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917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docx

浙江专用高三语文总复习复习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教案

高分方案3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在高考中,特别是在浙江卷中考查频率特别高。

首先考生应该弄清以下几个概念的关系:

①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②表现手法是一个较模糊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写作手法、艺术手法,在高考中重点考查的是对比、衬托、象征、渲染等。

典题一 鉴赏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方式——描写手法

例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

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一种弦乐器,如筝。

③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

(2分)

① 

 

②  

答案: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5分)

 

 

 

 

 

 

 

 

 

 

 

【精准剖析】

诗句含意

高分方案

参考答案

  喜爱那对着酒垆的少年,将悠悠情思寄托于高雅的曲调之中。

琵琶奏出春日百鸟鸣唱相和之音,白日里喧喧嚷嚷,夜里便沉寂下来,只有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

四根琴弦以旧谱作新声。

写出天然的音律,连眼底的

筝之音也望尘莫及。

  花瓣飘落,天气微暖,认真地听乐师演奏。

想到了昭君出塞时的风冷苍凉、浔阳江头商人妇在月色下的孤寂,好像醉了,却很清醒。

偏爱安静的轩窗,一曲终了,明白了曲中的幽深情绪。

今日相遇却不知将来在何处相见,下了一会儿的雨也停了,天气也晴了。

1.分别把握上片和下片大意:

上片写演奏者,下片写听者。

2.联系《琵琶行》中对演奏者的描写角度分析:

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的区别。

3.答题时应作简要的引述分析:

①上片是正面描写,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

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

②下片是侧面描写,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

“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

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把握描写的艺术特点和答题思路。

1.从动静关系考虑

动静关系,即通过动景和静景,或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来立体地写景。

包括两点:

①动静结合,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从虚实关系分析

实写即从正面直接写眼前现实之人、景或物,虚写即通过想象、联想从侧面来写人、景或物。

包括两点:

①以虚写实,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衬。

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旧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处境越凄凉。

②虚实结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诗人眼前思家的实景,后两句通过想象家人坐到深夜思念远行在外的诗人来表达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前后虚实结合,把诗人的浓烈的思家之情表现得极为

真切。

3.从描写角度把握

描写角度,即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方面来写景。

最常见的有两点:

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②色彩映衬,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从具体的描写技巧着手

描写的常用技巧包括五点:

①工笔,它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在诗歌鉴赏里是指用文字细致描绘景物。

例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也是中国画技法名,在诗歌创作中,主要是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

例如: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诗人写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③渲染,是指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形容和描绘。

如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④烘托,是指从侧面对所写内容进行描绘。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除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⑤细节描写,指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或刻画,包括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

5.具体作答时,先点出描写技巧(尽可能用术语),再结合诗句分析,阐明某手法在意境描绘与感情表达方面的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宿西山精舍

文 兆

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首联哪个词描写的?

这四句诗的描写角度又是怎样的?

请予以分析。

(6分)

 

 

解析:

首先理解两联的内容,然后分析是围绕首联的哪个词描写的。

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

一条小路上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时已三更,四周万籁俱寂。

颈联由听觉角度描写:

草堂之中,僧人们早已入眠了,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

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中,益发衬出精舍之静。

答案:

诗歌颔联和颈联是围绕“静”(或“寂寥”)描写的。

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颈联由听觉角度描写。

颔联写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三更时分,雪花纷纷扬扬,已积有厚度。

松老雪深,一派静寂。

颈联写听到僧人已语息入眠,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

磬声入耳,越发衬出精舍之静。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撚(niǎn):

持取,捻弄。

“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这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撚花”“放花”找准描写手法,二是要说明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是对表现人物感情变化的作用。

答案:

这两句主要的描写手法是细节描写。

(答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典题二 鉴赏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含修辞)

例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8分)

春日寄怀

李商隐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①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②。

  【注】①青袍:

即青衫,指官职卑微。

②龙津:

即龙门。

★1.请赏析第二联的表现手法。

(4分)

 

 

 

 

【精准剖析】

诗句含意

高分方案

参考答案

人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而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即使有花又有月亮,但就没人把我推荐。

八品官的青袍年年都一样,头上的白发却越来越亮眼。

一心想去追逐风波千万里,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1.把握全诗大意,弄清所寄之怀。

2.揭示表现手法:

主要是衬托,从景与情的关系思考。

3.结合相关句子赏析:

“有花兼有月”与“无酒又无人”之间的反差,以美景反衬出悲情。

4.补充思考:

“纵使”与“可堪”显然是一种假设,以假想之美景反衬现实之悲情。

①作者以乐景衬哀情,②写出有花有月却无酒无人的凄哀之情。

风景美丽和处境凄楚形成巨大反差,③更加突出作者寂寞无聊的悲凉。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

①春日寂寞之苦;②官小职卑之愁;③年老体衰之恨;④前途渺茫之悲。

1.把握命题中出现的常见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1)衬托与对比

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中的主体与衬体两部分有主次之分,衬体是说明、突出主体的。

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是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对比的事物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并列的。

先看衬托,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中,“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两者相异,这是反衬还是对比,关键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

显然,作者表现的是林静山幽的静谧,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写越国昔日的繁华兴旺,末句写今天越宫遗址的凄清荒凉,两者相反,但我们知道,这是典型的以乐衬哀,当年越是繁华兴旺,今日的衰败就越是触目惊心,今昔剧变,诗人的感慨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

共鸣。

再看对比,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与劳动人民的悲惨凄苦不分主次,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再如: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修睦《落叶》),最后一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2)虚实相生

鉴赏虚实相生法,最难把握的是虚境,诗歌中的“虚境”是指以下几种境界。

第一,神奇怪诞的和虚幻的境界。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像显实境。

李商隐《锦瑟》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用古代“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传说来衬托诗人回首美好往事的伤感。

第二,历史的景和境。

这类虚境是作者曾经经历的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诗人眼前。

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借故园的“雕阑玉砌”这种虽然存在但不在眼前的虚景,衬托词人的亡国之恨。

第三,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指还没有发生的,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绵绵不绝。

故写愁,倍增其愁;言乐,倍增其乐。

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借想象分别后的孤单场景更进一步表达了离别的痛苦。

虚实相生手法的表达作用:

①丰富诗歌的想象空间,体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趣味。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写到绮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幻化为仙境。

诗人淋漓尽致地挥洒,如椽巨笔,写他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以此来衬托灵魂的

苦闷。

②通过虚实对比,形象更加鲜明,抒情丰富深刻。

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首联“共此时”设想对方也和自己一样望月的情景,情景交融,超越时空。

颔联、颈联全从虚处落笔,描绘出在溶溶月色下,伫立庭院,难

解相思,露湿衣衫的情人形象,从而烘托出诗人对情人缱绻的思恋

之情。

③通过虚实结合,诗的结构更加紧凑,意象更为充足。

如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一、二两句,诗人把对历史的追忆与对眼前壮阔的自然之景的描绘结合起来,以虚幻的神话传达真挚的感情;三、四句借对梦境的描写衬托诗人摆脱尘嚣后的愉悦之情。

全诗绘景叙事,由景而梦,虚实结合,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加之虚实结合的意象营构,使诗境显得缥缈奇幻。

④通过虚实相生,开拓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题。

如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首句落笔于历史人物贾谊,以此映衬自身遭遇,流露出对贬谪的不满;后两句借笛声渲染愁情,江城五月,正值初夏,决不会有梅花之落,但是诗人由笛声触发而想象到动听的笛声仿佛梅花满天飘落的情景,委婉传达诗人冷落的心境,烘托出了诗人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意境苍凉无穷。

(3)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情感和寓意。

比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境况,书写了思归不得的忧伤。

诗歌中很多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即寓意,如:

冰雪是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的象征;蝉象征品行高洁;草木长势繁盛反衬荒凉,在古诗中用于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等等。

象征用象征物靠联想来暗示象征义,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4)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诗歌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例如,《琵琶行并序》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痛快淋漓。

(5)用典

用典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使用典故可以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委婉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的典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把握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用典、化用、列锦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喻,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丝竹”代指音乐。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指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

(4)夸张

夸张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5)比拟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反复

是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

如: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8)互文

就是指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9)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用反问句式,强调历史之必然。

(10)设问

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11)通感

就是指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如: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场景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

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12)列锦

就是指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诗中的“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设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张封建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

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    和    两种表现手法。

(2分) 

解析: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是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突出细微声响,见夜深人静,是以动衬静。

答案:

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②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③,我心悬旆④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九华山:

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②清弋江:

在宣城西。

③的的:

鲜明的样子。

④旆(pèi):

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选择两种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表达技巧要综合考虑修辞、抒情、描写等手法,调动常识积累,从术语概念中选取最主要的点即可,但分析时要结合诗句与感情,不能架空分析。

答案:

①对比。

颈联将友人“如鸿高的的”的心情同“悬旆正摇摇”的“我心”作对比,使友人在分别之际因仕途顺利而充满得意自信、乐观开朗之情和“我”宦海浮沉而又将与友人分别时内心空虚无着、怅然若失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反衬。

诗的前半部分(四句)描写了明丽和煦的江南美景,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和诗人的满腹愁情,以及自己不得意的惆怅、寂寞之情。

③虚实结合。

首联实写送别场景。

颔联想象九华山路旁,云雾缭绕,寺宇隐现,暗示裴坦的行程;又望见眼前清弋江村边,春风轻拂杨柳,点明送别地点。

两句一虚一实,一远山一近水,令人如临其境又有无尽遐思。

④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前四句环境描写,后四句直抒惆怅心情。

江南早春,空气清新,阳光明媚,芳草鲜美。

友人得意乐观,而仕途失意的诗人,并没因此感到高兴,反受刺激,更加深了内心的痛苦,无限

感慨。

典题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抒情手法

例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1)这两首诗都以    来写愁。

(2分) 

答案:

猿声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5分)

 

 

【精准剖析】

诗句含意

高分方案

参考答案

李诗:

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呢!

徐诗:

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1.明晰答题角度:

考查抒情手法,大体来说,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重点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等)。

2.比较中把握两诗大意,分析抒情手法的不同:

李诗是诗人实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而徐诗则借用楚辞典故来抒情,重在说明道理。

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抒情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再如陆游《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收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二)间接抒情

是诗人借助艺术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分为情与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情与物的关系(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情与事的关系(怀古喻今或借古讽今、即事感怀等)。

作用:

可以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1.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将感情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