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详解.docx
《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详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众对同志态度的变迁详解
从暧昧到宽容:
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变迁
—以华语同志电影为例
陈媛
(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我国只有几部涉及同性恋的电影,而大陆同性恋电影基本处于缺席的境地;进入九十年代,受西方文化和新酷儿电影影响,我国同性恋电影发展比较快,出现几十部,并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到了二十一世纪,进入了文化相对幵放的时期,社会宽容度大大提高,同性恋电影暗流洇涌,阵势迅猛,形成了同性恋电影的社会浪潮。
本文通过大众对同性恋电影态度的转变,呼吁大众正确对待同性恋群体和同性恋电影,只有给予同性恋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关键词:
大众;同性恋现象;态度变迁;华语同志电影;
所谓同性恋是指通过自主选择对同性的一种性取向,这种性取向包括情感和性行为,同性恋作为一种人类自身的行为,存在于所有的文化中。
在中国主流媒体上很少见到关于同性恋的内容,包括报纸,电视,杂志,电影.
同性恋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从犯罪、绞刑处死,到性变态,再到欧美一些国家认同的正常现象等,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电影是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又集中地表现生活。
“同性恋电影”,是包含同性恋角色、以同性恋为主要情节,并且以积极的、有作为的方式来处理同性恋主题的影片。
华语同性恋电影,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而逐步成形的。
华语同性恋电影中的同性恋形象,从以往的压抑迷茫转向坚持真我,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吸引人们的关注,成功把大众的目光从同性恋电影转到同性恋群体身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网络的传播,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本文尝试以华语同志电影为视角,通过华语同志电影的成长历程,华语同志电影中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华语同志电影对同性恋现象的艺术呈现、公众对同性恋电影的接受认可等方面来透视大众对同性恋现象所经历的历时性态度变迁。
一、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暧昧
(一)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态度暧昧的表现
1.超越异性恋银幕主流的华语同志电影发端
同性恋电影兴起于西方。
1916年瑞典导演斯蒂勒执导的影片《翅膀》是最早的同性恋电影,拉开了世界同性恋电影的序幕。
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同性恋电影的产生与发展显得相对滞后,这自然与大陆电影总是更多地承载了社会、时代、政治和国家的命题有关。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渐高涨和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同性恋行为由隐秘逐渐走向半公开化、公开化,同性恋者也开始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
这一变化深深触动了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华语电影艺术家,他们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同性恋者这一弱势群体,进而以有别于传统的书写姿态认真地开始了对同性恋这一边缘题材的探索和体验。
纵观我国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电影创作,同性恋华语电影微乎其微,多是对于暧昧的同性情谊的观照,即使是少数涉及同性恋题材的影片对同性恋的表现也是拘谨或者变形的。
1972年,香港导演楚原的《爱奴》是我国第一部同性恋电影。
陈凯歌执导的《孩子王》、《大阅兵》、《边走边唱》等影片体现着对男性身体的关注,特别是《边走边唱》被视为展览男性肉体美的艳异之作。
有人认为这些影片描写中透露出跨越性别界限的暧昧意味,有同性恋的影子。
2.华语同志电影中同性恋现象艺术表现的暧昧意向
早在1934年,孙瑜导演的《大陆》就暗含了同性恋亚文本,其中大量关于男性健美形体的镜头以及女孩亲吻、拥抱的场景都带有同性导向的暗示。
尤其是50年代后的文革电影以及80年代特殊时期的电影等,《战火中的青春》、《舞台姐妹》、《大阅兵》这些影片都忽略了性别差异,更多地表现政治意图和“纯洁”的同性情谊。
不过这可以看作是90年代前的导演们在同性恋的边缘游离、徘徊,是一种相异于传统的异质的倾向,是超越异性恋银幕主流的影视表达,但是没有明显的同性恋画面和行为,并没有真正触及同性恋现象。
(二)20世纪90年代前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暧昧的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民主自由意识的逐渐高涨和社会宽容度的逐渐提高,同性恋行为由隐秘逐渐走向半公开化、公开化,同性恋者也开始了争取生存空间的努力。
这一变化深深触动了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华语电影艺术家,他们开始把目光对准了同性恋者这一弱势群体,进而以有别于传统的书写姿态认真地开始了对同性恋这一边缘题材的探索和体验。
化考察中国历史会发现,从商代的“比顽童”到魏晋的“狎昵娈童”再到清代的“私寓”制度,“男风”从来没有间断。
对于同性恋的称谓也非常丰富,如龙阳、断袖、分桃等。
可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却从道德和法律上对同性恋进行制约,使同性恋题材在电影领域处于失语状态。
分析不充分,没有说清楚暧昧的社会历史原因。
内容过于单薄,分析不充分。
3.文化原因
在90年代之前的中国社会既保守又不善于接收外来文化,同性恋这个群体对于大众来说是“谈之色变”且“变态”的,因为同性恋冲击了千年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俗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就现在的科技而言,同性恋无法繁衍后代,与主流价值观中的异性恋生养培育后代从而使人类和其所创造的文化得以延续相违背。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是相对保守的,同时处在特殊的时代,缺乏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各种新颖的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缓慢。
内容非常单薄,分析不充分。
4.政治原因
在1997年前中国新《刑法》还没有删除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同性恋在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有罪的。
在2001年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还没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剔除,同性恋在此时还被认为是精神病。
中国从法律和相关条例上都对同性恋处于压制的状态。
可以看出,我国大陆是相对保守的,同时处在特殊的时代,缺乏广泛的对外交流,使得各种新颖的文化艺术形式发展缓慢。
二、20世纪90年代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猎奇窥视
(一)20世纪90年代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猎奇窥视的电影展现
1.华语同志电影的数量与质量
20世纪90年代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可以通过华语同志电影“窥一斑知全豹”。
20世纪90年代,华语电影在“同性恋”题材上有了质的突破。
不管是同性恋的非刑事化还是港台的电影分级制,都为华语同性恋电影的“春天”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这类影片逐渐被大众接纳,一度成为电影节上的热门,柏林影展甚至在1998年第一次增设“最佳同性恋影片”银熊奖,《喜宴》获得1993年柏林影展金熊奖、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奖项;《爱情万岁》获得1994年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奖项;《东宫西宫》获1996年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春光乍泄》获得1997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愈快乐愈堕落》摘得1998年柏林影展首个“最佳同性恋影片”银熊奖。
2.华语同志电影中同性恋现象艺术展现的猎奇窥视意向
1996年由王小波编剧,张元执导的《东宫西宫》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摆脱僵化的性别二元划分,直面性向自由,正视“情爱无性别之分”的自然情感。
“东宫”、“西宫”指的是两处著名的同性恋聚会场所——天安门东西两侧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内的公厕。
这个题目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同性恋亚文化的“公厕特性”。
《东宫西宫》颠覆了“权力、男人、异性恋”中心的传统理念,推翻所谓原版的、正典的爱欲模式、把长期被歧视、被有意遮盖的另一种自然爱欲同性相恋予以“正常化”。
故事发生在同性恋者经常聚集的北京某公园,在值夜班期间公园警察小史把“搞流氓”的阿兰带回派出所审问,因为同性恋在他眼里就是需要惩戒的流氓行为,然而对于喜欢小史的阿兰来说这样的逮捕正是他所期待的。
片中小史与阿兰的身份是警察与犯人,关系是审讯者与被审讯者,性取向是异性恋与同性恋,这一系列的二项对立的同质关系已向我们表明在阿兰与小史之间必然有一场激烈的较量。
而电影中的小史就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去看待同性恋群体,小史在审问同性恋者阿兰的过程中,就是带着好奇的心态去看待阿兰的生活方式以及情感状态。
(二)20世纪90年代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猎奇窥视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大陆同性恋电影的涌现与正在逐步形成同性恋话语,这与社会观念的开放分
不开。
世界范围内都在关注艾滋病问题,引起政府部门、医学界、文艺界等对同
性恋现象的关注和思考,于是同性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逐步公开化。
大众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总是好奇又疏远的,所以在面对从众多同志电影走入生活的同性恋者是猎奇窥视的态度。
2.文化原因
由于传统伦理传宗接代的思想,同性恋是变态的民间看法根深蒂固,大多数同性恋者最后选择了结婚,让爱与家庭分离。
其次,同性恋违背了普世的家庭婚姻观。
同时,同性恋反抗了男权社会中的异性恋霸权,我们长期所处的社会是男权社会,核心是“男人,权力,异性恋”,同性恋的出现反抗了异性恋,即反抗了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政治原因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思想解放,特别是以“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关怀作为治国之策,1997年,中国新《刑法》删除了过去被用于惩处某些同性恋性行为的流氓罪,这被认为是中国同性恋非刑事化的一个标志。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还没有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所以同性相恋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三、21世纪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宽容理解
进入21世纪的华语电影对于同性恋题材的众多展现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些华语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国际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的同性恋电影已经与世界接轨,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这些影片描述了真实的同性恋生活,表现了深厚而感人的同性恋的情感,因而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理解。
通过这些情感真挚的电影,大众对同性恋这个群体的态度有所改观,对同性恋更加理解和包容。
(一)大众对同性恋现象宽容理解的电影叙事
1.华语同志电影的突破与超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时代。
通过华语同志电影如雨后春算般纷纷出现,在社会上暗流涌动,相继出现30多部影片这社会事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影片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性恋的情节更加明显和突出,从模模糊糊走向了正面展示和演泽,关注同性恋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处境,关注他们内心的情感、欲望和自由。
现也大大推进,特别是反映同性恋者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影片,大陆电影对同性恋题材的表比九十年代显著增多,而且影片的样式也丰富起来。
没有点题!
以上多处论证都如此。
无论哪一部分分析完都要点题,因为你不是为谈电影而谈电影,而是通过电影看大众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变迁。
所以从论证分析看,你尚未得要领。
2.华语同志电影中同性恋现象的描述与展现
到了二十一世纪,同性恋电影泅涌而至,其不可挡的气势形成了一种时尚,这使得同性恋再次引起了舆论的炒作和公众的关注。
李安的作品《断臂山》。
虽然这部作品好评如潮,获得奥斯卡大奖,内容健康清新、情节生动感人、画面优美,但主题是反映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大陆电影体制内禁忌的题材,最后不得不无缘大陆观众。
2006年,陈正道执导的《盛夏光年》中,康正行和余守恒原本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而惠嘉的出现,纠结的三角关系最终使得康正行表明了对余守恒的喜欢。
从懵懂无知到直面自身,这种自我认同的青涩情感在台湾同性恋电影中占据了很大比重。
主人公经过一段时间的困惑与挣扎之后,往往
会通过自我主动宣告来表达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自豪。
在影片《海南鸡饭》中,母亲苦于三个儿子全是同性恋,但在与传统道德观磨合之后,母子最终达成理解,小儿子亲手做的“鸭饭”送到母亲口中,观众从中能感到一种亲情的温馨与伟大。
从人文关怀的立场出发,将“同性恋”话语建立在温和的政治话语之上,体现了对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尊重与人性道德的悲悯情怀。
这种强调性别弱化而更重视情感体验的态度,这是如今的同性恋影片需要的。
虽然大陆电影院不准放映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但是,在大陆一些私人开设的影像店内,可发现众多同性恋题材的国内外DV录像。
一方面是一些同性恋者渴望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愿望,渴望通过电影反映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与彷徨,快乐与憧憬、屈辱与抗争,渴望能够在荧屏上找到与自己同病相怜的精神知己;另一方面是国际屡屡获得大奖,在国外非常流行,在国内各大影像店畅销,直到今天,除了少数的片子可以获得公演,多数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是不准流行于国家主流影院的。
(二)大众对同性恋现象宽容理解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通过从年到年11年间出现的30多部同性恋影片,我们可以看到,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特别是一些年轻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以开放、个性化、灵活的思维和视野进入同性恋电影创作,表达他们对于世界的感受,没有那么多观念束缚,在性向问题上,他们表现得从容、包容,甚至大胆。
中国大陆首届同性恋电影节也于2001年12月14日在北大开幕,被视为一次不同寻常的举动。
各种公共媒介也开始大胆关注同性恋群体,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天津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电视台栏目制作了有关同性恋的节目,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与评价。
与此同时,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不断呼吁国家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每年“两会”期间以议案的形式呈交相关人大代表。
在社会爱心人士及民间的关怀下,国内对同性恋越来越宽容和理解。
这个阶段非常突出的现象是内地同性恋电影创作的活跃。
2.文化原因
伴随着酷儿文化的兴起,西方同性恋电影的发展实现了大步推进。
把同性恋社会观念的变化放在一边,在这个消费主义的、媒体热衷炒作的时代,同性恋影视艺术就像舞台追光下的角色,被给予特别的关注、突出的形象。
3.政治原因
进入后现代主义社会,在去中心、多元化的时代,同性恋群体有着很强的主体意识,明确认同自己的性取向,并且实践着自己的主体性。
同性恋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处于弱势的他们仍然以相对弱小的声音对抗异性恋的国家话语,一步一步建构自己的主体地位。
同性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话语方式。
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四次向国家递交了同性婚姻合法的议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同性恋在婚恋合法方面的进程。
四结语
艺术是心灵的最好表现,艺术是生命的形式,无论是痛苦还是欢悦,任何真挚的情感都需要表达。
同性爱情在今天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表现得更丰富与深刻。
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影人共同关注同性恋题材,并在国际影坛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种局面可以视为电影艺术对世俗禁区的突破,也可以反过头来视作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边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虽然无法与西方同性恋电影的表现深度和广度相比拟,但90年代以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同性恋作为一种话语方式,已经在华语电影中得以确立。
它不仅是华人同性恋群体的影像世界,也是我们观照历史文化和人情人性的另一面镜子。
正如儒学所提倡的“仁”,“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儒学的原发点,也是儒学的核心。
孔子的观点很多为后世所借鉴,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广为流传,自己的生活和感情自己掌握,不被社会和流言所打击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样对于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生活,我们应该客观理智的对待。
华语电影的主流渠道对于同性恋的表现仍然是不可能的,同志电影的制作和传播主要是通过非主流以及地下渠道。
同性恋亚文化的形成,根源依然是由于主流观念的歧视和异性恋霸权的存在。
但是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层面上来说,同性恋都是普通的存在,是属于人类的,他们作为一个内在共识的社群,有着专属于自己的文化形态。
相信不久后,同性恋情也被视为形形色色的爱情电影中的普通的一份子,同性恋电影只是一部爱情片,不再是什么特殊的影片类型,更多地电影人能够以常态的电影手法表现同性恋情和同性恋者,使观众也能够以一种常态的心情去观看影片,更多关注给予影片中的动人的情感以及和我们一样普通的主人公。
大陆、香港、台湾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方式与道德观念的裂变,三地电影人都不断做出努力,为我们呈现出这个社会多姿多彩的一面,他们的优秀作品对社会的进步和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而人们对于同性恋电影态度的转变无疑也是对同性恋者态度的转变——由厌恶回避逐渐转变为能够理解和包容。
无论现在和将来,对同性恋者的宽容与理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文明发展更高形态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8(10).
[2]李博.以社会认同视角分析中国同性恋群体生活处境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3(06).
[3]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8).
[4]宁楠.隐晦的暧昧--论90年代后华语同性恋电影中的民族文化因素[J].电影评介,2011(6).
[5]沈丽.从猎奇到常态的华语同性恋电影[J].电影评介,2014(4).
[6]盖格农,约翰.性社会学--人类性行为[M].李银河,译.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12).
[7]朱西希.华语男同性恋电影题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4).
[8]李银河.历史上的同性恋现象[J].百科聚焦,2004(5).
[9]边静.隐秘情结的影像诉说--华语电影同性恋话语的生成和发展[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0]高淑艳,贾晓明.近15年来国内同性恋研究概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461-463.
[11]边静.胶片密语--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话语[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2]张萌.电影同性恋形象与受众接受效果[D].电子科技大学,2013(3).
Fromambiguoustotolerance:
theattitudeofthemassestothephenomenonofhomosexuality--acaseofChinesegayfilm
CHENYuan
(LawandPoliticscollege,YILINormalUniversity,Yining83500,Xinjiang)
Abstract:
Theninetiesofthetwentiethcentury,ourcountryonlyafewinvolvedhomosexualitymovies,andgay,filminabsenceofsituation;inthe1990s,influencedbythewesterncultureandtheNewQueerCinemaeffect,fairlyfastdevelopmentofChina'slesbianandgayfilm,appearedindozensof,andintheinternationalaward-winning;tothe21stcentury,enteredthecultureisrelativelyopenperiod,greatlyimprovesthedegreeofsocialtolerance,gayandLesbianFilmundercurrentYinChung,thebattleisrapid,theformationofthewaveofgaycinemainthesociety. Thepublicattitudetowardshomosexualitymoviechange,appealedtothepublictocorrectlytreathomosexualsandhomosexualfilm,onlytogivegaymoreunderstandingandtolerance.,toconformtothelawofhistoricaldevelopment.
Keywords:
gay;Chinesegayfilm;toleranceand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