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7312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docx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自然地理考研真题解读

1999年自然地理试题

一.解释概念(每个2分,共20分)

生物群落互惠共生有效辐射相对湿度径流模数

地域分异大陆度潜育化过程断裂构造

二.简要回答以下各句(每小题5分,共40分)

1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2绘图说明褶曲的基本类型,并注明其形态要素。

3指出城市热岛产生的原因。

4说明地球的形状的地理意义;指出地球自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5指出第二型冷锋的形成及影响下的天气特征。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有哪些?

7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8指出岩浆岩的主要类型。

三.简述风海流的形成机制,并以北太平洋洋流系统为例,说明地转流的形成过程(15分)

四.说明生态系统的组成及营养结构,并以此说明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循环。

(15分)

五.简述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10分)

2000年自然地理试题

一。

解释概念(每个2分,共20分)

层理结构低压槽露点温度降水变率顺潮径流深度准平原雅丹地貌

吸湿水顺行演替

二。

简要回答下列各问(每题4分,共40分)

1简述自然地理研究的任务。

2用惯性规律解释科里奥利力的形成。

3根据化学组成可将岩浆岩分为哪些类型?

4地层的假整合接触说明什么?

5简述逆温的成因。

6简述暖锋云系特征。

7简述北太平洋洋流系统构成及地理意义。

8指出滑坡产生的基本条件。

9简述物质的生物循环在土壤行程中的作用。

10说明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三。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四。

对比东北性河流和华南型河流的水文特征。

五。

阐述全大陆水平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本类型与成因。

2002年自然地理试题

一。

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组成地壳的主要化学元素

2气团的形成条件

3地下水的类型

4根据河流阶地的组成物质与结构,阶地可以分为几类?

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有什么特点?

6土壤形成过程的生物小循环

二。

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世界地震分布带

2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及特征

3河流侵蚀基准面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5黑钙土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三。

论述题(共20分)

山地的成因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1、地堑2、气团3、基流4、上层滞水5、河流袭夺6、土壤腐殖质化过程7、红壤8、温带草原9、逆行演替10、地域分异

二、简答题

1、固囚峰的运动规律与天气特征

2、地中海式气候的特点与成因

3、迂回扇的形成过程

4、风沙流的基本特征

5、制约土地生产功能的主要因素

6、地球表层整体性的表现形式

三、论述题

1、青藏高原在东亚季风形成中的作用

2、分析区域性构造上升对地貌的影响

3、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过程对自然地理特征的控制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节理2、潮汐3、转换断层4、水位5、变质岩6、生态幅7、腐殖质化过程8、河网密度9、植被型10、田间持水量

二、简答题

1、石海与石河是如何形成的

2、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3、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分布

4、什么是局地环流,绘图说明一种常见的局地环流的成因

5、举例说明垂直分化与垂直带有何不同

6、自然区的特点

三、论述题

1、自然地理系统中的物质迁移

2、气候变化的成因

3、地貌成因

2006年

气象气候学部分和土壤、生物地理概念

一、名词解释

1、黑钙土2、淋溶作用3、建群种4、生态系统

二、简述题

1、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和途径

2、简述海陆风的形成过程

三、论述题

论述西太平洋副高季节性活动规律与我国雨带的关系

地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变质作用2、褶皱3、潜水4、水团

二、简答题

1、简述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

2、概括冰川谷的形态特征

三、论述题

论述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制约因素和制约机制

综合部分

一、简答题

1、太阳能的自然地理意义

2、黑土退化原因

3、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二、论述题

分析地球表层的平衡性、稳定性与安全性

2007年

气象部分

一、简述题

1、简述云形成过程中的上升运动

2、简述温带气旋的结构和天气特征

3、什么是逆温?

哪些过程会形成逆温?

二、论述题

试论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特征和分布

综合部分

一、简述题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系统的基础功能

2、地球表层中的钾元素迁移途径

3、系列规律的实质

二、论述题

如何理解水文过程、生态过程、地貌过程、土壤形成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是一个过程的多种表现形式

地貌部分

一、简述题

1、气候变暖对河流阶地发育会产生哪些影响

2、简述冰川谷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因

3、土地沙漠化的形成原因

二、论述分析题

论述外力作用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及其气候地貌表现

2008年

综合部分

一、简述题

1、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因子类型

2、地球表层中的氮元素迁移路径

3、处境的类型与特征

二、论述题

以温带湿润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地貌学部分

一论述题

1、海岸泥沙纵向运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2、坡面径流形成的地貌及其空间组合规律

3、火山地貌形态与火山喷发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论述题

论不同河流侵蚀作用方式在河谷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气象气候学部分和土壤、生物地理概念

一、名词解释

1、黑土2、潴育化过程3、建群种4、演替

二、简述题

1、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和途径

2、简述气团的形成条件和地理分类

三、论述题

试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09年

气象部分

一、简述题

1.写出地面辐射差额公式(注明各符号代表的含义)并解释其气候意义

2.简述台风的水平结构及其天气特征

3.简述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二、论述分析题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人类活动对气候造成的影响及表现进行论述

综合部分

一、名次解释

1.纬度地带性

2.辐射干燥指数

3.限区

4.自然地理区划

5.水迁移元素

二、简述题

1.对地球表层的边界你有何认识?

2.自然地理系统的功能缺损主要有几种?

三、论述题

为什么说景观均质化与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都是不利的?

地貌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板块

2.地堑

3.径流深

4.水循环

二、简答题

1.泥石流发育的基本条件

2.风沙流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对比外力成因谷地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机制

2009复试试题(回忆版,不全,呵呵)

一、名词(8个,每个5分,只想起六个)

1、喷出岩2、径流深3、分异因素4、太阳净辐射5、棕壤6、种群

二、简答(六个,每个10分,大体意思)

1、自然地理研究对象是什么

2、生物小循环

3、综合自然地理的区划原则

4、水平衡

5、火山的分布特征

三、论述题

1、自然区的基本特征

2、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貌似是注重综合自然地理的发展过程什么的)

2010年初试题(回忆版,不全)

综合部分

一、简答题

1.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2.不记得了,呵呵

3.处境的类型及特征

二、论述题

以温带湿润区为例说明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

地貌部分

一、简答题

1.河流袭夺及其地貌

2.喀斯特地貌的地区差异

3.不记得了,呵呵

三、论述题

冰川融化对地貌的影响

气象部分

一、简答题

1.锋的类型及特征

2.不记得了,呵呵

3.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二、论述题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2010年复试题

从以下十四题中任选十题作答

1.举例说明不同立地类型上的土壤的特点

2.江心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植被的特征

4.地球表层的特点

5.暗棕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6.地下水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分析

7.板块边界地带的最主要地貌表现

8.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效应

9.地球表层分异过程与组合过程的关系

10.新月形沙垄的形成机制

11.绘图说明长白山垂直带普

12.分析长白山与大兴安岭的生态价值差异

13.干燥度的计算方法

14.湖泊生态系统的陆化过程

2011自然地理真题

综合部分部分

1简述在生态建设中如何运用平亢地理论?

2简述地表中大气流动的地理意义。

3影响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的因子

4举例说明地表“牵一发而动全身”与“自动消除干扰”的因素。

气象气候学部分

大气稳定度地面辐射差额

1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2与冷气团和干气团相比,为什么暖气团和湿气团变性难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4高地气候的垂直气候带有何特征

地貌学部门

1雅丹地形的成因

2海岸沙嘴形成机制

3举例说明断块山的基本形态和成因

4说明河流侵蚀和堆积在河流阶地形成中的作用

2011复试题

1.如何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2.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

3.如何理解气候与下垫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4.举例说明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结构的类型?

5.碳元素迁移的基本特点与主要路径?

6.试述地带性周期律?

7.试述组合作用在地理空间规律形成中的意义?

8.举例说明地带性植被与土壤发育的环境条件?

(面试的题目,很随机,每个人问的也不一样。

[第二章------地壳]

地壳:

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克拉克值:

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矿物:

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

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矿物的光学性质:

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

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

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

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

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

沉积岩:

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

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

成岩过程:

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

层理:

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

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

层理可分为:

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

变质作用:

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

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或:

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构造运动:

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

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

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

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

岩相: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

通常分为:

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

褶皱:

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

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

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

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断裂:

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

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

火山喷发:

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

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

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

①裂隙式喷发;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

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

地震:

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

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

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

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

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

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

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

②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

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

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

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

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

大洋中脊:

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

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

地缝合线:

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

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

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地质年代:

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

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绝对年代法:

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1

大气气溶胶:

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半径10-2——10-8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

对流层:

是大气的最底层。

平均高度11km。

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

太阳常数:

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

温室效应(花房效应):

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

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

信风:

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

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

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海陆风:

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

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

山谷风: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

焚风:

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按湿绝热直减率降低(0.5-0.6℃/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

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致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气温高,从而形成相对干热的风,这就是焚风。

焚风效应对植被类型与生态特征、成土过程和土壤类型都有一定影响。

焚风在我国西南山地特别显著。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2

气团:

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铅直稳定度等物质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气团内部物理属性详尽,其天气现象也大体一致,因此气团具有明显的天气意义。

按热力性质分冷气团和暖气团。

锋:

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称为锋。

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

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

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气旋:

是由锋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气分界面上发生波动形成的,占有三度空间、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

根据气旋产生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两种类型。

湿度:

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

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

由于测量方法和实际应用不同,常采用多个湿度参量表示水汽含量:

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

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露点温度。

湿润系数:

一地的年降水量反映该地的水分收入状况,蒸发量反映水分支出状况,某地是湿润还是干旱,取决于该地降水量P与蒸发量E的对比关系,通常用湿润系数K表示,即K=P/E,P≥E,表明水分收入≥支出,属于湿润状况;P

厄尔尼诺:

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秘鲁渔民用以称呼圣诞节前后南美沿岸海温上升现象,气象学家和海洋学家则用以专指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异常增暖现象,在有的年份,由于大气环流变异,亚热带环流周期性南移,东南信风减弱,引起赤道逆流南下,热带暖水淹没了较冷的秘鲁寒流,海温升高,上涌还水与沿岸冷水消失,导致海洋生物和寄食鸟类死亡、腐烂,并释放大量H2S进入大气,赤道东太平洋秘鲁流的这种变化,如果水温增加超过0.5℃,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称为厄尔尼诺。

水分循环:

由水分蒸发为水汽,再凝结为降水,重新回到地表面的循环往复过程叫水分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四个环节来实现的。

水圈:

地球上除了存在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以及深部岩石所封存的水分以外,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海洋是水圈的主体,陆地水相对来说少得多,但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1

洋:

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

盐度平均为35‰。

水色高,透明度大。

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

洋的沉淀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

世界大洋分四部分(省略)。

海:

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

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

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

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

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

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

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

海水盐度:

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

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

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盐度=34.6+0.0175(E-P)。

还水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稳定性。

潮汐:

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

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

潮流:

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

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

波浪:

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

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

洋流:

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

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

河流:

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

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

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

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

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

流域:

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