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2817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7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docx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

西方经济学名著选读

书目

1.亚当·斯密《国富论》

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3.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4.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5.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6.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7.威廉·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

8.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国民体系》

9.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理论:

一种解说》

10.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

11.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

12.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

 

本资料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交流使用,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亚当•斯密《国富论》

人物简介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属于古典经济学派。

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这位举世闻名的古典派经济学的巨匠亚当·斯密,生当工厂制手工业和机械制大工业的过渡时期。

他的功绩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的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的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的大学问。

主要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

“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

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

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

这时,便产生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

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

但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

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

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四、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

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

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五、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

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

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料,在在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

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

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六、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

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

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

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

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激动。

主要著作

Ø道德情操论(1759)

Ø国富论(1776)

Ø哲学论文集(在死后于1795年出版)

《国富论》

《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

这本专著的第一个中文译本是翻译家严复的《原富》。

这本书于1776年第一次出版,全书包括两卷共5部,在第一部的序言中,亚当·斯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描述,他认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它首次提出“无形的手”的概念,其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是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初版于1776年3月,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国富论》共分五卷。

它从国富的源泉—劳动,说到增进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分工,因分工而起交换,论及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再探究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构成的成分――工资、地租和利润。

  

第1卷,共11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形成以及改善劳动力生产能力的原因,分析国民财富分配的原则;  

第2卷,共5章,论资产的性质、积蓄及用途。

主要内容是讨论资本的性质、积累方式,分析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取决于工作的性质;第2卷有五大论点:

一论资产的性质及分类;二论社会总资产中的一种特别部门﹝即货币﹞及藉银行的各种操作以节约货币的方法;三论资本的积蓄及生产与不生产的劳动;四论利息的升降;五论资本的各种用途,并予以比较。

  第3卷,共4章,第三篇论各国富裕进步的不同。

主要内容是介绍造成当时比较普遍的重视城市工商业,轻视农业的政策的原因;第3卷说明:

国富的自然进步,资本是最初用于农业,而后用于各种制造业,最后用于国外贸易。

  

第4卷,共9章,论经济政策与经济学说之诸体系。

即商业体系与农业体系。

主要内容是列举和分析不同国家在不同阶段的各种经济理论;  

第5卷,共3章,主要内容是分析国家收入的使用方式,是为全民还是只为少数人服务,如果为全民服务有多少种开支项目,各有什么优缺点;为什么当代政府都有赤字和国债,这些赤字和国债对真实财富的影响等。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有下列重要主张:

1.个人主义:

经济体制之建构,应以保障个人之生存及发展为原则。

因为每个人若能充分发展自我,则社会整体也将获得进步。

2.私有财产制:

就是主张私人有权拥有及支配自己的财富。

因为如此才能使个人充分发展,同时促进文明的发展。

3.追求利润具有正当性:

企业家投资工商业虽然为了追求利润,但是在过程中往往产生服务人群、贡献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进步。

4.经济自由:

主张政治中立,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使每个人得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进行其经济活动,如此才能有效率。

5.价格机能:

商品的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如此价格自然会调整恰当,而且资源也会配置得当,结果将始社会效益达到最佳的状态。

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该书的伟大成就之一是摒弃了许多过去的错误概念。

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

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

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

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

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

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

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

这四个阶段是:

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

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

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

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

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

"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

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

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评价:

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后来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自由经济自由竞争的理论;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

目前的经济理论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尚没有任何一种尽善尽美可以完全解决经济发展的方法,但《原富》(是严复当时翻译《国富论》时使用的译名)这本书仍然可以看作是用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写作的第一部著作,对经济学研究仍然在起一定的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或反对它。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

人物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古典学派的最后一名代表,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李嘉图早期是交易所的证券经纪人,后受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的影响,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兴趣,其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货币和价格,对税收问题也有一定的研究。

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书中阐述了他的税收理论.1819年他曾被选为下院议员,极力主张议会改革,鼓吹自由贸易.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他认为限制国家的活动范围、减轻税收负担是增长经济的最好办法。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1817年于伦敦首次出版,其被誉为是继亚当·斯密《国富论》之后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

它的出版被人们称为"李嘉图革命"。

这部巨著囊括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包含着李嘉图的全部思想精粹,成为《资本论》的重要思想源泉,在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

他的比较成本学说早已脍炙人口,形成了19世纪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性税收的讨论基础;而他的货币理论,则是现代货币理论的基础。

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

英国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普遍建立,怎样使资本主义经济更上一层楼,成为当时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目标。

日益壮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为自己的发展扫清道路,但由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政权实际上落在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手中。

长时期来他们维护旧的政策法令,保护甚至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限制工业资本的发展,一度存在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间的妥协终于破裂了。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正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写成的,书中的经济思想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与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以发展生产力和扩大自身利益的要求。

书目结构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完全包括在该书前六章中。

论若干具体的赋税的十二章和论对外贸易的两章都是理论原则的运用,而其余涉及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解释和补充的各章只能算为本书的附录。

就前六章来说其逻辑结构也是不严谨的。

第一章论价值本应只涉及价值问题,其他范畴只有在对价值分析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说明。

但本书在这一章里不仅假定了商品的存在,论述了价值原理,而且假定了工资、资本、利润甚至一般利润的存在,并对这些范畴一并作了论述。

第二章论地租,第三章论矿山地租只是对第二章的补充。

在这两章里又是以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部见解为前提论述的。

第四章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论工资,

第六章论利润只是对第一、二章的补充。

可见全部经济理论又可以说都包含在头两章里了。

以后各章除个别地方有新的见解外,都是对这两章阐述的原理的运用和补充。

出发点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出发点,把个人利益看作是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准则。

在他看来,资本家发展生产时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是利润。

利润又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和扩大生产的条件,只有利润增加才能保证生产力发展,财富增加。

因此,资本的利益不仅代表资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时代表了全社会的利益。

但是他认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是矛盾的。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其功利主义原则服从于资本扩大自身利益和反对地主阶级的要求。

研究方法

书在研究方法上继承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起来的抽象方法。

他批评斯密理论中的矛盾,自己一贯地坚持研究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方法,坚持在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去考察各个经济范畴。

但由于作者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永恒的自然的生产方式,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当作生产的一般规律,这种非历史的观点,又使他的抽象方法同时表现出严重的缺陷。

他运用抽象方法时,往往不仅抽象掉经济现象外部的偶然的联系,也常常抽象掉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在分析经济范畴时,不关心研究其社会本质,只考察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不研究经济范畴的起源和发展,不经过中间环节,把简单地反映本质的范畴直接与复杂的反映现象的范畴等同起来,因而,造成了理论中不可克服的矛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理论体系及贡献。

价值理论

李嘉图以劳动价值论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

他首先接受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同时批评其断言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可能没有使用价值的观点。

正确地指出使用价值虽然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对交换价值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总不会具有交换价值。

他实际上认识到了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能明确区分交换价值和价值。

李嘉图在本书中强调只有耗费劳动决定价值,批评斯密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

但是他没有再前进一步把价值和交换价值区分开来,书中常常用“相对价值”、“比较价值”代替交换价值的概念,用“绝对价值”、“真实价值”说明相当于价值的内容。

在交换价值的概念下讲的内容,有时相当于交换价值,有时相当于价值,这种概念上的混用,表明作者感到了二者的区别,但又始终没有弄清二者的不同含义。

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来自两个源泉:

一是它的稀少性;一是获得它时所必需的劳动量。

如名画、古钱等其价值由稀少性决定,不过这类商品数量很少。

书中指出商品价值由劳动决定的原理只适用于可以由人类劳动不断生产出来,不受限制地参加竞争的商品,这类商品占绝大多数。

李嘉图始终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批评一切与其相矛盾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商品价值量与生产时的耗费劳动成正比例,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原理。

他着重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

他赞成商品价值要分解为三种收入,同时指出不能倒转过来又认为三种收入构成交换价值,并详细地证明工资、利润和地租的变动不会影响商品的价值量,只影响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

因此,商品价值分解为三种收入,并不改变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说,生产商品,除了需要劳动外,还要有资本参加,所以不可能只有劳动创造价值。

书中针对这一观点解释说,商品的价值不仅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还包括生产时耗费的资本的价值;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它的价值也是由劳动创造的。

他指出生产资料,例如机器的使用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它只是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由此证明唯有劳动创造价值。

李嘉图还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每个人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同质同量的商品在市场上只能卖相同的价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

书中这一观点是在论述级差地租时提出的,起初是说农产品价格由最劣等土地生产时花费的劳动量决定,进而推论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花费的劳动量决定。

这种观点对农产品来说是适用的,但并不符合工业品价值决定的规律。

李嘉图也论及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计量问题。

他指出在市场上通过竞争、讨价还价,必然会使困难程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劳动折算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不过李嘉图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不同质的劳动会归结为量的区别。

李嘉图在本书中把劳动价值论发展到了资产阶级限界内可能达到的最高程度。

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资本与劳动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书中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依据这一观点,如果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等量劳动相交换,就无法说明资本家所得的利润由何而来;如果二者相交换,资本家所得不仅能补偿资本还有利润,那么交换必定是不等价的,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作者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不能对此矛盾作出科学解释。

第二个矛盾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二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

但书中又认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显然,如满足这一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二者存在着不兼容的矛盾。

书中在考察工资涨落会不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变动时遇到了这个矛盾,因而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价值规律应当作一定的修正。

但为了坚持劳动价值论又宣称这种修正是暂时的例外,不影响价值规律的成立。

分配理论

 李嘉图以分配论作为理论体系的中心。

他认为社会总产品要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一个确定的量,在三个阶级之间进行分割,必然表现为三个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对立。

作者不掩盖利润和工资的对立,而着重分析地租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全社会利益的对立。

李嘉图的分配论首先从地租开始分析。

针对斯密的地租产生后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失效的观点,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把地租和劳动价值论联系起来,强调地租不是决定价值的原因,而是农产品价格提高的结果。

书中给地租下定义说:

“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

”这个定义的表述显然是不科学的,因为土地上并不存在什么“原有”的、“不可摧毁”的生产力。

但从书中的解释可以看出:

①它认为地主通常的收入并不都具有地租的性质,其中往往包括由于地主在土地上投资建筑各种设施而获得的报酬,这部分不应看作地租。

②地租应指单纯由于使用土地而支付的报酬,这是地主没有付出任何代价,仅仅由于对土地的占有而获得的收入。

就这个意义上说该定义包含有科学因素。

李嘉图只对级差地租作了论述。

他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J.安德森(1739~1808)的若干观点,他自己的贡献在于使级差地租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书中对级差地租的考察涉及到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由于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在同量土地上投入同量资本,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书中认为,土地数量有限、质量不同,随着人口增加,只耕种好地不能满足需要,因而不得不向肥力差、位置远的土地发展,只要最后投入耕种的土地是社会需要的,其耗费的劳动量就会被承认,农产品价值就由它决定。

原先投入耕种的优等的土地能获得超额利润,土地所有权使它转化为级差地租。

第二种形态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递减,原先投资和追加投资所形成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也会形成级差地租。

所以他总结说地租总是由于使用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而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他反对把地租看成是自然的赐予,认为恰恰相反,大自然是吝啬的,自然界中好地太少,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得不耕种贫瘠的土地,耗费更多的劳动生产农产品。

由此,书中坚持地租是劳动的成果,并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给予说明。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存在的问题是:

①只讲级差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②实际上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地租,但是误认为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的地租;③把级差地租产生的自然条件当作它的原因,不懂得土地所有权的存在才是地租产生的真正原因;④认为历史上耕种土地总由好地向坏地发展,存在着一个下降序列,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对他的级差地租学说来说也是不必要的。

关于工资,李嘉图接受了古典学派传统的观点,认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而不懂得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

他认为劳动的价格可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

劳动的自然价格是让劳动者大体上能够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

劳动的市场价格是根据供求比例的自然作用实际支付的价格。

劳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上升,相反,劳动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下降。

通过供求波动,市场价格趋向于自然价格。

他认为人口繁殖的变化是这趋向的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基本形态。

但李嘉图在论述利润时,没有从利润、地租和利息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剩余价值来。

在利润的概念下,他有时讲的相当于剩余价值,有时讲的相当于利润,有时讲的相当于平均利润,把几种含义混为一谈,损害了本书对利润的分析。

书中常常把商品的价值看成是一个固定的量,工资和利润是其分割的两部分,两者的数量存在着此升彼降的关系,即工资增加利润下降,工资下降利润增加。

这一论述显示出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关系,揭露了工人和资本家经济利益的对立。

但由于书中考察的是在一定价值中工资和利润的分割关系,又认为工资变化主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因此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