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6245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docx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主要内容:

●§2.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2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2.3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2.4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学习目标: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

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概念。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

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

差异,智商的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

教育含义。

 

§2.1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

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

这一时期是指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

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

时期。

特点: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

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二)青年期:

●这是指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特点:

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

●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学习准备

1.定义:

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

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

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纵向和横向

两个维度

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

学习的效率。

学习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

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二)关键期

1.提出者:

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

2.定义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

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此影响

很小或没有影响。

2岁: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岁:

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

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3.教育意义

抓住关键时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二)内容

1.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

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

2.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3.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

感知运动阶段、前

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感觉和运动的分化

(2)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各种感知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2.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3.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

4.思维特征:

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

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

维不具有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思维可以逆转,能进行逻辑推理;

2.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

恒;

3.思维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特点:

1.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的;

2.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

题;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

5.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三)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提出者:

维果茨基(前苏联)

2.定义:

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

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3.意义: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育应适应最

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

展水平。

 

§2.3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

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

综合心理特征。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一)人格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一方面

由于自我成长的需要,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令一方面又

不得不受社会要求的限制,使他们在社会适应上产生一种困

难,他将这种困难成为发展危机。

发展危机在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各不相同,每一阶

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

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解决每个阶段

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

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

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0~1.5岁的婴儿所遇到的发展危机是信任

对不信任。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

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信任对不信任的危机会影响到婴儿及其以

后的人格发展,因为婴儿对父母信任或不信任

的态度,会迁移到其他人。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

 

2~3岁的儿童遇到的危机主要是自主性对羞耻与

怀疑。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该阶段的儿童具有了一些基本的独立能力,如果

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

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

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

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会自我和环境的控制

能力,使之产生一种羞耻感。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5岁的幼儿遇到的危机主要是主动性对退缩内疚。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

范围扩大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并学习掌

握新的任务。

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耐心听取

,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

儿童不仅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反之,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

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有时,当儿童的主动性与别人的

主动性相冲突时,也有可能引发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

 

6~11岁相当于我国小学阶段,主要危机是勤奋对自卑。

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

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

他们追求学业完成时多获得的成

就感及由其成就所带来的师长的认可与赞许。

如果儿童在学习

游戏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奖励,儿童将以成功

嘉奖为荣,培养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

学不当,或努力不够而多次遭受挫折,或其成就受到漠视,儿

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在小学阶段形成的自卑性格会对其以后人

格的顺利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幻灯片22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2~18岁的主要危机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中最关键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

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地选择和决策,尤其

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

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

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2.学校教育

3.同辈群体

 

家庭教养模式

人格特点

专制型

不太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

放纵型

不成熟,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

民主型

成熟,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1.定义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

关系的意识。

2.组成

自我认识: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

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

自我监控:

个体对自己的意志控制。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儿童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把自己和自己

的动作区分开来,并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

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

价的独立性、原则性、批判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

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

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

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并具

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

追求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

 

§2.4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作出计

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一)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定义

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

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显示

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

 

(1)场独立与场依存

提出者:

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

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

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的人较多地依

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

的影响和干扰。

 

2.认知差异表现

 

(2)沉思型与冲动型

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

智力是指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主要包括注

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五个

成分。

2.智力量表

(1)斯坦福—比纳量表

(2)韦克斯勒量表

 

(二)智力差异

3.智商

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

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

商IQ)来衡量。

智商呈正态分布,即:

全人口中,智力超

常和智力低下者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

等水平。

幻灯片33

 

 

(二)智力差异

 

4.差异表现

(1)智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间和个体内

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常模比较表

现出来的差异;个体内差异则指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

成分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

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等。

目前的研究结论:

男女水平基本相等;男性分布

更离散;结构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幻灯片35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方式差异的教学方式,努

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

的稳固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

式。

(二)性格的差异表现

1.性格的特征差异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包括对社会、集体、他

人的态度;对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自己的态

度。

性格的理智特征:

指人在感知、记忆、思维、想

象等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个体在情绪活动时的强度、

稳定性、持续性以及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性格的意志特征:

主要表现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

控制和调节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

特征的独特结合。

(1)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外倾

型与内倾型。

(2)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

立型与顺从型。

幻灯片39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作为

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性格的个别

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

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

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