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676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docx

《寡人之于国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寡人之于国也.docx

寡人之于国也

8、寡人之于国也(绝对原创)

湖南省祁东县原野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2、掌握“数、发、直、兵、胜”等实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以”两个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用法,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固定句式的用法。

3、理解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内涵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领会孟子辩词的思想性、逻辑性。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对比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教学难点:

“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的推理过程。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孟子经历及其思想,整体感知全文,师生共同分析1~4段,并背诵1~4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㈠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尽信《书》,不如无《书》。

㈡找出课文中一个哲理性成语:

13.五十步笑百步

二、简介孟子思想

1.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2.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3.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2、生字疑难字正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

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3、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问政: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

议政: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五十步笑百步。

第三部分(5~8):

议政:

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指导学生研读第一部分

1、提问:

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明确:

民不加多。

2、提问:

梁惠王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

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明确: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3、提问:

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明确: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4、提问:

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

明确:

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

对比

板书:

梁惠王------于国用心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5、朗读指导

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已经尽心尽力,所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读时,重音应落在“尽心”二字上,“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表委婉、伤感的语气。

“河内”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两句并列而又相互补充,应一气读完,“河东凶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应重读,起强调作用。

“察邻国之政”两句,前句轻读,后句重读,有自诩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最后“何也”要读出疑问语气,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6、探究: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明确: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

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五、指导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

孟子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思考的?

明确:

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2、提问:

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明确: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这样便于启发对方。

3、提问:

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明确: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或数量上不同而已,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五十步笑百步”现在已成为一个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

板书:

梁惠王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设圈套)

不可(走进圈套)-----------------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4、朗读指导

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其实已经有了答案,但他隐而不说,先设喻。

设喻一段应读得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则何如”用征询对方意见的口气,轻读。

惠王不知是计,回答“不可”语气平常。

当梁惠王进了圈套之后,孟子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有潜台词,读时语气要从容。

5、学生尝试背诵2、3、4段。

6、教师提示应重点掌握的词语:

①填然鼓之②弃甲曳兵而走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业:

背诵1~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第三部分,并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齐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学生独背。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

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1、提问: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包括几个方面?

明确:

两方面:

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2、提问:

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明确: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提问:

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确: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提问:

要想“王道之成”还需采取哪些措施?

明确:

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前三组排比是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

这四组排比句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5、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

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

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呢?

明确:

孟子采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此外,孟子还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辩护,劝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对比

板书: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殍(下层百姓)施仁政

比喻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斯天下之民至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除暴政

6、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明确: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

三、归纳文章主旨和写作特点

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

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感染力,特色鲜明。

①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入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役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②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③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式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yòu天子诸候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圃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

“文王之圃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圃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5.这一则故事体现了孟子的什么观点?

答:

孟子主张推行王道仁政。

16.孟子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

孟子是通过百姓对“文王之囿”和“寡人之囿”不同态度的对比来说明自己观点。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

问题是前者能“与民共之”,后者不能。

17.孟子为什么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说齐宣王是“为阱于国中”?

答:

“阱”是捕兽的陷坑。

齐宣王的园囿就在首都的郊外,纵横有四十里,谁要杀害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罪,这样,园囿也就成了陷发于死地的陷阱。

孟子对这种做法很不赞成,所以就把齐宣王的园囿比作陷阱。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通过课堂练习,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通假字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二、疑难实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

对于。

焉耳矣:

语助词,表强凋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3.非我也,兵也兵:

兵器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5.河东凶亦然然:

代词,这样

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

减少或更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

拖着兵器走:

逃跑

8.或百步而后止或:

有的人

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

细密的鱼网

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重复地说申诫。

孝悌: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11.非我也,岁也岁:

年成(不好,遭饥荒)

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

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13.填然鼓之之:

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14.树之以桑之:

代词代五亩之宅

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以:

介词,用,拿

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

介词,按照

三、词类活用

1.河内凶(凶:

形作动,遭荒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王无罪岁(罪:

名作动,归罪)

4.填然鼓之(鼓:

名作动,敲击战鼓)

5.树之以桑(树:

名作动,种植)

6.谨庠序之教(谨:

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

名作动,穿……衣服)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

名作动,吃)

9.请以战喻(战:

战斗,动作名,战争)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

动作名,活着的人)

(死:

动作名,死去的人。

丧死:

丧葬死去的人)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

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2.例装句

A.状语后置句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是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何异。

B.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C.省略句

①何也——省主语“此”。

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五、一词多义

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穷兵黩武成语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美好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