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094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docx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安排的系统研究三角形特征的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为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例1通过让学生从现实背景中找出三角形来初步感知,例2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例2的内容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探索规律,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

  教学思路: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主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经历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他们思维内在的动,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在练习设计上除了课本习题外,作了适当补充,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在经历充分的探索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过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好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颜色同课本),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江阴长江大桥是我们泰州市在长江上架设的第一座大桥,是泰州人的骄傲,同学们见过吗?

(出示江阴长江大桥图片)

  师:

观察一下,你能在这座大桥上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板书:

三角形

  【设计意图】:

由课本插图改为学生熟悉的江阴长江大桥引入,使学生感到亲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

  教师课件展示:

红领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体的图片。

  【设计意图】:

从生活中丰富的三角形物体的图片,使学生从整体上进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唤起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悟特征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师:

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图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

  ②在钉子板上围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画一个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指名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三角形,并要求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呈现出来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也不一样,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交流时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⑶讨论:

出示小棒摆的三角形:

  这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将图形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停留在较肤浅的层面上,他们有时会把类似于三角形的图形当作三角形,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三角形是由三长线围成的这一重要特征。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手中的小棒,我们用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实际上是把这根小棒看成一条什么?

(线段)

  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

(板书:

3条)

  师:

我们把这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

(板书:

边)

  问:

三角形除了边,还有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

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画三角形。

  ⑴学生在作业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的边、角、顶角。

  ⑵在点子图上画两个三角形,(课本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画好后,再指名说三角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

学生在“做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等活动中逐步由具体到抽象,由生活到数学,初步实现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动建构。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问引入

  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给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师:

能,还是不能,我们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板书:

实验

  【设计意图】:

数学猜想是探索数学规律或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当学生基本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后,教师提出这个猜想的话题,激发了学生对正确结果的渴望,从而水到渠成地进入下一步学习环节——小组实验。

  2、合作探究

  ⑴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信封,拿出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彩色纸条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选用小棒情况

  能否围成三角形

  10厘米(红)

  6厘米(黄)

  5厘米(绿)

  4厘米(蓝)

  能

  否

  注:

请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发现了什么?

  ⑶学生分小组实验,并填写表格,组织汇报。

  ⑷教师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表。

  师:

我们先来看选哪几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分别用电脑演示:

  A:

10、4、5B:

10、6、4

  研究:

这两组数据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

4+5<106+4=10

  小结: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

哪几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板书:

5、6、104、5、6

  观察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将上述板书补充为:

  5+6>104+5>6

  小结: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引发思考,经历了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的过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⑸讨论:

在10、4、5和10、6、4这两组数据中,

  10+4>510+6>4

  10+5>410+4>6

  都有符合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条件,为什么它们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再次讨论、交流。

  ⑹引导小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2

  ⑺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长边+中边>短边短边+中边>长边

  问题:

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你认为该选哪个?

为什么?

  结论:

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就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

教材中的结论是“三角形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

通过上述环节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必须是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同时在实际判断中,只要判断“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一次就行了。

这样,优化了学生的判断方法,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

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刚才所画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长边?

  四、解决问题,发展新知。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为什么?

  2cm5cm6cm

  4cm2cm2cm

  5cm5cm5cm

  补充问题:

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能还是不能。

  想一想:

第二个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升练习层次,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解释理由。

  3、玩一玩:

用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分别是10厘米和6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是多少?

你认为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种情况?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结论: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在4厘米与16厘米之间,如果不确定是整厘米数的话,它有无数种可能。

  【设计意图】:

这是一道开放题,既复习了今天所学内容,又为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探究的空间,使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课内总结,内化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第2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22~2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3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平面图形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学习活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画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竖立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习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探究,认识三角形的一些最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探究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教具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根、点子图、三角板、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教师引导:

大家知道吗,在我们可爱淮安的黄金地段,有一个美丽的广场——淮海广场,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课件显示)这个大圆球是它的主建筑,你能从这上面找到我们熟悉的图形吗?

  2.课件出示淮安实验小学和淮安市万达广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

从学校到万达广场一共有几条路线?

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呢?

为什么?

让学生展开讨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会用另一种新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的道理.

  【设计说明:

数学源于生活,通过学生观察、回忆,万达广场、实验小学就在我们身边,明确学习目标,非常容易激发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识作好知识和情感两方面的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学习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图形.在你的心目中三角形是什么样子呢?

你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做,小组交流、汇报,全班展示.得出: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思考:

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材料作出了形状和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实用笔画是一种更简单的方法,画好后通过交流明确: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和三个顶点.(板书)

  结论:

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说明:

因为学生课前已经作了相应的预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利用教材主题图引进三角形,而是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去拼三角形,并从具体的实物中提取、抽象出三角形.】

  2.合作学习,探讨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认识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现在给你这样三根小棒,分别是5厘米、9厘米、7厘米.猜想一下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猜想:

能)

  猜想,讨论,动手操作.

  【设计说明: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去猜想,换学生以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在即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互相接纳、互相理解的友好师生关系.】

  3.组织交流,动手操作探究真知

  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把小棒看作线段,任意选出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每次选用的是哪三根小棒,有没有围成三角形?

  为什么同样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呢?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挑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说明: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三根小棒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可能有了一些模糊认识,到底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只有通过探究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建构.通过学生列举与引领学生反向思考,迅速解决拿哪几根小棒的问题,为后面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作了铺垫,也为“能”与“不能”围成结果的有序呈现作了预伏.】

  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知: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说明:

“学生是探索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名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想想做做1~3题;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像三角形?

  【设计说明:

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四、欣赏感受,总结评价

  1.小兔小猴扎篱笆,谁的篱笆更牢固,为什么?

(图见课件)

  2.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说一说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说明:

欣赏美、发现美,三角形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孩子思考有关物体的构造为何都做成三角形,更多的是想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使这种学习活动自然地向课后延伸.

  苏教版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教案第3篇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它是研究其它图形的基础,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探索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引入三角形一章的开篇之作,是几何中重要的概念。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基本元素、稳定性、面积公式等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的有关内容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小学学生主要通过拼、摆等活动认识了三角形,而本节课是继续在这样的基础上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实验、观察、探究、归纳等认知过程。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二、教学目标设置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初步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活动经验

  在认知基础上,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接触过不少三角形,对三角形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感性认识。

上学期又学习了线段和角,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的距离。

小学学生通过简单的拼摆,总结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但对于“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三角形技巧的得出及三角形第三边范围的确定,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合理引导。

  在活动经验上,小学四年级学生就是通过拼摆的方式来认识三角形的。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拼摆、测量、交流等活动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2.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由于七年级的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容易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分开理解,这样在学习“三角形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时有一定的难度,由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所以,我特别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突破:

一是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二是借助媒体的直观演示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七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都有所欠缺,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1.在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而且通过拼摆得到了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五年级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

对三角形的学习学生不是一片空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因此本节课一定要关注中小学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2.学生主要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获得结论,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拼、摆、测量活动都是有限次的,为了增加学生对结论的认识,给学生提供了归纳、概括相关结论的基础。

通过《几何画板》的使用,由特殊上升到一般,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结论。

多种媒体交互使用,形象直观、便于操作。

  3.因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本节课要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三角形知识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课标》指出: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学生之间是有差距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帮组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5.《课标》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课标》中还指出:

“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与“启导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就是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完成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获得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相关结论的认识。

  6.为了给整堂课的学习一个明确、清晰的导向,为学生的探究学习生成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课教学我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串”为抓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巧妙的借助事先设计好长度的小木棒,在学生直观操作的基础上有层次地组织教学、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

  7.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必须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实验、猜想、探究、归纳、验证”的认知过程。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结论。

由学生的拼摆、画图操作到教师通过《几何画板》进行动画演示验证结论,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验证过程,体会归纳的思想。

  8.好的习题设计能达到巩固基础、提高思维水平的效果。

因此本节课我重视习题的设计。

在习题设计方面层层递进,即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方法进行了提炼。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感知现象、抽象模型

  问题1.提到三角形,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在我们周围你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带背景音乐及朗诵);

  从神秘的古代金字塔,到彰显个性的现代建筑;从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到翱翔天空的三角滑翔翼;从庄严神圣的国旗,到浓缩文化的邮票;从怀旧的路旁栅栏,到现代的海运港口。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景中找出曾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也能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活动二:

揭示本质、归纳定义

  我设计了“加深表象→观察特点→归纳定义→规范表示”四个环节。

  1.加深表象

  问题2:

通过小学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