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36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图版 遗传变异与进化 单元测试5.docx

中图版遗传变异与进化单元测试5

遗传变异与进化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共同进化形成的,A正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正确;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对生物的多样性的理解。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是生物变异的随机淘汰和保留,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C.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的主要依据是进化理论的构建

D.达尔文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是保留有利表现型个体和淘汰不利表现型个体,即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项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基因库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B项正确;研究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C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没有提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的观点,D项错误。

【点睛】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

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

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

C.野外的普氏野马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不一定增加,A项错误;野外的普氏野马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B项错误;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野外的普氏野马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会发生定向的改变,C项正确;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地理隔离,D项错误。

4.某昆虫长翅(B)对残翅(b)、黑体(E)对灰体(e)为显性,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环境导致bbE_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

现有纯合的雄虫(BBEE)与雌虫(bbee)交配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则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是

A.50%B.60%C.40%D.100%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是BbEe,F1随机交配得F2,则理论上F2中基因型及比例为9B_E_、3B_ee、3bbE_、1bbee。

根据“环境导致bbE_基因型和B_ee基因型的胚胎致死”,可推知F2成虫群体中EE∶Ee∶ee=3∶6∶1,即EE=3/10,Ee=6/10,ee=1/10。

因此,F2成虫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3/10+1/2×6/10=6/10=60%,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解题方法:

先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写出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再根据题意单显性致死的情况,确定F2中EE、Ee、ee的比例。

最后根据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方法,求出F2群体中E的基因频率。

5.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形态和体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Abert松鼠种群发生的分化表明它们的基因库已存在差异

B.河流的分隔导致峡谷南、北两侧的Abert松鼠间没有基因交流

C.峡谷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对Abert松鼠种群的选择方向不同

D.可判断Kailab松鼠与峡谷南侧Abert松鼠间已经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由于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不同,则选择方向不同,进而使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A正确.河流的分隔导致地理隔离,使峡谷南、北两侧的Abert松鼠间没有基因交流,B正确;峡谷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不同,则对Abert松鼠两个种群的选择方向不同,C正确;根据题意只能判断Kailab松鼠与峡谷南侧Abert松鼠间存在地理隔离,不能判断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

6.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杀虫剂的使用是基因pen发生突变的根本原因

C.昆虫发生抗药性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杀虫剂的使用只是起到选择作用,不会引起基因突变,B错误;基因pen 的突变会引起昆虫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7.研究人员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C.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D.“盲鱼”之间的随机交配一定会改变基因频率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项错误;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制约水生生物种群数量(K值)的主要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增加水体中溶解氧将提高种群的K值,B项正确;由题干叙述可知,盲鱼的数量很少,因此种群密度不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项错误;生物之间随机交配,每一个个体与种群内的其他异性个体交配的机会是均等的,如果后代没有死亡等,那么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D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解答此题应注意以下关键点:

1.环境在生物进化中只起选择作用,不能诱导生物发生定向变异,而且一定要记住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可随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环境变好,有利于K值的提高。

3.影响种群增长的生态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的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

4.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迁入和迁出以及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但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只是个体间的随机交配,不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8.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生物不发生进化

D.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项错误;共生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可形成适应对方的特征,B项正确;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可导致生物发生进化,C项错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密切相关,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错误。

9.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

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可以计算出A的基因频率为:

25%+1/2×50%=50%,a的基因频率为50%,由于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即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断被淘汰,使a的基因频率不断下降,但由于Aa个体的存在,使a的基因频率不能降低至0,最后保持相对稳定,故A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10.(2012•上海)如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种的多样性的影响因素有2个:

①是群落中物种数目越多,多样性就越大;②群落中物种的相对密度越均匀,多样性就越高.

解:

A和B中皆有3个物种,C和D中都是4个物种.

A、A中物种数目少,多样性低,A错误;

B、B中物种数目少,多样性低,B错误;

C、C中物种分布不均与,多样性低,C错误;

D、D中物种数目是4种,且物种分布相对均匀,物种的多样性最高,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物种多样性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灵活运用知识点解题.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

B.隔离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答案】A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而环境的改变属于定向的自然选择,A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从而产生新物种,B正确;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12.某一小岛上的野兔原种种群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部分个体分别迁移到了两个其他的小岛上。

如图表示野兔原种进化的过程,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物种1、新物种2与原物种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B.由野兔原种形成新物种显示了物种形成的一种方式,即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

C.图中X、Y、Z表示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只有Y过程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C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所以新物种1、新物种2与原物种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由地理隔离产生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模型,B正确;图中X、Y、Z分别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其中X、Y、Z过程都会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其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图所示:

13.下图为某地植物群落示意图,不同树的轮廓表示不同的树种。

关于该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树木A与B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B.树木A与D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

C.图中全部植株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

D.树木E与F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观察题图可知,树木A与树木B属于不同的品种,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B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A项错误;树木A与树木D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树木A与树木D的差异属于物种多样性,B项错误;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因此图中全部植株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C项错误;树木E与F属于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项正确。

14.甲、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和乙能进行交配,则它们屈于同一物种

B.若甲和乙仍然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存相同的基因库

C.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

D.在环境条件保持锪定的前提下,则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注:

A错字“屈于”,D错字“锪定”

甲乙能够进行交配,但是不一定能够产生可育后代,所以它们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A错误;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基因库不一定相同,B错误;甲、乙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对生物进化是有利的,C正确;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自然选择、突变、遗传漂变等,D错误。

15.假设甲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乙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群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相同

B.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不同

C.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25%

D.若甲、乙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答案】D

【解析】1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它的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据此可知:

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分别为1/4、3/4,A项错误;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相同,均为1/2,B项错误;由题意,无法求出两种群果蝇混合后的各种基因型的频率,也就无法求出两种群随机交配所得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C项错误;若甲、乙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

Aa:

aa=1:

2:

1,A基因频率=1/4+1/2×1/2=50%,D项正确。

16.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答案】B

【解析】

17.如果在—个种群中,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基因型Aa的比例为50%,基因型aa的比例占25%。

已知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则随机交配一代,后代中基因型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A.

B.

C.

D.

【答案】B

【解析】

aa个体失去求偶和繁殖的能力后,AA的比例占1/3,基因型Aa的比例为2/3,那么A的基因频率变为1/3+1/3=2/3,a的基因频率变为1/3,故aa=1/9。

18.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常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人类遗传病,分析、研究人类遗传病对于人类遗传病防治起着重要作用。

已知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血友病(缺乏凝血因子)为伴X隐性遗传病。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对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夫妇,所生的女儿不一定患病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

C.某家庭中母亲患血友病,父亲正常,生了一个凝血正常且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卵细胞异常

D.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的概率为9/19

【答案】D

【解析】根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对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夫妇,由于父亲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要遗传给女儿,所以他们所生的女儿一定患病,A错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直接病因是血红蛋白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B错误;母亲患血友病(XhXh),父亲正常(XHY),生了一个凝血正常且性染色体为XXY的孩子,则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为XHXhY,结合父母的基因型分析可知,其形成原因是精子异常造成,C错误;若人群中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发病率为19%,则人群中不患该病的比例为1-19%=81%,设为aa=81%,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9/10,A的基因频率为1/10,人群中AA基因型的频率为1/100,Aa基因型的频率为18/100。

在患病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18/100÷(1/100+18/100)=18/19,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18/19Aa),丈夫正常(aa),则所生子女不患该病(aa)的概率是18/19×1/2=9/19,D正确。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D选项中妻子是杂合子的可能性计算。

分两步进行:

先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出自然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再在显性人群中计算杂合子的频率。

19.将基因型为Aa的高茎豌豆幼苗(品系甲)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植株幼苗(品系乙),将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得到它们的子一代。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品系甲植株与品系乙植株杂交可得到三倍体的后代,所以它们为同一品种

B.取品系乙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植株都为纯合子

C.将品系乙植株上所结种子单独种植,矮茎植株占1/36

D.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产生的子代中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

二倍体的品系甲植株(Aa)与四倍体的品系乙植株(AAaa)杂交,其后代三倍体不可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为不同品种,A项错误;品系乙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A∶Aa∶aa=1∶4∶1,因此取品系乙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经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的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aa∶aaaa=1∶4∶1,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B项错误;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品系乙产生的基因型为aa的配子的概率为1/6,所以其后代矮茎植株占1/6aa×1/6aa=1/36aaaa,C项正确;豌豆为自花传粉植物,因此将品系甲、品系乙混合种植后,不会出现三倍体,D项错误。

20.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外来物种入侵一定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是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A项错误;外来物种入侵会使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B项错误;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食物网复杂,稳定性较高,C项正确;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D项错误。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欧洲兔。

下图为100多年来澳大利亚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欧洲兔对当地动物袋鼠的影响,以及人们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后二者的数量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类型近似于________型,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包括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_________等。

若不对欧洲兔加以防治,就可能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

(2)已知狐狸和欧洲兔之间是捕食关系,据图分析推测,狐狸和袋鼠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开始回升,此时欧洲兔的种群基因库与b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________。

【答案】J缺乏天敌生物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捕食袋鼠与欧洲兔是同营养级间的竞争关系,a-b年间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下降的同时袋鼠数量也下降,说明狐狸和袋鼠之间是捕食关系抗粘液瘤病毒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

【解析】【试题分析】

1、在没有任何环境阻力的理想条件下,例如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等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J”型增长,在具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呈“S”型增长。

2、题图中袋鼠和欧洲兔为竞争关系,欧洲兔数量减少,理论上袋鼠数量会增加。

但引入狐狸后,a→b年欧洲兔数量减少,袋鼠的数量也在减少,说明狐狸与欧洲兔以及狐狸与袋鼠的种间关系都为捕食;c年控制狐狸数量,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病毒与欧洲兔之间的关系是寄生,欧洲兔的数量得到很好的控制,但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开始回升,最可能是由于其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所以此时欧洲兔的种群基因库与b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抗粘液瘤病毒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

(1)0→a年为欧洲兔进入澳洲大草原初期,从题图可知此段时间内欧洲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出现“J”型增长的原因包括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等;若不对欧洲兔加以防治,就可能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袋鼠与欧洲兔是同营养级间的竞争关系,a-b年间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下降的同时袋鼠数量也下降,说明狐狸和袋鼠之间是捕食关系。

(3)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是由于其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

所以此时欧洲兔的种群基因库与b年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抗粘液瘤病毒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

22.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如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

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③图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体内的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__多样性。

【答案】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种群基因库生存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

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基因频率基因

【解析】【试题分析】

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

(2)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其中不利的变异不断被淘汰,有利变异则逐代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蜥蜴产生不同性状(形成有利性状和不利性状),原因可能是突变或基因重组,因此X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同的性状中有利的保存而不利的被淘汰,属于自然选择的结果,故Y为自然选择。

(2)该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是进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