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5905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 语文5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届高三寒假作业语文5Word版含答案

5【KS5U首发】云南2013-2014学年高三寒假作业

(5)语文Word版含答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70年代,曾侯乙墓在湖北随州高调出土,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考古发掘出的多件青铜器的铭文向世人昭示着曾国的存在。

可是这一真实存在的诸侯国为何却无文献记载?

人们在不断追问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发现——该墓的墓葬特征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上有着惊人的一致,由此引发了学术界持续多年的“曾随之谜”大讨论。

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

专家们引经据典、众说纷纭,至今相关争议仍未尘埃落定。

人们急切盼望着新的考古线索的出现。

终于,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的发掘为解开曾随之谜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2013年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对外公布了随州文峰塔墓地的考古成果。

在一项项重大发掘成果中,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再一次振奋了人们的神经,它的发现是否意味着多年悬而未决的“曾随之谜”可以一朝破解?

要想找到答案,我们或许要把视野拉回文峰塔墓地发掘的原点上来。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

最终发掘墓葬65座,包括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少数为战国晚期的楚墓;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分别为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春秋时期,出土两马驾和四马驾,为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此外,发掘过程中还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半数以上,部分铜器上有铭文,铭文有曾、曾子、曾孙等字样。

此次考古发掘更引人关注的当属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因为它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曾随之谜的谜底开始隐现,尽管答案并不明朗。

在文峰塔基地M21墓葬中发现的这个长21厘米、高15厘米的戈,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的铭文。

黄凤春说:

“‘随’是国名,‘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獻有’是人名,此戈是这个人的兵器。

”当黄凤春发现带有随国国名的兵戈时,心情无以言表。

他说:

“有史料记载,随国是古代汉东地区的笫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不见随国铜器出土,只是几次发现曾国铭文铜器。

从这来看,这次随国国名青铜器的出土对于破解曾随之谜意义重大。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礼表示,这次只发现一件随国器物,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信息量还不够。

“曾随之谜不会一朝破解,但这一发现起码会让大家重新审视已有的观点了。

有的专家还表示,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了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目前只发现这一件,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跟曾国的青铜器一起被挖掘出来的,因此,它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

如果说它有重大意义,那么,它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为“曾随合一”说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随州博物馆馆长黄建勋说:

“此次文峰塔墓地发现后,我们想将这几次考古发现结合起来,为曾国的历史脉络拉一条清晰的线,所以它的价值非常大。

1.下列关于“曾随之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在湖北随州高调出土的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多件青铜器的铭文向世人昭示着曾国的存在,但却无有关曾国存在的文献记载。

B.文献记载中的随国在姓氏、疆域、时间上与曾侯乙墓的墓葬特征有着惊人的一致,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的辖境内却没有随国铜器的出土。

C.历史上,曾国、随国都是存在的,但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专家们引经据典、众说纷纭,至今相关争议仍未尘埃落定。

D.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随州文峰塔墓地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既发现曾国铭文铜器又发现随国国名青铜器,破解“曾随之谜”希望大增。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发掘文峰塔墓地并对该地块展开大规模考古勘探研究,是破解多年悬而未决“曾随之谜”的一个重要方向。

B.在随州境内,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多座从春秋到战国的曾国墓葬,首次发现春秋时期的曾国马车坑和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

C.在文峰塔墓地M21墓葬中发现的戈,清晰地刻着“随大司马獻有之行戈”的铭文。

此“戈”的发现,为解开“曾随之谜”带来了一丝新的曙光。

D.随州文峰塔墓地发现随国国名青铜器的意义就在于,从一个墓坑中出土了曾国和随国的陪葬品,有力地证明了“曾随合一”之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证明曾国的存在。

随后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让我们接近“曾随之谜”之谜底。

B.随州文峰塔墓地发现一件随国器物,且是在曾国的墓葬里,起码会让我们对已有的观点重新思考,但不会马上破解“曾随之谜”。

C.湖北省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1000余件,其中一件带有随国国名的青铜器一定是最有价值的。

D.如果我们将湖北随州出土曾侯乙墓到文峰塔墓地发现等考古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为曾国的历史脉络拉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成为可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吕)公弼字宝臣,夷简次子。

赐进士出身,积迁河北转运使。

自宝元、庆历以来,宿师备边。

既西北撤警,而将屯如故,民疲馈饷。

公弼始通御河,漕粟实塞下,冶铁以助经费;移近边屯兵就食京东;增城卒,给板筑;蠲冗赋及民逋数百万。

夷简之亡也,仁宗思之,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至是,益材其为。

擢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瀛州,入权开封府。

尝奏事退,帝目送之,谓宰相曰:

“公弼甚似其父。

徒成都府,其治尚宽,人疑少威断。

营卒犯法当杖,捍不受,曰:

“宁以剑死。

”公弼曰:

“杖者国法,剑汝自请。

”杖而后斩之,军府肃然。

英宗罢三司使蔡襄,召公弼代之。

初,公弼在群牧时,帝居藩,得赐马颇劣,欲易不可。

至是,帝谓曰:

“卿曩岁不与朕马,是时固已知卿矣。

蔡襄主计,诉讼不时决,故多留事。

卿继其后,将何以处之?

”公弼顿首谢,对曰:

“襄勤于事,未尝有旷失,恐言之者妄耳。

”帝以为长者。

拜抠密副使。

神宗立,司马光劾内侍高居简,帝未决。

公弼曰:

“光与居简,势不两立。

居简,内臣耳,而光中执法,愿陛下择其重者。

”帝曰:

“然则当奈何?

”公弼曰:

“迁居简一官,而解其近职,光当无争。

”从之。

进枢密使。

议者欲并环庆、鄜延为一路,公弼曰:

“自白草西抵定远,中间相去千里,若合为一路,猝有缓急,将何以应?

”又欲下边臣使议之,公弼曰:

“庙堂之上不处决,而诿边吏,可乎?

”乃止。

陈升之建议,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廪,徙之淮南。

公弼以为非人情,帝曰:

“是当退为剩员者,今故为优假,何所害?

”对曰:

“臣不敢生事邀名,正恐误国耳。

既使去本土,又削其廪,傥二十万众皆反侧,为之奈何?

”韩绛议复肉刑,公弼力陈不可,帝皆为之止。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

【注】群牧:

即群牧司。

宋代设置的官署,管理一国之马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识:

标志,记号

B.入权开封府    权:

暂代官职

C.营卒犯法当杖,捍不受    捍:

蛮横、强悍

D.稍不中程者,减其牢廪    程:

要求,规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公弼宽厚仁爱的一组是()

①蠲冗赋及民逋数百万  ②问知公弼名,识于殿柱  ③杖而后斩之,军府肃然

④襄勤于事,未尝有旷失,恐言之者妄耳  ⑤公弼以为非人情  ⑥韩绛议复肉刑,公弼力陈不可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公弼任河北转运使时,疏通御河,运送军粮到西北边疆;冶铁补充军费;减少近边屯兵以节省军费;增加城兵,蠲除冗赋和百姓债务。

B.吕公弼在成都期间,因在治理上崇尚宽容被有些人认为缺少威严果断,但通过营卒犯法事件,使得人们全面认识了他。

C.司马光弹劾内侍高居简,神宗感到很难处理,吕公弼提出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有人想要把环庆、鄜延并为一路,吕公弼也以较充足的理由阻止了。

D.陈升之提议,卫兵年龄超过四十岁,应该减少他们的粮饷,并把他们迁转到淮南去。

皇上也认为给他们这么优厚的假期,没有害处。

但吕公弼还是认为不合适。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弼在群牧时,帝居藩,得赐马颇劣,欲易不可。

(5分)

(2)中间相去千里,若合为一路,猝有缓急,将何以应?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③三折肱④。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此诗作于神宗元丰八年,其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

黄几复:

诗人少时好友,时为广州四会县令。

②四立壁:

家徒四壁之意。

③蕲:

同“祈”,祈求。

④三折肱:

古有三折肱而为良医的说法。

诗中意思指黄几复善治国。

 

8.本诗颔联被称为“奇语”,请从它使用的艺术手法中选择一种简要赏析。

(5分)

                                                                          

                                             

9.诗歌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题1分,错一空扣1分。

共6分。

(1)曾子曰:

“                  ,                。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论语·泰伯》)

(2)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沧海月明珠有泪,                。

               ,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

  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

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把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被托可可夫斯基喊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大家都猜测:

那名可怜的正在生病的工人,一定是被可恶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遗弃了或者处决了。

然而,不幸的事仍不断发生。

还有一次,卡尔把木材抬上火车的时候,不小心滑了下来,木材从车厢里滚落,砸到了一名沙皇士兵。

托可可夫斯基顿时火了,他拿起了皮鞭,使劲地抽打着卡尔,还随手拿了一根木棒,朝卡尔的腿上砸去。

卡尔能清楚地听到骨头碎裂的声音。

随后,几名工友把受伤昏迷的卡尔抬回了小木屋。

没有医生,又加上天气恶劣,卡尔的腿恢复得很慢,三个月后才能下地走路。

他每走一步,都会对托可可夫斯基的仇恨加深一分。

战争即将结束的消息不知从哪里传来了。

大家都在心底高兴着,希望早点结束这样的日子。

托可可夫斯基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对大家的态度也开始收敛起来。

但是,大家对他的仇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一天早上,卡尔被一阵哭声惊醒,那是从托可可夫斯基暖和的小屋传来的。

卡尔赶忙跑过去,只见满头是血的托可可夫斯基躺在床上,看样子是受了很重的伤。

托可可夫斯基努力睁开眼,看见卡尔后,从枕头底下摸出了一个日记本放到卡尔的手上,对卡尔说,你会懂得的。

卡尔接过日记本,托可可夫斯基便闭上了眼睛。

卡尔迅速把日记本放进了衣服里,闻声而来的工友也走进了木屋。

托可可夫斯基的妻子哭诉:

凌晨,托可可夫斯基出门小便。

天快亮的时候,她发现丈夫还没有回来,于是马上去找,结果刚出门,就看见了躺在门口的血迹斑斑的丈夫。

她知道,丈夫是因为仇恨被人打伤的,凶手一定是这一千多名工人中的某一个。

卡尔和工友们埋葬了托可可夫斯基,小心地翻开日记本,卡尔的心一阵阵刺痛。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那名生病的伐木工人一定会死了,因为是托可可夫斯基知道他患了肺炎后,让装运木材的火车把他送到了城里医治。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卡尔的性命一定没了。

因为托可可夫斯基在那一刻,看见了好几名子弹已经推上枪膛准备枪杀卡尔的士兵。

  如果不是托可可夫斯基,这一千多名伐木工人的性命一定没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冬宫在几天前就下了命令要处决他们。

  如果托可可夫斯基不死,这里就不会混乱,工人们也就没有办法趁乱逃走。

  除了卡尔,没有人知道托可可夫斯基是自杀的。

卡尔把战争结束的消息告诉了大家,工人们一阵沸腾,欢呼雀跃,瞬间便冲破了伐木场看守士兵的警戒,跑进了丛林深处。

  卡尔并没有跑,而是走进了托可可夫斯基的小屋。

他知道,从他得到日记本的那一刻起,他就应该为这对可怜的母子承担起责任。

  后来,陆陆续续地又回来了几十个工人,卡尔把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给他们传阅。

他们都选择了留下,在林场新建了许多小屋,建筑小屋所用的木材,都是托可可夫斯基提前囤积的。

这一切,似乎都在托可可夫斯基的预料之中。

  冬天的西伯利亚,仍有一个温暖的小村落,村子的名字叫做托可可夫斯基村。

村民们是那些伐木工人的后代,村子中还有一本族谱——那是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

日记本的扉页,是卡尔临终前一年写的一句话:

只要有爱,再冷的地方,也会有温暖的时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叙述了西伯利亚林场的监工托可可夫斯基为了挽救一千多名工人的生命,不怕别人误解,不惜牺牲生命的传奇故事,讴歌了可可夫斯基人性的光辉。

B.主人公托可可夫斯基在得知战争结束后,害怕不明真相的工人报复自己,所以对待工人们的态度也有所收敛。

C.卡尔开始对托可可夫斯基充满仇恨,当了解真相后,不但留下来照顾其遗孀和孩子,而且找回逃走的工人,建立以“托可可夫斯基”为名的村庄来纪念他。

D.本文语言妙趣横生,情节跌宕,前半部分写托可可夫斯基虐待工人遭仇恨,后半部分用日记本揭开真相,构思巧妙,欲扬先抑。

E.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它告诉我们:

爱是人世间温暖的源泉,她能够抵御所有的寒冷与伤害。

 

(2)小说中托可可夫斯基的日记本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托可可夫斯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设计了托可可夫斯基自杀的情节,对这一情节有人赞同,也有人不赞同,你有什么看法呢?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中国首善陈光标

陈光标,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10年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

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

《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以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百富榜第406位。

陈光标算得上是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算不上是中国最有钱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生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一封信中发出倡议:

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更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一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

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

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

”陈光标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

我认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

用陈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形成做点事情。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更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

《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才能为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光标作为南京首富,被媒体誉为“中国首善”,五年累计捐款额多达9亿元。

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B.陈光标被人们关注始于汶川地震,地震发生后两小时,他调集救灾队,救回131个生命,并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

为此,有人称赞他,“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

 C.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引发不同反响。

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多数学者认为,他的行为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D.陈光标的善举,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将行善当作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E.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亟需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才能为财富的暴增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2)陈光标说:

“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

”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理念的内涵。

(6分)

(3)陈光标高调捐款,他这样做的理由有哪些?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6分)

(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公款吃喝不浪费的。

那餐桌上饭菜堆得小山似的,一饭千金,大都是公款买单,每年由此造成的资金、资源浪费难以计数。

B.早在抗战初期,征精卫就与日寇眉来眼去,暗中勾结,派私人代表高宗武等去上海与日军秘密谈判,达成一系列投降协议。

C.近期,A股市场震荡强烈,其动力来源于中石油、有色板块等大型国企。

其中中石石油的走势始终对大盘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再次显示了中石油在指数控制上翻云覆雨的作用。

D.李娜继2011年在巴黎夺得第一个大满贯女单冠军后,又于2012年一炮打响,在美国超五联赛上折桂,结束了14个月的冠军荒。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何打造阳光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成为昆明实施桥头堡战略和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关键。

B.伟大的企业不仅在技术上一马当先,而且为礼会指示未来的方向。

我们的父辈,就是为人们提供机遇、为社会带来改变的愿望,开始创业之旅的。

C.馒头制怍过程必须用到的小苏打或纯碱,其成分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配制而成的。

一个馒头的含钠量相当于1克的盐,所以一日三餐吃馒头的素食主义者也会得高血压。

D.组织工作干部应提高清正廉洁意识和免疫力,经常净化“生活圈”,择善而交,不以私情废公事,不以关系牺牲党性。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闻是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

          ,          。

          ,          。

          ,          ,使受众乐于接受,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①通过受众所关注的事实的传播,表达思想观点

②两者既有明显的区别,又在很大程度上交叉

③新闻和宣传的结合必须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

④以达到吸引受众和争取受众的目的

⑤新闻和宣传都是信息的传递

⑥宣传者运用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阐述一定的观点和主张

A.②①④⑤⑥③   B.⑥④⑤②③①   C.⑥①③②⑤④  D.⑤③②①④⑥

16.下面是一位大学毕业生请人介绍她到某公司任职书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更改,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5分)

我是一名年已弱冠的女大学生。

即使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也没有浇熄我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我不只是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而是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注重团队合作,有较强创新精神。

该公司如能招聘到我,势必大喜过望。

希望您能为我的谋职尽一份绵薄之力,本人将不胜感激。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

③将          改为          ;④将          改为          ;

⑤将          改为          ;

17.依照下面的示例,从“春”之外的季节中自选两个季节,另写两句有关“雨”的话。

要求:

修辞、句式与例句相同。

(6分)

例句:

春雨是温柔的,只见它在枝头、叶面轻盈跳动。

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

六、写作(6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