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1>p2>p3D.缺少条件,无法判断
6.[2018·柳州]将8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物块分两部分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如图K10-3甲、乙所示,它们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等于( )
图K10-3
A.5∶3B.5∶2
C.10∶9D.3∶2
7.[2018·盐城]如图K10-4所示,小明将压强计的金属盒分别放入甲、乙两种液体中,从图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图K10-4
A.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
B.甲液体的密度等于乙液体的密度
C.甲中金属盒处的压强等于乙中金属盒处的压强
D.甲中金属盒处的压强小于乙中金属盒处的压强
8.如图K10-5所示,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S,在容器中装入某种液体,液体的重力为G、密度为ρ、深度为h。
则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和压力分别为( )
图K10-5
A.
和GB.ρgh和G
C.
和ρghSD.ρgh和ρghS
9.[2018·北京]如图K10-6所示,盛有水的杯子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杯子重1N、高9cm、底面积30cm2;杯内水重2N、水深6cm、水的密度为1.0×103kg/m3,g取10N/kg。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图K10-6
A.水对杯底的压强为900Pa
B.水对杯底的压力为2N
C.水杯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D.水杯对桌面的压力为2.8N
二、填空题
10.[2018·长沙]2017年,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视频:
一对外国老夫妇在海边拍摄风景照,无奈由于站立太久而深陷淤泥,一名中国渔夫见状,首先将他们身上的背包和摄影设备拿走,目的是减小他们对淤泥地的 力,然后渔夫无论是拖、抱、拽都无法使他们脱离淤泥,最后渔夫平趴在淤泥地上
他们撑着渔夫的身体才爬出了淤泥。
渔夫平趴在淤泥地的目的是:
增大人体与淤泥地的接触面积,以减小人体对淤泥地的 ,使被困者脱离险境。
11.[2018·岳阳]如图K10-7所示,质地均匀的长方体重7N,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0.01m2,则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Pa;竖直切除该物体右边的阴影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会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图K10-7
12.[2018·淄博]共享单车为人们的绿色出行带来便利。
车把上凹凸不平的花
纹是通过 增大摩擦的。
小明骑着单车到公园游玩,10min内沿水平路面行驶了3km,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 m/s。
若小明和单车的总质量是80kg,每个车轮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是25cm2,骑行过程中单车对地面的压强是 Pa。
(g取10N/kg)
13.[2018·宜昌]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完成了7km级的潜水实验,它潜入海面下7k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强是 Pa(g取10N/kg,ρ海水=1.03×103kg/m3)。
在逐渐上升返回海面的过程中,其所受海水的压强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4.如图K10-8所示的船闸中,仅阀门A打开,上游和闸室组成 ;当闸室内的水深为36m时,水对闸室底部产生的压强是 Pa,对闸室底部0.01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力是 N。
(ρ水=1.0×103kg/m
3,g取10N/kg)
图K10-8
15.如图K10-9所示,一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茶杯底面积为20cm2,杯中水深10cm,杯和水的总重力为3N,则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为 Pa;水对杯底的压力为 N。
(g取10N/kg,茶杯壁厚度不计)
图K10-9
三、实验探究题
16.[2017·湘潭]利用小桌、海绵、砝码等器材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如图K10-10所示。
图K10-10
(1)图中压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海绵发生 (选填“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来体现的,我们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沙子代替海绵来完成实验。
(2)通过比较图甲和图乙,说明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 (选填“越大”或“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通过比较图 和图丙,说明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实验中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
17.[2018·衡阳]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
(1)实验中液体压强大小的变化是通过比较U形管两侧液面
的变化反映的,将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探头的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强会 (选填“内凹”或“外凸”)。
(2)通过比较图K10-11中C、D两图,可得到结论:
同一种液体的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图K10-11
(3)通过比较D、E两图,可得到结论:
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 越大,压强越大。
(4)通过比较A、B、C三图,可得到结论:
。
四、计算题
18.[2018·衡阳]为了倡导绿色出行,衡阳市投放了大量的共享自行车,小明在水平路面上匀速骑行900m,所用时间为3min时,人与车总质量约60kg,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约为0.01m2。
求:
(g取10N/kg)
(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
(2)行驶中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
(3)此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
图K10-12
19.中联重科是湖南省有名的重工企业,它生产的某型号载重卡车的技术参数如下表所示,当它匀速行驶时所受的摩擦力是其总重的0.2倍,g取10N/kg,则:
(1)该卡车空载时,所受的重力是多少?
(2)该卡车空载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少?
(3)已知长沙南湖隧道的路面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9×105Pa,该卡车满载时通过隧道是否会对路面造成损坏?
(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图K10-13
自重
2×104kg
轮胎个数
12个
最大载货量
4×104
kg
行驶时每只轮胎与
地面的接触面积
0.05m2
行驶时的最大速度
90km/h
能力培优
20.[2017·长沙]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倒入甲和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如图K10-1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10-14
A.若甲与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
B.若甲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甲的密度小于乙的密度
C.若甲与乙
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甲的质量小于乙的质量
D.若甲与乙的质量相等,甲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小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1.[2018·泰安]如图K10-15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K10-15
①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F甲>F乙
②液体的密度:
ρ甲=ρ乙
③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甲>p乙
④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p甲'=p乙'
A.只有①和③B.只有①和④
C.只有②和③D.只有③和④
22.[2018·达州]如图K10-16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不同的两种液体甲、乙,在两容器中同一高度处分别有A、B两点。
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A、B两点的压强关系是pA pB;若两点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甲 p乙。
(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图K10-16
23.[2018·乐山]小明将装满水的溢水杯放到电子秤上,再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铝块,将其缓慢浸入溢水杯的水中,如图K10-17所示,浸没前,溢水杯所受水的压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电子秤的读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图K10-17
24.[2018·湖州]一根均匀的长方体细长直棒重1.5N,下底面积为20cm2,将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并有
的长度露出桌面外,如图K10-18所示。
图K10-18
(1)直棒对桌面的压强为 Pa。
(2)在棒的右端至少应施加 N的竖直向下的力,才能让它的左端离开桌面。
25.如图K10-19Ⅰ所示,甲、乙两个实心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其中甲为底面积为0.25m2、高为2m的均匀柱状体,乙为边长为1m、密度为2×103kg/m3的正方体。
当沿水平方向截取不同高度的甲物体,并平稳地放在乙物体上时,甲、乙对地面的压强随截取的长度x的变化如图Ⅱ所示,则 (选填“a”或“b”)图像代表甲的压强随截取的长度x的变化,图Ⅱ中p1∶p2= 。
图K10-19
26.[2018·昆明]如图K10-20所示,置于水平桌面上的容器,底面积为200cm2,未装水时的质量为0.2kg。
容器盛水后水面的高度为15cm,容器对桌面的压强为1.1×103Pa,求水对容器向上的压力。
(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忽略容器壁的厚度)
图K10-20
参考答案
1.A [解析]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书包对肩膀的压强,故A正确;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B错误;菜刀钝了磨一磨,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增大菜刀对被切物的压强,故C错误;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D错误。
2.C [解析]无论是单手倒立还是单脚站立,小明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他的重力,故A、B错误;手掌面积小于鞋底面积,所以单手倒立时,小明对地面的压强更大,手掌印凹陷的深度大于鞋印凹陷的深度,故C正确,D错误。
3.A [解析]甲、乙两次实验中,小桌对海绵的压力相同,均等于小桌和砝码的总重力,由于图甲中海绵的受力面积小,作用效果相对于图乙中更明显,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故①②正确,③错误。
图乙中将砝码取下,受力面积不变,改变了压力,可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但不能和图甲比较,故④错误。
故选A。
4.C [解析]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G=mg=40×103kg×10N/kg=4×105N,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
=
=8×104Pa,故选C。
5.B [解析]因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柱体,即ρ相同,且h1
=
=
=
=
=ρgh可知,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关系为p1故选B。
6.C [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对地的压力之比F甲∶F乙=5G∶3G=5∶3,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比S甲∶S乙=3S∶2S=3∶2,则压强之比p甲∶p乙=
∶
=
·
=
×
=
=10∶9。
7.A [解析]由图可知,压强计在两种液体的相同深度处,在甲液体中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大于在乙液体中的高度差,即该深度处甲液体的压强大,根据p=ρgh可知,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甲中金属盒处的压强大于乙中金属盒处的压强,故选A。
8.D [解析]该种液体的深度为h,则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是p=ρgh,由p=
可得,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pS=ρghS,故选D。
9.C
10.压 压强
11.700 变小
1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 1.6×105
13.7.21×107 变小
14.连通器 3.6×105 3.6×103
15.1500 2
[解析]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力F=G总=3N,则杯对水平桌面的压强p=
=
=1500Pa;水的深度h=10cm=0.1m
水对杯底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0.1m=1000Pa,水对杯底的压力F'=p'S=1000Pa×20×10-4m2=2N。
16.
(1)形变 可以
(2)越大 乙 (3)控制变量法
17.
(1)高度差 内凹
(2)深度 (3)密度
(4)在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18.解:
(1)自行车行驶的速度v=
=
=5m/s。
(2)行驶中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F=G=mg=60kg×10N/kg=600N。
(3)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p=
=
=3×104Pa。
19.解:
(1)该卡车空载时,所受重力G=mg=2×104kg×10N/kg=2×105N。
(2)该卡车空载时,所受阻力f=0.2G=0.2×2×105N=4×104N。
因为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牵引力F牵=f=4×104N。
(3)该卡车满载时,对地面的压力F=G总=(m+m物)g=(2×104kg+4×104kg)×10
N/kg=6×105N。
该卡车行驶时车轮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S=12×0.05m2=0.6m2。
该卡车满载时对地面的压强p=
=
=106Pa>9×105Pa,故会对路面造成损坏。
20.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的体积小于乙的体积,甲液体高度小于乙液体高度。
若甲与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A错误。
若甲与乙对容器底部压强相等,则根据p=ρgh,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B错误。
若甲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则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设想把容器凹进去的部分补平填满液体,则需要添加的甲液体的质量较大,而填满后两容器底部受到的压强仍然相等,压力也相等且等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这样可以得出填满之前甲液体质量较小,C正确。
若甲与乙的质量相等,则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设想把容器凹进去的部分补平填满液体,则需要添加的甲液体的质量较大,这样填满后甲液体的总质量较大,对容器底部的压力较大,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也较大,D错误。
21.D [解析]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力等于容器和内部液体的重力之和,由于容器质量和液体质量相同,则总重力相同,因此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力相同,故①错误;由于两个容器的底面积相等,根据p=
可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故④正确;由于乙容器向上开口逐渐增大,因此其内部液体的体积比甲容器中液体的体积大,液体质量相同,甲容器中液体的密度大,根据公式p=ρgh可知,两液体深度相同,则甲容器底受到的液体压强大,故②错误,③正确。
故选D。
22.小于 大于
[解析]若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因为乙容器中液体体积较大,因此ρ甲>ρ乙,又因为两容器完全相同,则底面面积相同,因此两容器中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相等,即p'甲=p'乙,而p'甲=pA+
p'乙=pB+pB下,又因为A、B等高,pA下=ρ甲gh,pB下=ρ乙gh,即pA下>pB下,故pA若A、B两点压强相等,即p'A=p'B,由p=ρgh可知,ρ'甲>ρ'乙,此时p甲=p'A+p'A下,p乙=p'B+p'B下,又因为A、B等高,p'A下=ρ'甲gh,p'B下=ρ'乙gh,即p'A下>p'B下,故p甲>p乙。
2
3.不变 不变
24.
(1)1000
(2)1.5
25.b 4∶5
26.解: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水=ρ水gh=1.0×103kg/m3×10N/kg×0.15m=1.5×103Pa,
水对容器底的压力F1=p水S=1.5×103Pa×200×10-4m2=30N,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2=pS=1.1×103Pa×200×10-4m2=22N,
容器重力G=mg=0.2kg×10N/kg=2N,
容器中水的重力G水=F2-G=22N-2N=20N,
容器壁对水的压力和水的重力之和等于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则水
对容器向上的压力F3=F1-G水=30N-20N=1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