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简明笔记.docx
《政治学概论简明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概论简明笔记.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概论简明笔记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
一、代表性的政治界说
•1、道德政治说:
认为政治是一种追求高尚道德的活动。
古代中西方思想家在此是不谋而合的。
儒家有“政者,正也”之说,强调“为政以德”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得均将政治视为一种善业。
•2、法律政治说:
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活动就是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的过程,政治必须符合法律的精神及其程序。
这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流思想。
•3、权术政治说:
认为政治是一种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的活动。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
马基雅弗利、俾斯麦、韩非、拉斯韦尔。
•4、工具主义政治说:
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角度来界定政治,认为政治就是补缺和维护市场秩序,就是界定产权、降低交易成本、保护个人权利。
这是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流行的观点
•5、利益分配政治说:
认为“政治是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活动”。
以戴维·伊斯顿为代表,主要强调政治活动的内容及其强制性。
•6、公共管理政治说:
孙中山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
•7、马克思主义政治说: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政治是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是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二、系统地把握政治的科学内涵
•
•政治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及其关系,它以国家为主体,以法律为准则展开活动。
•具体而言,政治的含义是由以下几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构成的:
•1、政治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
因为,有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公共事务,才会有政治活动之需求。
其中的经济生活主导着政治发展的方向。
•2、政治活动的内容是管理公共事务。
公共事务有层次区分,相应地,政治活动也有层次区分,如社区事务—团体政治、地方事务---地方政治、国家事务---国家政治、国际事务---国际政治。
•3、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公共权力的产生、分配、运转、监督及相互间关系。
其中有五大关系构成了政治生活的框架,即公民间的平等资格问题、人权与主权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公共权力的分配及各权力部门的关系、国际关系。
•4、政治生活的准则是法律,也就是说政治活动应在法律的范围内展开,这是现代政治与传统政治分别所在。
•5、政治的主体十分广泛,但主要是国家。
所以一般意义的政治都是指国家政治。
当然,这不意味着其他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无足轻重。
事实上,公民、政党、社团、公共舆论、财团等在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其中,政党、公共舆论和财团(跨国公司)是未来政治的主宰力量。
第二节政治学体系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学的体系
•1、什么是政治学?
•政治学就是研究公共权力运作规律的科学,围绕公共权力活动的一切政治现象,如国家、公共事务管理、政治制度、公共政策等等,都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内容体系
•政治学基本理论
•政治主体政治过程政治制度政治发展
•
•政治关系
二、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发展
•西方政治学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依据其不同的特点,共分为四大阶段:
•1、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政治学奠基
•
(1)主要代表人物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
•
(2)主要研究内容:
城邦生活、政治理念、政体理论
•(3)主要研究结论及特征:
A、强调政治、国家是一种正义、道德的实体,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仍深受伦理学的影响;B、以城邦民主制为背景,形成了经典的政体理论;C、开始提出自然法思想,将法律、分权与政治活动联系起来。
•2、中世纪神学政治学时期
•
(1)主要代表人物有:
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
(2)主要研究内容:
教权与王权的关系
•(3)主要研究结论及特征:
A、政教合一,教权高于王权;B、信仰高于理性,推崇禁欲主义愚昧政治;C、君权神授;D、政治开始丧失作为德性的内涵。
•3、近代政治学,由于其内容繁杂,又可分为三个小阶段。
•
(1)文艺复兴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
马基雅弗利、布丹
•主要研究内容:
理性与神性的关系、权力
•主要研究结论及特征:
A、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思考政治问题;创立了国家主权理论,数起俗国的权威;C、将政治世俗化,政治完全脱离道德和神学的意义,突出了权术研究。
•
(2)大革命时期----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
•代表人物众多:
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杰弗逊、汉密尔顿等等。
•主要研究内容:
政治方案、政治原则、制度设计
•主要研究结论及特征:
•A、确立了法学政治观;
•B、创立了众多的民主理论和原则,如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与制衡、法治。
•C、探索了公共权力的建构、配置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3)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主要代表人物有:
边沁、密尔、孔德、斯宾塞、康德、黑格尔等。
•主要研究内容:
政治合法性、政治整合与调和
•主要研究结论及特征:
A、强调自由与功利,冷落民主原则;B、提出政府少干预;将合法、合理与现存的东西等同起来。
•4、现代西方政治学----科学政治学时期
•现代西方政治学发韧于美国,这是一个将政治问题作为学术问题加以研究的时期,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先后出现了传统政治哲学、行为主义的科学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三个阶段,它们分别以法律制度研究、定量研究和综合研究为特色。
第二章政治权力与合法性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
所谓政治权力,就是指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或原则,在政治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支配能力。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基础
1.政治权力主体(组织、公务管理人员)。
(行政权力)
2.客体(管理什么?
)
3.组织载体和规章制度。
(法律权力,组织管理策略)
4.暴力。
(军事权力)
5.能力素质。
6.身份资格。
7.理论(意识形态权力)
综上所述可见,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并且以具体时间和条件为转移,不过,在这其中,生产资料的占有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
因此,任何政治权力主体要想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力,势必要把生产资料的获取和占有列于首要日程。
三、政治权力获得的途径
1.暴力。
2.血缘。
联姻。
3.财富。
4.学识。
5.权术。
6.机遇。
7.选举。
8.组织。
9、象征
四、政治权力的特征
1、公共性
2、垄断暴力的合法使用
3、具有广泛性、深入性(时间、空间)、弥散性、强制性、
4.阶级性。
5.排他性。
6.工具性。
7.动态性。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什么是政治合法性?
•所谓政治合法性也就是政治的正当性,它是指政治的运作不仅要合乎法律规定,更要得到公民的普遍认同。
所以,公民对一种政治秩序的接受是政治合法性的本质涵义。
政治形态的转换有革命和选举两类方式,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政权,都要时刻接受公民认同的考验。
任何政治的合法性都不是一劳永逸的。
•
二、政治合法性的类型
•马克斯·韦伯对历史上出现的政治合法性类型进行过系统的分析,他将政治合法性总结为三种类型:
传统型、克里斯玛型和法理型。
(复旦大学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二版50-52页)
•
•1、传统型,是指政治主体依据传统的习惯或惯例、文化、出身等获得公众的认同。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2、超凡魅力(克里斯玛)型,指政治主体依据个人的魅力,如天赋、气质、风格等因素获得公众的认同。
古往今来许多领袖刻意塑造形象,吸引更多追随者。
(“我们相信他是对的”)
•3、法理型,指政治主体依据法律的授权获得公众的认同。
(“我们相信法律是对的”)
三、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政治合法性的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
•1)任何政治体系都没有强权,都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
•2)政治过程必须代表公共利益,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行使权力;
•3)政治合法性需要有政治有效性来支撑。
•2、政治合法性的形成(转型)一要靠有效,二要靠建构:
•政治有效性指的是政治过程的绩效和公正,其终极表现是民众普遍受惠。
“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李普塞特:
《政治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变动的。
这种变动可能挑战政治合法性,从而产生政治危机。
•合法性的建构指的是政治主体采取的影响公众认同政治的各种行为。
如灌输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种有利于政治当局的文化、对政治危机的化解、对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的控制等等。
•一般来说,越是现代化的国家,政治合法性对政治有效性的依赖就越高,而传统意义浓厚的国家的合法性等多的是依赖建构。
第三章国家与社会
第一节、关于国家的起源与本质
一、国家的定义
•围绕国家现象形成了许多国家学说,代表性的有
•
(1)社会共同体说。
人是群居性的社会动物。
从国家的形式角度来界定国家,认为国家是许多家庭及村落的联合体。
•
(2)国家要素说。
从国家的构成来界定国家,认为国家=人口+土地+主权(三要素),国家=人口+土地+主权+政府(四要素)。
汉字之“家國”。
•(3)国家暴力说。
从国家的功能角度来界定国家,认为国家是对暴力和税收的垄断。
•(4)社会契约论。
从国家的起源角度来界定国家,认为国家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们为摆脱自相残杀和混乱无序的生活,按理性原则,让渡部分权利,订立的社会契约。
•(5)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集团为维护和实现其利益,以暴力为后盾,按区域划分居民,并实行管理的组织。
恩格斯的经典定义(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58页注释①),
二、国家的特征与本质
国家的5个特征,美国学者查尔斯·蒂利总结(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57页)。
•国家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阶级性就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但这一本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就意味着阶级斗争。
国家是在与氏族、社团、政党等各类社会组织的比较中体现出其本质涵义的。
•
(1)国家表现为以集团为单位的利益对抗关系。
•
(2)国家是按区域来划分国民的,不同于氏族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3)国家有专门的公共权力机构。
它拥有对暴力和征税的垄断权。
必须辨析的概念:
民族、政府
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
第三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在古典含义中,“市民社会”、是指建立了国家的“文明社会”,是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的;到了近代,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第四章政体
第一节政体的一般理论
一、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结构形式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83-84页)
国家,是本质和形式的内在统一。
国家本质(国体),就是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国家形式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需要有合适的管理体制来组织其机构,履行其功能。
国家效能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采取的体制关系密切。
国家形式也是国家体制。
国家管理体制就是通常讲的国家形式,它是指掌握政权的集团,为有效地实现其统治和管理功能而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政权组织、国家结构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总和。
它包括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和具体的社会管理体制三方面的内容。
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它是指取得政权的集团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其政府机构、分配国家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是决定政体的基本要素,政体反映并服务于国体,一般来说,国体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政体形式来实现其意志;但影响政体的因素是多元的,随着国家管理、服务职能的突出,不同国体的国家在政体运用上有越来越多的共同性。
国家结构形式
所谓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模式。
它主题包括性质区划和权力的层级配置两重内容。
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
•
(1)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织的统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其主要特征是拥有单一的宪法和统一的法律体系;高度统一的国家机构及权力运转机制;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两者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单一的国籍制度;先有国家,后有地方。
•
(2)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组织起来的拥有统一主权的国家联合体。
其主要特征是联邦及其组成单位各有其法律及机构体系;公民拥有联邦及所在成员单位的双重国籍;联邦拥有同意的外交、国防权,成员单位用一定的外交独立性;联邦与成员单位的关系是依据联邦宪法分权治事的关系,它们不属于上下级关系;成员单位的权力是依据宪法的保留权,不是联邦授予。
•(3)邦联制是由若干主权国家为共同的利益组成的国家联盟,邦联不是真正的国家,因为它没有主权资格。
第二节政体的基本类型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00-110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政体划分不同的类型。
一、君主制与共和制
•政体划分的传统标准:
最高国家权力的执掌人数(集体或个人),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及任期。
据此,政体可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
•
(一)君主政体又有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之分。
君主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的政体形式。
•
(1)专制君主政体是指一人不受制约的执掌国家元首职权,国家元首不由选举产生,而由世袭确立,且任期无限制的政体。
•
(2)立宪君主政体是指一人执掌国家元首职权,但国家元首行使职权受到国家法律的有限制的政体。
它分为二元君主立宪政体和议会君主立宪政体。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二元君主立宪政体中,君主仍为国家的核心,执掌实际的行政权。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00-101页);而在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中,议会取代君主成为国家政治的核心,议会中占多数议席的政党组阁执政(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01页)。
•
(二)共和政体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元首或议会执掌的政体。
它又可分为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和委员会共和制三种形式。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01页)
•
(1)总统共和制:
国家权力由总统和议会分享,他们均由选举产生,总统既是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政府和议会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
(2)议会共和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国家元首虽由选举产生,但没有实权,只具代表意义,议会与政府是一体的关系。
•(3)委员会共和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的核心,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行政权和元首权,但议会不能倒阁,委员会也不能解散议会。
•(4)社会主义的共和制:
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民主政体、威权政体、极权政体
•(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03-110页)。
•政体划分的现代标准: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权运转方式和革命参与政治的程度三个方面。
据此,政体可划分为民主政体、威权政体和极权政体。
•
(1)民主政体的基本特征是宪法至上;建立议会作为国家权力的代表机构;政府权力受到大众的广泛制约;公民自治,公民与政府成为完全平等的法律主体。
•
(2)威权政体的特征是宪法体系未受到真正的尊重;少数精英控制政权,政府在国家社会中起主导作用;政府介入经济生活的程度较重;公民监督政府的渠道少而无力。
•(3)极权政体的特征
•国家权力体系以元首为中心;意识形态取代法律作为统治的准则;国家暴力机器运用用频繁。
A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
B实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
C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D政府垄断大众传媒;
E实行统治型经济
第三节政体的民主化
民主政体将是人类走向政治文明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体?
)
1)民主政体的长处
与传统的君主专制政体、极权政体和威权政体形式相比,民主政体拥有其他政体形式无法企及的长处。
主要是:
(1)民主有助于避免独裁者暴虐、邪恶的统治;
(2)民主保证它的公民享有许多的基本权利,这是非民主制度不会去做、也不能做到的;
(3)民主较之其他可行的选择,可以保证公民拥有更为广泛的个人自由;
(4)民主有助于人们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
(5)只有民主的政府才能为个人提供最大的机会,使他们能够运用自我决定的自由,也就是在自己选定的规则下生活;
(6)只有民主的政府才为履行道德责任提供了最大的机会;
(7)民主较之其他可能的选择,能够使人性获得更充分的发展;
(8)只有民主政府才能造就相对较高的政治平等;
(9)现代代议制民主国家彼此没有战争;
(10)拥有民主政府的国家(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社会富有活力),一般会比非民主政府的国家更为繁荣。
2)民主政体的内在优越性(素质):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15-116页)
(1)、完成了国家政权合法性与制度合法性的分离与良性互动,并将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治下民政信任和支持的基础之上;
(2)、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
(3)、建立了法治化的分权制衡的权力运行规则。
因而民主政体一般效率较高,腐败较少。
第五章政府
第一节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
(参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第2版124-131页)
一、政府的基本涵义(广义、狭义)
二、政府的基本职能
三、政府职能的边界
第二节现代政府的权力格局
一、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关系
二、立法机构(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2版131-135页)
三、司法机构(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2版136-144页)
四、行政机构(见复旦大学孙关宏等《政治学概论》2版144-152页)
五、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第六章政党与政治意识形态
第一节政党与政治团体
一、政党的含义及特征
•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其中的积极分子通过革命或改良方式为控制或参与政权而结合起来的政治组织。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政党的几个基本特征:
•
(1)政党的本质是一定阶级利益的代表,它不是全民的,也不是中性的。
其政治价值趋向集中地反映在政治纲领中。
•
(2)政党的组织是围绕政治纲领形成的,较一般的政治团体严密,但政党之间的组织程度差异很大。
•(3)政党的目的直指政权,包括推举国家公职人员、获取组阁权、赢得总统和议会选举等。
•(4)政党的活动方式主要是暴力革命和组织选举,活动中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强。
二、政治团体
•什么是政治团体?
政治团体是以共同的利益为基础,按照共同认可的规则组织起来,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表达集团利益,影响政府政策过程,以实现共同利益的团体。
它与其他社会团体的根本差异在于是否介入政治过程。
三、政治团体与政党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两者的共同之处是都介入政治生活来达到目标,但他们在组织目标、社会基础和组织规模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
•
(1)组织目标上,政治团体仅限于影响政策过程,不谋求掌握政权,不向普通民众负责;政党的目标十分鲜明,就是赢得革命或选举。
•
(2)社会基础上,政治团体具有排它性,其成员一般限于特定的行业、志趣、种族身份。
而政党则只要求认可其政治纲领,不论其身份来源。
•(3)组织的严密程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政党的规章、管理制度比政治团体严密规范。
四、政党、政治团体的功能
•政党和政治团体都是现代政治生活的重要主体,从理论上说也是民主政治的推动力量,其主要政治功能表现为:
1、主导或影响政治过程,如控制议会、组织政府、形成社会压力等。
2、表达和整合民意,集中表达民众意愿。
3、政治社会化
通过政党和政治团体组织政治活动、开展政治宣传,可以培养和教育一批批政治骨干分子,增强民众的政治热情,提升民众的政治技能。
4、政治录用与精英输送
5、监督完善政治运作。
特别是在政党政治中,形成执政党和反对党之间的竞争。
第二节、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的涵义及意义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政党的地位、权利及其执政或参政的方式,又称政党政治。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党际关系模式,一是党内组织规则
•政党政治的意义:
•
(1)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一起维系着西方现代民主政治生活。
•
(2)政党政治是一种政治选择机制,为民众选择政权的主体及运作方式提供机会。
•(3)政党政治是一种政治调和机制,通过政党竞争轮流执政,既可以调整旧的政策、纠正政治失误,又可以调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和改善政治的根本制度。
二、政党制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政党制度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区分
•传统政党制度类型:
根据参与政权竞争的政党数量和政党实力,将政党制度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一党制:
一国政权掌握在一个政党手中,法律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与之争夺政权。
它包括法西斯一党制和民族主义一党制两种形式。
•两党制:
国家政权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竞争轮流执政的制度。
它包括议会制两党制和总统制两党制两种形式。
•多党制:
国家政权由多个政党竞争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治制度。
它包括两极多党制、多极多党制和一党独大多党制。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按政党制度的性质将政党制度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政党制度。
•现代政党制度类型:
以竞争程度分为竞争性政党制度和非竞争性政党制度
•竞争性政党制度:
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总统职位或议会议席的方式执掌政权的政党体制模式。
它包括两党制、有限多党制、极端多党制和一党独大多党制。
•非竞争性政党制度:
一国的政权通过法律规定由某个特定的政党执掌,不存在其它的政党或其它政党不得与执政当争夺政权的政党制度。
它包括一党制和一党领导制。
第三节政治意识形态
一、什么是意识形态?
所谓意识形态是一种认为通过变革,未来将会比现状更美好的信仰形式,即一种社会改造的计划。
其核心内容是关于政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就是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依此形成了左、中、右不同倾向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不同于科学,它不是以平和的、理性的态度来理解政治系统,而是一味承诺要改变政治系统。
一个是应然的思维,一个是实然的思维。
左派的观点拥护平等、福利计划、适当时机的政府干预经济;右派的观点强调个人自主性、私营经济的创造力;中间派努力综合、调和二者的观点。
二、西方政党改革的背景及其措施
(1)背景:
西方政党政治危机,党员减少,忠诚者减少;年龄老化;党费减少;政党腐败
(2)措施:
1)、政党法律地位平等;
2)、淡化党的意识形态色彩,对党的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解释
3)、广泛吸收政治学、法律学、社会公共管理专业人士;
4)、扩大党的代表性和开放性
5)、扩大参与民主和社会民主
6)、改革党的组织方式、减少政党组织层级;
7)、改变传统的高度控制的执政方式,推行一种新的治理方式
8)、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严厉惩治腐败
第七章政治参与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衡量标准
R.达尔《论民主》的五标准说
何种政治方式是民主的,何种政治方式不是民主的,评判标准不一。
R.达尔《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43-45页,)的五标准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1)有效的参与;
•
(2)投票的平等;
•(3)充分的知情;
•(4)对议程的最终控制;
•(5)成年人的公民资格(普遍性)
第二节、政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