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610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docx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汇报材料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及

名师工作室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汝南县第三小学的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和专家来我校督导检查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各位领导多年来对我校教育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汝南县第三小学坚持以提升师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素质诠释质量、书香溢满校园”这一办学理念,以阅读经典为载体,以高效课堂为平台,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建设“让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理想学校的奋斗目标,扎实开展校本研训,狠抓教师专业发展,开展了一系列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将具体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汝南县第三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公办学校。

学校共设两个教学区,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800多人。

教职工123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普通话达标率为98%,继续教育参培率100%。

学校已有62年的发展历史,名师荟萃,人才济济,近几年来,教师在教学、科研、教育能力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现有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名师1人、省特级教师3人、省骨干教师14人、市骨干教师26人。

学校配备了电子备课室、多功能会议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等特色教室。

学校官方网站被评为市级示范性网站,是学校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二、加强领导与制度管理,保障经费和硬件设施到位

我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以校长王红艳为组长,副校长吴永宁为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

明确了由“校长、主任引领,语文、数学、综合教研组具体落实”的工作职责。

各成员直接参与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和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为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够科学化、长效化,我校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了《教师理论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制度》、《听评课制度》、《教科研制度》等。

坚持把教师参加各级培训、校本教科研的业绩作为教师业务考核、评优评模以及评定骨干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发挥激励作用。

在经费投入上,把校每年度公用经费预算的15%列为教师培训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听课以及开展校本教研、教师培训,及时购买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设备、图书、报刊、资料等。

三、依托名师资源,打造“名师工作室”

2012年,我们依托学校名师资源,打造王红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

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名师、省特级教师王红艳担任工作室主持人,县教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张玉龙、教研室副主任、市骨干教师张红建承担工作室核心成员,省小学语文拔尖人才、市优秀教师吴永宁、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石晶、县优秀教师、课改能手刘丽担任骨干成员,制定“以点带面、结对联动、辐射引领、互惠双赢”的工作方针,让青年教师们与名师成员、教学骨干结对成长,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们组织名师工作室成员、学科骨干赴厦门、桂林、南京等地观摩课堂教学、听取专家讲座,把教研教改的先进经验传递给学校全体教师。

学校还购买了大量教育专业书籍,订阅学科专业报刊,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名师上小课”、“观摩名家教学视频”、“研讨课例”、“辩课议课”、“听课评课”等专项活动更是每月必有。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在主持人王红艳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探究符合自身特点的有效教学方式、方法,并加以总结提升。

定时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近三年来在省市县各级各类累计公开作课10余节次,课题研究成果丰富。

在积极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同时,名师工作室成员创新校本研修模式,面向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名师专项讲座”、“课例研讨”、“磨课研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还多次“送课到县”、“送课下乡”,同时,工作室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工作动态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充实课程资源库内容。

努力将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教师培训的基地、名师展示的舞台、教学示范的窗口、科研兴教的引擎、教育改革的论坛,打造出一支小学语文专业化教研团队,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一)青蓝工程结对模式

提起“青蓝工程”应该算是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张名片了,我校迄今已开展了九届青蓝工程,70多位教师在师徒结对中得到锻炼、得以提升,师傅教师们也在传、帮、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自己的专业素养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

2010年10月学校新建了南校区,在其后的几年中共迎来了60多位新教师,这些教师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中心小学或者村小,他们教学热情很高,但是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经验不足。

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结对的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

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

(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

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

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邵梦楠老师在优质课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参加县级优质课教学评比;王举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二)案例研修模式

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

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

采取“多人上一课”课例“同课异构”研究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个体、教研组集体的作用。

构建“合作备课+相互观课+反思型说课+参与式议课”的合作发展型教研模式从而增强校本教研的时效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层次和水平。

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

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模式

在校本研训中,我们还坚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已深入每一位三小教师的心中,在教科研课题研究和教改实验中,我们不搞贪大求洋,不搞形式主义,不搞所谓“轰动效应”,鼓励教师扎扎实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学校建立健全教科研组织,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各学科组教研组长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形成行政、教研、领域、班级一条龙的教科研网络。

每学期各教研组根据教学研究的需要,确定一个主题,各教研组按组开展小组专题教学活动。

围绕专题全组共同研究,人人做课,相互观摩,随时研讨,形成一种人人参与,相互交流的研究氛围。

如今,我校科研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教育科研硕果累累。

其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获国家教育部成果奖;《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养成的教育策略研究》申报国家级研究课题成功,现已结项;《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资源整合》立项国家级课题;《课内外阅读同步,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开发素质性资源提高作文水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等近二十个科研课题已经在市级立项或结项。

(四)课改研讨模式

为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不断尝试进行课堂改革。

在四年多的课改实践中,我们认真学习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并与蔡林森老先生近距离沟通,更新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

2012年底我们又邀请到了《中国教师报》“课改中国行”的专家团莅临我校予以指导,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我们到安徽铜都、山东杜郎口学校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训,汲取了两所名校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及配套完整而科学的辅助体系,并号召老师们大胆尝试。

我们召开课改领导小组会议,制定了实施目标、确定了课改年级、成立了磨课小组,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思路。

正所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在铜都学案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我校学情的课堂教学形式,建立起“电子导学案”,把铜都学案中的纵向延伸的预习课、大合作、大交流等环节,横向分成2-3个“定向导学互动展示”的环节,每个环节中,包含三项内容:

分别是“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提升”,这样既体现了固模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又有效地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互动的方法,明确了展示的形式,它们共同构建起了具有三小特色的“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化”的新型课堂教学。

(五)“走出去,请进来”模式

为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学校组织大批教师远赴郑州、南阳、南京、桂林、北京、上海等地参加优质课观摩、聆听专家讲座,汲取教育名家智慧,吸纳课改众家之长,解决我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开展结对帮扶,与驻马店市十九小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承接了十九小为期两周的“一对一”影子培训,并定期开展听评课交流。

与驻马店市十二中小学部、市实验中学小学部三校联谊“同课异构”成功举行“同课异构”,在这一教研平台上老师们有效融合、积极探究,并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阐明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组织课改能手、骨干教师到梁祝镇中心校、三门闸白庙小学、能仁学校等兄弟学校进行作课展示,确山县、新蔡县、正阳县还有驻马店市实验小学、第三小学也相继来到我校参观交流课改心得,老师们的专业素养、作课水平在“走出去”中得到提升!

此外,学校邀请全国资深课改研究专家,全国知名特级教师于春祥教授、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首席记者,河南站站长张志博、安徽省铜都双语学校校长汪兴益等知名专家来我校调研指导,为课堂把脉问诊,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

(六)集体备课模式

集体备课作为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我校一直在摸索着前进。

我校的集体备课走过了以下几步历程。

在07年以前我校和众多学校一样,都是采用手抄教案的备课方式,苦不堪言,除正常的教学、批改作业外,根本就没有集体研备的时间,基本上流于形式。

07年王校长到任以来,根据我校班额大、教师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并实行了集体电子备课,探索出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上传网站——反思交流”的新型备课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1年实施课改以来,我们在原有电子备课的基础上采取了新的备课模式,组建学科备课攻关小组,利用每期开学前的假期,进行课型攻关研备,在此基础上,各学科教研组分别进行“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制定电子导学案”等备课环节,把备课成果上传学校名师工作室的教学资源库,让每位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力促课堂高效。

(七)开放课堂模式

从2010年开始,我校就推出了“开放课堂”活动,并使之系列化、常态化推进,欢迎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走进我们的课堂,听评指导,说实话,在开放初期,学校很多教师都不予理解,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师颇有微词,这些老师们认为,把课堂推向社会,不就是让他们来找茬吗,听完课之后肯定会把孩子的老师品头论足地议论一番。

其实这样的顾虑,学校何尝没有考虑到,但是事情往往具有两面性,学校看到的是活动积极的一面。

为了打消老师们的顾虑,让老师们树立开放的勇气和信心,我们决定分层推进,中层领导打头阵,从中层领导到教研组长,从学科骨干到全体教师,虽然我们的课改新课堂刚刚成型,还有着很多问题,虽然我们的师资力量很不均衡,但是我们敢于把新课堂推向社会,接受大家的检阅和评议,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接受来自各个层面人员的评价与建议,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我们的课堂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正如我们的校训所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们就是要为师生们搭建起一个广阔的展示舞台!

四年多的事实证明“开放课堂”是促使教师自我学习、自我钻研、自我加压,行之有效的研修举措。

如今,每一个班级、每一位师生都像动车组的车厢,每一节都有强大的驱动力,从而带动起学校课改这列火车快速前进!

(八)书香模式

我校自2007年起,就开始了“书香校园”的创建,努力打造书香教师。

“最是书香能致远”,通过读书提升其精神境界,保持阳光的心态,消除职业倦怠,寻找到新的兴奋点,创生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创造充盈的教育人生。

学校要求教师一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坚持写读书笔记。

如今,读书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职业习惯,读书增加了教师的“底气”。

(九)反思笔耕模式

青年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撰写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并作为教师年度教研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每次外出学习培训后,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写出学习心得,总结提炼自己的学习收获。

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求老师勤于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提炼总结,撰写论文,积极投稿。

近三年来,我校教师在省市级各级论文或征文比赛中获奖近70人次,在全县两届征文活动获奖人次均居全县第一名。

在县三届课改课改论坛中,王红艳、吴永宁、何瑞云均作为优秀获奖教师进行发言。

在每个学期末,我们会把老师们的教学反思、教学心得、教育小故事等笔耕作品结集成册,作为送给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上的最好的礼物。

五、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激发成长活力

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进程中,只有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才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成长活力。

学校采取“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制定出符合学校校情的评价标准。

在学校管理制度中,我们把教师专业上的成长作为教师的教学业绩进行量化,作为各项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等最重要的一项。

可以说从科学决策,到工作推进,再到绩效考核,我校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竞争机制,激活了教师们的成长热情,转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六、问题与反思

总结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在取得小小的一点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有着更多的思考和追求。

1、教研活动缺乏开展的深度,学习内容较为局限;同时新课程对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

我们的理论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需要多“走出去、请进来”开阔视野。

2、我们的工作还处于层面之上,还未深入到校本教研的精髓,没有留下多少值得细细品味、或供人评判的资料,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收集和整理。

七、发展前景与规划

1、王红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深化“成长性高效课堂”研究,总结和提炼名师成员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2、强化名师工作室的团队作用,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3、精心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打造校本特色活动品牌。

4、继续构建墨香怡情的书香校园,优化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让教师专业发展植根于学校文化这块沃土中。

汝南县第三小学

2014年6月

 

Welcome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