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86712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docx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

高一语文必修Ⅲ宋词元曲课内阅读训练教师版

一、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答: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答: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

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二、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答:

上片:

佳期相会。

下片:

依依惜别。

2、上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

银河象征着罪恶势力。

一对真心相爱的青年男女,被分隔在“迢迢”银河两边,可见相见之难,相思之苦。

金风玉露形容美好的秋季,珍贵的七夕。

词人把二星的一夕相会,置于金风玉露的背景之下,更显示出主人公心灵的纯洁高尚,爱情的真挚专一和不为恶势力所屈服的道德情操。

3、这首以牛郎织女为题材的词作,主旨是什么?

答:

通过对牛郎织女纯洁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揭示伟大爱情的真谛在于坚贞。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物来渲染作者的万般愁苦?

答:

这首词选取了一连串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淡酒、秋风、征雁、黄花、桐叶、细雨六种景物,极力渲染了一个“愁”字。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怎么看出来的?

此时提到“雁过”,有什么含义?

答:

是秋季。

“满地黄花堆积”说的是菊花,菊花是在秋季盛开的;气候变冷也说明了这一点。

天冷了,北方的大雁要往南飞了。

诗人是北方人,看到北方南飞的大雁,也就想起了自己已沦陷的家乡。

然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来了,家乡的音信却不可复得;特别是自己的丈夫,也不能再见了。

国破家亡之悲,亡大之痛,悲苦之情,借“雁过”渲染到了极点。

(3)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答:

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4)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

答:

作者写此词时,南宋已偏安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李清照又面临一场政治案件,内外交困,是处境最艰难的岁月。

不幸遭遇接踵而至,李清照的词扩大了意境,感情更加悲痛深沉,此时的词作反映了时代的苦难,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本词通篇抒发“愁”的情感,写的是死别之愁,个人遭遇与亡国之痛交织在一起的“愁”。

它反映了作者南渡后因种种不幸而产生的深沉悲愁,这悲愁具有时代色彩,含有较深广的社会意义。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的“穿”“拍”“卷”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

“穿”字写出了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拍”字写出了汹涌的骇浪冲击着江岸,“卷”字写出了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三字劲健有力,把人带进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胸襟为之开拓,精神为之振奋,将作者激昂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上片最后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

这是词中的过渡句。

“江山如画”承上对“乱石穿空”等句作概括;“一时多少豪杰”引出下片时“周郎”的描述。

(3)试简要分析这首词下片“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表达技巧。

答:

用借代手法写周郎,写曹操水军的覆天;更用“谈笑间”作反衬,表现出周郎这位“豪杰”的英雄气概和非凡的才能。

(4)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作者为什么只写周瑜而不写其他人?

答:

作者认为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起了决定作用,所以巧借这一典故,塑造周瑜成竹在胸、指挥若定的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周瑜的敬佩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5)“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

为什么?

答:

不消极。

“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内心苦闷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没有想到及时行乐。

这只是壮志难酬的无奈,是悲壮苍凉的无奈。

五、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辛弃疾最善用典,且信手拈来,抒情写意,请从文中选出三个典故并进行解释。

并尝试从他的其他词中寻找一例进行赏析。

答:

①孙仲谋:

即孙权,三国时期政治家,建立吴国政权,并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

寄奴:

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他在京口起事,并建立政权。

元嘉草草: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结果一败涂地。

封狼居胥:

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刻石记功而还。

廉颇:

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虽老,还想为赵王所用,他在赵王使者面前一顿就吃了一斗米做的饭、十斤肉,又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为国家出力。

(还可以答佛狸祠,任选三个。

)②如《摸鱼儿》一词,下片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用杨玉环和赵飞燕死于非命来警告那些奸佞小人,语辟典精,用意深刻。

(2)天下英雄何其多。

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

孙权的风流余韵虽荡然无存,但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却历历在目。

虽处群雄纷争的时代,吴国却能出现和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写孙权既激励自己,又担忧时局。

(3)结尾作者以廉颇自况,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不服老,希望能为国家效力的耿耿忠心。

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他虽被起用,但不被重用,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心情。

(4)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鉴赏: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风流”所指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

两个“风流”中,前者指有功绩又有文采的(人),后者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②这两首词都是怀古之作,请指出它们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异同。

答:

同:

都表达了壮志未酬、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异:

苏词侧重抒发个人的惆怅和忧闷的情感;辛词侧重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和悲愤的情感。

六、阅读下面的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

答:

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与白朴同为“元曲四大家”的马致远也写过一首《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与主旨方面却不同,请辨析:

①“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

答:

①把秋天傍晚多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种意境;

②景物名词排列组成画面;

③借景抒情④烘托

②“意境”方面的不同:

答:

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

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③“主旨”方面的不同:

答:

白曲主要通过富有秋天特点的景物意象组合,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喜爱;马曲流露的,则是天涯断肠人的孤独惆怅。

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醉太平(张可久)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

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作迷魂阵①,清廉眨入睡馄饨②。

葫芦提③倒稳。

注:

①迷魂阵:

元人以此代妓院。

②睡馄饨:

躺着的馄饨,软弱站不起来。

③葫芦提:

糊涂,也指喝酒。

(1)这首小令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抱着怎样的处世态度?

答:

这首小令辛辣地讽刺了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生动形象地将无耻之徒的丑恶嘴脸揭示出来。

同时揭露了社会风气的腐败,指出了贪财是风气败坏的根源。

诗人痛恨这种丑恶的世风,不甘与之同流,只求独善其身。

(2)曲中“水晶环”的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清白纯洁的人一旦进入污浊的社会环境,沾染恶习,就会与之同流合污,营私舞弊起来。

(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能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

搂带宽三寸。

(1)关于别情,在历来的诗词歌赋中多有吟咏,而王实甫这支曲子把传统的题材写得别有情趣。

在结构上作者采用带过曲的形式,犹如词的上下阕,前曲写景,景中含情;后曲写情,情景交融。

试分析前曲写景的特点。

答:

前曲开篇便点出“别情”,然后写隐隐遥山,粼粼远水,暗示丈夫相去千山万水,相见遥遥无期,怎不叫人惆怅伤感?

接下来的四句“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通过对暮春特有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抒情主人公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

杨柳堆烟,飞絮滚滚,桃花盛开,醉脸醺醺,意象的选取,可谓颇具匠心。

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故见杨柳便能引起无限离情;而桃花又使人产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

“内阁”“重门”中的抒情主人公,在傍晚见绵绵春雨,更增添了愁苦和惆怅;带着花香的春风透入“内阁”,又让人难以忘掉屋外丧魂断肠的暮春景物。

一系列的景物,无不浸润着抒情主人公的相思、离愁。

(2)两支曲子在语言运用方面各有什么特点?

答:

在语言运用上,两支曲子各有特点:

前曲每句最后两字皆用叠词,景中含情;后曲前四句采用连环句,情中带景。

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现了王实甫婉丽清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九、阅读下面关汉卿的两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一)

[双调]大德歌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二)

[双调]大德歌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①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释:

①陈抟:

宋代人,曾在华山修道,相传经常长眠百日不起。

(1)第一首曲中:

①“鱼雁”指的是什么?

书信

②“子规”是杜鹃的别名,它作为我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经常表达忧愁忧思或悲凉凄清的情感。

③写了哪几个景?

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

有三处写景。

即“子规啼”、“虚飘飘柳絮飞”和“双燕斗衔泥”。

“子规啼”引出了“不如归”的思乡念头,由写景转入叙事,自然连贯。

“虚飘飘柳絮飞”既是暮春实景的特写,让人触景生情;又比喻游子的身体,因思乡而瘦损,还渲染了忧愁的气氛。

“双燕斗衔泥”也写的是暮春实景,同时又反衬游子的离家在外,暗示人不如燕,燕还有个窝。

④诗眼是哪个字?

请简述理由。

答:

曲子以“归”为诗眼。

首句“子规啼”,因其声若“不如归去”,能发闺妇怀远之情。

二、三句妙用三个“归”字,贴切、自然流畅,强烈地传达出思念的情感。

(2)试比较两首曲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不同,依据诗句作简要赏析。

答:

内容:

前曲描绘的是春景,后曲描绘的是秋景。

情感:

前曲表现了主人公(或思妇)的思念游子和独守空房的孤寂,后曲思念、空寂和愁苦心境更强烈。

手法:

前曲用情景交融和反衬手法,后曲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每一问要有简析,否则得一半分)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林则徐的名言,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做简要分析。

答:

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后趋前。

表现了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的情怀。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

首联以自谦自慰的口吻,道出所遭遇的不幸,语冷带嘲。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

颈联表面上是感恩之言,实际是对道光帝反复无常的讽刺。

尾联以戏语劝慰妻子,诙谐之中带有难以掩饰的苦涩。

诗人围绕遣戍伊犁展开全篇,于起伏变化之中,充分展现了复杂矛盾的心境。

十二、阅读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才人:

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风骚:

《诗经》中的“国风”、屈原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

2、“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有人认为是故意贬损李杜,你认为是吗?

说出你的理解。

答:

不是,作者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的杰出成就,惟有创新,才能领时代之风骚。

3“李杜”指的是唐朝的李白和杜甫,“风骚”原来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十三、阅读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乙)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阅读甲诗回答:

①联用诸葛亮一典有什么含义?

答:

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以表明自己恢复中原的决心;感叹当今无人主持北伐。

②颈联历来备受读者推崇。

你认为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答:

颈联无一动词,无一虚字,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早年抗金杀敌的英勇事迹,又写出了军容壮盛、气吞万里的气魄。

③人说,这首宋诗的风格与李白诗风相似,也有人说与杜甫诗风相似,你认为呢?

请分析说明。

答:

全诗共人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能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死的感情.诗句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感情沉郁顿挫,气韵沉雄,与杜甫诗风相近。

(2)下列对(乙)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十四、阅读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首诗从体裁上来说是属于_七言律诗__诗,其中___偶__句都押韵。

(2)首联叙写公余之暇登快阁眺望,诗人用一“倚”字写自己欣赏美景,如果换为“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答:

“倚”字用得好。

作者因为公事有余暇才来赏景,内心自是一片悠闲自在,“倚”字写出倚在快阁的闲适,欣赏晚景的的快意;“赏”字就显得呆板。

(意思对即可)

(3)有人说这首诗的意旨落脚在“归”字上,请结合全诗谈谈哪些地方体现了一个“归”字。

答:

①自称“痴儿”,称处理官事为“了却”,表明诗人厌烦官场事务;②“倚”字表明自己更喜欢欣赏自然风物;③“已”“聊”表明世无知音,自己已无意仕途;④“弄长笛”“与白鸥盟”表明诗人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些地方都体现了一个“归”字。

(任写三点记满分)

(4)请说说此诗颔联和杜甫《登高》诗中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在写景上的异同点。

答:

都是写登高所见秋景,都写到山、树、江水。

但黄诗还写到夜月,写江水的着眼点不同:

杜诗着眼于江水奔流之态,黄诗着眼于江水的明净;两联诗都写出了秋景的高远壮阔的特点,但杜诗多了一份沉郁悲凉,黄诗更显轻松明快。

(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开阔,悲凉沉郁。

黄庭坚不说“萧萧”,不说“滚滚”,没有了那份悲凉,却不减其阔远,而且更为省净,勾勒出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

杜诗沉郁,黄诗明朗。

(5)颈联前一句化用钟子期与俞伯牙知音的典故,后一句化用阮籍的故事:

阮籍能为青白眼,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待之,喜不怿而退。

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本联诗人从颔联写景转到抒情,试问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

诗人慨叹自己的心怀志事,世无知者,绝弦不复鼓琴,并借美酒以遣怀自娱而已。

(6)诗的最后两句,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

诗人借助“归船”“长笛”“白鸥”这些含有深意的意象表达了想要弃官归隐的心境。

(7)选择诗中语句,分析黄庭坚诗歌的特点。

简单示例:

首联,表现兀傲的神情,笔势健拔;颔联写出天之远大,月之分明,气象阔远;颈联善用典故,不泥于典故,用语俭省,意在言外;尾联,意象众多,增加了诗的形象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

(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

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

谁还来问:

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最负盛名的一首怀古词,它代表了辛弃疾怀古词的特点。

从屈原以来,爱国诗人常常借祖国山河来抒写感时忧国的感情,屈原说:

“望南山而流涕兮,淋流尽而叹兮”。

杜甫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而陆游说的则更加明确,“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皆是心。

”辛弃疾同样是借登临怀古,抒发爱国感情,抒发自己的忧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

这首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已六十六岁,在江苏镇江任知府。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后,从国家危殆的局势到他个人孤危的处境和郁闷的心情。

作者虽已年迈,杀敌复国的雄心壮志仍不减当年。

词里表现了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尤其对当时韩侂胄没有做好准备就轻率北伐十分担心,于是借历史教训提出警告。

词中不仅抒情,而且言志,不仅言志,而且直陈时事,发表政治见解。

这样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在辛词以前是极少见的。

京口是古城名,故址在今天江苏省的镇江市。

北固亭又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

作者登上北固亭,想起历史上的一些人物、事件,不禁感慨万端,写下这首词。

题为“怀古”,实际是借古喻今,以抒怀抱。

上片追怀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

词的开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千古江山——指京口这个千古兴盛之地。

这三句写三国时期的孙权。

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

意思是:

祖国的江山千古不废,可是,曾经在这里据长江之险,抗拒了曹操数十万大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的英雄人物孙仲谋,却早已成为历史,再也找不到了。

表面上是追怀历史人物,实际上是暗寓南宋统治集团中连雄据江左的孙权这样的人物也无处寻觅了。

所以下面补充说: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舞榭歌台——本指一代繁华生活,这里借指政治军事上的喧赫声。

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京口供后人欣赏凭吊而已。

接着词中又进一步写了与京口有关的历史人物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寄奴就是刘裕,是他的小名。

“斜阳”二句,只就眼前具体的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说明刘裕的时代也在风吹雨打中过去了。

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

“旧时王谢堂前宴,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寻常巷陌也是英雄无觅刘寄奴处了,“人道寄奴曾住”一句带过,语气中仍包括对风流云散的惋惜。

这几句意思说:

刘裕也是个英雄人物,在斜阳照射的草树之中,在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还能指点出他曾经住过的地方。

对刘裕,辛弃疾更为钦佩,在词中有比较具体生动的描绘,他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三句突出了刘裕的英雄气概。

金戈——指拿着的武器,铁马——指战马,金戈铁马——指驰骋疆场带兵作战。

气吞万里——形容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就不在话下了。

词人说刘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刘裕当年北伐,先后灭掉了鲜卑贵族建立的南燕政权和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而这些地方在辛弃疾南宋时,都是金国的占领区。

因此刘裕当年的战功又使辛弃疾更为向往了。

意思是;追想当年,刘裕率军北伐,马壮兵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