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508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文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docx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时限:

从上古到清末(或“五四”运动前);

研究对象:

此一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文学思潮等。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不均衡性差异性包括时代的差异、地域的差异、文体的差异等多个方面。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分期:

古代文学:

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

鸦片战争至“五四”为近代文学

现代文学:

“五四”运动-解放当代文学:

解放后-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大的时期:

上古:

包括先秦、秦汉作品主要有《诗经》、《楚辞》、诸子散文,以及《史记》、汉赋、汉乐府等

中古:

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至两宋,诗、词、散文

近古:

从元、明、清至近代表现:

一方面是作者的队伍继续扩大,另一方面是作者的队伍发生了分化。

市民文学、通俗文学逐渐成为主流,明显的标志是戏曲的成熟与大量言情小说的出现。

恋乡情怀的作品如:

《诗经·小雅·采薇》,李白的《静夜思》

爱国情怀的作品如:

屈原的作品,蔡琰(文姬)的《悲愤诗》,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正气歌》。

抒发亲情的作品,如《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潘岳的《悼亡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抒发友情的作品,如向秀的《思旧赋》,杜甫的《梦李白》

追求人生理想的的作品,如屈原《离骚》,司马迁《报任安书》,岳飞《满江红》。

《诗经》子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史记》鲁迅: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先秦文学:

从上古到秦统一中国以前这一阶段的文学,称为先秦文学。

先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几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发展概况:

1、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神话传说时代到诗歌时代再到散文时代(文体样式);从民间群体创作到文人个体创作(创作主体);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学((表现形式);

2、文学性日益增强(形象性、情感性、美感作用、语言的生动性);

3、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两个方面;4、文史哲不分;5、诗乐舞结合。

先秦时期的文化

1、原始巫文化—原始社会的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2、尊天命、崇鬼神—商代的宗教文化保持了巫文化成分,具有粗犷、狰狞,怪、力、乱、神的文化审美特征;

3、礼乐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以“敬天、保民、明德”为指导思想,取代了巫术宗教文化,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社会。

4、“士”文化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丰富的文化内涵。

先秦文学的分段

(一)神话传说时代:

原始社会时期这一阶段的文学是民间的口头创作,即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

1、神话时代:

三皇五氏时期三皇:

天皇 地皇 人皇

五氏:

有巢氏(建造原始的房屋)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本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2、传说时代:

五帝时期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二)半信史(事实成分渐渐增多)

1、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东周的春秋前期诗歌时代

夏朝:

尊命文学王位世袭制小康社会

商朝:

尊神文学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殷商文诰

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2、西周到春秋:

诗歌(《诗经》)、散文(《尚书》)分封制、嫡长制、井田制、礼乐制

(三)信史时代:

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散文时代)

土地私有 权力下移 文化思想变化巨大原因:

尊天事鬼

→重视人事、“士”阶层迅速发展

叙事散文:

《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诸子散文:

《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诗歌:

楚辞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1、内容比过去的丰富复杂很多(民本思想、统治者的残暴);2、文体多样化(论辩体、楚辞体、赋体)

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日益成熟;4、语言生动形象,文风铺张扬厉。

最早的文学类型:

原始歌谣 神话

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原始诗歌是什么?

原始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特征、原始诗歌的特点(名词解释:

原始歌谣)

1、内容上:

上古歌谣在内容上的特点是以劳动为主题,带有原始的宗教意识。

(1)以劳动为主题,对劳动生活进行描绘和歌颂,带有明显功利性,如《弹歌》人类渔猎生活的反映,是人们对生产工具——弓箭的由衷赞美。

(2)表现原始人类幻想指挥自然服从自己愿望,带有一定程度的原始宗教意识。

2、艺术上:

诗、歌、舞三位一体,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表现的是古人狩猎活动结束后喜悦心情,同时,又是对中国古代原始文学艺术非常形象的描述,

第一,最初的文学艺术是劳动生活的再现,即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第二,文学艺术只能在集体劳动中产生,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非某个人的独立创作,即原始诗歌的集体性;

第三,上古诗歌不仅伴有音乐,而且配有舞蹈,即诗、乐、舞同时产生、存在,三者不可缺少-----综合性。

第四,现代的文学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那时则不然,如鲁迅先生所说: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

神话和传说的概念,两者的异同;

1、神话:

收录于《山海经》(保存最多)、《天问》、《墨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

广义:

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狭义:

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和夸张手法,采取不自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方式,来反映人民战胜自然的愿望,歌颂了古代人民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1)神话是对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艺术反映(反映对象);

(2)神话反映客观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的方式是想象和幻想(反映方式);

(3)神话是一种不自觉的原始创作(创作本质)。

2、传说:

是以一定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的口头故事,带有史实的影子,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性质,例如关于黄帝、炎帝、尧、舜、禹的故事。

3、异同: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从产生的年代看,神话较早,传说稍晚。

(2)从内容和形式看,神话荒诞怪异,有浓厚的幻想虚构色彩;传说是关于人类过去的回忆,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传奇性,它以自觉地展开想象来浮现史实。

(3)在塑造形象时,神话以神为对象,将万物人格化、神灵化;而传说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摒弃神话中的“不合理”的内容,以现实社会中实有的人物为主角,更接近于早期人类的真实生活。

但是,神话和传说常常融为一体,所以一般把传说也归入神话,或者将两者并称为神话传说。

神话内容分类,中国古代著名神话举例评析;

(一)探索自然界奥秘

1、天地的形成:

《盘古开天辟地》2、万物的产生:

《三五帝纪·五运历年纪》

3、人类是如何产生的:

《女娲造人》4、日月星辰为什么向西运行而水却向东流?

《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反映人与自然界的斗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1)美学价值:

悲剧美

(2)夸张手法的运用气吞山河

a、充分表现了与日逐走的劳苦以及挥汗如雨的体力消耗;

b、用吞河饮渭的神奇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敢于与日逐走的巨人形象

《鲧禹治水》

(1)为人民而牺牲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

(2)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精卫填海》浓重的悲剧色彩,体现出一种精神:

个体生命的结束并不是斗争的结束

(三)反映社会生活,如战争《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1.记载零星,并多有异说2、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多是人的变形,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

3、带有神话色彩的英雄传说,4、同农业生产相关的神话比较突出。

5、中国神话充满了悲剧色彩。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的异同;

1、中国神话中的人物多是人的变形,不食人间烟火,完美无缺,神多具有超凡脱俗的品格,神性多于人性。

希腊神话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与人同形同性,妍媸具现,充满爱恨情仇

2、古希腊神话中神是人形的,神的事迹弥漫着浓郁的人类生活气息,有人的感情欲望--恋爱、嫉妒、饮酒、争斗等。

乱伦现象十分严重,几乎每一个重要的神都有一部离奇曲折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要内容就是神的婚姻、恋爱、争斗等等。

中国神话的神灵则很少有古希腊神话中神那样的七情六欲,也少有古希腊神那样道德上的放纵

神话的本质特征:

1、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2、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3、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的悲剧意识;

神话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1、因为中国民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很早便以农耕为业,生活艰苦,所以重实际而黜玄想,不能把往古的传说集合起来熔铸成鸿文巨制。

2、是孔子出世,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实用的教训,上古荒唐神怪的传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绝口不提,因此后来神话在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不但未曾光大,反而又有散亡。

3、神鬼不分4、神话本身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诗经名称演变: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四书五经”)。

《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内容:

1、反剥削反压迫的诗歌2、反映战争徭役的诗歌3、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的诗歌4、劳动生产的诗歌

5、揭露统治阶级丑恶、残暴的诗歌6、讽喻诗和感伤诗7、周族史诗8、贵族的庙堂乐章及其他

分类: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雅,正也,即标准音,指朝廷正乐。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创作时期大致是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从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前后大约500年间。

《诗经》产生的地域是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南扩展到了江汉流域。

编集:

搜集:

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周王朝的乐师乐工

应用: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流传

(一)学诗诗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

1、用于社交2、引诗3、其他

(二)传诗1、三家诗、四家诗

艺术成就

一、 开启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比、兴

朱熹: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叙述白描法,直言其事,直抒其情。

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地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它多表现在一首诗的总体方面,对生活的反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静女》、《褰裳》、《将仲子》、《溱洧》

比——比喻象征法,比喻和比拟,用与之相类的事物打比方,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它们都增强了事物的可感性、形象性,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深化了诗的主题。

《卫风·硕人》

兴——发端联想法,托物起兴,也就是徣其它的事物起个头做个引子,常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

《周南·桃夭》《周南·关雎》

(1)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具体来说,起兴在前,引动人们对事物的联想,起到比喻作用,而比意寄在起兴之中),

(2)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

1、意境美。

秋水芦花,白露为霜,景极清;求之不得,望而弗及,情极凄。

情景交融,意韵悠长。

2、朦胧美。

景,凄迷;情,怅惘。

抒情主人公与其所求之“伊人”均迷离不清,连主题也是朦胧的。

3、音调美。

迭词,对偶,押韵构成音调美。

(3)起协调韵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

三、《诗经》的章句形式

(一)复沓的歌唱形式《王风·采葛》《周南·芣苡》

复沓又叫复叠或重章叠句,即各章的词句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

复叠章法原是民歌在集体劳动中彼此唱和,便于记忆和传习而自然形成的。

它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二)四言为主的句式

《诗经》的语言韵律

用词方面:

《诗经》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加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准确生动,丰富多彩。

1、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也极丰富、生动、准确。

2、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词语,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乐美。

3、有很多词汇,如“瞻望”、“伫立”、“翱翔”等,至今还为人们习用。

用韵方面:

偶句韵、首句入韵的偶句韵、句句有韵。

《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一、开辟了以诗歌抒情和写实的创作道路

二、确定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诗经》在体裁、表现手法、语言运用方面的影响

1、体裁方面

2、《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纯熟的创作技巧,被后代诗人大量借鉴。

3、《诗经》灵活多样的诗歌形式和生动丰富的语言也对后代各体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4、流行歌曲的“诗经”化

国风

一、反映剥削压迫诗篇《豳风·七月》描写奴隶终年劳动的情形《魏风·硕鼠》表现奴隶们的觉醒

《桧风·隰有苌楚》反映悲观厌世的心态

二、战争徭役诗《豳风·东山》

1、反映征战与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痛苦,其中描写妇女对役夫、征人怀恋之情(思妇之怨),真切动人,如《王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平平淡淡的真实,描写黄昏思念亲人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环境)等。

2、叙写人民对正义战争的支持,表现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思,如《秦风·无衣》

三、爱情婚姻诗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

《周南·关雎》窈窕:

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1、大胆直率地表现了男子的相思和追求;2、表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对性的自然追求、对情的伦理追求(关雎;窈窕;淑女等);4、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和谐美。

5、门当户对的爱情

《邶风·静女》写情人的约会,用赋的笔法直接了当地写出了青年男女约会的情形。

《郑风·将仲子》反映爱情生活中的苦恼和忧愁

《卫风·氓》夫弃之怨的悲剧模式,反映婚姻和家庭的不幸。

三个部分代表怨弃模式的三个基本项:

(1)女主人公真心去爱,并竭尽全力帮助男方,使家庭渐渐富裕起来;

(2)男人自私自利,无情无义地抛弃妻子;

(3)受遗弃命运的女子有着很深的怨弃之情,但无过激的报复行为。

中国文化理想是“和合”,君臣之合、父子之合、夫妇之合。

两个互相矛盾的准则:

前者对后者的绝对权威和主导地位、后者对前者的绝对忠诚。

表现对爱情的坚贞,对家长的反抗。

如《鄘风·柏舟》

表现情礼冲突《白蛇传》:

白娘子许仙舍爱求礼《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焦仲卿舍爱求孝

困境是悲剧性的:

陆游:

舍爱求孝《琵琶记》:

蔡伯喈舍孝求忠

四、反映生产劳动的诗篇,描写欢快轻松的劳动场面

如《周南•芣苡》它是妇女集体劳动生活的赞歌。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田家妇女兴高采烈采集车前子的劳动画卷,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意境清新,节奏明快,真实再现了她们劳作时那种愉快的心情。

五、揭露和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大胆揭露了统治者的可耻行径,无情地鞭挞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如《鄘风·相鼠》

六、讽谕诗和感伤诗

雅颂

一、史诗性作品二、讽喻诗三、农事诗四、燕飨诗

历史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一、散文的萌芽——甲骨文和金文

(一)散文定义(补充):

关于传统散文的概念,近代以来尚无公认的定论,有代表性的四种看法:

1、除韵文以外的文体只适合秦汉以前;

2、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所有文章,不仅包括辞赋、骈文,还包括所有的应用性的文章。

这种观点显然忽视了散文的审美特征,把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和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完全混同起来,缺乏现代意识

3、以现代的散文概念(通常所说的“形散神不散”)为依据,以纯文学意义上的形象性、抒情性为标准来界定中国传统散文的范畴。

4、以中国散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上述第二、第三种概念的长处,即既以审美特征为散文的基本要素,又不排除那些具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文,这样就真正坚持了宽严适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散文标准。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

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大多是殷人占卜的记录,又称甲骨卜辞(名词解释)。

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殷后至殷亡时的遗物,距今已三千多年。

大多是一些简短的语句,包含一些记叙散文的要素,是书面文学出现的标志,也是记叙散文的萌芽状态。

甲骨卜辞:

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其内容相当丰富,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许多方面,真实朴素地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状况。

文句虽然简短,却已形成了初步的语言规律,可看出书面文学的初期形态,是记事散文的雏形。

2、金文:

又称铜器铭文,也称钟鼎文。

它比甲骨文稍晚,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古代称铜为金,所以又称金文。

青铜器分礼器和乐器两大类,乐器以钟为多,礼器以鼎为多,以致钟鼎又成了青铜器的代称,所以青铜器上的铭文,又被称为钟鼎文。

二、《周易》:

又称《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占卜的书。

它通过八种符号的不同排列组合,形成六十四与甲骨卜辞相比,叙述更趋完整细密,描写较生动,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简洁洗练,颇具文学色彩。

卦,通过卦爻辞(见后)解释阴阳变化,判断吉凶祸福。

卦爻辞传说为周文王被商纣王软禁的日子里所作。

卦辞:

说明每一卦的意义。

爻辞:

说明每一爻主要意义。

“爻位”表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睽》上九: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脱之弧;非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这则寓言写公羊触到篱笆上,进退不得的窘态。

告诫人们凡事不能倚仗匹夫之勇,不可凭借一时冲动,否则将自陷窘境,难以脱身。

将训诫的意义巧妙地寄寓在拟人化的描写之中,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乾》初爻:

“潜龙,勿用。

”象征事物开始发端,人应该养精蓄锐,不要轻举妄动(处世的哲学)。

《易经》的价值:

A、哲学价值:

a.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源于它的阴阳之说。

b.事物的变化、相互联系的观念。

c.“物极必反”和“好坏相互转化”的观念来源于《周易》中的“否极泰来”。

d.阴阳相互依赖的观念(阴阳互根)

e.中庸之道,来源于《周易》“中”的概念。

“中”就是“度”的问题,什么事情都要讲究适中、适度。

B、科技方面的价值:

a.与传统的中医学的联系中医讲调理“阴阳调和”。

b.与养生联系气功、八卦掌、太极拳(刚柔相济)。

c.跟数学的关系二进制d.跟生物的关系64个遗传密码。

C、占卜

三、《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2、《尚书》主要思想:

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3.《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并采用了某些文学手段(比喻)《尚书》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四、《春秋》

1. 简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候国历史的通称,后来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世,相传经过孔子整理、修订,赋予特殊的意义,因而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

简要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间(前722年-前481年)所发生的历史大事,它以鲁为本位,记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灾异一百二十三,大小战争二百一十三,全书只一万六千余字。

2.《春秋》的艺术特色

(1)记事非常简约严谨:

它记事的结构一般是以何年、何月、何日、何地、何人、发生何事,结果如何为先后次序,有条不紊。

首创编年体。

(2)语言含蓄凝练:

《尚书》不是一部有完整体系的著作,而《春秋》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

它所用的是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修辞技巧上,表现出很深的功夫,这种鲜明的倾向性和笔法对后代文学家、历史家有极大影响。

《左传》

(一)《左传》常识

1书名: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

汉哀帝时,刘歆为《左传》立学官,认为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一样,都是解释《春秋》的作品(名词解释:

春秋三传),因而称之为《春秋左氏传》。

2.作者:

儒家一派学者杂采各国史料及传闻编纂而成,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3.记事: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篇幅为《春秋》的十倍,18万多字。

(二)《左传》的思想

1、反映了春秋时期日益发展的民本思想

(1)在天、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对天道、鬼神之事的怀疑,强调民的作用。

(2)在君民关系上常常通过一些历史事件,像《曹刿论战》等说明在政权得失和战争胜败上民的重要作用,具体证明“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这一道理,体现出作者比较重视民的作用,即民本思想。

(3)对民意的尊重和对舆论的重视。

2、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勾心斗角及其残暴荒淫的本性(《郑伯克段于鄢》)

3、表彰了一些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物

如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君主;如齐管仲、晏婴,晋赵盾、叔向,郑子产等人是有名的政治家。

和《国语》相比,《左传》更突出地揭示了当代政治理论家的实际的业绩,

(三)《左传》的艺术成就

1、长于叙事:

通过文学性剪裁,把历史事件情节化、故事化。

(1)《左传》记事,善于对事件的曲折过程加以描述,展示其开端、发展和结局。

(2)《左传》除了描写事件的全过程之外,还爱写一些偶然性的小故事以揭示事态发展的必然性。

2、注意在叙事中写人,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1)《左传》中的人物描写尽管是片断的,但也写得生动形象,不乏鲜明的性格特征。

(2)《左传》有的地方还展示了人物成长过程

3、善于描写战争

(1)《左传》写战争,一般着眼于战争的背景介绍和成败的分析。

诸如民心向背、实力对比、外交活动、战术运用以及战争的后果等,都不惜笔墨。

至于战斗场面的描写一般着墨不多。

(2)《左传》除着眼于战争过程的宏观叙述之外,个别战役也有细致具体的场面描绘。

4、工于外交辞令

《左传》中的外交辞令简洁精练,委婉巧妙,典雅从容,栩栩如生。

5、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

《左传》的叙事特征:

(一)《左传》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也运用了运用倒叙和预叙的手法。

《左传》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二)《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经常带有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三)《左传》叙事详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

(四)《左传》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和一些细节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