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080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8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doc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

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

(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

(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

(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

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

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

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工具名称

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

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

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

(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

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

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

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

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教学反思】:

课堂活动:

分两大活动阵地进行探究。

其一,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在这活动中我安排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使用过的工具,以调查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然后是统计自己组的同学功用过多少种工具。

课堂氛围很好!

学生统计的工具不少,应该说我们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经验的。

例举的工具很多,比如:

剪刀、菜刀、老虎钳、锤子、镊子、螺丝刀等等,但有同学统计出了:

铅笔、文具盒、电饭锅、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

其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在这一活动中,安排学生分组动手试一试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钉在木版里的铁钉、图钉和螺丝钉起出来,并做比较:

哪种工具用着更省力且方便。

目的为了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认识到:

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样的事情,使用恰当的工具能给我们带来方便和省力。

最后对教科书上的几项工作进行探讨,选择使用滑轮、斜面、杠杆,让学生对工具和机械进行再一次的观察,最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简单机械。

      整堂课下来学生兴趣高涨,热热闹闹的,可到最后总结以上活动,引出“机械”时,学生还是犯迷糊。

关于机械的定义,书上的定义给我模棱两可的感觉,书上是这样阐述的: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我们都知道这个“省力”是针对力学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对省力的外延无限地扩大化;还有对其另一个中心词“方便”,孩子对其也非常模糊;据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对“省力”也没有明确地定义,现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对其的定义会扩大化,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电饭锅”、“铅笔”。

     课后想来:

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学原理。

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杠杆的科学》

【教学内容分析】

《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

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设计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

因此,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为基础,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他们理解、认识、探索、发现,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

接着由学生的发言自然地引出撬棍和杠杆的概念,通过观察、寻找杠杆的三要素,从而初步认识了杠杆,通过辨别变形杠杆和寻找生活中的杠杆,加深对杠杆的认识。

然后通过认识杠杆尺、调试杠杆尺、分组实验、统计数据、分析数据等系列活动,得出杠杆省力与费力的规律。

最后通过“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

(1)杠杆有三个点:

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3)利用杠杆解决身边的事情。

2、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1)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应用;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具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

杠杆尺、钩码一盒、实验记录表

给全班学生准备:

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给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疑导入(3′)

1、如果碰到大石头挡在路中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1、思考,发表自己的做法。

由生活入手,巧设疑问,激发兴趣,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认识杠杆(8′)

1、引出概念:

(从学生的描述中相机引出)像这样的棍子人们叫它撬棍,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认识杠杆的三要素:

(1)出示撬棍(课件展示撬棍的使用过程)。

(2)师生归纳:

杠杆三要素(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并找一找在图中的位置。

3、认识变形杠杆:

出示摇水装置和跷跷板,思考:

它们也是杠杆,三个点在什么位置?

4、辨别:

它们是杠杆吗?

为什么?

出示羊角锤、老虎钳、剪刀、天平、锥子和擀面棍等。

5、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工具也属于杠杆?

1、认识撬棍和杠杆。

 

 

 

2、观察,寻找,汇报。

 

 

 

 

 

3、观察、思考、交流杠杆的三个点。

 

4、思考,辨别。

 

 

 

5、交流。

 

 

 

 

 

 

 

 

 

 

 

 

从撬棍形式的杠杆到生活中变形、组合后的杠杆,有助于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应用。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24′)

1、认识杠杆尺:

出示杠杆尺,问:

它是杠杆吗?

找一找支点?

观察一下,它还有什么特点。

2、调试杠杆尺:

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相同的钩玛。

3、讨论:

什么样的情况能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下不能省力?

在实验中应该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4、分组实验。

 

 

 

 

 

 

 

 

4、统计数据,汇报结果。

5、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1)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是省力杠杆。

(2)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是费力杠杆。

(3)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这种杠杆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6、思考: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

哪种方法更合理?

1、观察描述。

 

 

 

2、尝试。

 

3、分组讨论交流。

 

 

 

4、学生实验:

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玛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玛)。

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用力的一端刚好将重物一端撬起来),要把杠杆尺挂钩玛的位置和数量记录下来。

(记录表见课本上)

 

4、统计,汇报。

5、讨论:

分析数据,交流结果,得出规律。

 

 

 

 

 

 

6、思考,讨论。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现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5′)

1.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杠杆撬石头的课件?

讨论:

用短的这个能撬动吗?

为什么?

要求:

使用今天得到的实验数据来解释这个问题。

讨论,交流,发表见解,得出结果。

 

 

加深对杠杆省力与费力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