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7064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0 大小:93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快乐课堂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

(2018年度春季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师:

执教班级:

 

务川县蕉坝中心完小

二〇一八年三月一日

蕉坝镇中心完小集体备课推进表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年级:

五年级

周次

单元

中心

发言人

集体备课内容

参与教师

1

第一单元

陈先前

观察物体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2

第二单元

舒远贵

因数与倍数

陈先前高平维周普

3

第三单元

陈先前

长方体和正方体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4

第四单元

舒远贵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陈先前高平维周普

5

第五单元

陈先前

图形的运动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6

第六单元

舒远贵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徐跃进陈先前李发银

高平维

7

第七单元

陈先前

折线统计图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周普

8

第八单元

舒远贵

数学广角——找次品

徐跃进陈先前李发银

高平维

9

第九单元

陈先前

总复习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周普

备课组长:

陈先前

审查教师:

舒远贵徐跃进高平维周普李发银

编辑教师:

陈先前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

中心发言人

陈先前

单元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或

电教媒体

实物教具与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

应注意的问题

1、借助实物、画图等活动理解并解决简单的图形问题。

2、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化分组策略。

 

教学内容

 

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材第2页及练习一第1、2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李强

陈先前

参与教师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学习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课前小研究

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境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

观察物体(三)。

汇报预习

检查学生自己搭建的图形

 

新知

 

探究

 

新知

 

探究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

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

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2.探究结果汇报。

学生展示:

师:

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设计意图:

几何知识的教学任务,最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从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从而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左面】

3.学生探究。

师:

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进行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课堂

练习

 

课堂

练习

1.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立体图形,你有几种摆法?

2.要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立体图形,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总结

 

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找出了各种拼搭的方法。

按照物体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形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板书

 

设计

观察物体(三)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教材第2页及练习一3至7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李强

陈先前

参与教师

徐跃进舒远贵李发银

学习目标

1.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

4.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小正方体若干,投影仪等。

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课前小研究

出示实物,让学生说出有几个小正方体。

 

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图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

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三视图。

这节课以这个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个人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先让学生画一画,再进行比较。

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汇报预习

学生回答老师提问,小组汇报。

 

新知

 

探究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想象、判断的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在空间位置中的关系与变化;尝试引导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思路表述自己的想法,充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开阔性、灵活性和概括性,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理解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

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

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

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课堂

练习

如果从正面看到的是

用小正方体可以怎样摆?

总结

 

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

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

 

设计

观察物体(三)

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教学

反思

 

第二单元:

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因数与倍数

中心发言人

舒远贵

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使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维的习惯。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2.2、5、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教具或

电教媒体

数字卡片与多媒体课件

教学中

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设计适当的、贴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本单元概念较多,学生不易区分。

在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地将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区分这些概念。

3.重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发现数的特征。

4.本单元有许多学习活动,在教学时要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以及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第5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5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李强

舒远贵

参与教师

陈先前高平维周普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着因数和倍数的关系,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课前小研究

任意写出一个除法算式,看看结果有哪些情况?

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

他是谁?

(孙悟空)他是谁?

(唐僧)他们是什么关系?

(师徒关系)老师和同学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生关系)

师:

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在数学中,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关系。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

因数和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关系,为理解因数与倍数存在着关系打下基础】

汇报预习

检查学生得出的结论?

 

新知

 

探究

 

新知

 

探究

投影出示例1。

师:

大家仔细观察这9个算式,把它们分一分类,并说一说你分类的理由。

生:

分小组进行观察,并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生:

老师,我们组根据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三类。

第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第二类为结果是小数且能够除尽的,第三类为结果是带有余数的。

师:

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

老师,我们组分成了两类。

师:

你具体说一下。

生:

我们组也是按照商的特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

一类为结果是整数的,另一类为结果不是整数的。

师:

你们组的同学观察得也很仔细,分类也很明确,很好。

展示第二种分类结果。

12÷2=6 20÷10=2

30÷6=5 21÷21=1

63÷9=7

8÷3=2……2 9÷5=1.8

19÷7=2……5 26÷8=3.25

  总结: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2=6,我们就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师:

同学们想一想,在第一类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探索、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生:

在30÷6=5中,30是倍数,5和6是因数。

师:

同学们,他的说法恰当吗?

生:

不很恰当,应该说30是5和6的倍数,5和6是30的因数。

师:

对,我们应该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师:

不过为了方便,我们只研究非0自然数,什么是非0自然数呢?

(如1、2、3、4、5……)

课堂

练习

 

课堂

练习

A类

1.像0,1,3,4,5,6……这样的数是(  ),最小的自然数是(  )。

请任意写出五个整数:

(      ),整数有(  )个。

2.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32×2=64   14×3=42

B类

如果a×b=c(a、b、c均为非0自然数),那么(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总结

 

拓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倍数,在说明因数和倍数时,我们一定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而不能说谁是因数,谁是倍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割裂开去说。

如我们可以说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而不能说2和3是因数,6是倍数。

还要注意,我们是在整数范围内研究因数和倍数的,一般不包括0。

板书

 

设计

因数和倍数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材第6页内容及练习二第1~4题和第6~8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李强

舒远贵

参与教师

陈先前高平维周普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因数和倍数的关系,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找出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两者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课前小研究

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算,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五

(1)班有36人进行队列操练,每排人数一样多,有哪些排列形式呢?

师:

你能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排法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交流。

引入新课,板书:

因数和倍数。

汇报预习

检查学生对乘法表的排法。

 

新知

 

探究

 

新知

 

探究

 

新知

 

探究

1.投影出示例2。

学生分组找18的因数,老师巡视指导。

师:

老师看到了3份不同的答案,大家仔细观察这3份答案。

①1、18、2、9、3、6。

  ②1、2、3、6、9、18。

  ③2、3、18、6、9。

师:

先来看看他们找到的因数对吗?

你更欣赏哪一份?

生:

我更喜欢第2份,他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师:

那第一种对吗?

生:

对,但是看起来有点儿乱,没有顺序。

师:

其实一点儿也不乱,谁来帮他解释一下?

生:

他是想着1×18=18,就找到了1和18是18的因数;2×9=18,就找到了2和9是18的因数;3×6=18,就找到了3和6是18的因数。

师:

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

(明白)他们都是用乘法去找的,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去找18的因数的,请举手。

师:

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那你们在找因数的时候是一个一个地找的吗?

生:

是两个两个地找的。

师:

恩,也就是一对一对地找的。

好办法!

师:

都是用乘法找的吗?

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

还可以用除法找。

师:

具体说说看。

生:

18÷1=18,就能找到1和18,就是用18去除以一个非0自然数,商是自然数。

师:

看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不但可以用乘法,还可以用除法。

师:

不管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你们都是从几开始的啊?

生:

从1开始算。

师:

为什么?

生:

这样找比较有序。

师:

那为什么找到3,你们就不往后找了呢?

生:

因为是一对一对地找,再往后找就出现重复了。

师:

现在我们一起来写出18的因数,根据算式,找到了1就找到了18,找到了2就找到了9,依此类推,为了美观,我们要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最后写上句号。

小结:

我们发现在乘法算式中,如果两个数相乘的积是18,这两个数就是18的因数;在除法算式中,18能被一个非0自然数整除,除数和商都是18的因数。

师:

写一个数的因数,还可以用画图法表示。

师:

现在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

师:

接下来咱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找一找其他数的因数。

(学生分组找30和36的因数,然后汇报交流)

师:

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小结:

从最小的非0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地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设计意图:

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自由发言,作出总结】

2.投影出示例3。

师:

你会找2的倍数吗?

给你们1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多!

准备好了吗?

开始!

师:

时间到,你写了多少个2的倍数?

生1:

15个。

生2:

24个。

师:

大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呢?

生1:

我是用乘法口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这样写下去的。

生2:

我也是用乘法,用2去乘1、乘2……

师:

哪些同学也是用乘法做的?

师:

你们都是用2去乘一个数,所得的积就是2的倍数。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

我用的是加法,用2+2=4,4+2=6……依次加下去。

师:

很好!

如果给你更长的时间,你能把2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

(不能)

师:

为什么?

(因为2的倍数有无数个)

师:

怎么办?

(用省略号)

师:

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画图法来表示。

师:

相信同学们都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了吧!

下面同学们就自己找出3的倍数、5的倍数。

(学生动手找,并相互交流)

 

课堂

 

练习

 

课堂

练习

A类

1.找一找、填一填。

60 18 3 6 12 9 24 36 72

12的倍数:

          ;12的因数:

           。

 

2.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

(1)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它的因数大。

(  )

(2)4的倍数比40的倍数少。

(  )

3.写一写。

(1)写出下列各数的因数。

12  14  24  35

(2)写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各写3个)。

4  7  18

B类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自然数,面积是36平方米,这样的长方形共有多少种?

总结

 

拓展

这节课在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我们发现:

①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1,而最大的一定是它本身;②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③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它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第1、第2、第6题。

课时

1课时

主备教师

李强

舒远贵

参与教师

陈先前高平维周普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总结得出2、5的倍数的特征。

3.能够运用2、5的倍数的特征进行正确的判断,进一步理解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概括、分析和比较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课前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

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

课前小研究

学生自己随意回答九九口诀表的应用

 

情境导入

 

师:

同学们,我们学校马上要举行象棋比赛了,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们班要进行象棋分组训练,你们说几个人一组比较合适?

生:

2人一组比较合适。

师:

请你计算一下,分1组、2组、3组……各需要多少人?

怎样列算式?

生:

2×1=2;2×2=4;2×3=6……

师:

这些参赛人数都与哪个数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师:

谁能再说几个2的倍数?

指名学生回答。

引出课题并板书:

2、5的倍数

【设计意图:

结合学校举行象棋比赛的情境,举例说出2的部分倍数,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汇报预习

检查学生乘法口诀表的应用

 

新知

 

探究

 

新知

 

探究

投影出示例1。

师:

请同学们在表中将5的倍数圈起来,小组合作,涂完之后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真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展示学生圈完后的表格。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涂色的数字,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生:

个位上是0或5。

师:

请再举出几个5的倍数,看看是不是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师:

那么,谁能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师:

请同学们在表中将2的倍数框起来,然后观察,小组合作,框完之后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认真涂色,教师巡回指导。

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两次圈起来的数字,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生:

个位上是0、2、4、6、8。

师:

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是不是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师:

那么,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师生共同总结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小结: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其他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ī)数。

师:

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

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出2和5的倍数,初步感知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同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发现规律,突破重、难点】

课堂

 

练习

A类

1.在1~5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  )个,5的倍数数有(  )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个。

3.个位是(  )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B类

用0、7、4、5、9五个数字组成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位数。

①2的倍数;②5的倍数;③同时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