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356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 长方体教案与反思.docx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长方体教案与反思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科书非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理解,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三小节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其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实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表面积、体积的概念是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公式的基础。

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着眼于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同样,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也应着眼于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求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求这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1课时长方体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8~19的内容,完成教科书P21“练习五”中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通过观察、象、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索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3.通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教学难点

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学具,长方体框架,搭长方体的材料(可以学生自己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顾学过的图。

师:

我们以前认识了哪些几何图形?

【学情预设】学生说认识的图形。

师:

认识这些图形吗?

课件先呈现平面图形,再呈立体图形,学生边说,教师边课件呈现图形名称。

2.揭示课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P8情境图。

师: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这些物体吗?

它们的形状是什么图形?

【学情预设】房子、冰箱、厨柜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情预设】生说出冰柜、抽纸盒、柜等。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体。

(板书课题:

长方体)

【计意图】再现学生学习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生活中熟悉场景的主题图,在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体会立体图形的特征,给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已学习过平面图形,此处教师可直接介绍“面”。

予学生清晰的概念界定——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二、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

1.直观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出现不规范的表述,教师可以直接更正,告诉正确的名称。

对于“面”,学生比较容易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板书“面”。

师:

请同学们再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师揭示:

面和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

(板书:

棱)

师:

同学们再摸一摸棱和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师揭示:

棱和棱的交点叫做“顶点”。

(板书:

顶点)

师说,学生摸,共同在长方体学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并不空白,但不会用专业的术语来表述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借用学具让学生直观感知,获得关于面、棱、顶点的正确表象。

2.结合图形抽象出面、棱、顶点。

课件呈现长方体,学生依次说出名称,课件依次呈现面、棱、顶点。

三、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教学教科书P18例1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拿出你们的学具长方体,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1)认识面。

师:

我们首先来认识面。

四人小组研究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

 

【学情预设】预设1:

长方体都有6个面。

教师引导学生数一数,看长方体有几个面。

预设2:

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教师要让学生辨析,看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

并用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印证:

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正方形。

教师追问:

长方体最多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最多只会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预设3:

长方体中有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

板书:

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认识棱和顶点。

课件继续出示问题。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感知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

 

师:

拿出长方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量一量。

【学情预设】预设1:

长方体有12条棱。

教师拿出长方体框架,示范引导学生按顺序数一数。

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同桌之间互相数一数。

预设2:

同一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规范学生的表述,介绍“相对的棱”,并用课件演示,比一比,认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课件呈现正确解答。

板书:

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

棱和棱的交点是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8个

2.整体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师:

我们分别从面、棱和顶点认识了长方体,大家闭着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是怎样的?

师:

谁能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师小结: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设计意图】面、棱、顶点是构成长方体的基本条件,借助学具和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认识长方体,在观察、操作中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面、棱、顶点三者之间的联系。

四、制作长方体框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教科书P19例2

1.从“棱”切入,精选材料,引发猜想。

师: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如果要用木条搭一个长方体,需要几根木条?

(12个)为什么是12根?

给你12根木条你一定能搭成吗?

课件出示方案。

师: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种方案,哪些一定能搭成长方体,哪些一定不能,为什么?

先仔细想一想。

师:

想好了吗?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任务要求。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棱”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学生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的顺序数棱的数量,既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又初步感知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一概念。

 

 

2.小组合作操作,积累操作和推理经验,验证猜想。

学生自主操作,尝试搭长方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经历一个猜想、抽象的过程,再通过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

3.有序反馈交流,促进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

(1)反馈“方案2”:

初步感知基本特征。

师:

哪个组选择了方案2?

搭成了吗?

师:

为什么方案2搭不成长方体?

【学情预设】预设1:

全班没有同学选择方案2,此时教师要追问:

为什么不选择方案2?

通过学生“12cm的木条多了1根,6cm的木条少了一根”等具体的表述,抽象出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

预设2:

学生选择方案2,但是怎么也搭不成长方体。

让学生反馈在搭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师小结:

长方体有12条棱,分成3组,每组都是4条,这4条长度相等。

(2)反馈“方案1”:

巩固及丰富基本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

哪个组选择了“方案1”?

搭成了长方体吗?

在搭的过程中,有哪些发现?

【学情预设】预设1:

每种长度的木条都有4根。

教师引导学生指一指模型。

预设2:

长度相等的4根木条,放在相对的位置。

预设3:

每组长度相等的木条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利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相对的4根木条互相平行。

预设4:

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

教师用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长度不相等,而且摆放的方向不相同。

预设5:

有的同学可能发现每个顶点上的3根木条互相垂直。

①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揭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件展示)

师介绍:

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对的,一般把前后横着的棱称为长,左右竖着的棱称为高,左右横着的棱称为宽。

教师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②抽象图中的长方体,得出“面”的特征。

师:

如果我们将这个长方体画在书上(课件出示教科书P19右下图),在这个长方体中找到了3条长、3条宽、3条高,还有1条长、1条宽、1条高藏在哪儿呢?

学生通过想象,指出被遮挡的长、宽、高,课件辅助用虚线显示。

再次标出长、宽、高。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反馈交流过程中,不能只执行教案,而要根据课堂生成的资源灵活处理。

 

【教学提示】

此环节课堂生成资源很丰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有效引导,领悟长方体棱的特征的同时,建立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笔记

 

师:

进一步思考,假如把其中1条棱隐藏,你能想象出它原来的样子吗?

再隐藏一条呢?

请同学们思考:

只要留下几条棱就能想象出原来的样子?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到3条,教师追问:

怎样的3条?

课件上依次隐去1条棱、2条棱、3条棱……

师:

如果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是12cm、10cm、6cm,你能想象出这6个面的大小吗?

根据学生的交流,课件依次呈现。

师:

你们能想象出哪两个面是相邻的吗?

【学情预设】答案不唯一,每个面相邻的面有4个,只要学生能说出相邻的理由(任何一个面的长和宽与相邻的面的一条边相等)就行。

(3)反馈“方案3”:

拓展长方体的类型,沟通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

师:

哪个组选择了方案3?

搭成了吗?

师:

这个长方体与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方案1搭成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这里搭成的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让学生拿着自己搭成的长方体介绍哪两个面是正方形,课件演示搭成的长方体。

师:

这样的长方体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吗?

【学情预设】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学具操作,首先掌握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特点,再用规范的语言给出长、宽、高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五、巩固应用

师:

在生活中,有很多形如长方体的物体,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

1.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1题。

学生仔细观察后再互相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全班订正。

2.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2题。

(1)学生独立解答。

【学情预设】预设1:

12条棱依次相加。

 

◎教学笔记

预设2:

(40+30+20)×4。

预设3:

其他解答。

(2)全班反馈评价。

①展示正确答案但不一定是最优的方法,师生一起分析。

②展示最优的正确答案,理解这样算的依据。

【教学提示】

学生能说出“看得见的面”中几条棱的位置关系即可,不要作过高的要求。

适当点拨一下,如果有少数学生能发现面的关系,应给予鼓励。

③展示错误解答,辨析错在哪里。

3.课件出示教科书P21“练习五”第3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3)全班交流,课件同步演示。

师: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

1.相对的棱不仅长度相等,而且互相平行;2.相邻的棱互相垂直;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两两互相垂直。

如果有的学生说不清楚,教师进行引导。

六、课堂小结

师: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活动,认识了长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学情预设】每位学生不一定能完整说出所有的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系统整理。

▷板书设计

长方体

面6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12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学反思

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加以强化,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活动。

教学中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多媒体演示等一系列活动,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向交流互动。

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长方体表象,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P12第一、二题。

一、小林用一些木条和橡皮泥球拼搭长方体框架。

下面是他已经搭好的一部分。

 

1.拼搭这个长方体的框架还需要()根长8cm的木条,()根长4cm的木条,()根长3cm的木条,还需要()个橡皮泥球。

2.这个长方体框架的左面的长是()cm,宽是()cm,面积是()cm2。

3.这个长方体框架一共用去木条的总长是多少厘米?

二、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教学笔记

1.搭一个长和宽都是10cm,高是4cm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10cm长的木条()根。

A.4B.8C.12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长方体的三条棱的和是20cm,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cm。

A.80B.40C.60

3.用一根长60cm的铁丝正好可以焊接一个长6cm,宽5cm,高()cm的长方体框架。

A.4B.16C.8

参考答案

一、1.21122.4312

3.(8+4+3)×4=60(cm)

二、1.B2.A3.A

 

【素材积累】

人生路上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几时起几时落,浮浮沉沉,几时哭几时笑,悲悲喜喜,自信时我们相信自已的直觉,失意时,总是把感觉当成是错觉,而这些错觉会让人掉进一些人生漩涡,如果不看透,可能会危害你的人生。

【素材积累】

人生路上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几时起几时落,浮浮沉沉,几时哭几时笑,悲悲喜喜,自信时我们相信自已的直觉,失意时,总是把感觉当成是错觉,而这些错觉会让人掉进一些人生漩涡,如果不看透,可能会危害你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