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845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docx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论第三套习题

第三套习题试题

 

一、填空类

1.文化是人类______和______的总和。

2.一种将民族成员、民族历史结合起来,不使分散和中断的能力,叫做传统的____。

3.__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4.中国拥有辽阔国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5.华夏文化圈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鸟夷文化圈则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以___为图腾。

6.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汉以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上,汉以后,则表现在__________上。

7.__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8.古近代世界的政体主要有三种形式,即____政体、____政体和____政体。

9.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秦代开始,进入______时期。

10.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是____。

11.无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在哲学的兴起期,已经开始接触到自然、人、和思维的形式问题,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三大哲学领域。

12.中国著名的人性论有孟子的________,荀子的____和董仲舒的_______。

13.社会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

14.依照中国传统观念,相对的双方中,有一方起____作用,其与另一方只是____关系,而不是起____对方的作用。

1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和____在当时最著名,被时人称为“____”

16.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

17.人为宗教有“三宝”,即____、____和______。

18.______是指专门展开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史书体裁。

19学案体史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具有地域特征,因此,一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的文化有着绝对的差异。

3.中华文化是从黄河发源,再向各地辐散而形成的

4.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长期被抑制的状态,无法发展。

5.推恩令的实施,是古代社会实施“多子分继财产”的开始。

6.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古代社会官僚制的成熟。

7.中国文化是不求变化的文化。

8.人生下来就具备了道德之性,故“人性本善”。

9.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事物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事物间都是相互隔绝的。

10.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忍”。

11.佛教是人为宗教。

12.中国古代文学充满抽象色彩。

13.中国艺术是“虚”的艺术。

14.中国古典音乐的声调不全。

15.中国文化不关注个性,只讲不偏不倚。

四、简答类

1.中国文化“全盘西化”有没有可能?

2.中国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简述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

4.宗法制是什么?

5.衡量宗法制的标准是什么?

6.近现代的法治与古代的法治有什么区别?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哪里?

8.在思维的属性方面,中西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9.在微观科学和宇观科学尚未成形的古代,中国人以什么方式去了解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无法达到的宇观世界?

10.我们可以从庄子思想中得到什么启示?

11.中国古代系统观中包含了哪几种系统关系?

12.浅谈中国传统宗教观的内容。

13.道教信仰有哪些基本特征?

14.中国艺术中的“以大观小”指的是什么?

15.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系统内的动态性表现。

五、词解类

1.硬文化

2.丝绸之路

3.初始集团

4.采邑

5.政体

6.思维

7.人性论

8.仁

9.中和之美

10.方志体

11.静寓意动的功能

12.狂狷

13.文化结构

14.智圆行方

15.中国文化充满理性

六、研讨类

1.试论中国文化的性格。

2.为什么说秦以后宗法制已名存实亡?

3.试析西方中世纪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的结果是什么?

4.中国“月令图式”的辩证性包含什么意义?

5.试论中欧人文主义的异同。

6.试比较中西印的矛盾观及解决矛盾的方法。

7.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学具有“中和之美”的美学追求?

8.简述“虚”在艺术上的功能和表现

9.中国“和”文化用什么方法消除等级存在造成的人的内心的不平衡?

10.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形代化因素。

 

答案

 

一、填空类(答)

1.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  (导)

2.凝聚力(导)

3.文化景观 (地)

4.易于沟通的地理条件 文化中心转移 移民和战争 各民族间的相互迁徙和融合  (地)

5.血缘关系龙 原始宗教 凤 (地)

6.疆域的不断扩大 对外文化交流  (地)

7.家构同构 (社)

8.民主 贵族 官僚 (社)

9.官僚政治(社)

10.易传 (载)

11.自然哲学 伦理学 逻辑学 (哲)

12.性善论 性恶论 性三品说 (哲)

13.专门研究解决人际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理论。

(哲)

14.主导 协调 压制 (哲)

15.墨家 显学 (哲)

16.五行观 (哲)

17.教主 教义 教团组织 (宗)

18.史论体 (史)

19.专门记叙各种学术思想及其流变发展的史书体裁 (史)

20.意境和气韵 追求变化 飞动之美  (艺)

21.整一性  (特)

22.整一性 动态性 连续性  (特)

23.渐变性(或传承性)  (特)

24.执中

25.生变

二、选择类(答)

1.B(导) 2.D(导、地) 3.A(地) 4.C(社) 5.A(社)

6.B(社) 7.D(社) 8.B(载) 9.C(哲) 10.A(哲)

11.C(载)12.B(哲) 13.D(宗)14.D(文) 15.B(艺)

16.A(艺)17.D(艺) 18.A(艺)19.C(艺) 20.B(特)

三、判断类(答)

1.× 大陆民族并非一定是封闭的,海洋民族也非就是开放的,如日本,是“化他不化己”,即可以拿他人的东西,而不愿别人拿自己的东西,如市场。

 (导)

2.× 文化还具有超地域性,因此,不同地方的文化也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地方。

(导)

3.× 中华文化是由黄河、辽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河流域的文化融合而成。

(地)

4.× 中国古代商业早在战国时就发展起来了,而且一直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

“抑商”仅是封建时代农商平衡的一种手段,但不能说中国古代商业一定会被抑制得了。

(地)

5.√ 在“推恩令”推行之前,中国一直实行“嫡长继承”制。

(社)

6.√ 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世界中最为完善的官僚制。

(社)

7.× 由于有机论的过程性思维,中国人恰恰富于“应变”的习惯。

 (载)

8.× 道德之性是后天培养而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哲)

9.× 中国传统习惯认为事物间有普遍联系。

(载)

10.×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和”。

 中──和。

“中”是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人、物的自己的特征,是立场,是不变,是清高;“和”是圆融,是接纳,是宽容,是变化,是平凡(平凡即“庸”),是与他人、事、物协调的品德。

儒家讲“中”,道家讲“和”(庸),两者看似不同,但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两者是相付相成,相互制约的。

(哲、特)

11.√ 佛教有宗教“三宝”,即教主、教义、教团组织。

(宗)

12.× 中国古代文学充满诗化的倾向,有含蓄,但不是抽象。

(文)

13.× “虚”虽然在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并不是说,中国艺术里没有实。

14.× 中国早在战国时即已有七声调式(五个“正音”两个“偏音”)。

 (艺)

15.× 中国文化讲中和,既有个性,又能融会贯通。

 (特)

四、简答类(答)

1.没有可能。

这是由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决定的,即“淮南之橘,淮北之枳”的道理。

 (导)

2.华夏文化形成,华夷文化融合,中亚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

3.黄河中上游华夏文化圈的形成:

姬姓黄帝部落→华族和夏族→华夏文化圈;姜姓炎帝部落→融合进华夏文化圈。

黄河下游齐鲁一带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各部落,他们开创的文化形成黄河东部的东夷文化(鸟夷)文化圈。

黄河东西两大文化圈相向发展,在中原汇合起来,形成华夏共同体。

 (地)

4.宗法制是古代社会中,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社)

5.宗法继承(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等级(嫡庶等级)制、大宗小宗之分。

(社)

6.近现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公民的权利,故重视“权利”;古代是以法的形式维护以君主为首的统治秩序,并宣传维护这种秩序是每个人,包括君主自己应尽的义务,故重视义务。

(社)

7.⑴建立官僚体制──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

⑵科举制──考试选官。

8.中国的思维方式偏向于辩证、整体性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功能(干什么用),属于理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慧”;西方的思维方式偏向于分析、具体地看待问题,注重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属于知性思维,这种思维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智商”。

(载)

9.利用大量观察到的材料,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物整理出来,形成模式,再运用“合理外推”的方法,去推测不可知的事物。

(载)

10.人生或事业出现挫折时,不应固执于一点,而应顺其自然,在顺势中控制它。

(哲)

11.⑴循环关系;⑵克谐关系;⑶“君臣”关系(或“主导”关系、“伺服”);⑷胜复关系(或平衡关系)。

 (哲)

12.⑴现世实用;⑵和平宽容;⑶政教分离。

 (宗)

13.⑴多神崇拜;⑵性命兼修;⑶善恶承负说。

 (宗)

14.创作者不是把图形“画”在纸上,而是身临其境,亲自去“造就”自然。

 (艺)

15.⑴系统内的交互作用。

⑵系统内的调节功能。

⑶系统内的宇宙观。

 (特)

五、词解类(答)

1.硬文化,又叫物态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文化形式,如古剑、古瓷器,等等。

(导)

2.汉唐时与外界通商贸易的主要陆上途径。

其始于敦煌,向西,出阳关和玉门关,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形成南北两条通路。

两路交汇于昆化山北,出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伊朗高原、西亚、地中海可以一直到达罗马,与中国以西四十四个国家联系。

(社)

3.初始集团即人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群体。

(社)

4.采邑是领主制时期伯爵一级领主从天子那里取到的“领地”。

(社)

5.国家管理体制。

(社)

6.思维即“人脑的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吸收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加工、组合成新新信自的过程。

(载)

7.中国古代对人性善恶及善恶性质的讨论,是中国人文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

8.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爱”。

但与“博爱”不同,其“爱”是“有差等”的,包括两种:

上对下之“爱”,含情爱和恩爱(关怀、同情、支持、扶助、指导,等等;下对上之孝,含情爱和敬爱(尊敬、报答、服从、仰慕,等等)。

(哲)

9.中国传统文学的特征之一。

指的是在审美范畴中,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以及矛盾对立面的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

 (文)

10.中国古代史书的一种体例。

是专门记载各地或某一地理环境及风土人情的史书体裁。

 (史)

11.用隐笔说明说不清或不方便明说的事情,是含蓄。

12.狂是伸展、自由张开,放浪;狷是收缩、入律、约束。

狂狷即既豪放又有秩序,放而不超越一定的规矩。

 (艺)

13.文化结构是潜藏在文化表面现象里的共通组织,是各文化子系统的关系之和。

 (特)

14.圆,是中国道家“环”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学的理想规范。

圆是“和”,方是秩序;圆是共性,方是个性;圆是心体,方是意象。

智慧来自多种信息的吸收消化,故是圆;行为应该恪守一定的规范和道德,故是方。

(特)

15.⑴从自然观发展为社会功能观。

⑵人文主义的体现。

(特)

六、研讨类(答纲)

1.中国文化的性格是封闭与开放交替出现,封闭时反省自己,形成个性;开放时则吸收外来信息,充实自己。

否则,中国文化不可能进化至今,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个性。

(导)(特)

2.⑴地主制经济取代领主制经济,宗法统治失去经济基础;⑵中央集权式的官僚等级制取代宗法等级制,宗法统治失去政治基础。

⑶多子分继财产制削弱了宗法继承制(嫡长继承制)。

(社)

3.其结果:

⑴没有牢固的宗族,或说宗族已经破裂;⑵领主制长期存在,欧洲长期分裂,由于诸候势力过大,从未被削弱,大帝国无法长期存在; ⑶领主制经济落后于地主制经济,但反而易突破,给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带来方便。

(社)

4.⑴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⑵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⑶“月令”图式──普遍联系;⑷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5.欧:

产生于近代,是针对神学的产物。

其提倡独立、尊严、平等、自由,以个人为主。

中国:

产生于古代,比欧洲早两千多年,甚至在周初就已萌芽。

其是儒家的国家学说的基础,提倡和谐、道德,以群体为主。

中欧人文主义相同之处是都突出人的文化和本质,只是视点不同而已。

(哲)

6.西方:

强调对立和区别,矛盾的双方地位平等,必然发生冲突。

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妥协”。

“妥协”的衡量标准是“法律”。

 印度:

强调隔绝。

隔绝的各方可在宗教幻想中统一起来。

故印度人重视宗教。

中国:

强调统一。

统一的主要途径是协调。

建立秩序和协调关系,也有衡量标准,但不同于西方的“法律”,是“礼法”。

 (哲)

7.三点:

⑴情理中和。

⑵文质彬彬。

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文与质、美与善的和谐统一;⑶善美相兼。

要求真善美统一。

 (文)

8.⑴“雾失楼台”;⑵和虚成静;⑶虚实相济  (艺)

9.一种方法是进行道德宣化,倡导道德面前从平等。

另一种方法是在不平等的元素中,建立平衡关系──“执中”。

(特)

10.(随意谈。

可从道德、系统思想、人际关系等多个角度来谈)

 (结束语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