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861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0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docx

风电工程评估报告

Xxxxxx风电场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附图

1、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地质图

比例尺1:

2.5万

2、x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

比例尺1:

2.5万

前言

0.1任务由来

X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分界处。

拟建风机工程位于黄土梁、峁顶部,梁峁周边斜坡黄土冲沟切割较深,沟脑部位溯源侵蚀较强烈,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属地质灾害易发区,遵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规定和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二十一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规定,须对风电场二期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为此,xxxxx委托我院承担此项评估任务,对该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评估工作起止时间为2010年8月25日—2010年9月25日

0.2目的与任务

本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目的是:

通过对拟建工程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现有地质灾害分析,做出拟建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及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评估,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为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依据。

具体任务是:

1、全面了解建设工程概况,搜集并分析前人资料,开展野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初步分析评价评估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

2、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发育特征、诱发因素,评价其稳定性、易发性及危害程度,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现状评估;

3、对建设工程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工程建设与运行期间可能引发、加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做出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对建设工程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价;

4、对拟建工程项目风机机位点周边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建议。

5、针对拟建工程特点与地质环境条件,在工程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其他的地质危害,提出建议。

0.3评估依据

本次评估工作主要依据是: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2004.03.01);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2004.3.25);

3、《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第71号,2001.9);

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5、《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报批稿,仅作参考);

6、《陕西省xx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靖边县国土资源局(2004年)

7、《xxxxx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8、xxxxxx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合同书。

0.4评估工作方法

依据国土资源部[2004]69号文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有关规定,对x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充分搜集工程建设场地附近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资料,通过现场调查,确定地质灾害评估级别、评估区范围和调查范围。

2、在调查区内进行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并对地质灾害点进行野外调查、测量及详细记录、拍照。

3、对调查成果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和整理,结合工程建设特点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进行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并做出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估。

4、对拟建工程项目范围内具有危害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可能产生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本项目野外调查工作采用1:

10000地形图,并配备了数码像机、GPS定位仪,所取得的野外资料准确、可靠。

室内报告编写阶段的数据处理、图件制作等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提高成果的精度和图件的质量。

0.5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献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评估范围内及附近区域,先后由地矿、煤炭等部门从不同角度做过不同精度、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煤田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本次工作全面搜集了相关资料,这些成果资料为本次野外调查、报告编写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以往工作成果主要有:

0.6完成工作量

我院接受评估任务后,立即组建由6人组成的项目组,其中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2人、助理工程师2人。

调查工作开始前,搜集查阅评估区区域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水文、气象等有关资料,编制工作计划,于2010年8月25日—9月2日进行了野外综合环境地质调查,历时9天,并于9月3日—9月25日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制,完成工作量详见表0-1。

表0-1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调查面积

km2

5.22

调查路线

km

25

地质环境调查点

40

拍照

85

收集地质资料

8

在野外调查和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于9月25日完成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

编写《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份,编制评估区1:

2.5万环境地质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图各1张。

0.7评估质量综述

整个评估报告严格按照部颁技术要求的程序与我省主管部门的具体意见进行。

报告基本阐明了区内地质环境背景,查明了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发育特征及对建设工程的危害情况,划分了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合理预测了评估区地质灾害发展变化情况,划分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建议,本评估工作内容齐全,文图真实,评估结论符合实际,评估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符合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有关规定及我省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精神,成果质量可信。

1建设工程概况

1.1建设工程及交通概况

建设工程名称:

xxxxx电场二期49.5MW工程项目。

本工程项目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城东南的乔沟湾乡和龙州乡,东经108°52′35″~108°58′31″,北纬37°28′28″~37°30′07″,场区北部植被以沙生植被、草原和乔灌为主。

Xxxx风电场规划总装机容量49.5MW,机组台数为25台,其中24台机组单机容量为2000kW,1台单机容量为1500kW。

交通概况:

拟建工程项目交通较方便,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及307国道从场地内西侧通过,场区北侧建有一条县城至龙州乡的县乡级公路,及各个村庄之间的村级便道,交通条件便利(见图1-1)。

1.2风机机位及主要建(构)筑物

1.2.1风机机位

xxxxx风电场二期工程项目共布设风力发电机25台,分为2处场地,一处位于乔沟湾乡,风机机位点8处;一处位于龙州乡,分布风机机位点17处(见附图1),各风力发电机机位点位置见表1-1。

每个风机点建设包括风力发电塔基、1kV电力电缆、箱式变电站、35kV电力电缆、隔离开关、避雷器和35kV架空线路。

1.2.2主要建(构)筑物

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建筑物较简单,主要为25台1500kw风力发电塔和场区道路,拟建升压站工程拟利用风电场一期工程。

25台风力发电机塔高约70m,机塔基础基本体型为圆形,风机基础采用干作业扩底混凝土灌注桩(端承桩)。

承台直径为16m,高1.1m的圆柱;上部为顶面直径6m、高1m的圆柱;中间为高0.8m的圆台。

承台底部布设混凝土扩底灌注桩16根,桩长24m,桩身直径0.9m,扩底直径1.75m,基础表面采用10cm厚混凝土散水(见图1-2)。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Ⅱ级,建筑物设计级别为1级,建筑物结构安全等级为

二级。

根据风电场风电机组的总体布局,场内交通道路在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情况下,经布置需修建简易道路约15.35km,路面宽度为10m,采用碎石土路面。

风电场施工完成后,在简易施工道路的基础上修建宽度为3m、左右路肩各0.5m的场内永久检修道路,路面为碎石土路面。

其余6m路面恢复为原地貌,并与一期工程道路相连接。

1.3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能源领域实行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首先加快能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清洁能源开发生产能力。

以风力发电、太阳能、光电、大型沼气工程为重点,以“设备国产化、产品标准化、产业规模化、市场规范化”为目标,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

风能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开发价值的绿色环保新能源之一。

我国是风能蓄量较丰富的地区,但是风能资源利用工作开展的较为缓慢,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人们更注重生存质量,开发绿色环保新能源成为能源产业发展方向,作为绿色环保新能源之一的风力发电场的开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风电是清洁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开发风能符合国家环保、节能政策。

风电场的开发建设可有效减少常规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消耗,保护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经济社会的基本战略之一。

总之,风电场的建设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不仅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陕西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

1.4建设工程投资

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动态)约4.2亿元。

2地质环境条件

2.1气象、水文

2.1.1、气象

靖边县属半干旱内陆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多风,间有沙暴;夏季暑热,雨量增多,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多伏旱;秋季多连阴雨,降温快,霜冻早。

根据靖边县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风速2.35m/s;多年平均气温8.2℃,极端最高温度36.4℃,极端最低温度-28.5℃;年平均降水量314mm,历年最大降雨量546.3mm(2002年),最小降雨量210.2mm(1999年)(图2-1);最大冻土深度为113cm;最大积雪深度为13cm。

区内降水量地域分布差异较大,总体趋势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南部周河镇多年平均降水量431.3mm,北部黄蒿墹乡仅348.3mm,相差83mm;东部青杨岔镇多年平均降水量398.2mm,西部东坑镇384.4mm,相差13.8mm(见图2-2)。

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出现,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2%,降雨形式多为暴雨、连阴雨,来势猛,雨量大,雨水来不及渗入地下,便形成冲蚀力很强的地表径流,在其冲蚀作用下,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靖边县气象站月平均风速(1979.07~2009.06)统计见表2-1,靖边县气象站月平均风速(1980.07~2009.06)直方图见图2-4。

由图表中可以看出,该地区11月、12月、2月~5月风速较大,1月、7~10月风速较小。

靖边县气象站月平均风速(1979.07~2009.06)统计表表2-1(风速m/s)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风速

2.0

2.3

2.7

3.0

2.7

2.4

2.2

2.1

2.0

2.1

2.4

2.2

2.35

根据靖边气象站近30年气象站资料统计,该地区盛行风向为南风。

在时间分布上,年盛行风向和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春夏季盛行南风,秋冬季盛行西风。

靖边县气象站风向玫瑰图见图2-3。

2.1.2、水文

区内水系属无定河的一级支流芦河水系。

位于场区东部,在场地以北约11km处自西流向东流入芦河,沟谷有常年流水,流量较小,受气候影响夏秋季节,强降雨时常常伴有较大的流量,七、八、九月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50~80%,由于区内黄土堆积深厚,降雨多以暴雨、连阴雨形式出现,雨后地表径流夹带着大量泥砂,从坡面和支沟汇入沟道,谷坡、沟坡侵蚀活跃,崩塌、滑坡地质灾害较发育。

2.2地形地貌

xxxxx风电场二期49.5MW工程项目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草滩盆地区与黄土丘陵沟壑过渡区,场区内可划分为两个地貌单元,黄土缓梁区和黄土梁峁斜坡沟壑区。

1、黄土缓梁区

主要分布于乔沟湾场区处(见附图1,Ⅰ区),以黄土缓梁为主,梁面地形平坦,地形切割较浅,微倾向北,倾角约3°~5°。

区内梁面宽约0.4~1.1km,长约0.8~2.5km,地面标高在1671.0m~1730.4m,多为农耕地,植被覆盖率达50﹪以上,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甚发育(见照片1)。

照片1黄土缓梁镜向130°

2、黄土梁峁斜坡沟壑区

分布于乔沟湾场区和龙州乡场区(见附图1,Ⅱ区),以黄土峁、黄土斜坡为主,黄土峁多分布于龙州乡场区,黄土峁顶面多呈浑圆状,少数为长条形,峁顶宽约0.4~0.7km,长约1.0~1.5km。

黄土峁顶部较为平坦,倾角约5°~10°,冲沟不发育,黄土峁顶多为农耕地;黄土斜坡分布于黄土峁周边和黄土缓梁周边,斜坡坡度较陡,介于35~55°之间,梁顶沟底相对高差100~200m,地形较破碎,冲沟发育,多为深切狭窄,多呈窄“V”字型沟谷,沟壑纵横,梁窄沟深,多形成破碎梁状、峁状黄土丘陵。

沟谷无长流水,地表植被覆盖率小于20﹪以上。

由于斜坡较陡,暴雨季节,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沟脑处溯源侵蚀强烈(见照片2)。

照片2黄土斜坡沟壑镜向90°

2.3地层岩性

根据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区内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eol)风积黄土。

一般见于梁峁顶部、黄土斜坡及黄土冲沟沟底,呈披覆状分布。

从下向上叙述如下:

(1)中更新统(Q2eol):

分布于整个场地,以风积黄土为主,一般见于黄土斜坡及沟谷地带,上部为棕黄色、灰黄色黄土夹3~4层古土壤层,厚40~120m,具湿陷性;下部为棕黄色至浅棕红色黄土夹5~10层棕红色古土壤层。

受降雨、地表水侵蚀、人为切坡等因素影响,易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是本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层。

(2)上更新统(Q3eol):

分布于场区的黄土缓梁、黄土峁顶,呈披覆状分布。

岩性为灰黄色砂黄土,顶部有黄色粉细砂,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具湿陷性。

2.4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

2.4.1、地质构造

评估区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总体呈一缓倾的单斜构造,岩层走向近南北,微向西倾斜,倾角1°~5°,区内构造变动微弱,是一构造相对稳定区。

第四系下伏的基岩构造形式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褶皱构造不发育,具地台构造特征。

由于区内黄土广覆,断裂在地表的迹象和证据较少,据前人成果资料显示,区内主要断裂均为隐伏状的基底断裂,对工程建设基本无影响。

2.4.2、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

场址区位于鄂尔多斯周缘较稳定地台区,属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

无论从新构造的展布、活动性,还是从地震灾害上看,场址区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

新构造少,活动弱,而且地震极少,地震强度低。

自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的缓慢上升为主,由于地块以上升为主,从而加剧了流水的侵蚀与切割作用,致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谷深切,形成了地质灾害发育的条件。

境内历史上有地震活动记载,但强度不大,危害轻微,汶川大地震对该处稍有影响。

根据国家地震局2001年1:

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资料,场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Ⅵ度。

场址区属构造稳定区。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下水类型

按含水介质、赋存条件和水力特征,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裂隙水。

分布于整个场区的梁峁中下部与沟道区,岩性为黄土状砂黄土层,水位埋深100~300m,含水层厚度35—55m,富水性较差,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钾钠水和硫酸钙镁水。

2.5.2、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特征

区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岩性等控制。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南部由于沟谷发育,切割强烈,地形破碎,大部分降雨形成地表径流排泄,少量降雨经黄土层渗入地下,当黄土层裂隙孔隙水其底部存在隔水层或弱透水的岩土体时,则以泉水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中。

北部由于地表较平缓,地表径流缓慢,部分降雨经地表沙土层渗入地下,形成侧向径流,排入芦河。

地下水补给关系总体上是:

大气降水→松散层孔隙~裂隙水,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补给地表河流和地面蒸发为主,人工开采为辅。

2.6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地质环境调查资料和场地内的钻孔勘探资料,拟建场区岩土体类型主要为土体。

广泛分布于整个场区,以风成次生黄土及粉砂为主,结构松散,为稍密~中密,属于中等压缩性土,承载力标准值为80~100kPa。

该层为自重湿陷性土,天然重度一般在15kN/m3,孔隙比0.90~0.95,压缩系数0.35~0.5,压缩模量5~7MPa,含水量3.8%~18.8%,平均值9.17%,液限平均值25.9%,塑限平均值17.4%,塑性指数6.9%~9.9%,饱和度为10%~69%。

中、上更新统黄土(Q2+3eol)垂直节理和孔隙发育,结构疏松,属中~高压缩性黄土,并有自重湿陷性,易被雨水冲蚀,在陡边坡部位形成冲沟;遇水软化,易发生崩塌、滑坡,工程地质性能较差。

总之,黄土在干燥情况下,强度较高,壁立性、工程地质性能较好;浸水时则易发生湿陷变形及崩解,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

黄土中的垂直节理和含水段是其斜坡变形的主要软弱结构面,滑坡、崩塌的发生常与其有关。

2.7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人类活动较为强烈,主要表现为人类的削坡建窑,修筑公路等。

1、削坡建窑,选址不当,引发崩滑灾害

村民居住环境条件,除大小黄土塬面及各川地开阔区较好外,其余大小沟道、塬边区居住的村民住房多依山而筑,切坡建窑,形成黄土高陡边坡,易引起崩滑灾害的发生(见照片3)。

2、公路施工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区内主要为包(头)~茂(名)高速公路,G307国道、县城至龙州乡的县级公路及各个乡镇间的乡级,由于对斜坡进行开挖,局部未进行有效地处理,雨季来临时易形成崩塌。

3、电信塔、输电塔的施工

电信塔、输电塔多分布在黄土梁、峁顶部,位于较为平坦处,一般高约40m,占地面积约20m2(照片4)

2.8小结

1、评估区属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年平均风速2.35m/s,春夏季盛行南风,秋冬季盛行西风,大风多集中在11月份到来年5月份,7月份~10月份较小,多年平均气温8.2℃,年平均降水量314mm,最大冻土深度为113cm;最大积雪深度为13cm。

2、评估区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草滩盆地区与黄土丘陵沟壑过渡区,场区共划分两个地貌单元,分为黄土缓梁区和黄土梁峁斜坡沟壑区。

3、评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eol)风积黄土。

4、区内构造不发育。

依据《中国地震区划图》区内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小于Ⅵ度,场址区属构造稳定区。

5、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黄土松散层孔隙~裂隙水。

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以泉水的形式和地下侧向径流补给地表流水与地面蒸发为主,人工开采为辅。

6、评估区内岩土体类型以土体为主,主要为中、上更新统风积黄土(Q2+3eol),该土层垂直节理和孔隙发育,结构疏松,属中~高压缩性黄土,并有自重湿陷性,易被雨水冲蚀,遇水软化,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性能较差。

7、评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主要是削坡建窑、修筑公路等。

3地质灾害评估级别与评估范围的确定

3.1地质灾害评估级别的确定

3.1.1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区内属半干旱内陆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

地貌为黄土缓梁区和黄土斜坡沟壑区,黄土缓梁区内地形平坦,冲沟不发育,黄土斜坡沟壑区内冲沟发育,沟壑纵横,冲沟切割较深,地貌条件属中等。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eol)风积黄土,结构疏松,属中~高压缩性黄土,并有自重湿陷性,易被雨水冲蚀,遇水软化,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性能较差,工程地质条件属中等。

区内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总体呈一缓倾的单斜构造,岩层走向近南北,微向西倾斜,倾角1°~5°,区内构造变动微弱,是一构造相对稳定区。

新构造活动微弱,且地震数量少强度低,属相对稳定区。

地质构造条件简单。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黄土松散层孔隙~裂隙水。

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

排泄方式以补给地表水流和地面蒸发为主,人工开采为辅,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区内人类活动主要为削坡建窑、修筑公路等,人类活动较强烈。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3.1.2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Xxxx风电场工程项目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不仅是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也是陕西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为重要工程建设项目。

该项目估算投资约4.2亿元,属重要建设项目。

3.1.3评估级别

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该项目属重要建设项目,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属一级。

3.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

由于拟建工程为点状工程,工程永久性占地仅为每一个风机机位(约160m2)和场区道路,因此本次评估范围是在各个风机机位点影响范围的基础上,依据各个风机位和新建的场区道路的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和建设工程重要性两方面综合考虑分析,本次评估范围的确定是在各个风机位和场区道路占地基础上向周边外延100m,作为本次评估范围,评估面积2.77km2,评估范围拐点坐标见表3-1。

地质环境调查范围沿风机机位、场区道路和升压站范围向外延伸300~1000m,考虑到第一斜坡带,调查范围沿斜坡带底部调查,局部调查范围较大,调查面积约5.22km2。

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根据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同时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中规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灾种主要包括: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

拟建工程位于黄土缓梁顶面和黄土峁顶部,梁顶面和峁顶面较为平缓,周边斜坡沟谷深切,坡陡沟窄,冲沟较发育,沟壑纵横,地形较为破碎,地质灾害多发育于冲沟中,该区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为主。

本次野外调查共发现地质灾害点27处,其中黄土崩塌22处,滑坡5处(见附图1),现分述各类型地质灾害的特征并对其危险性及危害程度进行现状评估。

4.1崩塌危险性现状评估

崩塌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集中于雨季,在暴雨、连阴雨过程中或结束后突然发生,历时短,破坏速度快。

但其形成有一定过程,是多种不稳定因素的长期作用与积累,使崩塌体经历由潜在蠕动位移到突然崩塌的基本过程。

区内崩塌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条件:

发育于黄土斜坡冲沟内,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切深多在100~150m,斜坡坡度较陡,一般为50~60°,在其沟脑处常以高7~15m黄土陡坎形式存在,常形成直立的高陡斜坡,为崩塌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2)地层岩性条件:

评估区内岩性主要为黄土层岩性,特别是在高陡斜坡部位,垂直节理与卸荷裂隙比较发育。

同时,由于区内梁峁顶部、黄土斜坡区多披覆中、上更新统黄土,黄土柱状节理裂隙发育,结构松散,因区内黄土属砂黄土,抗冲蚀能力差,粘粒含量较少,在强降雨时引发坡体黄土失稳剥落,发生崩塌。

(3)主要引发因素:

由于大气降水入渗,既增大上覆土体的自重,又产生强烈潜蚀作用,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被结构面切割,促使上部黄土悬空。

这种作用在多雨季节、丰水年份尤为突出,是崩塌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