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367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8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外国城建史 名词解释.docx

最新外国城建史名词解释

(120)古代部分名词解释

古埃及与两河流域

1.金字塔

指角锥体建筑物,基座一般为正三角形或正方形,著名的有埃及金字塔、玛雅金字塔和阿兹特克金字塔。

一般被用来作国王的陵墓或者作为祭祀用的庙宇,为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2.孟菲斯城

埃及古王国第一统一全国后,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建立的都城。

第三王朝国王在建筑师英霍德普帮助下进行了重建。

城市坐北朝南,白色城墙,故称“白城”,南城墙以外建有神庙,第三王朝时期通过尼罗河局部改道扩大了城区面积,成为当时的大城市。

金字塔群远离城市。

由于附近陵墓群的存在,该城持续千年后在中王国时期被完全毁坏。

3.英霍德普(Imhotep)

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建筑师,曾作为第三王朝的国王裘萨的顾问,帮助重建了都城孟菲斯城。

4.伊套伊城

古埃及中王国的都城,四周布满了堑濠,城防坚固厚实。

5.卡洪城(Kahun)

中王国时期为建造金字塔或开发绿洲而形成的城市。

城市的平面呈长方形,有完整的砖砌城墙,城中有厚墙将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城门贯穿过此区;城东又有一条东西向大路将城东分为南北两部分,大路北侧为贵族区,大路南侧为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住区,其中有集市。

城中心有庙宇,城市东南角有一片墓地。

城市有了最早的功能分区思想,通过朝向、建筑密度和功能体现,对比鲜明,反映了奴隶制社会阶级分化的情况。

6.底比斯城(Thebes)

古埃及中王国时期首都,位于尼罗河右岸的峡谷,两侧悬崖峭壁。

在以后王朝有很大发展而成为古埃及最宏伟的城市。

城市与“死者之城”界限已不太明显,且神庙位于城中;在山岩上凿窟作为陵墓,利用巉岩崇拜神化皇帝;有条很长的中轴线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城。

7.阿玛纳城(Tel-El-Amarna)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的都城,面临尼罗河,三面山陵环抱。

城市沿河呈弯曲的带形,道路系统呈棋盘式格局,三条纵向道路顺应河流走势、贯穿全城。

城市用地分为北、中、南三区,北部为劳动人民居住地,南部为官吏居住地,中部为皇帝统治中心。

城市中部景观丰富、生动。

这个城市与古埃及其他城市不同,没有神秘、巫术、昏暗、阴沉的感觉。

在规划上有所创新,有明确的分区,特别是已经有了明显的市中心区,与卡洪城不同。

8.山岳台(Ziggurat)

山岳台又称观象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

因为崇拜天体和崇拜国王相结合,故宫殿常与山岳台邻近。

而山岳台往往又和庙宇、仓库、商场等在一起,形成城市的宗教、商业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9.乌尔城(Ur)

古代西亚城市,位于两河流域南部,是建在农村公社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农村公社的中心。

城市平面呈椭圆形,外围有城墙和城壕。

城中西北高地有一片由厚墙围合的宫殿、庙宇及贵族、僧侣居住地,宫殿平面较规则,四合院格局,有若干院落,西北角设山岳台。

城中有大量耕地,居民点分散布置,居民房屋密集,一般为封闭内院。

山岳台顶上有一间不大的象征为神之住所的神堂。

在这宫殿庙宇山岳台三位一体的土台上还布置了各种税收和法律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形成了一个城市公共中心。

10.巴比伦城与新巴比伦城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巴比伦王国,都城为巴比伦城。

后被亚述王毁。

公元前650年建立新巴比伦王国,重建了新巴比伦城作为首都,是西亚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平面大体呈矩形,幼发拉底河穿越全城,城外围筑有两重围墙,城墙外有城壕,有九个城门。

城内道路互相垂直,城中主轴为南北走向的普罗采西大道,沿大道和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和马尔杜克神庙以及郊外花园,神庙和山岳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宫殿在城北侧。

11.普洛采西大道

新巴比伦城中的主要大道,城中沿大道及幼发拉底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成一排一列的布局。

12.伊什达门

新巴比伦城的正门,位于宫殿附近。

13.马尔都克神庙

新巴比伦城中的神庙,神庙的圣地位于土台城砦上,背临幼发拉底河。

圣地里有山岳台正对大门,门西侧有方形院子可能是朝圣者的旅舍。

圣地南面围墙之外是马尔都克神庙,里面套着方形的院子,中央轴线尽处是黄金神像。

马尔都克神庙正对夏至日出方向,全城以此为中心确定规划布局系统。

14.空中花园

新巴比伦国王为其皇后修筑的花园,建于20多米高的高处,引其下幼发拉底河的河水以浇灌高处的植物。

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15.尼尼微城

古亚述王国的首都。

城市建在高25米的山坡上,分内外两圈,向北倾向底格里斯河。

近河处有35座神庙,位于人工砌筑的高台上。

市内庙宇和围墙都具有很强的防御性。

16.科萨巴德城(Khorsabad)

古亚述城市,古称沙罗金城(DurSharrukin),邻近尼尼微城。

城市近似方形,面积约289公顷,宫殿建在西北城墙中段,一半突出到城墙外,一半在城内,整个宫殿建在18米高台上,台上有高大的宫城城墙和宫门;宫城外有皇城;城市既防外敌,又防内患。

17.帕塞玻里斯(Persepolis)

波斯王大流士于公元前520~515年间建立雄伟的宫殿建筑综合体。

象征波斯王国的权利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平面组合井然有序,地段西北角为建筑群大门,地段中央为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南面为宝库和后宫等。

前面一座大殿的西柱廊是检阅台。

古代印美地区的城市

18.莫亨约-达罗城

古印度奴隶社会初期达罗毗荼人建设的城市,原文意为“死者的遗丘”。

城市平面为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其中又划成直角交错的小径;城市主要朝向为正南北向;城市分两群,西侧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广而低的原市街地;城西内中央为高地遗丘,砖砌厚墙维护,主要建筑为大型公共建筑;东市街地以道路划分为较大的街坊,坊内又以众多小径划分为更小的坊;居住房屋面向小径,面积大小不一;两城排水系统均比较完善。

19.哈拉巴城

印度和文明的早期城市。

城市布局见笔记。

20.华氏城

始建于公元前5,6世纪,是古代印度奴隶制国家最有名的首都。

城市布局见笔记。

21.特奥蒂瓦坎城

原意“天神降生之所”,为古代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城市布局见笔记。

22.太阳神庙、月神庙、羽蛇神庙

为特奥蒂瓦坎城的中心轴线上的一系列金字塔形的庙宇。

以月神庙(月亮金字塔)为主,位于主轴线的一端。

太阳神庙的金字塔分五层,是迄今发现的中美洲各处建筑遗迹中最高的一处。

羽蛇神庙的金字塔是古代墨西哥最引人注意的建筑之一。

23.丹诺奇迪特兰城

位于今墨西哥地区,为墨西哥城的前身。

城市布局见笔记。

24.提卡尔城

古美洲玛雅人的城镇,是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城市布局见笔记。

25.奇清扎依城

公元7世纪初,多尔台克人从墨西哥高原迁至此,与当地的玛雅人共同建造。

其它见笔记。

古希腊的城市

26.卫城1997、2004、2006

最初为防御功能,是氏族制时代的遗留产物。

早期作为寡头专政城邦中的政治、军事、宗教中心,规划与自然不协调,无生气,与圣地建筑群相比反映了贵族文化。

如阿拜斯顿的卫城;共和制城邦中卫城成为守护神的圣地,由民间自由神的圣地发展起来,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其建设学习圣地建筑群,与环境结合,且与圣地建筑群结合。

如雅典卫城。

27.城邦(Polis)

古代城市国家,通常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其周围的村镇构成。

是奴隶制国家中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

28.诺索斯城(Knossos)

克里特岛上占统治地位的城镇,号称众城之城。

围绕高地上规模很大的米诺斯王宫形成,呈不规则形,街道弯曲,住宅参差拥挤,一般没有设防的城墙,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按职业分区聚居。

城市建筑全部是世俗性的,有外国人的旅舍、公共浴室等。

29.希腊化时期(HellenisticPeriod)

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突破了城邦的狭隘性,马其顿统一了希腊,随后建立了版图包括希腊、小亚细亚、埃及、叙利亚、两河流域和波斯大帝国的国家。

这个时期叫做希腊化时期。

由于东方古国的经济与文化同希腊的经济、文化交汇在一起,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大道比希腊古典时期更高的水平。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也有很大的发展。

30.米诺斯王宫

克里特岛的诺索斯城中的王宫,规模很大。

31.泰伦卫城(Tiryns)

迈锡尼建立于公元前14~12世纪的卫城。

设防严密险固。

泰伦卫城和它的王宫都反映当时的建设有一定的水平,成为希腊建筑的雏形。

32.狮子门

迈锡尼卫城的城门。

城墙在门的两侧突出,使门前形成一个狭长的过道,加强了防御性。

33.圣地

最初是古希腊人崇拜守护神和民间自由神的地方,其中心建筑是神庙,在构图上统率全局。

后来在共和制城邦中,节庆时期在这里举行各种活动,周围也自然建起了一些公共建筑,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其建设善于利用各种复杂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丰富活泼的建筑群空间构图,反应平民文化。

如德尔斐的阿波罗胜地和奥林匹亚圣地。

34.Agora(城市广场)1998

古希腊城市广场,其特点是广场无定形,建筑群排列无定制,广场的庙宇、雕像、喷泉、作坊、商贩摊棚等自发地,因地制宜不规则地布置于广场侧旁或其中。

广场是群众集聚的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35.雅典卫城2011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象征,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和公共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雅典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它出色地体现了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

雅典卫城建在雅典城内陡峭的山顶上,在空间视觉和景观上成为整个雅典城的控制点。

雅典卫城内的主要建筑有帕特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山门和胜利神庙等。

布局上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

各个建筑物皆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上,视觉观赏均是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过程设计的。

其建设成就包括以下几点:

因地制宜,顺应地势,较完全的利用了自然环境;建筑布局不是呆板的轴线关系,而是经过长期的步行观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各个建筑物是处于空间的关键位置上,既考虑到置身其中的美,又考虑到从城下四周仰望时的美;体现城市为平民服务的思想;视觉艺术处理精湛,并巧妙的运用了对比手法;

36.希波丹姆(Hippodamus)1995、2001

古希腊建筑师与城市规划师,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希波战争后,他在城市建设中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采取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城市外部空间也以一系列“L”型空间叠合而成。

这种规划型式被称为“希波丹姆规划模式”。

该模式即满足了希波战争后以及古罗马时期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但它却使古希腊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

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以及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为城市专制主义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37.米利都城(Miletus)2000、2005、2007

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城市。

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其规划建设中得到完整体现。

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棋盘式路网。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市场及中心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街坊面积较小,南部街坊较大。

城市中心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城市南北两个广场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周围有敞廊,至少3个周边设置商店用房。

38.阿索斯城中心广场(Assos)

希腊化时期的阿索斯城的中心广场,平面为梯形,两侧有大尺度敞廊,敞廊高两层,用于商业活动。

39.普南城(Priene)2001

普南城为希腊化时期的城市,按希波丹姆规划形式进行建设。

城市背山面水,位于向阳的陡岩脚下,顺应山势,建于四个宽阔的台地上;由高到低前两层是神庙,第三层是市场和会堂;第四层是竞技场、体育馆。

城市按希波丹姆规划型式进行建设,采用棋盘式路网,顺应等高线的东西向道路为车行路,南北向道路为台阶式步行街。

道路与建筑有计划的配合。

中心广场位于城市显要位置,广场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

城市约80个街坊,街坊面积较小,建筑多为二层。

40.亚历山大城

亚历山大城是马其顿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时在埃及北部濒地中海地区创建。

是古代最大最美的城市。

按照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建设,有一个完整的路网,彼此垂直交错。

古罗马的城市

41.帕拉丢姆(Palatium)

古罗马城中心的七丘之一,为古代伊达拉利亚时期的居住区。

是七丘之心,向西北倾斜。

山顶有自然的蓄水池供应全城用水,四周有墙以资保护。

42.维特鲁威(Vitruvius)1993、2007、2009

古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也是古罗马时期杰出的规划师。

他撰写的论文集《建筑十书》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关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珍贵书籍。

书中总结了古希腊、伊达拉利亚和古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并对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和城市布局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他继承古希腊的许多哲学思想和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

他的理想城市模式中将理性原则与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以数的和谐为基础的理性主义和以人体美为依据的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统一,强调建筑物整体、局部以及各个局部之间和整体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充分考虑到城市防御和方便使用的要求。

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重大影响,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费拉瑞特提出的理想城市模式以及斯卡莫齐设计的理想城市均与之有渊源关系。

43.建筑十书2003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论文集,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备的和最有影响的关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珍贵书籍。

书中总结了古希腊、伊达拉利亚和古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并对城市建设中的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和城市布局等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指出城市选址必须占用高处干爽的地段,防止病疫滋生,必须有利于避浓雾、强风和酷热,要有良好的水源地,有丰富的农产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街道布置上主张街道应保持与城市常年风向的关系,以及与公共建筑的位置的关系。

44.营寨城

由古罗马人在征战中所建的军营发展而成的具有固定营建模式的城市。

一般具有方形的城墙,由四个城门起修建十字交叉道路,在道路交叉处设神庙或广场。

典型城市如北非的提姆加德。

45.提姆加德(Timgad)1993、2000

提姆加德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北非建设城市,是营寨城的典型代表。

城市平面呈正方形,“丁”字形主干道,东西有11排街坊,南北有12排街坊,街坊布置整齐。

城市中心广场开向宽阔,便于操练的“T”字形干道,比道路高出2米,用台阶连接,四周有柱廊环绕。

城中还有剧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公共建筑,城外有地方神的神庙。

46.兰培提斯

罗马帝国时期的营寨城。

城市中有两条垂直的干道丁字相交,焦点处为城市的中心广场。

城市路网为方格形。

城市中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47.阿奥斯达(Aosta)

为罗马帝国时期的营寨城。

但其平面特征已与典型营寨城的平面不同而有所发展。

城内南北道路不在中央而偏在西部,也用了平行的道路,可能当时由于有两支军队同时驻扎,因此有两个中心。

48.共和广场(RepublicanForum)

古罗马共和时期逐步形成的广场群,位于古罗马城市中心。

是共和时期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广场为市民聚欢的公共活动性质。

周围的房屋比较散乱,建筑物在彼此形式上与整体不甚协调,建筑群体现了政治军事权力的逐步增长。

广场中有很丰富的雕像装饰,一般安置在广场的边沿。

组成包括罗曼努姆广场和跨越共和时期与帝国时期的凯撒广场。

49.帝国广场(ImperialForum)

古罗马帝国时期逐步形成的广场群,由共和时期形成的共和广场轴线中段向西北延伸300米左右。

由奥古斯都广场和图拉真广场等多个广场组成。

此时广场已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皇帝的雕像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广场群以巨大的庙宇、华丽的柱廊来彰显各代皇帝的业绩。

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目的在于塑造一个供人观赏的三度空间艺术组群。

广场上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由广场上的方形、直线形或半圆形的空间组成。

空间有柱廊连接,端部的主要建筑起着主要装点作用。

各广场的中央轴线彼此垂直相交布置。

50.巴西利卡(Basilica)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在古罗马成为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51.罗努姆广场(ForumRomanum)、凯撒广场(ForumofJuliusCaesar)

罗努姆广场为古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全部用大理石造成,大体呈梯形,完全开放,四周有巴西利卡、庙宇和经济活动的房屋,是一个公众活动的场所。

凯撒广场是古罗马从共和向帝国转变的时期建立的广场,位于罗努姆广场南面。

仍保留了一些公共性质,两侧有敞廊,廊后是经营高利贷的银钱业铺面。

广场深处是涅尔神庙,庙前立着凯撒的骑马雕像。

比以前的广场较为封闭,且为轴线对称。

52.奥古斯都广场(ForumofAugustus)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

广场已无社会和经济活动意义,纯粹为帝皇歌功颂德而建造。

高大的战神庙立于台阶上,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的讲堂。

广场周围有高达36米的围墙围起与城市隔绝。

53.图拉真广场(ForumofTrajan)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轴线对称,有多层纵深布局。

正门是3跨的凯旋门,进门后的广场两侧敞廊中央各有一半园厅。

轴线交点上立着图拉真骑马青铜像。

广场底部为巴西利卡,之后的小院子中央立着35米多高的纪功柱,左右是图书馆。

院子后又是一个围廊式院子,内有庙宇,是广场的艺术高潮。

图拉真广场一连串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间的变化反映了用建筑艺术手法造成神秘威严的气氛来神话皇帝的设计思想。

54.阿德良离宫(HadrianVilla)

是罗马郊外替伏里附近的离宫,建于公元114~138年,是运用实体和空间的观念在自然背景中组织复杂庞大的建筑群体的范例。

有许多不规则的空间以不规则的角度相接,或运用曲折的轴线使空间相互联系,轴线转折处通常设有过渡空间,消除不规则和无秩序感。

整个建筑群被安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55.特勃里契桥

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城内修筑的桥梁,跨度长达24.5米,是具有很大表现力的纪念性构筑物。

56.列柱街

古罗马帝国时期,在巴尔米拉、提姆加德等城市中,干道两侧有长长的列柱,通常列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

在提姆加德等太阳暴烈地区,人行道上有顶子形成柱廊。

这样的街道称为列柱街。

57.庞贝城(Pompeii)

原为营寨城,后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商港和休养城市。

位于维苏威火山脚下,平面似椭圆形,方格形路网,主要街道的走向、公共建筑和府邸的轴线对着火山,整个城市也有以该火山为中性构图的思想;市中心位于城西南角,中央是广场,正中是神庙;城南还有一个三角形的广场;城市一般住宅或商店为一层或二层,房屋中央有天井,以便通风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58.市场广场(Marketplace)

中世纪欧洲城市中主要从事商业贸易与市民公众活动的广场,是城市中公众活动最活跃的地方。

与希腊的广场和古罗马的广场非常相似。

59.西格诺里亚广场(PiazzaDellaSignoria或PiazzaVecchio)

又称凡契奥广场。

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中心,是一个象征城市共和国独立而带有纪念意义的市民广场。

广场上有作为城市标志的市政厅和供市民举行庆祝仪式用的兰齐敞廊。

广场呈L形,形成3个互相关联的空间构图。

L型广场角部的喷泉在建筑构图手法上犹似转轴以突出L形空间。

东西部广场之间有骑马像作为过渡。

广场内的雕像有三种布置方式:

以建筑为背景、以建筑为景框以及在布置在广场中心。

广场的空间渗透到周围的建筑实体中去,但进入广场的道路是各有对景的,因此从街道望入广场总是封闭的。

60.兰齐敞廊(LoggiadeiLanzi)

位于西格诺利亚广场上的兰齐敞廊,是市民举行庆祝仪式用的场所,敞廊内部安置雕像。

61.坎波广场(Campo)1996、1998

是中世纪是意大利山城锡耶纳的市中心广场,是城市几个行政区的地理位置上的共同焦点。

广场上有一座显著的、处于中心位置的市政厅和高塔,广场的建筑景观由高塔控制。

城市街道均在广场上汇合,经过窄小的街道进入开阔的广场,使广场具有异常的吸引力并产生戏剧性的美化效果。

广场上重要建筑物的细部处理均考虑从广场内不同位置观赏时的视觉艺术效果。

62.城岛(IledelaCite’)

中世纪是巴黎成为法兰西封建国家的首都。

它是在罗马营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马承包当时建立在塞纳河渡口的一个小岛上,后来在河以南扩展了城市,中世纪是几次扩大城墙。

这个小岛即为城岛。

63.卡卡松城(Carcassonne)

位于法国北部大城都鲁司入海的水陆交叉点。

初为小村,后来先后建设了教堂、府邸及城墙。

13世纪后再修建城墙一座,有城楼60座,入口有塔楼、垛墙、吊桥等防御设施。

城市平面近椭圆形,道路系统为蛛网状的放射环形系统。

一方面反映了城市建设的自发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御的需要。

是13世纪法国的典型城市。

64.圣密启尔山城(MontS.Michel)

是13世纪法国重修的城堡。

城市建立在一座小山上,是防御性很强的城市。

位于山顶的主要建筑是教堂,成为这个城堡强烈的中心。

教堂以庞大的体积和高耸的塔尖,突出了整个山城的巍伟险峻的气势。

65.纽伦堡

位于德国莱茵河和多瑙河一带。

始建于1040年,最早的居民点位于山丘和河流之间,有堡垒和市场。

12世纪城市发展到河的另一岸。

北部堡垒下有教堂及市场,与南部新区教堂遥遥相对。

最初市民受堡垒中封建领主的保护,后来市民力量增大扩建新区并加建全部城墙。

城市于二次大战中被毁,战后恢复了部分古城面貌。

城市系统合理。

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有一个很高的堡垒。

66.卢卑克

建于1138年,是一个德国的海上商业城市。

位于两条河的交点上,同时也是一个产盐的贸易城,地形略似丘陵,四周有水环绕。

入口处建有一座堡垒,城市中心有市场,面积很大,四周有圣玛丽教堂、市政厅及行会。

圣玛丽教堂建于最高点,其它小教堂及主教的教堂也在地形上的高点,城市轮廓线变化突出。

67.诺林根(Noerdlingen)

是德意志最为典型的中世纪城市,始建于公元900年,1217年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城市平面以教堂广场为核心,并向外放射。

道路呈蛛网状不规则形,转折较多,且较狭窄。

教堂以其巨大的体量与尺度突出了市中心的地位。

教堂广场是集市贸易的中心和举行集会的地方。

城市有完整的城墙,不仅是防御需要,也是建立新的城市体制和新的秩序的象征。

古城景色优美,城市机体和环境景观协调统一。

城市空间主要采用封闭形式,把各自分散的建筑物组成丰富多姿的建筑形体。

城内多狭隘和向上的空间。

68.拉温那城(Ravena)

意大利城市,是拜占庭皇帝代表的驻节地,公元527~565年皇帝利用集中的财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中世纪东欧与其他地区的城市

69.圣索菲亚教堂

位于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

教堂高达60米的大穹顶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侧影。

教堂离海很近,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塑造了城市宏伟的轮廓线。

70.克里姆林

俄罗斯封建割据城市的堡垒,对城市形态的形成起过很大的作用。

范围比西欧的城堡大得多、雄伟的多,是城市的政治、行政、宗教和防御中心。

建有封建主和上层僧侣的官邸,以及大教堂、官署、武器库和粮仓。

71.乌斯平教堂和多棱宫

位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修建于15世纪,是新政权的象征,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