①上句俯视露湿芳草,鲜花争艳,下句仰视山峰耸峙,白云缭绕。

②高低兼具,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清新空灵的山水画面,极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③表达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悠闲自适的心境。

9.①清幽。

②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

③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

本题“诗眼”为清幽。

然后结合诗句一句一句分析,首联写庭馆临近水流干净无尘,用泉水流入深涧之声清晰可闻来反衬环境的宁静;颔联以露湿花草、白云缭绕写山中景色的清新、淡雅和素净;颈联写群栖的白鹤、茂密的松林和神秘的洞穴,古朴而幽静;尾联直接点出此地清幽人迹罕至。

整首诗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水亭周围环境的清幽秀丽,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离骚》中,屈原以美女自比,用“ , ” 两句表现了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王安石在《飞来峰》一诗中表现出一个政治改革家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名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队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队历史的缅怀。

【答案】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 (4)题。

(25分)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

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

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

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

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单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12%-14%。

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

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12%到100%。

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

“太高兴了!

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

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都积极主动的完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

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

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

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

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

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205年12月11日凌晨零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

“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他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它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1+1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