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2828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docx

临床医学概论知识点

临床医学概论

注意,知识点没有全部总结,有很多遗漏和不全的地方。

只是给大家参考一下。

第3章体格检查

第1节基本检查法

1.体格检查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传统的检查器具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机体健康状况的一组最基本的检查方法,其目的是收集患者有关健康的正确资料。

2.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五种: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

3.视诊:

是通过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4.触诊:

是应用触觉来判断某一器官特征的一种诊法。

(浅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

深部滑行触诊法)

5.叩诊:

是用手指叩击身体某部表面,使之震动而产生声响,根据震动和音响的特点可判断被检查部位脏器有无异常的一种诊法。

6.叩诊音:

清音、过清音(正常人不会有)、鼓音、浊音、实音。

7.听诊:

是医生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在被检查者体表听取身体各个部位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

8.嗅诊:

是用嗅觉来判断发自患者的异常气味与疾病之间的方法,嗅诊往往能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线索。

第二节一般检查

9.一般检查的内容包括:

性别、年龄、生命征、发育与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与步态。

10.生命征(组成、正常值):

是标志生命力存在与质量的重要征象。

包括:

①体温:

正常值36~37℃;②呼吸:

13~18次/分;③脉搏:

60~100次/分;④血压≤140/90mmHg。

11.体温测量常用方法:

口测法(36.3~37.2℃)、肛测法(36.5~37.7℃)、腋测法(36~37℃)。

12.体型分:

①无力型②正力型③超力型。

13.营养状态分三个等级:

良好、中等、不良。

14.意识障碍程度分为: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谵妄。

15.满月脸:

面如满月,皮肤发红,伴痤疮和胡须生长。

见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

16.蜘蛛痣: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枝性扩张所形成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

第三节头部及颈部检查

17.头颅、眼、耳、鼻、口、颈部。

18.耳是听觉和平衡器官,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19.大小:

正常――新生儿头围34cm,18岁达53cm。

异常――小颅,巨颅(落日现象)。

病变形态:

方颅,尖颅

20.运动:

正常――运动自如。

异常――见于颈椎病、震颤麻痹。

21.眼睑:

①睑内翻,②上眼睑下垂,③眼裂闭合障碍,④眼睑水肿

22.结膜:

充血水肿;颗粒与滤泡;出血点

23.甲状腺:

位于甲状软骨下方两侧,表面光滑,柔软不易触及。

第四节胸部检查

24.心脏检查:

①视诊:

心前区隆起、心尖搏动;②触诊: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③叩诊:

正常心浊音界(锁骨中线距正中线的距离)。

④听诊:

即是用听诊器在心脏各瓣膜区听诊的检查方法。

某些心脏病通过听诊即可诊断。

25.心脏瓣膜听诊区:

心瓣膜活动时产生的声音沿血流方向传导到胸壁上一定部位听诊最清楚即为该瓣膜的听诊区。

听诊区包括二尖瓣听诊区,肺动脉瓣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一听诊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Erb区),三尖瓣听诊区。

26.听诊的顺序:

一般是:

心尖区⇨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Erb区⇨三尖瓣区。

27.听诊内容:

心率,心律,心音,额外心音,心脏杂音以及心包摩擦音。

28.正常呼吸运动:

(1)女性――胸式呼吸为主;

(2)男性、儿童――腹式呼吸为主。

异常呼吸运动:

(1)胸式呼吸↓――常见于肺膜炎,胸壁病变;

(2)腹式呼吸↓――常见于腹部疾病:

腹膜炎、腹水、肝脾高度肿大、腹腔内瘤。

呼吸次数:

<12呼吸过缓;>24呼吸增快

第5节腹部检查

第6节脊柱与四肢检查

第四章医学影像及器械检查

第一节心电图检查

29.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30.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

①P波:

最早出现较小的波,心房除极波;②P-R段:

心房开始复极到心室开始除极;③P-R间期P波与P-R段合计;④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全过程;⑤S-T段:

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条直线,代表心室缓慢复极的过程;⑥T波:

心室快速复极的过程;⑦Q-T间期:

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2节慢性支气管炎

31.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吸烟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

感染是(吸烟后引起的防御力下降后)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表现:

(1)咳嗽、咳痰的特点①反复发作的慢性咳嗽②晨起夜眠时明显③痰液由稀薄变为粘稠一般说明病情加重。

(2)干、湿罗音的易变性。

33.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控制感染;祛痰止咳(祛痰为主);解痉平喘;气雾疗法;中医中药。

34.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以渐进性气促和肺气肿征为主要表现。

治疗:

①治疗原发病;②呼吸肌功能锻炼;③加强支持疗法;④氧疗。

缓慢进行性发展,肺功能进行性减退是致残的因素之一。

35.根据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后,可作出诊断。

第3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6.右心室衰竭临床表现:

①症状:

心慌、气促更明显,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

②体征:

发绀更明显,颈静脉怒张,心脏增大、心率增快,可出现心律失常,剑突下闻及收缩杂音。

肝大且有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

37.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原则。

答:

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心力衰竭;控制心律失常。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38.支气管哮喘:

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粒细胞增、肥大细胞瘤、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呼吸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39.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

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②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④排除可引起喘息或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有以下三项中至少一项:

a.支气管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b.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c.昼夜PEF变异率≧20%。

符合1~4或4、5条的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第5节支气管扩张症

40.支气管扩张症的症状:

慢性咳嗽、大量浓痰,反复咯血,反复肺部感染,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第6节肺炎

41.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感染发病的肺炎。

42.医院获得性肺炎(HAP):

是指患者如远山不存在,也不存在潜伏期,而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等)内发生的肺炎。

43.肺炎的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G),对症及支持疗法,并发症的处理。

第7节肺结核

44.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原则:

是指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第八节肺癌

45.肺癌大多数起源于支气管粘膜上皮,故也称支气管肺癌。

46.原发肿瘤的症状和体征:

咳嗽,咯血,喘鸣,气急,发热,其他。

47.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仍然是肺癌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5年总生存率1-3%,手术后30%-40%,早期50-70%

第八章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心力衰竭

48.心力衰竭亦称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49.※CH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均可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

基本病因:

(1)①心肌病变②心室舒张顺应性减低③负荷过重④高动力循环⑤心室前负荷不足。

(2)诱因:

①感染最多见,特别是肺部感染;②过度劳累;③心律失常:

房颤最多见;④水、电解质紊乱:

妊娠、输液、盐过多过快;⑤环境、气候急剧变化;⑥治疗不当:

洋地黄用量不足;⑦高动力循环:

严重贫血、甲亢;⑧肺栓塞;⑨原有心脏病加重。

50.呼吸困难是左心衰最主要的症状。

51.左心功能不全:

①症状:

肺淤血:

进行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急性肺水肿。

咳嗽、咳痰、咯血。

心输出量↓:

疲劳、乏力、神志异常。

少尿、肾功能损害。

②体征:

原心脏病体征HR↑,奔马律P2↑,两肺底湿啰音(下垂部位)、哮鸣音。

52.右心功能不全:

①症状:

体循环淤血的表现:

纳差、恶心、呕吐、腹胀、上腹胀痛、黄疸、夜尿增多。

②体征:

颈静脉充盈,肝脏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水肿:

下肢、全身、胸水、腹水,紫绀:

周围性。

53.心功能分级:

I:

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无症状,一般体力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III: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无症状,轻微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

IV:

体力活动能力完全丧失。

休息亦有症状,活动时加重。

54.心力衰竭治疗目的:

缓解症状,纠正血流动力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延长寿命,防止心肌损害加重。

55.心力衰竭治疗方法:

①病因治疗:

去除或限制病因,消除诱因。

②一般治疗:

休息、限盐、限水。

③基础治疗:

强心、利尿、扩管。

④治疗进展:

ACEI(ARB)、β-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三腔起搏器、心脏移植。

56.急性心力衰竭:

指急性心脏病变引起的心肌收缩力明显降低,或者心脏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心排血量骤降、体循环或肺循环压力突然增高,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肺淤血的临床综合征。

57.急性心力衰竭病因:

急性心肌坏死和(或)损伤,急性血流动力学障碍,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急性左心室前负荷增加,急性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常见诱因如劳累等。

58.急性心力衰竭治疗:

①一般处理:

体位,吸氧,四肢轮流绑扎,输液量管理。

②药物治疗:

镇静剂,支气管解痉剂,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物,正性肌力药物。

③非药物治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

第二节高血压

59.高血压:

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临床表现的综合症。

高血压分为:

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60.高血压并发症:

①高血压危象;②高血压脑病;③脑血管(最常见死因:

脑出血);④心力衰竭;⑤慢性肾功能衰竭;⑥主动脉夹层瘤。

61.致病有(遗传因素:

40%;环境因素:

60%):

①抽烟、酗酒;②工作压力大;③超重;④少运动;⑤高盐饮食;⑥口服避孕药;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62.高血压治疗:

1.非药物治疗:

合理膳食、减轻体重和运动、减轻心理压力。

63.高血压三高:

①发病率高;②致死率高;③致残率高。

64.原发性高血压是以原因不明的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影响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

65.继发性高血压:

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

主要有:

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主动脉缩窄。

66.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67.高血压的分级:

采用(WHO/ISH,1999年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①理想血压收缩压(mmHg)<120和舒张压(mmHg<80;

②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130和舒张压(mmHg<85;

③正常高值收缩压(mmHg)130~139或85~89;

④1级(轻度)收缩压(mmHg)140~159或舒张压(mmHg)90~99;

⑤2级(中度)收缩压(mmHg)160~179或舒张压(mmHg)100~109;

⑥3级(重度)收缩压(mmHg)≥180或舒张压(mmHg)≥110;

⑦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mmHg)≥140和舒张压(mmHg)<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为标准)

68.原发性高血压病因:

①遗传因素:

可能存在主要基因显性遗传和多基因关联遗传。

②环境因素:

饮食,摄盐过多所致高血压主要见于盐敏感的人群;钾摄入与血压呈负相关;多数认为低钙与高血压发生有关;高蛋白、高饱和脂肪酸及酒精摄入。

③精神应激:

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精神紧张的职业发病率高,噪声。

④其他因素:

体重(BMI)、避孕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69.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

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系统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IR);

70.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①症状:

可有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疲劳;心悸;鼻出血等;1/5无明显症状。

②体征:

血压升高;A2亢进、收缩期杂音、收缩早期喀喇音;颈部或腹部血管杂音。

71.高血压并发症:

①高血压危象:

机制:

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血儿茶酚胺增高,外周阻力突然上升。

症状:

血压明显升高,伴靶器官损害者可出现心绞痛,左心衰或高血压脑病。

②高血压脑病:

机制:

血压突然明显升高,突破脑血管的自身调解机制,脑血流灌注过多,造成脑组织液形成过多而引起脑水肿。

症状:

出现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③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主动脉夹层。

④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72.高血压①诊断依据:

安静休息、坐位、非降压药物状态下2次/2次以上非同日测定的血压平均值高于正常。

②分层依据:

血压升高水平;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情况;并发症。

73.降压药物(5类一线药物):

①利尿剂。

代表药物:

氢氯噻嗪、呋塞米、螺内酯。

②β-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

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卡维洛尔。

③钙通道阻滞剂。

代表药物:

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代表药物:

氯沙坦、缬沙坦。

⑥其他降压药等。

74.降压治疗方案及原则:

无合并症及并发症:

单独或联合应用5类一线药物;有合并症及并发症:

选用特定种类的降压药物;由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2级高血压开始时就可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用。

75.高血压急症:

指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130mmHg合(或)收缩压>200mm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脑肾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

76.高血压急症治疗原则:

迅速降低血压;控制性降压:

24小时内血压降低20-25%,48小时内血压不低于160/100mmHg;合理选用降压药物:

选用起效迅速,短时间达到最大作用,持续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的降压药物;避免使用的药物:

利血平、强力利尿剂。

第三节冠心病

77.冠心病: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78.※冠心病分型:

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心肌病型,猝死型。

79.心绞痛: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80.心绞痛临床表现:

①部位:

胸骨后,心前区;②性质:

钝痛、呈压榨样、表现胸闷、常不自觉的停止原来活动;③诱因:

情绪激动、劳累、饱餐;④持续时间:

一般3~5分钟,不超过15分钟;⑤缓解方式:

休息、含服硝酸甘油。

81.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见的检测方法。

冠状动脉照影术是检查出病的最有价值的方法。

82.心绞痛治疗原则:

①.改善冠状动脉的血供和减轻心肌的耗氧;②.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

发作时治疗:

①休息:

停止活动;②含服硝酸甘油、或其他药剂(喷雾吸收、硝酸异山梨含服、亚硝酸异戊酯敲碎改鼻部)。

缓解期治疗:

①硝酸酯制剂(如:

硝酸甘油);②β受体阻断剂(如:

普萘洛尔);③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④中医治疗:

活血化瘀、祛痰通络;⑤其他治疗。

83.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性坏死,是在冠脉病变基础上,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斑块破裂,冠脉血栓形成,使冠脉闭塞所致),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84.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

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①先兆:

前数日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燥心绞痛(心绞痛发作时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

②症状:

a.疼痛:

心前区剧烈疼痛(最显著特征);b.全身症状:

发热(疼痛后24h后出现)、心动过快;c.胃肠道:

恶心,呕吐,山腹胀痛;d.心律失常;e.低血压和休克;f.心力衰竭。

85.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

再灌注心肌。

86.心肌梗死鉴别诊断:

急性心包炎(弓背向下,无病Q),急性肺动脉栓塞(右心负荷加重),急腹症(EKG及相关病史),主动脉夹层(剧烈放射痛,双上肢脉搏血压有差别),心绞痛。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胃炎

第二节消化性溃疡

87.好发部位:

胃溃疡――胃窦小弯,胃角;十二指肠溃疡――球部。

88.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1%ofGU。

突发眩晕者――并发出血。

89.幽门螺杆菌检测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测查项目。

90.治疗:

目的――消除病因,解除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避免并发症。

91.药物治疗:

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②抑制胃酸分泌治疗③保护胃粘膜治疗④NSAID溃疡的预防⑥溃疡复发的预防。

第三节胃癌

92.胃癌病因:

地域环境、饮食生活因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疾患和癌前病变、遗传和基因。

93.胃癌主要转移途径:

①直接浸润,②淋巴转移(最主要的转移方式),③血行转移,④腹膜种植性转移。

第4节急性阑尾炎

94.病因:

①阑尾管腔阻塞:

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异物;炎性狭窄;蛔虫;肿瘤。

②细菌入侵:

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

95.临床病理分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96.体征:

右下腹固定压痛,腹膜刺激征,右下腹包块。

辅助四项试验: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直肠指检。

97.鉴别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输尿管结石。

98.急性阑尾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第五节肠梗阻

99.肠梗阻:

部分或全部的肠内容物不能正常流动并顺利通过肠道,称为肠梗阻。

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90%的肠梗阻发生于小肠;严重的绞窄性肠梗阻死亡率10%。

按发生的基本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

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

100.机械性肠梗阻常见病因:

粘连,肠扭转和肠套叠,肿瘤,疝嵌顿,其他:

蛔虫、粪块、结石、异物。

101.肠梗阻诊断要点:

腹痛、腹胀、呕吐、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的病史(四大症状);指肠指检触及肿块指套染血;腹部X线检查:

扩张的肠管肠袢、气液平面。

102.肠梗阻治疗:

①处理原则:

矫正由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解除梗阻。

②基础疗法:

手术及非手术均需应用。

第六节胆道疾病

第七节胰腺疾病

103.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

腹痛;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热;黄疸;低血压或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其他。

104.急性胰腺炎病因:

大量饮酒和暴饮暴食,胰管阻塞,手术与创伤,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高钙、高脂,其他:

感染药物。

105.增强CT是诊断胰腺坏死的最佳方法。

CT扫描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的标准影像学方法。

第八节肝硬化

106.※肝硬化:

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107.肝硬化病因:

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

80g/d,10年,血吸虫病,胆汁淤积,循环障碍,工业毒物、药物,营养障碍,代谢障碍(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Alpha-1抗胰蛋白酶缺乏),免疫紊乱(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原因不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108.肝硬化病理形态学分类:

小结节性肝硬化,直径多在3~5mm,不超过1cm,最常见;大结节性肝硬化,直径10~30mm,最大达50mm;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等。

109.肝硬化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起病常隐匿,病情进展缓慢,可潜伏3~5年或10年以上,少数因短期大片肝坏死,3~6个月可发展成肝硬化。

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10.代肝硬化偿期:

症状较轻、缺乏特异性。

疲乏无力、食欲减退,腹胀不适、恶心、上腹隐痛、轻微腹泻。

间断性,因劳累或伴发病而出现,休息或治疗后可缓解。

肝轻度肿大,质地坚硬或偏硬,无或有轻度压痛。

脾轻-中度肿大。

肝功能检查正常或轻度异常。

111.肝硬化失代偿期:

肝功能减退症状(营养差、消瘦乏力、皮肤干枯、肝病面容,可有不规则低热、夜盲、浮肿等);门脉高压表现(脾肿大,侧枝循环建立和开放,腹水);全身多系统表现。

112.腹水:

是肝硬化LC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113.门脉高压症表现的发生机制:

门脉阻力增加,门脉血流量增多。

114.肝硬化并发症:

①上消化道出血:

最常见;②肝性脑病:

最严重并发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③感染:

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下降,常并发细菌感染-肺部、胆道、败血症、自发性腹膜炎等;③肝肾综合征(HRS):

又称功能性肾衰;④原发性肝癌;⑤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低钠血症、低钾低氯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

115.肝硬化诊断标准:

病史:

肝炎、饮酒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肝脏质地坚硬有结节感;肝功能试验有阳性发现;肝活检有假小叶形成。

116.肝硬化治疗:

无特效治疗。

针对病因及加强一般治疗。

失代偿期以对症治疗、改善肝功能和抢救并发症为主。

117.肝硬化治疗原则:

应是综合性的,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后期主要针对并发症治疗。

第九节原发性肝硬化

第十节直肠癌

第十章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肾小球肾炎

118.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

广义是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急性肾炎综合症。

119.临床表现:

起病前常有一前驱感染期(在1~3周前有感染)。

表现:

①肉眼血尿(一定具备的表现);②蛋白尿或管型尿;③水肿;④高血压;⑤肾功能异常。

120.检查: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②免疫学检查:

血清C3一过性下降。

121.治疗:

(1)①卧床休息;②低盐饮食;③低蛋白饮食;

(2)对症治疗。

122.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123.慢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表现(和急性基本一样):

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病史达一年以上。

治疗:

①控制高血压(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②预防肾衰竭;③预防并发症;控制高血压药物可改善肾小球“三高”(高内压、高滤过、高灌注)。

第2节肾病综合征

124.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是以(三高一低):

①大量蛋白尿(>3.5g/d);②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30g/L);③水肿;④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125.并发症:

有感染、血栓和血塞、急性肾衰竭和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126.治疗:

①消肿利尿;②减少尿蛋白。

药物治疗有①糖皮质激素;②细胞毒药物。

第3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