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850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重庆市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秘密★启用前

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卷

历史试题共6页。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48分。

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子兵法》强调,对于战争“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又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据此可知

A.先秦兵家反对不义战争B.先秦军事理论趋于成熟

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频繁D.先秦兵家具有慎战思想

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人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B.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C.注重个人道德修养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3.自汉武帝尊崇儒术,著名儒者世以传经为业,以提高家族威望。

如弘农大族杨宝,传授《尚书》,四世均以传“家学”为三公官。

这说明

A.西汉的中央集权受到挑战B.儒学深刻影响汉代政治走向

C.汉代以儒学作为选官标准D.察举制导致了累世公卿现象

4.学者朱绍侯指出:

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这说明东汉的庄园经济

A.呈现出了自给自足的特点B.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C.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D.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5.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的忠孝思想发生了变化,从忠孝并重发展到孝先于忠。

这主要是因为

A.士族门阀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B.孝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主流思想

6.北朝碑刻风气始于北魏孝文帝。

魏碑书体,承汉碑法度、隶书遗意,多用方笔,笔画沉毅雄拔,其流风所及,直导隋唐。

如右图的《司马悦墓志(局部)》,这说明魏碑体

A.体现民族融合的时代风貌B.开启了刻石纪功的传统

C.承隶启楷,书体别具一格D.创立了楷书的书体形式

7.司马光曰:

“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

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

宋代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8.

It钆手寺/榷參姑$,

和舞諸ilff賊si^if、:

斜yi^./tsll4政?

則中#>

■^tiffll?

象rit扎^^多崖;v

ri是

^•f!

/viI#1欠牵春觀

\欠*5$.).申莩牵%豸#p

而之4軋S軋较f$符蜆軚'?

^i--

iAllp讀—II

143打展礼\£他卿砰私?

;$5^^*1

b大Brt.w.d咴;=0%.«4抵卉而ti-v

而祭乏老是戈^—瓦毳fe--p祐f.l*'

右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由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造纸术已推广到了西北边疆地区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9.宋代苏颂受皇命研制新浑天仪,召集天文院、太史局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并调用在政府任职的数学、机械等方面人才,组建浑天仪象所,历时三年研制成功。

这反映了宋朝

A.国家力量推动科研项目实施B.科研机构设置日渐完备

B.发展科技服务于农业的生产D.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10.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

11.16世纪末,汤显祖为宜黄腔创作的传奇《牡丹亭》,在它的故乡江西,几乎没有太大反响,而在吴门(苏州)剧坛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这主要是因为

A.地域文化审美趋向的差异性B.地方执政者的政策不同

C.地域经济发展及阶层的差异D.昆曲在地域影响力不同

12.清朝康熙皇帝曾用西方进献的地图与俄国谈判领土问题,用西方几何学的知识画立体河图治水。

这说明康熙皇帝

A.引进西方科技治理国家B.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

C.实现了古代科技的转型D.抛弃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13.“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以下对王阳明“良知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A.否定了传统伦理观念B.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C.继承了格物致知思想D.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14•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

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

这一做法旨在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

C.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D.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

15•在19世纪之前的两千多年里,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主流是朝着分离的方向发展。

虽16世纪中西方文化已开始汇合,但西方的影响直到19世纪才得以加强。

其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缺乏

A.文明交流的技术条件B.文明扩张的经济动力

C.文明交流的历史基础D.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16.魏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

对魏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实现了从“师技”到“师道”的转变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

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A.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B.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C.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D.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18.下表1894年中国新式企业资本构成表(单位:

万元),表中数据反映出当时

类别

国家资本

外债资本

买办、官僚

一般商人

官办军用工业

931

140

官督商办民用工业

1088

587

536

526

商办工业

280

560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B.西方列强加剧对华资本输出

C.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D.政府在工业化中的主导地位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说明

A.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B.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C.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词构成的D.外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20.民国初年,北京政府颁布《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

这表明北京政府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21.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

这一做法旨在

A.改组中国国民党B.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壮大中国共产党D.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22.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

结成佳偶。

随后汉口、北平等地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23.“要在广泛的民主基础之上,召开国民代表大会,成立包括更广大范围的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代表人物在内的同样是联合性质的民主的正式的政府。

”毛泽东提出这一政治设想的历史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抗日战争胜利在即

C.国民党统治被推翻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4.1958年,国家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不久,禁止从农村招工的政策又突然发生变化,国家决定放宽对招收新工人的审批权,大批农村人口得以迁入城市。

这一变化

A.导致城乡差别的缩小B.导致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受阻

C.适应“大跃进”需要D.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推行

25.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就很容易卖出去。

在政策鼓励下,

国内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个经济神话。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B.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

26.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开发浦东新区。

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

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

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投资领域的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27•史载,在1710年至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东方的出口,计有金银26,833,614镑,货物仅9,248,306镑;美国的对华贸易也以白银为支付手段。

这表明A.英美在对华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B.殖民掠夺成为英美发展的主要原因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D.英美大量输出白银以平衡贸易收支

28.19世纪中后期,人们主要从石油中提炼煤油作照明之用;到20世纪初期,汽油的销售量超过煤油,逐渐成为石油工业的主导产品。

导致变化的关键因素是A.石油化工技术进步B.能消费结构变化

C.交通运输工具革新D.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9•在欧洲,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阶层进入现代社会。

这种变化A.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B.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D.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30.以下是《1923年和1929年苏联财政委员会人员构成比例表》,此表反映出该时期苏联

年份

人员构成比例

联共(布)党员

高学历者

文盲、半文盲

其它

1923年

30.8%

60.3%

0.1%

8.8%

1929年

56%

31.4%

7.2%

5.4%

A.干部的政治成分逐渐多元化B.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经济安全

C.高等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D.提高专业管理水平保障工业化

 

31.1969年尼克松在全国电视讲话中提出:

“在权力从人民和各州流向华盛顿达三分之一世纪之后,让权力、资金、责任从华盛顿流向了各州和人民,实行新联邦主义的时候到了。

新联邦主义旨在

A.实现地方自治,维护民主B.树立政府威信,加强中央集权

C.减少政府干预,扭转困境D.缓解社会危机,建设福利国家

32.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部分学者在讨论发展贫困人民的事业时经常使用“新殖民主义”、“核心与外围”、“两极分化”、“屈从的发展”等术语。

这反映出

A.冷战格局下国际形势紧张B.西方国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C.布雷顿森林体系矛盾重重D.全球化进程中南北矛盾凸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3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宋思想家叶适剖析理学的思想,揭示其“中国之学”和“夷狄之学”相混杂的内在本质。

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标上并不是于尧、舜、孔子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

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

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一一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材料二孙中山以革命家的立场看待儒家传统文化,把矛头主要指向封建专制主义。

孙中山多次引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认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主张“唤起民众”,实行“平民革命”。

儒家把大同之世放在人类历史的以往,而孙中山将其置于未,使之成为鼓舞人们进行改革与革命的旗帜。

顾炎武把儒家爱国主义思想凝炼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易经革卦》录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孙中山认为,中国唯有继续发扬革故鼎新的精神才能走出困境。

——摘编自宋志明《孙中山与现代新儒家思潮》材料三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出现的现代新儒学,对于近代以儒学的衰落,有着深刻的危机感,新儒学代表牟宗三提出了“原儒-宋明理学-新儒学”的儒学发展三期论。

在新儒家看,中国文化是优越的。

梁漱溟通过中国、印度、西方三种文化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化成就了人类的伦理完美。

新儒学家所理解的儒学基本精神,即以儒家心性之学为本主流,强调以“内圣”驭“外王”,通过提高道德以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如冯友兰的“新理学”,贺麟的“新心学”。

新儒学家力图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吸收、融合西方文化以应付西方的挑战。

他们所倡导的“返本开新”,就是返归儒学之本,开西方科学、民主之新。

不过,新儒学家认为西方文化正“日趋于自毁”,尤其是道德精神,“步步下降,日趋堕落”。

一一摘编自王继平《论近代中国的文化传统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子时代的儒学相比宋代理学的不同之处。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是如何吸收和借鉴古代儒学。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新儒学的的主要特征,并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

(11分)

(4)

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S=B:

•:

20世纪70年代初,在石油危机重创西方国家经济后,为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75年11月,美、日、英、法、德、意六大工业国成立了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七国集团(G7)正式形成。

1998年俄罗斯加入,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等组成二十国集团(G20);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运作,旨在通过国际对话,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G20在华盛顿召开首次领导人峰会,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综合图文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其它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

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使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开始合理调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共度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一一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合理调整私人资本主义工业的意义。

(7分)

命题人谢宏强审题人:

陈俊辉

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8级高二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2017.6

1.D

2.B

3.B

4.C

5.A

6.C

7.C

8.D

9.A

10.C

11.C

12.B

13.B

14.D

15.B

16.A

17.C

18.D

19.B

20.A

21.B

22.D

23.B

24.C

25.D

26.C

27.D

28.C

29.A

30.B

31.C

32.D

 

33.(25分)

(1)不同:

更多继承了孟子的思想;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等主张;完成了儒学的思辨化。

(8分)

(2)说明:

继承儒家民本思想,将其提升到民权主义的高度。

继承儒家“天下为公”的大

同思想,将其提升到民生主义的高度。

继承儒家的爱国主义传统,将其融入民族主义。

发扬儒家革故鼎新的精神,寻找中国发展的道路。

(6分)

(3)特征:

强烈的使命感与统续意识;坚定的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崇尚宋明理学的价值

取向。

融会中西的文化观。

(6分,任答三点)

背景:

“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新文化运动偏激;传统文化的影响;探索救国之路。

(5分)

34.(12分)

观点: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各国的通力合作;

史实:

1929年经济大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等。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经济联系越越密切,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世界经济健康平稳的发展。

35.(15分)

(1)背景:

建国初,国民经济崩溃,面临恢复经济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

政权;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逐渐形成;在平抑物价时,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的举措过于绝对化,影响了正常经营。

(8分,任答四点)

(2)意义:

(对当时):

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分)有利于巩固政权;(2分)

(对后世)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