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8996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邵阳市新高考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高一(下)学期期末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给出下列条件,无法确定该气体摩尔质量的是(  )

A.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时的密度

B.已知气体的体积和质量

C.已知一种气体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D.已知气体一个分子的实际质量

2.在一定温度下,将等量的气体分别通入起始容积相同的密闭容器Ⅰ和Ⅱ中,使其发生反应,t0时容器Ⅰ中达到化学平衡,X、Y、Z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2Z

B.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则Y为固体或液体

C.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t0

D.若达平衡后,对容器Ⅱ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说明Z发生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3.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A.H、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B、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

4.下列各组溶液中的两个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BaCO3和HCl;BaCO3和H2SO4B.BaCl2和H2SO4;Ba(OH)2和H2SO4

C.HNO3和K2CO3;HCl和NaHCO3D.KOH和H2SO4;Ba(OH)2和HNO3

5.下列溶液中,常温下可以用铁罐装运的是()

A.浓盐酸B.稀硫酸

C.硫酸铜溶液D.液氯

6.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

B.向海藻灰的浸取液中通入少量氯气,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说明溶液中含有I-

C.向某溶液中滴入稀NaOH溶液未生成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说明不含NH4+

D.向某溶液中通入Cl2,然后再加入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

7.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氯气参加氧化还原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一定是2NA

B.常温常压下,56gFe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H2和O2的体积之比是16∶1

D.1mol的Na2O2固体中含有离子数为4NA

8.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B.木炭的燃烧

C.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9.某金属元素的一个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后,转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则该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第IA族B.第三周期第ⅡA族

C.第四周期第IA族D.第四周期第ⅡA族

10.下列关于煤和石油的加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煤的干馏B.煤的汽化和液化

C.石油的分馏D.石油的裂化和裂解

11.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沸点:

HF>H2O>NH3B.原子半径大小:

Na>S>O

C.碱性强弱:

KOH>NaOH>LiOHD.金属性强弱:

Na>Mg>Al

12.下列关于化学键和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键是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一种静电吸引作用

B.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13.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20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

14.下列过程中吸收能量的是

A.

B.

C.

D.

15.用下列装置不能达到有关实验目的是()

A.用甲图装置证明ρ(煤油)<ρ(钠)<ρ(水)

B.用乙图装置可以吸收氨气防止倒吸

C.用丙图装置制取金属锰

D.用丁装置比较NaHCO3和Na2CO3的热稳定性

16.现有一块金属钠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为检验该固体是否部分变质为碳酸钠,先将固体样品溶解于水得到溶液,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实现实验目的是()

A.测所得溶液的pH

B.取溶液滴入酚酞观察是否变红

C.取溶液加入盐酸观察是否有气泡

D.取溶液加入CuSO4观察是否有沉淀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为NA)

A.在标准状况下,22.4L水所含分子数目为NA

B.1mol·L-1K2SO4溶液所含K+数目为2NA

C.1mol钠与氧气反应生成Na2O或Na2O2时,失电子数目均为NA

D.2.4gMg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失去电子数目为0.1NA

18.苯可发生如右图所示的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

液体分层,下层紫红色

B.现象②:

火焰明亮,冒浓烟

C.溴苯的密度比水大

D.间二硝基苯只有一种,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

19.(6分)下列变化过程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

A.苯与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层接近无色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乙烯,溶液紫红色褪去

C.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D.苯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20.(6分)山梨酸是应用广泛的食品防腐剂,其结构如图,下列关于山梨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式为C6H8O2

B.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3molBr2发生加成反应

C.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可与醇发生取代反应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6分)将9.6g铜单质置于200mL一定浓度的稀硝酸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假定溶液体积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反应生成的气体的体积(标况下);

(2)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3)参加反应的稀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8分)苯和溴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为由具支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少量铁屑粉.填写下列空白:

(1)向反应容器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几秒内就发生反应.写出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C中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开始后,观察D和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此现象可以验证苯和液溴的反应为__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8分)I.在现代有机化工生产中,通过天然气裂解所得某种主要成分,已成为制造合成纤维、人造橡胶、塑料的基石.其中相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C、G是两种常见的塑料,E的结构简式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的电子式_________。

(2)分别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D______;F→G______。

II.为测定某有机化合物X的化学式.进行如下实验;将0.15mo1有机物B和0.45molO2在密闭容器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为CO2、CO、H2O(气),产物经过浓H2SO4后.质量增加8.1g,再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质量减轻2.4g,最后气体再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质量增加19.8g.试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X的化学式(写出计算过程)_______。

五、综合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4.(10分)

(1)实验室用酸性高锰酸钾检验溴乙烷与NaOH乙醇溶液反应生成的乙烯气体,如图,在通入酸性高锰酸钾之前为什么要先通入水中:

_______;也可以用______代替酸性高锰酸钾,此时________(填“有必要”“没必要”)将气体通入水中。

(2)实验室用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反应制取乙炔气体,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产生的气体含有H2S等杂质,用硫酸铜溶液除去,写出除H2S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

(3)写出中子数为2的一种氦的核素_________。

(4)对苯二酚与浓溴水充分反应,消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详解】

A、已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计算气体摩尔质量,可以采用M=22.4ρ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利用M=

,n=

,因此求摩尔质量,需要给出气体摩尔体积,本题无法判断出该气体摩尔质量,故B符合题意;

C、当知道质量和物质的量,根据M=

,可以求出摩尔质量,故C不符合题意;

D、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在数值上1mol该分子的质量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B。

2.B

【解析】

【详解】

A.根据X、Y、Z物质的量的变化图象分析,Z是反应物,X、Y是生成物,到平衡后,X生成1.8mol,Y生成1.2mol,Z反应1.8mol,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Z⇌3X+2Y,故A错误;

B.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说明达到相同的平衡,不受压强的变化影响,所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应是不变的反应,所以X和Z为气体,而Y为固态或液态,故B正确;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Z⇌3X+2Y,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Ⅰ)<V(Ⅱ),则容器Ⅱ达到平衡时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的过程,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于t0,故C错误;

D.若达平衡后,容器Ⅱ是恒压容器,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但不能说明平衡正向进行,Z发生的反应不一定为吸热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A、H、Be、B、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2、3,则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大,A正确;

B、P、S、Cl的最高正价依次为+5、+6、+7,则最高正价依次增大,B正确;

C、B、C、N、O、F位于同一周期,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依次减小,C错误;

D、Li、Na、K、Rb位于同一主族,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则金属性依次增大,D正确;

故合理选项为C。

4.D

【解析】

【详解】

A、碳酸钡、硫酸钡均是难溶的,用化学式表示,而氯化钡是易溶的,用离子表示,A错误;

B、前者生成硫酸钡和氯化氢,后者生成硫酸钡和水,离子方程式不同于前者,B错误;

C、碳酸钾和碳酸氢钠是不同的,离子方程式不同,C错误;

D、KOH和H2SO4以及Ba(OH)2和HNO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是H++OH-=H2O,D正确;

答案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常温下铁可以和浓盐酸反应,放出氢气,则不能用铁罐装运,故A错误;B、在常温下铁可以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则不能用铁罐装运,故B错误;C、在常温下铁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不能用铁罐装运,故C错误;D、常温下,铁和液氯不反应,则可用铁罐装运液氯,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题干的隐藏条件为:

能用铁罐运输的溶液,一定不和铁发生反应;铁和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据此分析A;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C;常温下,铁和稀硝酸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铁、一氧化氮和水,和浓硝酸发生钝化,据此分析B、D。

6.B

【解析】

【详解】

A.向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可能为氯化银、硫酸钡,原溶液中可能存在硫酸根离子、银离子,所以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氯气能置换出碘单质,淀粉遇碘变蓝色,故B正确;

C.氨气溶解度很大,要使得氨气放出,给液体加热可以,此试纸不变蓝,不能说明未生成氨气,不能说明不含NH4+,故C错误,

D.先通入Cl2,氯气将Fe2+氧化成Fe3+,如果原溶液只含Fe3+而不含有Fe2+,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无法证明原溶液是否含有Fe2+,故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

【详解】

A.氯气反应后氯元素可能变为-1价或+1价或+3价或+5价或+7价,故1mol氯气反应后转移的电子的个数取决于反应后的价态,故不一定为2NA个,故A错误;

B.56g铁的物质的量为1mol,而铁与盐酸反应后变为+2价,故1mol铁转移2mol电子即2NA个,故B错误;

C.设H2和O2的质量为32g,则n(H2)=16mol,n(O2)=1mol,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故C正确;

D.1mol的Na2O2固体中含有离子数为3NA,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

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和物质的结构是解题关键,注意氧化还原反应转移电子的计算。

8.D

【解析】

【详解】

A、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木炭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

C、甲烷的燃烧为放热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点睛】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铝热反应等;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多数的分解反应、盐类的水解、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碳和水蒸气、碳和CO2的反应等。

9.B

【解析】

【分析】

Ne为10号元素,该金属失去2个电子后,变为具有Ne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离子,推出该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2,据此分析;

【详解】

Ne为10号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金属离子得到2电子,推出该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即该金属元素位于第三周期IIA族,故选项B正确;

答案选B。

10.C

【解析】分析:

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

B.煤经过气化生成水煤气,液化生成甲醇,由水煤气加工得到液态烃和甲醇;

C.石油的分馏是控制各物质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的方法;

D.石油的催裂化和裂解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详解:

A.煤的干馏是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其分解的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煤经过气化生成水煤气,液化生成甲醇,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由水煤气加工得到液态烃和甲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石油的分馏是控制各物质沸点的不同来实现物质的分离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过程,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石油的催裂化和裂解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11.A

【解析】

【详解】

A项、由于氢键的作用,使NH3、H2O、HF在同主族氢化氢中的沸点反常,水分子间氢键数目多,常温下为液体,则沸点高低顺序为H2O>HF>NH3,故A错误;

B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Na>S>O,故B正确;

C项、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依次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增强,则碱性强弱顺序为KOH>NaOH>LiOH,故C正确;

D项、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金属性强弱顺序为Na>Mg>Al,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律,侧重于分析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周期律的内涵及应用,注意氢键对反应物性质的影响是解答关键。

12.B

【解析】A、化学键:

物质中直接相邻的离子或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

错误;B、离子化合物中也有可能含有共价键,例如氢氧化钠,既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所以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正确;C、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有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例如氯化铵。

错误;D、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例如氯化铝。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键的相关概念。

化学键:

物质中直接相邻的离子或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引力和斥力两方面。

化学键又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一般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间一般形成共价键。

离子化合物中肯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

13.D

【解析】

【详解】

A.根据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知,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故A错误;

B.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香叶醇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故B错误;

C.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羟基,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错误;

D.香叶醇含有碳碳双键、羟基,所以能发生加成反应也能发生取代反应,故D正确。

14.A

【解析】

A、生成物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属于吸热反应,需要吸收能量,A正确;B、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需要放出能量,B错误;C、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属于放热反应,需要放出能量,C错误;D、浓硫酸稀释放出热量,D错误,答案选A。

15.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明确现象与物质的性质和制取的关系、反应原理及金属冶炼的关系等知识即可解答。

详解:

A.由图可知,钠在水与煤油的液面中间,则可知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的大,故正确;B.由图可知,氨气易溶于水,但不溶于苯,所以将导气管通入到水中,不能防止倒吸,故错误;C.由图可知,铝与二氧化锰发生铝热反应生成锰,故正确;D.因为碳酸氢钠不稳定,碳酸钠稳定,比较稳定性应将碳酸氢钠放在小试管中,故正确。

故选B。

16.C

【解析】

该题应用逆向思维,假设钠没有变质,溶解于水,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PH值应该大于7,滴入酚酞变红,加入CuSO4要生成沉淀。

而这些结果与碳酸钠溶解于水后产生的结果相同,不能用于判断是否变质,于是应排除A,B,D。

答案选C。

17.C

【解析】

【详解】

A.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A项错误;

B.没有告知溶液的体积,离子的数目无法计量,B项错误;

C.钠与氧气生成的产物无论是谁,1mol钠与氧气发生反应,失电子数目均为NA,C项正确;

D.2.4gMg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时,失去电子数目为0.2NA,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择C项。

18.D

【解析】A、苯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不反应,液体分层苯的密度小于水在下层,下层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呈紫红色,选项A正确;B、苯中含碳量高,燃烧时火焰明亮,冒浓烟,选项B正确;C、溴苯的密度比水大,选项C正确;D、无论苯分子中是否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出现的结构,间二硝基苯也只有一种,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19.A

【解析】

【分析】

A.苯与溴水不反应,发生萃取;

B.乙烯含碳碳双键,能被高锰酸钾氧化;

C.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

D.苯乙烯含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详解】

A.苯与溴水不反应,发生萃取,则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为物理变化,故A选;

B.乙烯含碳碳双键,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酸性KMnO4溶液褪色,为氧化反应,故B不选;

C.甲烷与氯气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则一段时间后黄绿色消失,为取代反应,故C不选;

D.苯乙烯含碳碳双键,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则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为加成反应,故D不选;

故选A。

20.B

【解析】

【详解】

A.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为C6H8O2,故A正确;

B.分子中含有2个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

C.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C正确;

D.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醇发生取代反应,故D正确;故选B。

二、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1.

(1)2.24L

(2)0.3mol(3)2mol/L

【解析】

试题分析:

(1)9.6g铜的物质的量是9.6g÷64g/mol=0.15mol

根据反应的方程式可知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6e-

3mol8mol2mol6mol

0.15mol0.4mol0.1mol0.3mol

所以反应生成的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0.1mol×22.4L/mol=2.24L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3mol

(3)硝酸的浓度是0.4mol÷0.2L=2mol/L

考点:

考查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2.

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除去HBr气体中混有的溴蒸气D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慢慢变红,并在导管口有白雾产生,然后E试管中出现浅黄色沉淀取代反应

【解析】

【分析】

装置A中液溴和苯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挥发出的溴利用苯吸收除去,产生的溴化氢通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变红色,通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最后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尾气,防止环境污染,据此判断。

【详解】

(1)向反应容器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几秒内就发生反应,其中铁和溴反应生成溴化铁作催化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则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由于反应生成的溴苯中含有未反应的液溴,则B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溶于溴苯中的溴;

(3)由于液溴易挥发,会干扰溴化氢的检验,则试管C中苯的作用是除去HBr气体中混有的溴蒸气;

(4)溴化氢溶于水显酸性,且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则反应开始后,观察D和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分别为D试管中紫色石蕊试液慢慢变红,并在导管口有白雾产生,然后E试管中出现浅黄色沉淀,此现象可以验证苯和液溴的反应为取代反应。

四、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23.

+HCN

CH2=CHCNnCH2=CHCl

C3H6O2

【解析】

【分析】

I.根据E的结构简式为

,逆推D是丙烯腈,乙炔与HCN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丙烯腈,则A是乙炔,乙炔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B能生成高聚物C,则C是聚乙烯、B是乙烯;乙炔与氯化氢加成后的产物F能生成高聚物G,则F是氯乙烯、G是聚氯乙烯。

II.根据原子守恒计算X的化学式。

【详解】

(1)B是乙烯,结构简式是CH2=CH2,电子式是

(2)A→D是乙炔与HCN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丙烯腈,化学方程式是

+HCN

CH2=CHCN;F→G是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氯乙烯,反应方程式是nCH2=CHCl

II.产物经过浓H2SO4后质量增加8.1g,则燃烧生成水的物质的量是

,H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9mol;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充分反应后,质量减轻2.4g,说明CO吸收氧原子的物质的量是

最后气体再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质量增加19.8g,则最终生成CO2的物质的量是为

,C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5mol;

二氧化碳、水中的氧原子来自氧气、氧化铜、有机化合物X,根据原子守恒,有机物X提供的氧原子是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