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9158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docx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

高考古诗写景方法与技巧鉴赏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对写景方法与技巧的掌握,更好地去完成诗歌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运用此方法具体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节课

由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导入本节课。

二.考纲解读

能力层级为E级,对于古代诗歌来说,该知识点主要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其中表达技巧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而以广义考查盛行。

所谓的广义的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修辞方法行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狭义的表达技巧,主要指具体的表现手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表达技巧中景物的描写手法。

三.高考导航

08(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能答出一种修辞方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可给1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①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②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动静角度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05卷全国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2)

四.读一读,思一思,温故以求知新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

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例1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例2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例3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

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

例4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

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3)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

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

如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例5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

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例6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7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

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

”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例8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

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4)

(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

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例9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

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例10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此外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歌中传统的比兴手法,也值得注意。

诗歌鉴赏  写景的方法与技巧(5)

五.练习巩固  规范答题  学生演示 

 

1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1)古人写诗,经常运用对比手法。

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对比的?

2)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叹?

 

3)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

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赏析诗虚实结合的作用

3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山水诗有独特的表现手法,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4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           ,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           ,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5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这首元曲在景物描写手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6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分析这首诗是如何将大处着笔,浓墨勾勒与工笔细描完美结合的。

 

7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六.本课小结与反思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手法)

《2010考试大纲》: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是一个含义很广的概念,一般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1、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诗歌中很少说明)

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

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

《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

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

秦观的《鹊桥仙》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抒情: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2、表现手法,分为四种:

①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用典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等。

②        修辞手法:

比喻、衬托、拟人、夸张、象征、通感、对比、用典、赋(铺陈)、比(比方)、兴(主要是《诗经》)、借代、对偶、反问、设问和双关等等。

③        描写手法:

对比、衬托、联想、想象、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虚实结合、烘托(环境描写)、抑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等等

④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承前启后)、伏笔铺垫等。

以…总领全文

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效果),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具体如下:

运用何种修辞手法?

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什么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怎样表现…的?

这首诗运用何种手法?

请赏析

答题模式:

一、        运用了何种手法

二、        具体分析手法。

如:

比喻,把…比做…    衬托:

以…衬托…,或者:

…和…对比。

借景抒情:

描写…景,抒发…情

三、        表达效果

四、        抒发了…情。

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作用:

增加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表意凝练含蓄,抒情酣畅。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做答(8分)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三四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具体说明。

比喻:

作用: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什么(人:

生动的塑造了什么形象。

景:

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怎么样的景色。

物:

生动形象的展现其怎样的特点。

理:

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形象生动),使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

柳梢青?

?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

饮菊花酒。

  ②吹梅:

吹奏《梅花落》。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拟人(将物人格化,表面上说物怎么怎么,实际上是在写人怎么怎么)

拟人的作用:

生动形象的展现了什么。

突出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例如: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哀江南》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战争的破坏性,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和厌恶。

3、[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夸张

夸张的作用:

突出和强调了什么。

使得什么更加鲜明。

例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突出了愁思的深重。

4、(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8分)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对比(反衬)

包括:

古今对比(以古衬今),以乐景衬哀情。

以动衬静等

作用:

把两者加以比较,一般是突出了某一方或者是突出了某种社会现象、阐明什么道理。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恨和对老百姓的同情。

5.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

室人降日:

妻子生日。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6.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③题。

(7分)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

①选自《诗经?

?

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

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

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

得到。

④掇:

摘取、拾取。

⑤捋:

成把地握取。

⑥袺:

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

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1分)

顶真:

作用:

使语意连贯,具有音乐美,表现怎样的感情。

7、[湖北卷]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

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

俺向着这迥野悲凉。

草已添黄,兔早迎霜。

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

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

①寒蜇:

寒蝉。

(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分)

借代

作用:

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8、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问:

这首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通感:

作用:

将什么和什么相通,突出了怎么样的特点,达到了什么效果。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案:

将嗅觉与听觉相通,突出了清香若有若无、时断时续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一种美好的感受。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本诗是李白乾元元年(758)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请简析三四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格及其表达作用。

 

 

 

其他手法:

白描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

①将:

岂          ②纪:

经营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借景抒情

作用:

使情感表达的更为含蓄委婉深沉蕴藉。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