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2564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docx

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渝府发〔2011〕47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4)

一、编制依据………………………………………………(4)

二、规划范围………………………………………………(4)

三、规划定位………………………………………………(4)

第二章应急体系现状和突发事件形势………………………(5)

一、“十一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5)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8)

三、“十二五”时期突发事件面临的形势…………………(9)

第三章“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和发展目标……………………………………………(12)

一、指导思想……………………………………………(12)

二、基本原则……………………………………………(13)

三、发展目标……………………………………………(14)

第四章“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15)

一、进一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15)

二、加强各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17)

三、加强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19)

四、加强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20)

五、加强应急资金和物资装备保障能力建设…………(21)

六、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23)

七、加强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24)

八、加强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26)

九、加强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27)

十、加强应急宣教工作体系建设………………………(28)

十一、加强应急示范项目建设…………………………(30)

第五章应急体系建设政策措施……………………………(31)

一、加强统一领导,精心组织实施……………………(31)

二、落实主体责任,做好统筹协调……………………(31)

三、强化规范管理,分类分步实施……………………(31)

四、建立评估机制,做好规划衔接……………………(32)

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配套措施……………………(32)

六、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32)

附件:

“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市级重点项目表……………(33)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突发事件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有关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结合重庆实际,制定本规划。

二、规划范围

按照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以及应急保障等各个环节,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以下简称“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三、规划定位

本规划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和市政府应急体系建设综合规划,是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依据。

第二章应急体系现状和突发事件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面加强应急预案、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不断提高预防控制、预案管理、应急处置、应急保障四大能力,应急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一)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

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编制完成各级各类应急预案8.4万个。

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重点部位、重点领域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完成部分重大危险源、灾害点应急预案编制。

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编制印发了市级应急处置工作手册和12类常发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流程图。

启动了市、区县(自治县)级应急预案修订工作。

(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建立。

建立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和市、区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应急管理工作网络。

40个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北部新区管委会组建了应急办。

市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了应急办,明确了应急管理职责。

围绕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建立了隐患排查监控、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快速反应和应急联动、社会动员、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机制。

(三)应急法规制度建设取得实效。

着力加强以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为核心、政府规章和应急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应急法规制度建设。

启动了突发事件应对地方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了防汛抗旱、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安全生产、传染病疫情防治等地方法规。

全市建立了应急管理“一岗双责”、联席会议、目标考核、突发事件趋势分析会商、监测预警、信息报送、快速反应、处置联动、总结评估、应急宣传培训演练等一系列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四)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完善。

市政府建立了预警信息发布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建立了监测预警系统。

建成覆盖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疫情监测网络和直报系统;完成三峡库区地震及地质灾害数字化监测网点和气象灾害网络建设;社会治安、交通安全和城镇防火监测体系基本建立;灾民救助网络延伸至乡镇(街道),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增强,灾民倒房做到当年重建。

(五)信息与指挥系统基本建成。

开展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建成市政府过渡应急平台,初步实现了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市公安、卫生、安监、交通、环保、气象等部门建立了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系统。

依托市民防办现有设备,市政府配备了应急指挥车,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和市安监、卫生、气象、环保、防汛、质监等部门配备了应急指挥车。

(六)应急队伍建设全面推进。

按照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组建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居四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

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组建了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急保障服务队伍、应急专家队伍和应急志愿服务总队。

全市初步形成了综合抢险救援队伍与监测预报技术服务队伍、地方应急力量与军队应急力量有机整合、协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队伍体系。

(七)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充实了一批区县(自治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常年储备了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

市级应急保供企业、应急生产企业、应急医疗药品储备制度基本建立。

依托现有道路、铁路、水路、民航的运输能力,加强应急交通保障能力建设。

市政府首次租用了一架直升机用于应急救援和警务。

建设完成市、区县(自治县)级应急避难场所88个,编制了应急避难场所中长期规划和相关技术规范,乡镇(街道)、社区临时避难场所全部挂牌公布并编制了疏散方案。

(八)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全面加强。

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完成“应急一张图”信息体系的研究应用。

组织应急管理有关专家,有针对性地研发危险源识别、预防、监测、控制、应急救援等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应急技术保障水平。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启动了重庆应急产业园(基地)建设工作。

市政府在后勤工程学院建立了重庆市自然灾害应急科技保障基地。

(九)宣教培训演练工作取得实效。

在重庆科技馆建立了自然灾害宣教中心,完成了重庆民防宣教中心建设。

应急管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应急管理专题培训。

建立了高危行业生产人员(包括农民工)岗前、岗中应急培训制度。

大力开展应急演习演练,市政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年举办了1—2次综合大型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了一次以上应急演习演练。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应急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办事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工作职责需进一步明确。

区县(自治县)政府应急办人员有待充实,乡镇(街道)较弱,企事业单位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有待加强。

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应急决策、信息发布、应急联动、恢复重建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应急协调机制需进一步加强。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有的部门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监测预警能力较弱,对部分灾害点、危险源底数不清。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应急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

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互联互通困难,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三)应急资源整合困难,应急保障能力亟需增强。

由于应急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在部分行业和领域存在重复建设,现有资源整合存在较大困难。

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人命搜救能力亟需增强。

应急救援队伍设备装备不足,应急物资储备数量不足、品种不全、站点布局不合理,区域应急物资储备库有待建设。

(四)应急科普宣教不深入,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公众风险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和防灾避险能力较弱,面向社会的应急宣传工作有待加强。

公务员、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基层人员应急培训需加强。

应急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备、灾害和应急能力评估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五)重点建设项目工作推进困难较大。

“十一五”市级应急体系重点建设项目在征地和建设资金等方面存在困难,有的项目未按照“十一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启动,欠账较多。

(六)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市政设施、食品药品、物价、网络等应急体制机制不健全,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三、“十二五”时期突发事件面临的形势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突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自然环境变化,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显现的和潜在的危机风险交织并存,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常年造成人员死亡2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突发事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自然灾害多发频发。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类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显突出。

随着社会财富积累增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逐年加大。

气象灾害具有强度大、频率高、分布广、危害大、损失重的特点,常年有6—9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局部地区洪涝灾害;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伏旱为重,高温热浪、风雹雷电、低温冷冻灾害对生活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3.14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38.1%。

全市现有小

(二)型病险水库1630座,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

重庆是全国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现有地质灾害点1.7万多处,并在不断增加。

受高温天气、干旱、大风和人为因素影响,森林防火形势日益严峻。

重庆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城市,三峡库区为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内发育有华蓥山、七曜山—金佛山、长寿—遵义以及方斗山基底断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随着气候异常和农产品流通量增大,植物有害生物灾害和外来生物侵害风险加大,对农业和林业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二)事故灾难面临形势严峻。

重庆道路弯多坡陡,冬季浓雾日多,嘉陵江、乌江、涪江等支流水文复杂,水陆交通安全隐患较多。

我市工业企业特别是煤矿、重化工等企业安全事故隐患仍未完全消除。

随着化工园区建设发展,危险化学品事故风险加大,生产企业和安全生产事故诱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可能性增大。

部分区县是天然气产区,存在天然气开采事故隐患。

城市火灾仍面临总量增长和死伤火灾事故多发的高风险,高层和地下建筑、集贸市场、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火灾预防处置难度较大,部分企业、交通工具、棚户区、旧城老街的火灾隐患仍未根除。

城市供水、供电、供气部分设备老化,自然灾害、工程建设施工等造成大面积停水停电停气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市政设施欠账较多,主城区桥梁隧道监测能力较弱,部分市政设施进入“老龄”化阶段,存在发生事故的隐患。

(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加大。

随着对外交往扩大,发生各种输入性传染病的风险增大,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隐患增多。

SARS、鼠疫等烈性传染病仍是潜在重大威胁。

农村地区和学校仍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区。

食品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人身伤害事件呈上升趋势。

受全国大环境影响,我市药品安全事件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重大药品安全事故的风险仍然存在。

国内禽流感病毒出现变异重组趋势,口蹄疫病毒同时存在多个血清型流行。

我市与周边省市通道较多,动物疫情传入风险和防堵压力较大,点、线、面特点不突出,存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可能。

(四)社会安全事件处置难度增大。

刑事案件呈现流窜化、集团化、暴力化、职业化的特点,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犯罪将加大发生。

新疆“三股势力”、“法轮功”邪教组织仍是潜在的恐怖隐患,极端反社会行为的恐怖犯罪活动风险依然存在。

群体性事件仍处于高发期,企业改制破产、移民搬迁安置、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以及特殊利益群体等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非利益群体参与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将增多。

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仍有发生。

随着对外交流频繁,涉外突发事件日益增多。

广播电视实现数字化和传输方式多元化,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将发生传播方式的巨大转变,网络事故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虚拟化程度不断提高,发生价格异常波动的商品种类增多、频率增大。

金融安全事件、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旅游和学校突发事件等风险隐患依然存在。

第三章“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统筹城乡发展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应急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的时期。

应急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救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日常预防与应急处置工作机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应急体系,提高各级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坚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安全发展为首要,着力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确保人民群众安全需要。

(二)预防为主、强化保障。

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避治相结合,着力加强监测预警、应急资金物资、应急交通通信、应急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等保障能力建设。

(三)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按照应急管理和处置需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应急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着力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四)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政策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格局。

(五)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根据事权与财权对应的原则,急用先上,分轻重缓急,落实人力、物力和财力,分类分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

(六)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加强区域应急中心建设,依托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区域应急中心,规划建设一批区域应急体系项目,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应急平台、应急保障等建设。

(七)先进适用、标准规范。

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采用国内外成熟和先进适用技术,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建设,确保应急体系重点建设项目安全高效运行。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应急体系,力争实现“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目标。

各级政府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进一步提高。

完成4个区域应急中心建设,区域应急能力全面形成。

在不发生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各类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下降50%,直接经济损失相对降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得到保障。

应急预案覆盖率达100%,监测预警率达100%,应急信息指挥系统建设率达100%,公务员应急培训覆盖面达100%,面向社会应急宣传普及面达80%,应急队伍种类齐全、装备完善,应急资金、物资、通信和交通保障有力。

自然灾害救援救助能力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储备可保障20万受灾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12小时内为受灾群众提供食物、饮用水、衣物、临时住所等基本生活救助,损坏设备设施尽快修复,生活生产秩序及时恢复正常。

事故灾难发生总数和人员伤亡人数下降50%,力争不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灾难,重大事故灾难每年控制在一起以内,较大、一般事故灾难减少50%。

甲、乙类传染病疫情下降到320/10万,农村、学校等重点地区和单位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大以上动物疫情24小时内开展应急处置。

力争不发生特别重大社会安全事件,重大以下社会安全事件减少发生,群体性事件呈下降趋势,现场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四章“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

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

应急体系建设总体布局是:

全面加强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急体系建设,形成市级应对重大以上突发事件的应急攻坚能力;加强区域应急中心建设,万州区建成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和渝东北地区应急中心,黔江区建成渝东南地区应急中心,永川区建成渝西地区应急中心,涪陵区建成中部地区应急中心。

应急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

一、进一步推进“一案三制”建设

(一)不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基层、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建设,完成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修订。

完成危险源、隐患点“一对一”应急预案编制。

注重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预案简明化、流程化、程序化和图解化工作。

加强应急预案演习演练工作,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习演练,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以上应急演习演练。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应急管理工作网络,强化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职能,增强部门应急管理工作职责,配齐配强应急管理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

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全面落实基层应急管理主体责任,整合乡镇(街道)涉及应急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强化应急管理工作职责;整合村委会、居委会相关信息员,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员制度。

探索完善各级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各级政府综合应急能力。

(三)全面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围绕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防与准备、隐患排查与监测预警、信息报送与共享、综合协调与应急决策、快速反应和应急联动、应急处置与救援救助、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应急社会动员、军地协调应急处置、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突发事件责任追究、区域应急合作等应急管理机制。

制定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办法,进一步规范现场处置秩序。

建立完善分级响应工作机制,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社会治安防控和防灾救灾体系,增强综合应急能力。

(四)大力推进应急法规制度建设。

着力加强突发事件应对地方立法工作,建立完善应急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防与准备、应急处置与联动、应急值守与信息发布、善后处理与恢复重建等规章制度。

制定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志愿者管理、地震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环境污染事件处置、核与辐射事故、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应急征用补(赔)偿等应急法规。

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联席会议、突发事件趋势会商分析、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联动等工作制度。

二、加强各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一)建立完善“应急一张图”信息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资源,以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构建应急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数据采集处理、共享交换系统,为应急管理和处置提供基础数据。

(二)建立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调查评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

进一步完善降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精细化预警预报系统,建成三峡库区长江航道航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地质灾害、森林火灾、输变电线路气象安全监测系统。

加强水文报汛站点自动化和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旱情、土壤墒情采集站(点),建立大江大河、中小河流、各类水库和水电站监测系统,实现各类水库和水电站全天候自动化监测。

完善三峡库区长江沿岸、主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及城乡居民居住点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加强地震监测能力建设,扩容升级三峡库区地震监测预警系统。

进一步完善林火智能监测、地面巡护和瞭望监测体系。

完善市级、区县(自治县)级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

开展中德灾害风险管理合作项目,大力推进灾害风险管理工作。

(三)建立完善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重大危险源监管,做好普查、登记和建档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

进一步完善道路、机场、水上、铁路、轨道交通安全预警系统。

建立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烟花爆竹生产和储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

建立桥梁、隧道、下水道、化粪池、垃圾处理场等监测系统。

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对城镇主要水源水质安全实施监测预警。

建立突发环境破坏与污染事件监测预警系统。

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供气、供油等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测系统。

(四)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三级网络直报管理,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开展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建立传染病传染源、疫源地、职业中毒、食物中毒、核与辐射等风险隐患排查数据库。

健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立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化妆品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及产品不良反应基础数据库。

建立动物疫病诊断监测系统、重大动物疫病网络化管理系统、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和市、区县(自治县)、乡镇三级动物疫情测报站。

(五)建立完善社会安全事件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重大刑事案件、恐怖事件、群体性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事件、网络安全事件、金融安全事件、学校和旅游突发事件等监测系统建设。

加强社会公共安全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平安重庆·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工程建设,建成服务于城市管理、应急指挥、治安防控和高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视频监控系统。

建立物价监测管理平台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

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监测和安全播出指挥调度系统。

(六)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系统。

建立现代与传统手段相结合的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充分利用媒体、警报器、宣传车、宣传栏、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广播、逐户通知等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突发事件损失。

(七)加强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加强重点水利水电工程、重大油气储运设施、重要航道、主干道路、铁路客运专线和繁忙干线、轨道交通、高压输变电工程、大型桥梁、特长遂道、重要通信枢纽、支付清算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监测系统建设。

三、加强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一)加强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提高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托电子政务办公系统和民防系统资源,建设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012年年底前,完成市政府应急平台建设。

2015年前,完成各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应急平台建设。

(二)建设市、区县两级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

依托气象业务系统,整合相关应急信息资源,建设市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建设40个区县(自治县)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三)加强市级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森林火灾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

配合做好“重庆西南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设立工作。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186”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完成区县(自治县)安全生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依托相关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