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5168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 地理运动教案.docx

高三地理地理运动教案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主干考点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近三年考情

2019年江苏卷9、10“太阳高度角相关计算”

2019年·全国新课标III卷11题“日期推算”

2019年北京卷1“时区计算”

2019·新课标Ⅱ卷“地方时”

2019·天津卷“时差、太阳高度”

2019·海南卷“日界线、地方时”

2019·江苏卷“太阳视运动”

分析预测

本模块属于每年高考不常考查内容,近年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高考试卷所占分值区间:

8—12分。

一、知识讲解感谢您的反馈!

考点精讲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拓展延伸】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例题1】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关于图中a、b、c、d四点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判定,正确的是(  )

A.a>b>c>dB.a<b<c<d

C.a=b=c=dD.a>c=d>b

【答案】1.A2.A3.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依据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分布规律,可以判定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赤道线速度约为1670千米/时,南北纬30度线速度约为1447千米/时,南北纬60度线速度约为837千米/时,南北极点为零,图示区域大部分为837~1447千米/时之间,该区域应为北半球中纬度。

第2题,根据图中线速度等值线在a点向北凸,b点向南凸,说明a点较同纬度的b点自转线速度大、地势高。

第3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等,与线速度大小没有关系。

考点精讲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1)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线AOB为晨线。

(2)甲、乙现象的成因: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3)周期:

24小时。

(4)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5)太阳高度角: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北半球做运动物体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3.为我们度量时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尺度。

(1)地方时:

不同经度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

全球共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②区时:

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区时。

③区时的换算: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人为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拓展延伸】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1)一定时:

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

光照图中,特殊经线地方时的确定。

以下图为例: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A。

(2)二定向: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来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

00+=15:

00,F点地方时为24:

00-=21:

00。

2.区时的计算

第一步:

如果已知该地经度,求时区数。

该地所在时区数=该地经度÷15°(余数

若小于7.5,则直接舍去;余数若大于7.5,则在结果上加一个时区)。

第二步:

求时差,即求时间间隔,每相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

第三步:

求区时。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

①“+、-”号的选取同地方时的运算。

②若求出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

3.日期变更的判断

(1)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

①自然界线:

即0(或24)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或24)

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

要减一天。

②人为界线:

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

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2)图解日期变更

a.经线展开图

b.极地投影图

注意:

①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零时时。

②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一些地区和国家日期的统一,人为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有三处偏离了180°经线,从北极点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侧,经过萨摩亚、斐济、汤加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侧,继续沿180°经线到达南极点。

【例题2】

(2019·海南卷)图3示意海南岛的位置。

读图

3,回答问题。

1.1月1日,当海口正午时,地球上进入新年的区域面积与地球总面积的比例()

A.等于1/2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D.多于2/3

2.1月1日,与海口相比,三亚()

A.白昼更长B.正午太阳更低C.日出方位更偏南D.正午时刻更早

【答案】1.D2.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通常以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界将全球划分成两个日期,0时经线以东至180°经线为新的一天。

图中海口的经度约为110°E,所以当地为1月1日正午即110°E的地方时约为1月1日12:

00,因此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70°W。

即70°W向东至180°共250个经度进入新年,故D正确。

2.三亚和海口同在北半球,但三亚纬度较低,。

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此时北半球纬度越低白昼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日出方位越偏北,故A正确,B、C错误。

三亚经度位置比海口靠西,正午时刻应更晚,故D错误。

考点精讲3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周期

角速度

线速度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

大约1°/天。

大约30km/s

规律:

近日点(1月初)最快,

远日点(7月初)最慢

2.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前后)

直射点位置

移动方向

对应点

春分

3月21日

赤道

向北

B

夏至

6月22日

北回归线

向南

A

秋分

9月23日

赤道

向南

D

冬至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向北

C

【拓展延伸】

1.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要注意两点。

一是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

二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

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

(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

理解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弄清几组数据间的关系。

如图: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影响

①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在南北纬23°26′之间。

②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例题3】

(2019天津卷)2019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

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

读图6,回答1~2题。

图6

1.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6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在图6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1.A2.D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题中的晨昏线和某个经线圈重合可分析出该日为春分或秋分,直射点纬度在赤道。

各选项中地点的纬度离赤道最近的A则是该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

2.由图可知,该日太阳直射于丙地东侧经线与赤道交汇处,根据图中经纬网大致位置为0°、东经30°处。

因此甲、乙、丙往东南方向观测,只有丁往西南方向观测。

考点精讲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反向与昼夜长短变化趋势关系

时间

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大值

3.五带的形成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的地区

南北温带

热带与寒带之间

四季更替明显

寒带

南北极圈之内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4.四季的形成

(1)成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天文意义上的四季

①夏季:

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②冬季:

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季和秋季:

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拓展延伸】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①纬度分布规律

A.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

短相反。

B.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C.变幅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D.极昼、极夜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地区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

②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

以上可概括为: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太阳直射点在哪一半球,则该半球处于夏半年,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南回归线)移,则北半球(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实际的昼长比理论昼长要长。

(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

①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夜长=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

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②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③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A.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等。

B.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

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C.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D.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纬度变化规律

A.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B.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②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作有规律的变化。

其数值

具有“来增去减”的特点,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

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下图所示:

各纬度变化具体如下:

地区

最大值

最小值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

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两次最大(太阳直射时最大)

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

两次最大(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

两次最小(6月22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ΔH=23°26′+Φ(Φ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46°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46°52′逐渐降低至23°26′。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③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如右图中各点旗杆日影长短及日影所在方向(图中是6月22日前后,经线和纬线的交点是直射点)。

④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⑤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

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

L=hcotH。

⑥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例题4】

(2019·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拍摄到该照片的时间(北京时间)最可能介于()

A.5:

00—7:

00B.8:

00—10:

00

C.12:

00—14:

00D.15.00—17:

00

2.拍摄到该照片的日期最可能介于()

A.1月15日到2月15日B.3月1日到3月30日

C.5月15日到6月15日D.10月1日到10月30日

【答案】1.B2.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1.结合天塔位置示意图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形状,再观察天塔景观照片中天塔周围连接天塔道路的情况,可判断此时影子朝向西北,故太阳应位于东南,为上午,排除CD;北半球冬季,5:

00多天津还末日出,而8:

00—10:

00天津无论冬季夏季,日影都朝向西北。

选B。

2.结合塔影比塔身短,且塔影约250米,设此时太阳高度为α,则tanα=415÷250≈1.66,故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肯定大于或等于60°,结合天津市的纬度(接近40°N)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据此选C。

也可以结合图示信息,此时影长较短,水面无冰,结合天空云量较多等做初步判断。

二、艺考过关评测

四、课堂小结讲

五、课后练习

右图中ADB线为180°经线,ACB线为昏线,D地与C地的地方时相差2小时。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C地当天的昼夜状况

是(  )

A.昼长夜短B.昼短夜长C.昼夜等长D.极昼

2.此时,与太原日期相同的范围占全球的(  )

A.三分之二B.三分之一C.二分之一D.四分之三

【答案】1.C2.A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第1题,ACB线为昏线,ADB线为180°经线,也就是晨昏线与180°经线有两个交点,只有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时,才有此现象,则该日为二分日,C地昼夜等长,C项正确。

第2题,D与C相差2小时,即经度相差30°,所以C为150°W,此时为18时,60°W为0时,地球上与太原日期相同的范围从60°W向东

到180°,占全球范围的三分之二,故选A。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四图中能正确地反映地球白转方向的是()

A.甲、乙B.甲、丙C.乙、丙D.丙、丁

4.下列关于图中a、b、c、d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除c地外,其余三地白转的线速度相同

B.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这四个地方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C.在a、c两地作水平运动的物体,a地的物体向右偏,c地不偏转

D.图中四地一年中仅有一天昼夜长短相同

【答案】3.B4.C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

“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

“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图中经度可以判断出地球是否自西向东转,甲、丙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正确;乙、丁自东向西自转,错误,选择B。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4.除c地外,其余三地自转的线速度不相同,A错;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这四个地方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B错;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a、c两地作水平运动的物体,a地的物体向右偏,c地的物体不偏,C对;图中四地一年中有两天昼夜长短相同,D错。

2019年4月20日19时41分,“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一个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渐减慢B.天山牧民将牛羊赶往云杉林之上的牧场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