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6143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ocx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研究》讲座

------新李小学校长李勇

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必然出現大量獨生子女、我國社會變革引起的社會規範的重構、職業競爭的加劇,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的多元化、家庭結構和功能的顯著變化、國外和境外文化和各種思潮的進入、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等種種因素,必然對本來就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中小學生造成新的適應困難。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註,研究和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是解決中小學生問題的關鍵,已刻不容緩。

而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心發展的基礎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於小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至關重要。

小學生存在註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弱等心理特點。

而在經濟發展迅速,思想文化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廣大少年兒童處於交流文化逐漸擴大,多種信息影響以及社會活動日趨多樣化的立體的、開放的社會環境之中,其中各種思潮、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等現象強力地影響著少年兒童,影響著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因此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在教育過程中研究這些問題,並對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進行探索。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基本條件。

心理和行為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為習慣總是受良好的心理素質支配的,同時良好行為習慣又可內化積澱為一定的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一經形成在相應情境中會產生條件性反應,表現出與之匹配的行為,進而形成一定的適應能力。

此外,由於我國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我國少年兒童中獨生子女占90%左右。

這些少年兒童,大多從小養成一種唯我獨尊的心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缺乏與人合作的思想,不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例如在學校與同學相處不懂得遷讓,在家只知自己穿好吃好,不懂得關心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不會自己整理學習用品等,總之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

過去,我們一提到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總是將其單純地歸為品德教育,認為一些強制性的管理和處罰制度就能使用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果卻總是治標不治本。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發來探索和研究矯治學生行為問題和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潛能,真正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心理或行為中出現的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相應的社會適應能力。

一、調查目的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

“教育是什麽,往簡單方面講,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小學生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級孩子正處於各種習慣形成的雛形期,各種習慣容易養成,也易於改變。

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當前的學習和今後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如果錯過該階段再矯正或補救,往往事倍功半,難以奏效。

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以便及時有效給予糾正,我最近對實驗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對象與抽樣方式

針對小學生存在的不良習慣,我設計了九項調查試題,對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

調查涉及一、二年級學生76人,共發放調查表76份,回收76份,從調查的76個學生中,我們發現:

東西隨手亂扔、亂放的學生達92、8%;隨地吐痰、亂仍雜物現象的學生達85、6%;自私,不懂關心幫助別人的學生占79、5%;偏食、挑食、常剩飯的學生占76、1%;著迷電視、不遵守作息時間的學生占66%;自己能做的事仍依賴家長的學生占63、8%。

作業馬虎、應付、拖拉的學生約占42、5%;學習時要求家長陪讀的學生占45%;借別人的東西不及時歸還的學生占30、2%;以上調查分析反映,絕大多數孩子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壞習慣,低年級孩子自私、散漫、自理和自控能力差的現象頗令人憂心。

行為問題是指學生行為中存在的阻礙其身心健康,影響其智能發展,或是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麻煩的問題。

其中有學習、生活品德,或者性格上的問題。

行為問題的表現:

1、外顯型的行為問題,即比較容易從學生平時的言行中明顯地觀察到的一些行為問題。

溫江區小學生中外顯型的行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①不良的學習習慣,如上課註意力不集中,不按照要求完成作業。

②不良衛生習慣,如亂扔紙屑,隨地吐痰,亂吃零食,留長指甲等。

③缺乏良好的社會公德,如打架、賭博、撒謊、偷竊等。

④缺乏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如不尊敬師長,不懂得互相謙讓等。

⑤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如高年級學生不會自己做飯、洗衣,低年級學生不會自己穿衣服,整理書包等。

2、內隱型的行為習慣,即不易被察覺的,多表現為退縮、消極性的行為。

①性格內向,不善於與同學交往,如不愛說話、害羞,不與同學一起玩耍,在問卷中農村教師反映存在這一類型的行為問題的學生較多,這多與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有關。

②缺乏自信心、自卑。

`

③學習上不動腦筋、依賴心理較強。

④神經敏感,不能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

小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主要有:

1.學習時間不固定,不制定學習生活作息時間表;

2.課堂上思想開小差,精神不集中;

3.自習課目標不明確,東翻西看,效率低下;

4.不善於利用工具書,馬虎應付學習;

5.愛面子,不懂也不問;

6.做作業拖拉;

7.快下課時聽不進講,早早收拾好書包,心中開始想著課後的娛樂活動;

8.學習之余不善反思;

9.做作業前不看書,做完作業不相信自己,總要找人對對答案才放心;

10.只關心分數,而不對作業、考卷進行分析檢查;

11.學習時小動作多;

12.邊做作業,邊看(聽)電視(收音機);

13.書本胡亂丟,學習時現用現找,浪費時間;

14.平時不復習,考前開夜車;

15.聽不進對學習的批評;

16.偏科;

17.學習易受情緒影響;

18.學習耐挫性差等。

以上是問卷中所反映出來的小學生行為問題的主要表現。

從客觀影響看,外顯型的行為問題影響和擾亂別人,具有搗亂性和破壞性,經常惹麻煩,為家長和教師所厭惡,易於引起重視。

而內隱型則以消極、服從、依賴成人的形式表現出來,對集體和紀律的幹擾不明顯,不易為大家所註意。

但是內隱型行為對心理健康和智能發展的影響要比外顯型嚴重得多,而且往往是造成適應不良的預兆。

無論哪種類型的行為問題,都會影響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從而影響其健康成長,因此我們應該也必須深入探討小學生行為問題的成因及矯治方法,探討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途徑與模式,從而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原因分析

學生存在上述的不良習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是主要原因。

(一)家長認識上的誤區。

許多家長認為,無論從學識和品行方面老師的教育方法都是系統全面的,思想上完全依賴於學校教育,而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們甚至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沒有什麽好擔心,長大了懂事了自然而然就會好好讀書,好習慣也就會隨之形成。

(二)家長教育上的誤區。

教育上的誤區,表現為“兩過”,即過多責罰,過分溺愛。

由於現在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的寵愛,使得大家對孩子同一習慣的評判標準不一,讓孩子無所適從,思想上產生混亂。

他們不會認為是他們行為習慣不對或不好,只是簡單地評判父母哪個對他好哪個對他不好。

(三)家庭的不良成因。

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模仿能力特別強,而很多習慣都源於模仿,孩子多次簡單重復就自然地形成了習慣。

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習慣和性格的最初形成影響是很大的,一般孩子出現的不良習慣大多源於父母和家長的影響。

一些家長不文明的語言,打牌、玩遊戲、睡懶覺、隨地吐啖等不良習慣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孩子。

(四)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認知和培養重視不夠。

除了家庭的影響外,學校、教師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也不可忽視,課程標準雖然要求以人為本,但教師平時由於教學任務緊,瑣事多,加上教育主管部門僅以考試結果評價老師,家長以分數衡量老師,導致了教師對不可量化為具體指標的軟考察或不考察項目——學習習慣不夠重視。

而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老師對學生進行堅持不懈地訓練,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耐心輔導。

四、建議與對策

1、制定家規。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出嚴格的家規以約束孩子的行為。

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說孩子就是大人也需要紀律制約,沒有家規,孩子想怎樣就怎樣,就無從引導。

有了家規,孩子才知道該怎樣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家長也知道該照著什麽標準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能順利進行。

中央電視臺曾報道,一名五歲的兒童生活很有條理,自己的玩具櫃、小書架、抽屜都是自己主動整理,小小的年紀已初步養成了愛整潔、愛勞動和有條理的良好習慣,令人稱贊。

原來,孩子從兩歲開始,他的母親就給他立下規矩,要求他必須將玩過的玩具收回原處,若不收拾好就將玩具沒收。

正是由於這位母親註意立規矩並嚴格要求,孩子才逐漸養成了自己的東西自己整理和愛整潔、有條理的好習慣。

2、寬容而不縱容。

幾乎每個家長都期望,如果孩子肯用功讀書、學習成績好一點,那該多好。

可小學階段的孩子,正是貪玩的年齡。

好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往往管不住自己。

父母管孩子,是出於對孩子的愛,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需的。

然而管要有管的原則,不把孩子管死;不管應有不管的範圍,不能放任自流。

把握好這個度,對孩子不良性格的改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孩子眼裏的世界和我們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

理解、尊重孩子自主、獨立的心理需求,由情入理,即保證孩子能認真地完成功課,又不過分地壓抑孩子純真的天性。

記得一次,一位家長對我說,他女兒有一個單元只考56分,當時他並沒有責罵女兒,而是拿著試卷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發現孩子錯的基本是一類題,他沒有責罵是因為她女兒已經認識到錯的地方,自己覺得難過了,老師講評後,她也認真進行了訂正。

第二單元他女兒考了90多分,回來後很高興,得意忘形,玩到天黑還叫不回來。

他把女兒找回來後,嚴厲地批評了她,他讓女兒明白了考得好不能驕傲自滿,更不能因這一次的成績就可以我行我素,不受約束。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家庭是孩子最初受教育的課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長,又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

別以為孩子一早到校、傍晚回家,老師、學校的教育才是最重要,其實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孩子的單位時間是很少的,單獨交流的機會更少,畢竟我們還是大班額的教學。

孩子需要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引導,是一對一的言傳身教,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有的父母自身的行為就存在著這樣那樣的陋習,那些不良習慣很可能就成為了孩子不良行為的誘因,那麽就應該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給孩子做好榜樣,這樣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一位家長反映,他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站起來,一會兒走走,自控能力差。

常常慢慢吞吞,時間很遲了作業還是不能完成,就是在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

其實孩子的情況不能說與家長與關,家長自己就有隨手亂放東西的習慣,經常邀朋友到家裏打牌吃酒,生活沒有規律,分散了孩子的註意力,是導致孩子註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自控力差,易受外界幹擾的主要原因。

如今家長要為孩子提供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並不是什麽特別困難的事,但是真正保證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不受任何幹擾,卻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持之以恒做得到的。

明白了這一點後,只要我們不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大聲交談、看電視或者做一些與孩子學習無關的事,讓孩子學習前先把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拿掉,為孩子準備好必須用的學習用品,保持安靜的學習環境,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相信對孩子的良好習慣養成是大有幫助的。

總之,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把子女教育好。

4、在錯誤中接受教育。

傳統觀念認為: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以前我也有體罰孩子的行為,雖然我自認為很少。

這讓孩子很容易產生對抗或逆反心理。

對孩子進行體罰只能證明我們父母親教育方法的欠缺和無能。

特別是自己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更不能遷怒於孩子,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對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更是百害而無一利。

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堅決反對這種行為,並向孩子作出明確承諾。

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懲罰錯誤的方法,必須是自己去改正。

如果是單純父母替他們改正,那是永遠也“改不正”的。

一位家長對我說,他的孩子遲到的原因,不是因為睡懶覺,而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做事拖拉,早上6點半不到就起床,起來以後不穿衣不洗臉不吃早餐,而是看電視或放VCD片,盡管多次督促,他仍就不緊不慢,常常是差幾分鐘才去上課,家長怕孩子遲到,常常會給孩子一塊錢坐人力車。

這無形中已經形成了孩子不良習慣。

我告訴家長,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和孩子一起走路去,堅決不讓孩子坐車。

一路上孩子要再像往常一樣邊走邊玩,你也不要督促他。

那位家長照我的話去做了,結果可想而知,家長和孩子都被叫到老師辦公室談話。

雖然上課遲到了,但這事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

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就會事事依賴父母。

“不管”則能調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

讓孩子這樣管下去,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

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5、多賞識少指責。

贊揚或批評要針對具體的事,要讓孩子明確知道父母希望保持或改變的是什麽,這種行為可能會產生什麽樣好或不好的後果。

尤其是批評不要隨意擴大化,避免對孩子人格的全盤否定。

不要使用諸如“這麽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你沒用,你真笨”、“你這麽不聽話,壞透了”等等這類語言。

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老生常談、嘮嘮叨叨,往往使孩子充耳不聞、無動於衷,收效甚微。

一次原本很有意義的談話,往往因為種種原因父母草率的評論、隨意的指責而終止,而且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得雙方都不愉快。

當孩子取得點滴進步的時候就要及時鼓勵他,不能總拿優秀的孩子相比,只要我們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應給予肯定,要看到他為不良習慣所作的努力,讓孩子感受到進步的喜悅,增強他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6、要循序漸進。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和練習中逐步形成的,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不能貪多求全,而應有計劃地一步一步地實施,一個習慣一個習慣的形成。

對於基礎不好的孩子,已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想要一下轉變孩子的不良學習習慣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做家長的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因為孩子學習不好而指責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不僅達不到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反而會使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最終“破罐子破摔”而貽誤終身。

孩子學的好不好與我們老師、父母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其實很多孩子都很懂事,也希望自己能有出息,在各方面表現出色,這需要家長長時間的行為督促、強化、鞏固,方可自然轉化為好的習慣。

7、激發興趣,轉移註意力。

只要留意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孩子對某件事最活躍最興奮的反應就是他對這件事特別感興趣。

與其絞盡腦汁去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不如去發現孩子的喜好,引導激發孩子的興趣。

如多鼓勵孩子看些他感興趣的書籍,參加些有意義的體育運動或興趣小組。

我認為用這種積極的興趣去取代不良習慣是最自然又最不費力的。

有家長反映,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尤其在暑假期間,一些孩子熱衷於看電視連續劇,特別是武打戲。

常常是整天呆在家裏看,不想吃飯不想做作業也不願意隨家人外出。

一副癡迷上癮的樣子,視力明顯下降,為此大多數家長采用的是責罵,有的家長對孩子進行強行控制,當然家長在家時孩子是無計可施,可家長一去上班,孩子依就看得樂滋滋的。

一位家長告訴我,他說有一天下午,發現孩子遊泳回來後很開心很興奮,一直在說母親帶她去遊泳怎麽好玩的事,這引發了他的思考。

他就和孩子商量約定只要孩子不再長時間看電視,周未就帶她去遊泳。

連續幾個周未去了遊泳之後,孩子的興趣就轉移了,自然就不呆在電視機前了。

8、家校多溝通。

學校、老師與家庭的互動教育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很多家庭都只是單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學校溝通不夠。

孩子向家長反映在校表現時,常常出於本能會對老師的話或要求選取對自己有利的內容進行擴大,不利的內容進行縮小或隱瞞。

作為家長應主動及時地與老師溝通,了解老師的要求和孩子的表現,認真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積極配合老師的工作,共同切磋教育孩子的內容和方法,要善於發現孩子不良習慣形成的苗頭,以免錯過教育契機。

家長可以與老師結對子,共同探討學生良好習慣培養的方法,以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新李小學“对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实施方案

  從孩子自身的特點來說,由於他們好動,往往都很樂意自己動手幹點什麽。

如果因勢利導,讓孩子參加些力所能及的輕微勞動,看來猶如在進行一場特別有趣的遊戲,但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勞動對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艱辛,得到意誌的磨煉,使他們從小萌發靠自己的勞動自立的思想,並逐步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必須熱愛勞動、善於勞動,所以要培養孩子從小熱愛勞動、勤勞肯幹的品質。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可以從三方面進行。

  首先要教育孩子熱愛和尊敬勞動者,讓他們認識各行各業勞動的社會價值,並從小立誌做個光榮的勞動者。

  其次,要教育孩子愛惜勞動果實。

要讓孩子知道他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是叔叔、阿姨或其他前輩們勞動的結果,因而要珍惜。

家長應該要求孩子:

吃飯不掉飯菜;隨手關燈;節約用水;愛護圖書;對家裏的各種用品和自己的衣物鞋襪等要愛惜。

要讓孩子懂得這些用品、物件是經過許多人的勞動才制得的,不能隨意浪費。

  最後,要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不僅是為了讓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小就有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觀念和勤勞儉樸的品質。

  家庭教育做到

  1.自我服務

  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要教給孩子學會自己穿脫衣服,穿鞋系帶,自己鋪床疊被,自己吃飯,自己洗臉洗手,自己收拾整理玩具。

每學一件,都要先由家長示範,爾後讓孩子在家長指導下練習,直到孩子學會自己做。

  一般說來,從二三歲開始就可以慢慢教孩子學做自己的事情,五六歲,孩子就可能做到日常生活基本自理了。

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還能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更能促進孩子獨立性的形成和發展,使孩子(尤其獨生子女)能及早擺脫對大人的過分依賴,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成員。

  2.做家務

  可以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例如,可讓他們幫助提東西,拿肥皂、條帚、挎包、拖鞋、小板凳等;開飯時可讓他們幫著搬凳子、擺碗筷,飯後讓他們幫收拾碗筷;可讓他們和家長一起打掃居室衛生,如掃地、擦桌椅櫃櫥;可以讓他們幫家長一起刮土豆皮、擇菜、洗菜;還可以讓他們到不遠的副食店去買醋、買醬油等。

這些事情可以使孩子感到十分快樂,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幫助爸爸、媽媽幹事情了。

  3.參加公益勞動

  帶孩子或讓孩子隨集體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居民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例如,參加春天的植樹,夏天的滅蚊蠅,秋天的除草,冬天的掃雪等;也可以帶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他們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分發報紙、取牛奶、照顧小朋友等。

  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一、身教重於言教

  人的一生部處於受教育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好家務,並讓孩子覺得做家務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飯、睡覺一樣的自然和必要。

孩子是家裏的一員,當孩子參加了一些家務勞動後,對家的感情就不一樣。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常常不會理解父母的治家之難。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有些孩子常常埋怨父母這個菜燒得不好吃,那個湯調得不鮮美,有時飯菜備得晚了還耍脾氣呢。

可是當孩子參加了家務勞動後,他們則會更多地諒解父母,感到父母挑起這個“家”不易。

  二、制訂適當的家規

  家規作為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生活規範和行為準則,常常是一種無聲的命令,是潛在的強大教育力量。

制訂明確、合理、可行的家規,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它可以約束、幫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勞動是家規的內容之一。

家規的條理應一清二楚,寫得明明白白。

如每天起床後必須自己疊好被子,清理房間,打掃衛生等,家規也應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作改變。

聰明的父母總是讓孩子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擔當責任,履行職責,讓他們在與困難的搏鬥中日益成熟起來。

  三、及時進行鼓勵

  許多家長曾說,孩子剛會走路,就想拿著掃把掃地,就要洗菜,就要幫奶奶洗衣服。

這說明孩子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應正確引導,培養他的興趣。

對孩子做的家務活,要及時肯定,並給予表揚。

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贊許的心理。

及時鼓勵孩子,並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這對他們的成長有一定的好處。

比如你得知孩子洗了碗後,可稱贊說:

哇,這碗誰洗的呀,這麽幹凈。

孩子聽了,比獎給他一塊蛋糕還要甜得多。

  四、放手讓孩子參加勞動

  我曾作過一次調查,表明孩子不參加勞動並非他們不願意勞動,而是有些父母不願讓孩子參加勞動,連拖個地也以為孩子拖不幹凈,稍重一點的活就怕孩子累壞了身體,稍花些時間的活又以為會浪費時間、影響孩子的學業,更不願讓孩子參與。

許多父母在孩子求學期間包攬了所有家務,只讓孩子一心一意學習。

殊不知,從小做家務的人的生活比不做家務的人要充實、幸福得多。

而教育的秘訣卻在於:

使孩子的身體鍛煉、思想鍛煉、能力鍛煉互相調節。

只有讓孩子的各種能力都得到鍛煉培養,孩子才會處在健康成長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