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4133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docx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

关于壁画的论文|敦煌壁画论文

传统文化对于壁画艺术而言,是影响深远的。

在壁画艺术中,无论是壁画的题材或是壁画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大多都是与传统文化相关。

以下是WTT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壁画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壁画的论文篇1

摘要: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它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对研究和解析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墓室壁画画面内容造型色彩中国古代壁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墓室壁画,丰富且神秘。

数千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索它的奥秘,挖掘它独特的美。

任何墓室壁画都有其时代的烙印,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上而下崇尚厚葬,这与当时的宗教迷信和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北齐时期的徐显秀墓壁画作为目前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完整的大型墓室壁画,不但生动地展现了北齐达官显贵丰富奢华的生活场景,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绘画水平,是极为难得的美术史资料,它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北齐墓室壁画的绘制技法,对研究和解析中国绘画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墓室壁画概况徐显秀为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太尉、武安王

,其墓2000年

2002年在太原王家峰被发掘。

徐显秀墓距地面深约8米。

总长约31米,是近方形的穹窿顶单室砖墓,由5部分组成,由外向内分别是斜坡墓道、过洞、天井

、甬道和墓室。

与早期的壁画墓相比,这种墓葬结构明显趋于简化

,墓葬形制坐北朝南,对称规整。

徐显秀墓因前后五次被盗,随葬器物毁坏严重,大多残碎,但墓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326平方米彩绘壁画,在墓道两壁、甬道

口、墓室四壁均绘有彩色壁画。

整座墓室壁画中,除了墓室南面的有少部分脱落外

,大都保存得十分完整,色泽十分鲜艳,这在已发掘的同时期的墓室壁画中非常罕见。

徐显秀的整个墓室壁画中,有各类人物200余个,还有各种乐器、兵器、仪仗和生活什物若干。

所绘物体的形象与现实中的物象大小相当,栩栩如生。

人物关系虽然纷繁复杂,但和谐

的布局使画面脉络十分清晰。

更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壁画中具体物象的绘画技法及形象特征,如一些人物的服饰纹饰、飞舞俯冲的神兽

“方相氏”、驾辕的牛等

,都是同时期各类绘画作品中所未见过的,这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大发现。

二壁画的内容

1.墓道壁画的内容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很少见到的是,墓道两侧的壁画没有施地仗,而是在墓壁上粉刷一层白灰水后直接彩绘,在构图上也没有受过洞和天井的空间分割影响,而是一气呵成。

长约22米、宽约3米的墓道由斜坡式墓道

(坡度23度

)、过洞和天井

部分组成。

墓道壁画描绘的是

南神兽引导的一支仪仗队,86个青壮年士兵,有的执缰牵马,有的佩剑带弓,有的举鼓吹长号、执三旒旗,散聚成组

,神态各异,服装样式统一而色彩不同。

墓道两壁的内容对称

.两壁最南端各绘2只神兽,周围有流云、莲花做点缀。

墓道西壁按人群队列分为4组,6人执旗,2Jk肩扛鼓吹,4人腰佩剑;墓道东壁分为3组,6人执旗,2人肩扛鼓吹,5人佩戴弓囊。

过洞和天井两壁对称布列了人物和鞍马组成的队列,东壁15人,鞍马3匹,分别为红、黄和黑色;西壁l9人,鞍马3匹,为橘、黄和棕色。

两壁的人马,均南向。

壁画场面如此浩大,展示了北齐官宦人家出行时的生动景象和壮观场面。

2.甬道壁画的内容

在甬道入口的砖券顶上方,绘有两个对称的俯冲向下的神兽。

神兽四周是宝相莲花和草叶纹连续图案,下方还各绘有一莲花忍冬。

甬道口东西两侧相对站立的门吏,微向南侧,高1.7米以上。

东侧门吏身着橘红色右衽窄袖长衫。

双手于面前举短鞭;西侧门吏着黄色右衽窄袖长衫,一手执短鞭过肩,神情端庄肃穆,在同时期墓葬壁画中,还是首次见到。

墓门为拱形门额的浮雕石门,正中刻绘一畏兽的正面像,有翼,口大张,面容可怖。

石门左右正面有精美的浅浮雕,又在浮雕之上施以色彩鲜艳的彩绘,左右各绘有一口衔莲花侧立的凤鸟,周围点缀忍冬、莲花、流云。

门砧是两个狮子头造型

,左右门扇上部是草食类带角兽头、鸟身、偶蹄足的怪鸟,下部是中国传统的

“青龙”、“白虎”,而青龙、白虎之上,又画了两只鸟的形象。

3.墓室壁画的内容

墓室约6米见方,壁画分布于顶部和四壁。

圆形的穹窿顶上绘有黄色和灰色两层的星象图,白色圆点象征群星,顶部由东北至西南似有一条分隔线,象征银河。

墓室四壁包括北壁墓主夫妇家居宴饮、西壁墓主出行备马、东壁墓主夫人备车场面以及天象、神兽等内容。

正面北壁描绘的是帷幔之下盘足并坐于榻上的墓主夫妇

,西侧女墓主高贵端庄,东侧男墓主英武威严。

二人手端漆杯

,背靠屏风,双目注视前方,神情平静安详。

帐前两侧的两个侍女恭恭敬敬,双手捧着漆杯。

帷帐外两侧前排是一支由8L组成的男女乐队,左边是4名分别演奏笙、箜篌、响板和琵琶的女乐伎

;右边4名男乐伎分别演奏曲项琵琶、笛子

、五弦和铙钹。

人物多侧身面向墓主夫妇

,有的举

目顾盼,似在向东西两壁张望。

墓室东西两壁描绘的是出行行列,两壁人马均整体面南而行。

西壁是墓主人即将出行的场面,整幅画面以鞍马为中心,一匹健壮的枣红色骏马在青罗伞盖下整装待发,马鞍鞍袱的边沿绘有两圈联珠纹,在联珠纹内又绘有类似菩萨的头像,马颈下挂着装饰有忍冬和联珠纹的缨子。

骏马前面是4个佩剑武士、三旒旗手和马夫;后面的随从人员分别手捧官印,羽葆执事和肩扛胡床。

东壁是墓主夫人准备出行的场面,画面以羽葆华盖下一辆华丽的卷棚顶牛车为中心。

牛车前

的御手极力控制着躁动不安的公牛,一位胡仆在旁边前后照看

,车后方一群侍女手捧披风、包袱和梳妆盒。

其中两位侍女头戴卷曲发套,中缝分开,分别结辫垂于耳旁。

南壁与东西两壁紧密相连

,分布于南壁封门东西两侧,现仅存西侧的8人。

封门上方绘有两只威武的神兽头俯冲向下

,双眼圆瞪,两齿外露,长舌外伸,面容可怖。

在四壁人物的上方,绘有飘逸飞动的莲花忍冬,分布于帷帐两侧,穿插于羽扇、旗帜和神兽之间。

三壁画的造型特征

在构图上,徐显秀墓壁画打破了以往最常见的天上、仙界

、人间的布局划分

,改变了汉魏以来流行的多层次画面相对独立的结构样式,展现了一种新的布局结构。

整座墓的壁画在同一水平线上横向延伸,从墓室到墓道构成一幅完整的家居和出行仪仗图。

这种构图形式使每一组绘画都能自然过渡到另一组画面,每一组画面都成为整体壁画的一部分。

墓室西壁和东壁的人马牛车等出行队伍分列在正北壁的左右两侧,形成了并立对称的两组画面。

同时四壁的画面内容前后相接,一直延伸到甬道部分的两位执鞭侍卫门吏,继而蔓延到斜坡墓道东西两壁的仪仗出行队伍,整个墓室壁画由北向南自然发展。

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图的壁画布局,使墓室各壁的画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结构紧凑,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节奏感,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在形象塑造方面,徐显秀墓的壁画用笔简练,准确地捕捉人物及牛马的结构动态和整体轮廓,与速写有些相似,这种表现技法使画面充满动感,人物栩栩如生。

徐显秀墓壁画中的人物头像的刻画非常成功,大多为半侧面姿态,这在当时很流行,面部表情十分生动,而人物整体形态没有多少细节的描绘。

壁画中绘制的人物及各种物象的大小与现实相当,画面中的人物复杂而脉络清晰。

同时在人物造型上呈现出风格化的特征,发式装束上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族特点,人物大多着胡服,脸庞趋于圆润丰腴,发际较高、圆额丰颐、长眉细

目、鼻梁直挺

,身形丰壮周圆,充分体现了胡人和鲜卑族的形象特征。

在总的形体特征下,壁画人物还具有细微的个体差异。

不论是在侧面像还是正面像中,对人物不同的神情和动态,画师会熟练地运用富于变化的轮廓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形态,并在细微的五官变化的差异中表现人物的风姿神采,使得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神情、面貌和姿势。

虽然壁画没有用起伏跌宕的线条来描绘人物,但简洁有力、质朴平实的线条在微妙变化中也给予了物象鲜活的生命力及独具特色的风格化造型。

四.壁画的色彩特点

在徐显秀墓壁画中,人物设色也很有特点,避开大红大绿,全都是精致而有品味的“高级灰”,如浅赭、土黄

、鸭蛋青

、石绿

、灰蓝

、粉绿

,等等

,重色则以深赭、赭红

、土红为主。

人物面部轮廓先以淡墨勾勒

,敷色后再根据眼角、眼窝、嘴角、颈项等部位的轮廓结构进行晕染

,并运用不同饱和度的色彩

、笔势的流转和用笔的轻重

,使人物面部呈现出深浅浓淡的色彩差异

,富于细微的变化。

这些晕染部位多为片状,然后以或浓或淡的橘黄色作退晕色。

当时的这种染低不染高的晕染技法具有一定的程式化,不考虑周围环境的映照及明暗和光源的来源,但能大体表现出人物面部某些部位的转折,使人物略微拉长的鹅卵形的面容有了一定的起伏变化,呈现出一种真实和生动感。

同时,深浅不同的晕染色彩还能表现人物不同的面部肤色,使墓室壁画在面部的塑造上既统一又具有丰富的变化。

当时的这种晕染手法已明显反映出当时的绘画对立体效果的追求。

墓室北壁宴乐图中,人物多用黄、红及褐

、赭等偏暖颜色,东西两壁出行人物多用青灰、蓝绿等偏冷的调和色。

北壁色彩的纯度明显高于其他壁面,尤其是墓主夫妇衣服的颜色

,基本上用原色描绘,东西两壁牛马的颜色纯度也较高,以此突出他们在各壁的中心地位。

结语

随着人们的不断探索及研究,这座沉睡在黄土之下的墓室壁画,逐渐揭开了它美丽神秘的面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墓室壁画以及探索古代的美术发展提供了可贵的资料,是中国美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于壁画的论文篇2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穴居的人们有一天突然决定走出洞穴,并对他们此前的生活发出最后通牒,或者因为恐惧或者因为激动,他们面对新的世界用石块碰击石块,用火星点燃树枝,然后围坐下来,或者蹦跳起来,或者凝视关照他们的世界,这时艺术就开始出现了。

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是想阐述艺术来源于生活。

当我们今天在次追塑壁画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古老的壁画几乎和人类一样有着如此久远的历史,当人类第一次在岩壁上想要用自己的双手记录它们的生活内容时,岩画产生了,这也就是最早期的壁画。

壁画有两大特点,即建筑性和装饰性。

首先壁画的建筑性:

一、建筑的关系如同批和毛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建筑为壁画提供了存在的条,建筑坚固壁画永存,建筑倒塌,壁画毁灭,壁画史上的壁画高潮,一览建筑高潮,建筑兴、壁画兴、建筑衰、壁画衰。

二、壁画可以说明建筑的性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建筑物最重要的标志,可提高建筑的档次和品位,使建筑具有文化艺术的气氛,具有艺术的品格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好的壁画令人终身难忘。

三、壁画的题材、思想、形式、风格、情调等都要服从于建筑的功能和风格,只能美化烘托,画龙点睛而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因此壁画应从属于建筑物。

四、建筑与壁画都是公众艺术,壁画是绘画中最有群众性社会性的绘画,因此壁画创作即要考虑到艺术性,又要考虑到公共性、大众性,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雅俗赏则不能不管别人是否接受,只管自我表现。

五、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组成一个艺术综合体,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形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氛围,其艺术感染力远远超过任何一项单一的作品,所以壁画必须放到建筑环境中去欣赏,壁画的妙处也只有建筑环境中才能看到壁画借助建筑环境来表现自己,聪明的壁画设计即要服从建筑又会利用建筑,使建筑环境为壁画增加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六、壁画设计也像建筑设计和工艺美术一样,除了考虑艺术问题外,还要考虑功能结构、材料、技术、造价、投标等科技,经济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最难的是寻找墙壁。

二、壁画的装饰性

关于装饰性众说纷纭,一般把“装饰性”理解为“夸张变形”、“花纹图案”、“修饰加工”、“画蛇添足”等,但“装饰性”最起码有两个含义,一是主观设计“主观性”二是适应环境器物(从属性)。

主观设计是理想主义的设计,不受客观世界的局限,根据作者主观审美理想来设计,以概括、简化、取舍、分解、综合、归纳、组织、强调、夸张变形、换色等手法重新创造与一般绘画相比,装饰绘画是主观设计,艺术处理的成份更多,形式感更强。

主观设计是“放”如天马行空,形式感更强。

适应环境、器物,服从环境、器物与之谐调统一,达到美化目的,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装饰绘画不相一般绘画那样单

一、独立、自我表现,从属性就是“收”有许多限制,但处理得好,这些限制就可以变成特色和特长,大放异彩,具体到壁画从属性就是建筑性、装饰性既非再现,也非表现,而是美化,美是客观规律,在审美领域中的反映,即对立统一,是有秩序的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没有运动是呆板的,没有秩序是混乱的都不美。

装饰性是高层次,高品位艺术的共同特点诸如音乐舞蹈中的节奏,文学中的韵律,戏剧中的戏曲,美术中的壁画和装饰艺术等都是形式感很强,讲求程式化(秩序美)的处理,是艺术成熟的标志。

壁画的装饰性是由建筑性决定的,反过来装饰性又体现了建筑性。

从广义上讲,绘制在建筑物的墙壁上或岩石上,以及其它如洞穴壁上的壁画、图案,都可以称为壁画,而绘于岩壁上的绘画亦称“岩画”。

在建筑物上的壁画,大致可以分为粗地壁画、刷地壁画、绘制壁画、浮雕壁画、马赛克镶嵌壁画以及其它工艺材料壁画等等。

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店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

研究装饰壁画的起源,挖掘美感形式,探讨审美的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

最早之壁画历史,似乎可以从岩画、洞穴壁画开始。

公元前3世纪我国的战国时代就已有记载,如《韩非子》、以及汉代的司马迁的《史记》、北魏时期郦道元的《水经注》,都记述了一些有关岩画的资料。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据《尚书》记载,这个时期“筑倾宫、饰瑞台”,可以推想其建筑壁画已初具规模。

“装饰”泛指修饰、打扮,或者掩饰、美化的意思。

装饰一词出自《后汉书.梁红传》:

“女(孟光)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

即嫁,始以装饰入门。

壁画即为建筑装饰之一种。

上、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的发展,壁画艺术也兴盛起来,从周到汉代的殿堂壁画相当发达,《孔子家语》中记载当年孔子参观周代的明堂,见到过壁画“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且画出了“各有善恶之状”。

这些记录还不足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壁画艺术的全貌与特点,但至少说明周代有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壁画,这种艺术形式被统治阶级借以作为宣传工具、教育工具,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研究汉代壁画,必须与汉墓联系在一起,一是汉代的墓室壁画有一定的说教意义,它以通俗易懂的画面指导人们辨别是非;二是因为墓室壁画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有一些重要题材是反映墓主人的生前生活;三是因为汉代尚厚葬,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基本上能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绘画水平。

历史故事也是汉代壁画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河南洛阳汉墓中有“鸿门宴”故事;洛阳卜千秋墓壁画有人手鸟身的仙人„洛阳老城汉墓画了春秋时期发生的“二桃杀三士”故事等等。

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先有佛教壁画、再有道教壁画;从附着体上有石窟和寺观建筑之分,它们随着宗教的兴衰而发展变化,从东汉开始,历经各代,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最为著名的甘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366年,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各代,壁画现在还能看到4500平方米,是中国壁画的宝库。

敦煌壁画的目的是宣教佛法,以高超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他们承继了汉代艺术的成熟风格,并受到了外来影响,从内容上把佛经故事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形式表现出来。

这种高度概括和丰富想象的壁画语言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寓教义于绘画欣赏之中,为我们提供了极有美学价值的壁画艺术珍品。

隋代(581

618)的历史尽管非常短暂,只维持了三十六年,但在莫高窟这个艺术殿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经变在这一时期逐步替代说法图,以线造型的民族绘画手段使画面更加细致;构图上充分利用空间,佛像的服饰华丽超过了前代。

唐代(618

907)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封建时期,壁画艺术也随之迈进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新时代。

唐代敦煌壁画大部分是以佛祖为中心,构图上左右对称。

为使更多的普通人能够接受,壁画开始打破人与神之间的界限,现实生活中豪门贵族的宫殿亭台、伎乐歌舞都在壁画中成为天国的境象,而充满想象力的飞天在空中起舞散花,产生神妙的感染力。

宋代(960

1279)的壁画题材以菩萨为主,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的佛经故事。

相比前代,由于可开凿的空间非常有限,这一时期所建新窟已明显减少,莫高窟的规模已基本定型。

宋代敦煌壁画的代表性作品是“五台山图”,以四十多平方米的尺度描绘了五台山为中心的城镇与乡村,其中有山川、河流、寺庙、市井、各色人物、各色建筑,对地理特点和标志性建筑物的描绘基本写实。

中国的佛教石窟壁画,除了敦煌莫高窟以外,还有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很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等,都有很多壁画遗存,它们与敦煌莫高窟(包括榆林窟)被合称为中国四大宝窟,是中国壁画的博物馆。

我国的壁画制作,历史很长。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子历史上遗留的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公宫室壁画、以及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墓室壁画,不断有所发现,不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并编印成巨佚图册,供给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参考和借鉴.

壁画主要分为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大类。

绘画型以绘画手段为主,作者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壁、泥壁、木板、金属板、编织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层,可采用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和丙烯画等方法。

①干壁画,是直接在干燥的壁画上绘制。

它先用粗泥抹底,再涂细泥磨平,最后刷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即可做画。

②湿壁画,在古代欧洲使用比较多。

它是壁面基底半干时,用清石灰水调和颜料进行绘制,颜色与未干燥的墙面经过渗透而牢固结合,干燥之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由于必须一次完成,不容打草图与修改,着色后立即渗入,色彩晦暗而且浓重,需要掌握预想效果,所以技巧上难度较大。

③蛋彩画,是在干壁上作画,盛行于文艺复兴时代,果汁与胶融合而成的水溶颜料,不透明、易干、有坚硬感,但易脱落,要涂上亚麻仁油或树脂做为保护层。

15世纪以后,逐渐为油画所取代。

④蜡画,是用蜡与颜料混合,画在木板或石质等不同材料的基底上,然后经过加热处理,使其表面发生变化,出现一种有光泽的表层。

蜡画最早产生于希腊,在罗马庞培壁画中,曾发现这种画法,后来多用于圣像画。

⑤油画,是欧洲15世纪以后发明的,以亚麻仁油为调和剂,一般是在亚麻布或木板上做画,很少在泥地壁面上绘制,为减少画面的光泽,也可以用干酪麦加白垩、锌白粉制做吸油底子。

⑥丙烯画,是使用人工合成的丙烯酸为调和剂,快干,无光泽,可以免除油画材料慢干、画面反光的弱点,为现代壁画所采用。

以上几种主要方法,有时也混合使用,或与工艺制作相结合,有的还与浮雕结合。

现代壁画中这种混合使用方法更为发展。

绘画工艺型是壁画的最后效果必须通过工艺制作手段体现。

由于发挥手工工艺或现代工艺制作,加上各种材料的质感、肌理性能,从而出现其他绘画手段所不能达到的特殊艺术效果。

有些材料的坚固性能,可以保持壁画的耐久性,防止自然损害;还便于制作室外超大型壁画。

因此,现代日益发展这种类型的壁画,其中包括壁雕、雕刻、镶嵌画、彩色玻璃画、陶瓷等类型。

①壁雕,介于雕刻与壁画之间,由于倾向平面化构图,主要不是以体积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仍接近壁画,它有浅浮雕、深浮雕及阴刻线等不同手法。

现代除石质材料之外,也有用水泥、陶瓷、木雕、人造树脂、青铜、铝合金、不锈钢等各种材料,或混合使用制作的壁雕。

②壁刻,是在水泥基底上,用工具刻制完成。

它用水泥掺和白垩土、石灰、石英沙,再调进颜料,做出多层不同颜色的壁面,趁漆面未干时,用雕刀等工具剥刻出不同色层,构成画面。

③镶嵌壁画,是一种古老技法,最早出现在西亚,现代也有新发展。

它主要以水泥调入其他粘合剂,将色石子、陶瓷片、色玻璃、料器、贝壳、珐琅、宝石等不同颜色的颗粒粘合起来拼成画面。

此外还有使用大块石料(如色大理石)、木材板块、色玻璃镶成。

镶玻璃,古代西方用于教堂的玻璃窗上,现代已应用到一般建筑的壁面上,分高温玻璃与普通玻璃、透明与不透明等不同品种。

④陶瓷壁画,在现代很流行。

由于陶瓷便于制作,坚固耐久,并且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品种多样,因此为现代壁画广泛使用,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形式。

壁画家们还可以利用各种工艺制作壁画,如磨漆、漆画、珐琅、织毯、编织、印染、人造树脂、合成纤维、印刷、搪瓷、金属等各种材料,都可用来制做壁画。

由于现代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壁画已经突破了绘画的界限,使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和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从而成为边缘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