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225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docx

外国档案事业史复习题

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J)

1、性质: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的诸多类型的档案馆库,可统称为古代档案馆库。

尽管类型多样,但是总体性质基本相同,都是为所有者专有并只为所有者服务的保管机构。

它被牢牢的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有力工具。

2、特点(受性质所决定):

(1)附属性。

古代档案馆库都只是依附于特定所有者的内部机构,往往作为政府和宗教的附庸而存在,没有独立性,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2)封闭型。

古代档案馆库均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只有所有者或经所有者特许的人或机关才能利用馆藏档案。

(3)世袭性或连续性。

古代档案馆库可以世代相传,可以遵照法规或遗嘱继承,也可以按照帝位或爵位相传。

(4)馆藏对象的混合性。

古代档案馆库保存的不仅有档案,还包括图书、贵重实物或其他物品,大多是一种混合性的收藏机构。

(5)门类单一性。

古代档案馆库都只属于档案保管机构,没有出现档案行政管理机构、档案教育机构等其他门类的档案机构。

(6)分散性。

古代档案库大多各自为政,彼此之间没有纵向的隶属关系或横向业务关系。

二、档案理论萌芽的条件(J)

1、中国造纸术的传入使得欧洲国家普遍适用上了纸,原来载体五花八门的档案逐渐被纸一统天下,档案数量急剧增加,导致了档案人员、机构和管理活动增多等一系列后果,使档案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为档案学理论的萌芽奠定了基础。

2、档案机构的发展不仅表现为数量的增加和类型的丰富,而且表现为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数量不断增多。

欧洲各国出现了档案集中保管的趋势,不少国家国王档案馆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而且馆藏成分开始转向为单一的档案文件,不再包括图书和其他实物。

档案馆与图书馆逐步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专业部门。

3、档案管理的各项活动取得了巨大进展,表现在整理和分类开始出现理论原则的萌芽,编目从简单走向比较完备,保管从分散日趋相对集中,鉴定从无到有,利用则是从封闭逐步向开发过度等等。

管理活动的进展为档案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源泉。

4、档案人员逐渐向专职化发展。

不仅拥有了专职档案人员,在德、意等国还用现出一批专门对档案管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三、档案开放原则的意义和影响(J)

1、就利用工作本身而言它改变了档案利用的性质和特点。

(1)从根本上改变了古代时期档案利用的封闭性质,是利用从少数人享有的一种特权转变为普通公民享有的一种权利。

(2)它既拓展了利用者的范围,有丰富了利用者的目的,还增加了利用的类型。

2、档案开放原则的深远影响还波及到档案人员、档案馆乃至整个档案事业性质变化。

(1)档案人员从古代的“特权保护人”变成近现代面向大众的服务人员。

(2)档案馆从古代的封闭机构变成了近现代的开放机构

(3)档案事业也真正转变成为一项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

3、可以说,档案开放原则所确立的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宗旨是区别古代档案库与近现代档案馆、区别古代档案工作近现代档案事业的根本标志之一。

四、简要叙述从古至今外国档案整理与分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答:

奴隶社会时期古代东方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档案整理和分类。

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地区的拉枷什、乌尔、埃勃拉等城邦中神庙档案库和王宫档案库遗址发掘出来的泥板档案,大多分类排放、井然有序。

更为典型的是亚述国王阿树尔巴尼帕尔的档案图书馆,将馆藏分类为七大类:

历史类,地理类,法律类,商业教育类,税收贡物类,神话传说类,科学类。

每一类泥板档案都单独存放。

此外古代埃及也对档案进行了粗略的整理和分类,如爱得夫神庙档案库就用22个箱子专门保存宗教档案,用12个箱子专门保存天文档案,并在墙壁上刻写了档案,注明各箱档案的内容。

与古代东方国家相比,古代罗马的档案整理和分类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二元主义”分类方法。

这是指古罗马人将文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收存登记,原件发给收文者并由其保存,发文者只保存所发文件的誊录簿,这就形成了收文和发文誊录簿各为一类的二元主义分类法。

档案整理和分类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比较明显的,经历了一个从时间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阶段式跃进过程。

封建社会初期,除了沿用古代罗马的“二元主义”分类法之外,欧洲一些王国根据档案内容的机密和重要程度,将档案分为“闭式文件”和“开式文件”两大类。

到了封建中期,“二元主义”分类法逐渐遭到淘汰。

当时出现的一些新型档案馆开始采用了新的分类标准。

例如城市档案馆按照城市的各个部门来划分档案的类别,每一类内再按照年代或地区进行整理,这被看成是后来通用的“机构——年代”分类法的雏形。

在封建社会后期,欧洲各国采用的档案整理和分类方式多样,既有同时按照业务的部门和时间来分的,也有同时根据地区和事由来分的。

当时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四种。

一是德国档案学者拉明根在1957年出版的专著《总结报告——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登记室》中提出的事由分类法,要求将档案分为君主、外交和臣民三大类。

二是意大利档案学者波尼法西奥在1632年出版的专著《论档案馆》中提出的系统分类法,要求将档案按照地区——事由——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系统分类。

三是德国档案学者木尔茨提出的实用归纳分类法,要求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档案分类的一般性类别。

四是德国档案学者坤特提出的合理演绎分类法,要求运用纯逻辑推理的方法预先拟定出一个适用各种档案的具体类别。

他们一致认为要预先制定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分类方案,使之适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行政机关的档案分类,并在全国各档案馆通用。

然而实践证明,通用分类法在当时的条件下行不通。

近代档案整理和分类的重大变革是遵循的指导原则发生了变化——从遵循事由原则转变为遵循来源原则,并逐步确立了来源原则的统治地位。

卡缪——多努分类法和杜威十进位分类法。

封建社会以来,事由原则一直是欧洲各国档案整理和分类遵循的指导原则。

其主要特点是要求依据档案的内容或主题进行馆藏的第一层整理和分类。

起初,卡缪把馆藏档案分为4大类。

多努于1804年接任馆长后考虑到馆藏档案内容不断丰富的现实,又增加了20个主题类别,使整理方案中的类别一共增加到24类,并综合概括为立法文件、行政文件、历史文件、地形测量文件、财产文件和司法文件六大部分。

与欧洲国家类似,美国也经历了一个来源原则逐步取代事由原则的过程。

在1909年来源原则的思想传入之前,美国在档案整理和分类上主要借用一种图书分类法——杜威十进位分类法。

在这种分类体系中,杜威把图书所涉及的知识分为十个大类,每一类分为十个部类,每一个部类再分为十个属类,属类以下还可以仔细再细分。

每一个级别的十个类都用0到9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大类是百位数,部类是十位数,属类是个位数,再细分时就加小数点。

既是历史学家又是档案学者的列兰德在美国历史的公共档案委员会的1909年年会上主张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应采用来源原则。

此后,美国档案界更多地认同了来源原则,以杜威十进位分类法为代表的事由原则逐步被取代。

《荷兰手册》的出版论证了来源原则,布鲁塞尔大会的召开确立了来源原则。

各国档案代表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肯定了来源原则对事由原则的取代,并且公认来源原则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为后来来源原则的广泛传播、运用和发展拉开了序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现当代时期档案整理和分类的主要进展表现为来源原则得到普遍传播、灵活运用和修正发展(以)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英美的“组合”思想。

归纳起来,来源原则的核心思想实质上是确立全宗并保持全宗的完整性。

(二)来源原则的部分修正——德国的自由来源原则。

(三)来源原则的丰富发展——苏联的全宗理论。

第一,根据档案专业实践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发展全宗定义。

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文件全宗”概念。

第三,构建了一个由国家档案全宗统辖的全宗概念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全宗理论。

(四)电子时代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北美国家提出的“新来源观”,新来源观是来源原则面对电子文件的新特点和新挑战而作出的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

她使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具有更加广泛的实践意义,因为来源信息对于电子文件的检索、鉴定和整理以及确认电子文件的证据价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证明了来源原则不会因为电子文件的出现就被抛弃,相反,来源原则在电子文件时代仍然是档案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原则。

五、从外国档案事业史出发,简述档案载体的主要变革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从外国档案事业史出发,档案从产生到现在,其载体经历了许多变革。

在奴隶社会,档案载体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形式:

石刻、泥板、纸草、棕榈叶、羊皮纸、蜡板等。

而到了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档案载体的大变革出现了,可将它们概述为两次大变革。

  一、第一次大变革。

如果说奴隶社会档案在载体上的一大特点是多种材料的并存,那么到了封建社会,档案的载体形式开始出现统一的趋向。

(1)背景及过程:

①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

随着造纸术的逐步西传,西方国家从奴隶社会沿袭下来的纸草、羊皮等档案载体逐渐被纸张所取代,致使档案载体材料趋向统一。

毫不夸张地说,纸张的发明和传播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由此对整个档案事业系统均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②社会的发展,对档案记录要求提高,希望其轻便等。

(2)影响:

造纸术的发明及其传播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对世界各国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纸张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封建社会档案载体的一场大变革。

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1)对档案自身,纸张的发明和应用,既推动了档案载体趋向统一,又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加。

(2)纸张的出向使书写方式更加容易,特别是后来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档案的复制手段也又手工抄写变为印刷,大大促进了档案数量的增长。

2.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对于档案工作,纸张的产生和应用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增长,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丰富。

(1)在档案管理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环节,比较典型的是档案鉴定、统计和保护。

(2)档案工作中原有的管理环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比较典型的有档案收集、整理和编目。

3.对档案机构、档案人员和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2)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推动了档案机构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3)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也推动了档案人员的专职化。

(4)档案数量的大幅增长还推动了档案学理论的萌芽。

二、第二次大变革。

现当代时期发生了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标志就是新型档案的出现。

与第一次变革恰好相反,第二次变革打破了纸质档案一统天下的格局,再次进入档案载体多元化的新时期。

(1)背景及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多种社会记录形式,尤其是照相技术、摄影技术、录音技术、缩微技术、计算机等的出现,是档案出现了许多新形式。

这些新型档案主要体现在其载体的新上。

它们包括:

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磁带档案、缩微胶片档案、计算机磁带档案、磁盘和光盘等多种非纸质档案,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档案领域的产物。

(2)影响:

档案载体材料的第二次变革是指各种新型载体的档案作为现代科技发展与档案工作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档案载体多元化的新格局。

1、对档案自身的影响

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类型的大大丰富。

音像档案、缩微档案、机读档案乃至电子文件都开始加入到档案的“家庭”中来,促使档案的队伍更加壮大。

3、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各管理环节都增加了复杂性和相当的管理难度,使之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

由于新型档案与纸质档案存在不同特点,在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和提供利用等环节上都会面临一些新的难题。

(1)收集上:

新型档案应由综合性档案馆接收还是应建专门档案馆进行接收。

(2)整理上:

新型档案是否都有实体整理的必要,整理原则是否仍然遵循“来源原则”。

(3)保管上:

新型档案如何解决保管的长久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因为新型档案载体材料更加脆弱,需更严格的保管条件;也需探索保管新型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有效措施。

(4)鉴定上:

怎样制定新型档案的鉴定标准,不仅包括内容鉴定,还包括技术鉴定,因此鉴定标准需要全面制定。

(5)利用上:

怎样解决新型档案利用中的信息安全问题。

3、对档案馆、档案人员以及档案学理论的影响

(1)对档案馆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使档案馆的存在形式和职能均受到了冲击。

新型档案的归档案方式既有“实体归档”,又有“逻辑归档”,未来档案馆可能以虚拟形式存在,转变成一种档案信息控制中心。

(2)对档案人员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不断提高,职业形象和理念也需要重新塑造。

档案人员要想更好的了解新型档案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接受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

打破“被动档案保管员”的形象,树立“前端控制”的全新理念,成为一种“社会记忆的积极塑造者”。

(3)对档案学理论而言,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档案学理论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

(诸如档案定义是否需要更新、来源原则如何指导电子文件的整理、文件双重价值理论能否继续适用于电子文件鉴定等)

两次档案变革都是社会的产物,都是档案事业的一大进步,档案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容不得我们将其分离。

六、对比中外档案开放利用的发展历史以及现行情况。

(15分)并谈谈你对其中差异的认识。

(后部分题目自由发挥。

)(5分)

档案开放的原则包括档案自由利用原则,档案安全原则,保护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权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档案开放利用始于1794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颁布的穑月七日法令。

它所宣布的对外开放档案原则被称为档案人权宣言。

该法令宣布法国的所有档案馆均实行档案开放原则,所有公民都可以在有限制和监督的条件下在档案馆免费利用档案,从此拉开了档案利用由封闭向开放转变的序幕,并被各国纷纷效法。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先导的第三次浪潮的冲击,西方许多国家提出了“信息权”的概念,丰富了档案开放原则。

在70至80年代形成了研究修改和重新颁布档案法规的热潮,如1985年冰岛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法,加拿大1987年颁布了《加拿大国家档案馆法》,日本1987年颁布了《档案馆法》,缅甸1990年颁布了《缅甸国家文件和档案法》,俄罗斯一九九三年颁布了《俄罗斯联邦档案全宗和档案馆法》,芬兰1994年颁布了《芬兰档案法》等。

档案的开放原则成为各国的档案立法中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档案的开放利用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得到了空前发展。

我国的档案利用工作历史悠久,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的档案部门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利用档案只是少数统治者的特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档案工作的原则和制度,档案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档案的机要性,致使档案的开放利用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档案部门仍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审议通过,并从198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档案事业的第一部法律。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20次对《档案法》进行了修改。

档案利用与开放原则同样也是我国档案立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国档案法对档案的开放与利用作了充分的规定:

“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

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

”“档案馆应当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

”等。

修改后的《档案法》规定:

“档案馆应当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表明了国家对档案开放、利用问题的重视。

作为中外各国档案立法共同遵循的原则,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外档案开放原则不仅在发展历史上存在差异,在实施情况上也存在差异。

1、档案立法中关于档案开放利用的侧重点问题。

中国主要是侧重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侧重于强调在国内的开放与利用以及开放时间。

而国外侧重于利用与开放,内容是“公民有权知道”。

并将档案开放利用纳入了信息自由法。

2、关于档案开放的时间因素。

中国的档案利用是在封闭期满后才行,而有些国家档案没有封闭时间,有些国家只要一入馆就可开放。

3、档案立法中关于公民隐私权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我国还应多向国外学习。

我国许多关于隐私档案的划分还不够明确,以至利用起来出现了问题。

可以说国外对于档案开放的意识早于中国,并且利用的比中国彻底,且发展的程度比中国深。

问:

简述法国档案工作对世界档案工作的贡献:

答:

(1)颁布法令条例,建立各级档案馆,使档案工作上升为一项独立的事业

(2)首次提出尊重全总原则,即来源原则的起源

(3)提出档案开放原则

(4)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的档案法——穑月七日档案法

(5)最早创立档案高等教育机构

(6)最早将档案集中管理原则应用于档案立法和档案建设工作中

问:

档案管理活动发展过程中的几大理论突破,并简述其重大影响:

答:

(1)档案收集中,以事由原则为主过渡到来源原则

(2)档案鉴定中,宏观鉴定论的提出

(3)档案利用中,档案开放原则的提出

(4)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及文件连续体理论补充

问:

概括学习外国档案事业史以来的收获:

答:

(1)知识收获:

了解档案管理活动的具体发展情况。

(2)能力收获:

通过写论文、实践调研、出题、评论论文、讲课等活动对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

问:

外国档案教育产生基础、发展历程以及其与中国档案教育的区别。

答:

一、基础:

(1)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2)档案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3)实践工作的需要

二、历程:

(1)萌芽

(2)产生(3)发展(4)成熟

三、区别:

(1)起源:

时间较长、发展较完善(外);产生较迟,发展迅速(中)

(2)教师来源:

实际工作者发展而来(外);理论研究者(中)

(3)课程侧重点:

实践课多于理论课(外);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广泛研究(中)

问:

中外档案机构的对比。

答:

中:

档案室、档案馆、档案局外:

文件中心、档案馆

问:

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变革的背景和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答:

第一次背景:

纸张的发明和传播引发了档案载体的第一次变革。

在植物纤维纸出现之前,中国的档案载体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包括甲骨、金石、竹木和丝帛等等。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文化生活的发展,上述载体材料,或因为过于笨重、或因为过于昂贵,越来越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

为此,人们希望能制造出一种既轻便又廉价的书写材料来充当档案的载体。

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实践,东汉的蔡伦率领手下工匠发明了植物纤维造纸技术,从公元3世纪起,中国造纸术开始西传。

这一过程持续了1700多年,传播和路线大致为东亚-西亚-北非-欧洲-美洲-大洋洲。

影响:

纸张的产生和应用导致档案数量的急剧膨胀,使档案管理活动变得丰富和复杂。

一方面在档案工作中开始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环节大量产生的档案推动了档案鉴定、统计和保护技术的出现。

另一方面档案工作中一些原有的管理环节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扩大了档案的形成领域,增加了收集渠道,要求制定出更加系统的整理和分类的标准和方法,编制更加完备的检索工具。

第二次背景:

现当代时期又发生了档案载体的第二次变革,标志就是新型档案的出现。

新型档案一般指除传统纸质载体以为的各种制成材料的档案。

具有非人工识读性、信息储存的高密度性、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载体的脆弱性和保管费用的高昂性、对技术和系统的依赖性。

影响:

新型档案的出现意味着各管理环节都增加了复杂性和相当的难度,使之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在收集上,应当由综合性档案馆接受还是应建立专门档案馆进行收集。

在整理上,新型档案是否都有实体整理的必要,整理原则是否仍然遵循来源原则。

在保管上,新型档案如何解决保管的长久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在鉴定上,怎样制定新型档案的鉴定标准。

在利用上,怎样解决新型档案的鉴定标准。

问:

国际档案合作的萌生、发展直至完善的过程?

答:

萌生:

早在1905年档案领域就出现了国际合作的萌芽。

档案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真正七点是1910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

来自英、法、德、俄、荷兰、西班牙和比利时等国的500多名与会代表中,有120多名档案工作者。

他们讨论了文件移交、档案保管与修复、案卷编目、私人档案保护盒档案人员职业教育等当时各国共同面对的诸多专业问题。

1929年在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下设立了档案委员会,但由于该委员会把档案学是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因此档案委员会未能发挥预期的国际接受德国与意大利的建议,1930年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接受德国与意大利的建议,决定成立其下属的档案专家委员会,负责处理国际档案事务。

1950年八月宣告国际档案理事会正式成立的第一节国际档案大会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如期举行。

它的成立时国际档案合作新纪元的标志,标志着国际档案合作的领导核心开始形成。

发展:

1、打基础阶段,即指理事会成立的最初十年,理事会主要为今后工作打基础,尽量准备条件以帮助各国档案学者在国际范围内真正开展业务和学术交流

2.初步发展阶段,即指20世纪整个60年代。

理事会开始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组织。

因为从此时起,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参加国际档案活动。

3.蓬勃发展阶段,即指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会员不断增加,各个地区分会相继建立,以研究档案工作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问题为中心的各专门处、专业委员会先后成立,档案学理论讨论谈讨更加深入。

4.成熟和完善阶段,即指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一时期理事会的发展更加成熟,不仅性质和宗旨得到进一步明确,机构设置更加精炼和完善,而且它组织和发展的各项活动吸引了各国的广泛参与,取得的理论和时间成果也得到了各国的可定。

最后确立了宗旨、会章、会员、会徽,设置了国际档案理事会的机构。

问:

简述档案整理和分类的发展

1.奴隶社会时期古代东方已经出现了简单的档案整理和分类,古罗马出现了“二元主义”分类方法。

2.档案整理和分类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比较明显的,经历了一个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阶段式跃进过程。

封建社会初期,沿用“二元主义”分类法,并将档案分为“闭式文件”和“开式文件”。

封建社会中期,“二元主义”分类法淘汰,国王档案馆将档案的事由演变成重要标准之一。

封建社会后期,方法五花八门,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有四种。

3.近代档案整理和分类的重大变革是遵循的指导原则发生了变化——从遵循事由原则转变为遵循来源原则,并逐步确立了来源原则的统治地位。

来源原则的起源、正式形成、论证和确立。

4.现当代时期档案整理和分类的主要进展表现为来源原则得到普遍传播、灵活运用和修正发展,以及电子时代来源原则的“重新发现”——北美国家出现的“新来源观”。

问:

简述外国档案机构的变革。

(一)、档案机构产生的基础

国外的档案学者大都认为档案的产生是与国家的产生密不可分的。

因而,档案的起源应与国家的建立时间相若。

档案从奴隶社会起源时就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具有很高的地位,因此便具有需要集中保管档案的场所的需要,所以档案的产生应该是档案机构产生的首要前提。

(二)、档案机构的产生

档案机构的产生时期是奴隶时期。

古代东方不仅是档案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出现档案机构的地区。

而奴隶制各国的档案机构主要以收藏和保管档案为职责,未能像现在这样向社会公众开放,因此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档案馆,只能说是档案库。

而且这些档案机构除了收藏档案以外,还保管图书、珍宝和其他物品,因此很大程度上时一种混合机构。

这个时期产生的主要档案机构有:

法老档案库、宰相档案库、神庙档案库、王宫档案库、王国档案图书馆、私人档案库、城邦档案库、预言书档案库、贵族档案库、平民档案库、国家档案库、皇帝档案库等。

而皇帝档案库是奴隶社会时期规模最大、内部机构最健全的档案收藏机构,代表了奴隶制时期档案馆库发展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档案库的产生是与当时的时代特征相符合的,主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档案库一般设有“档案员”等工作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和保管等工作。

(三)、档案机构的丰富

由于造纸术的引用,档案的载体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