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9827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4.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 教育学.docx

教育理论知识详细概括教育学

教育理论之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

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及社会属性永历民生长相阶级

阶级性民族性生产性

相对独立性---转化活动的过程继承性不平衡性

长期性历史性永恒性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

原始社会古代社会近代社会20世纪以后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简单劳动无等级

 

(二)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

劳教脱离有阶级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总结:

孔子启发因材施

孟子性善盈科进

荀子性恶闻知行

墨子非攻量科技

道家:

老子《道德经》

庄子《逍遥游》

道法自然

2.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学记》

中国古代、世界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教学观:

方法与能力

3.“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4.“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不陵节而施之”循序渐进

5.“教学相长”“长善救失”

6.“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

3.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古希腊

苏格拉底---西方孔子

(1)教育目的:

培养治国人才

(2)教育任务:

培养道德“美德即知识”

(3)教育方法:

产婆术(讥讽、助产、归纳、定义)

柏拉图

(1)《理想国》——教育目的:

哲学家

(2)“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1)《论灵魂》

《政治学》教育事业应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2)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3)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4)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文雅教育的条件:

闲暇时间,自由学科

3.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古罗马

昆体良

(1)著作:

《论演说家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

地位:

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专著

西方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2)学习过程:

“模仿—理论—练习”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创立派培根首提出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科学归纳法:

真理的获得源于科学的归纳;

首次提出“教育学”应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创立派纽斯来实现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极致夸大独立

《大教学论》

(1)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教学制度: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4)教学方法: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名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创立派康德首讲授

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创立派巴特去规范

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一原则:

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

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创立派杜威真现代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代表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1)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学校即社会

(3)从做中学

(4)五步教学法(创设情境、确定疑难、提出假设、推断假设、验证假设)

三中心四个即五步法

自然派

Ø亚里士多德: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Ø夸美纽斯: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Ø卢梭《爱弥儿》世界上第一本小说体教育著作

(1)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理论基础:

性善论(3)教育目的:

自然人

卢梭的爱弥儿很自然

自然派Ø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1)教育遵循自然

(2)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主张

(3)西方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贫儿之家

裴斯心理重劳动

其他派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1)提出“白板说”

(2)倡导“绅士教育”

斯宾塞

(1)教育预备生活说

(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3)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当代教育发展

赞可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布鲁纳:

《教学过程》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姆:

《教学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姆有掌握,纳来结构,瓦根找范例,高度赞发展,巴班最优化,全面和谐好斯基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归律

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概念

生理发展心理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互补性

1.表现:

补偿2.教育启示:

扬长避短

生理——生理

生理——心理

个别差异性

1.表现:

A和B不同

2.教育启示:

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

1.表现:

速度有快有慢2.教育启示:

抓关键期

阶段性

1.表现:

强调某个阶段的特征

2.教育启示

应该---根据年龄特点分阶段教学;避免---成人化

顺序性

1.表现:

方向,从……到……先……后……

2.教育启示

应该---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顺序性整体上方向不可逆阶段性部分某一阶段

1.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2.小学教学通常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中学以后则进行抽象的讲解,这体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

不平衡性速度个别差异性A和B不同

1.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体现了身心发展(差异性)规律。

2.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王阳明,5岁还不能开口说话,却能默背祖父的众多藏书。

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阶段性群体不平衡性个体

1.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让孩子同成年人一样地听报告、搞活动、开批判会,把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就违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2.四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张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从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认识到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四、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龟速构防守

决定教育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两再一新促生产

经济功能:

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2.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

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决定受教育权

5.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政治功能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本途径

2.促进政治民主化人鱼公主促政治

3.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4.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2.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6.影响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功能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拓展延伸---学校文化

1.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缩影——校园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

②校园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③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

3.作用:

导向、凝聚、规范

四、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功能

2.推进科学体制化:

17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

五、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1.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2.影响着教育的质量3.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

1.减少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优化人口结构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

(一)概念教育目的:

总要求

广义:

人们的期望狭义:

国家与学校的要求

(二)作用

核心问题;出发点、归宿;主题、灵魂;最高理想

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区别:

教育目的: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

指明方向

✓选择:

选择内容与方法

✓调控:

调节控制

✓激励:

激发积极性

✓评价:

衡量的依据、标准

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①宗教本位论:

皈依上帝

②社会本位论

社会发展需要、公民那社会恐吓图图

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迪尔凯姆)

③个人本位论

个体需要出发、自然人啰嗦一路无人陪

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④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杜威

⑤辩证统一论

辩证统一的目的——马克思

⑥生活本位论

(1)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

(2)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的过程。

——杜威

⑦文化本位论

教育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陈寅恪

 

我国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人

三、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五、素质教育

1.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时代特征

(2)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未来性

 

第四章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

国民教育制度狭义:

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和主体地位

 

三、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四、学制的类型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终身教育

活到老,学到老。

孔子: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

陶行知: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奏定学章程

 

蔡元培主持下制定

六三三学制

 

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需美国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

 

小结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一、学生的特点

 

二、学生的主要权利

受教育权

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

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

人身权

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财产权财产所有权著作权

三、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国家)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个人)(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三遵守,一努力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法》: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专业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根本任务

《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

三、教师的职业角色

 

四、教师的职业形象

五、教师劳动的特点

 

 

七、教师的专业素养

 

七、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述

(一)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社会关系:

年青一代成长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教育关系:

直接促进学生发展

心理关系:

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

伦理关系:

构成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伦理责任和义务

(二)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

1.教师中心论2.学生中心论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

✓屈服、推卸责任、易激怒且不愿合作

✓教师在或不在,学生努力程度不一样

•强硬:

监视,少表扬•仁慈:

表扬,但服从

放任型无序、放任、随意

✓道德差,学习也差

✓推卸责任、易激怒且没有合作

✓教师在或不在,学生表现都差

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

✓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很高✓教师在或不在,学生表现一样好

三、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四、师生关系的作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五、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学生环境

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第六章课程

 

二、课程的概念

广义:

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

某一门学科。

三、课程类型

1.内容属性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实施要求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开发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5.课程任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6.呈现形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综合课程分类

 

口诀

组织分分合合

属性动动学学

要求必修选修

任务基拓研研

呈现显隐结合

四、课程理论

学科/知识中心

结构主义:

布鲁纳要素主义:

巴格莱永恒主义:

赫钦斯

学生中心

经验主义:

杜威存在主义:

奈勒

社会中心

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

四、课程理论流派

后现代课程多尔4R模式

人本主义罗杰斯以人为本

古德莱德课程

理想——研究机构、专家正式——教育行政部门

领悟——任课教师运作——教师实际实施

经验——学生

五、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性制约学校课程

人类文化知识及科技发展水平制约学校课程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学校课程社会、知识、儿童

总结

 

第二节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

二、课程设计的模式

博比特:

活动分析法

目标模式(泰勒):

1.确定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关注过程鼓励探索

三、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二)课程目标取向

 

四、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构成:

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作用:

学校教学、活动

义务教阶段课程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及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概念:

课程计划的分科展开

构成: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

①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②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

教师和学生

包括:

教科书、讲义、提纲、参考书、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

学生学习知识材料,教师教学主要依据

 

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一)含义及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影响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

关键、核心、决定因素

✓学校✓校外环境

(二)课程实斲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

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相互调适取向:

相互调整;

课程缔造取向:

缔造新的经验

二、课程评价

(一)含义

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广义:

一切对学生有帮助核心:

教材---最重要

狭义:

直接要素多样性、潜在性、动态性、多质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观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内容联系观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联系

学习方式观合作、自主、探究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平的关节有内功

课程管理观国家、地方、学校

三、新课程结构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特点:

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时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自小学3年纪开设设置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自小学1年级开始设置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观

 

五、新课程背景的评价观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评价内容综合化

4.评价标准分层化

5.评价方式多样化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第七章教学

教学理论

一、教学概述

(一)概念及特点: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vs教育教学vs智育

(二)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

学思行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昆体良:

模仿、理论、练习

赫尔巴特:

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二、教学的任务

 

三、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内容:

间接性条件:

简捷性主体:

引导性任务:

教育性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舰长传教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小结

 

教学原则

一、我国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2.启发性3.循序渐进4.巩固性5.量力性

6.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7.理论联系实际8.因材施教

直观性原则

☐含义:

清晰表象、感性认识

☐名言: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缪

✓夸美纽斯: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乌申斯基:

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种类: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贯彻要求:

演示和言语讲解相结合;防止滥用

启发性原则

☐含义:

引导思考、积极探索☐规律: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名言:

✓孔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

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苏格拉底:

产婆术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

按知识+学生身心的顺序教学☐规律:

顺序性

☐名言:

✓《学记》:

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

✓朱熹: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孔子:

欲速则不达

✓孟子:

盈科而后进

✓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巩固性原则

☐含义:

及时复习☐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名言:

✓孔子: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

复习是学习之母

✓夸美纽斯:

明确提出“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含义:

能够接受☐规律:

最近发展区

☐名言:

✓墨子: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学记》:

语之而不知

✓王守仁:

随人分限所及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

知识+品德德育+智育☐规律:

教育性规律

☐名言:

✓赫尔巴特: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文以载道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

学以致用☐规律:

间接性规律

☐名言:

✓裴斯泰洛齐:

知和行又是那么密切地联系着,假如一个停止了,另一个也随之而停止

✓乌申斯基指出:

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贯彻要求:

易建联运用知识训练乡土教材

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

有的放矢教学☐规律:

个别差异性

☐名言: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朱熹:

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论语》:

视其所以,观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金融投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