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12410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组(单元备课)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

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

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那些材料。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唯一”“深情厚谊”造句。

 3、知道反问句又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改写成陈述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要理解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上,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那么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

“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又是谁讲的呢?

(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顺利地把他们带入到学习课文的氛围中。

  2、创设情境,用音乐烘托气氛。

 用假设把学生带入志愿军战士的行列中,让学生通过“我们”去体验和表达志愿军的情感。

 (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录音起)好像现在我们就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为国的志愿军战士了。

二、引读、导读、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感情引读,了解段意。

 教师引语:

在漫长的八年中,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我们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生死与共。

当我们打败了侵略者,当我们完成了历史使命,当离别的日子终于不顾人们深重的感情而来临时,有多少朝鲜亲人赶来为我们送行啊!

在送行的人流中,匆匆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我们赶紧迎上去,紧紧握住大娘的手,动情地说:

……

  2、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这一段叙述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赞颂了什么?

 3、感情导读,理解内容。

 

(1)出示导读问题: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一样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

  为什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朝鲜大娘?

(启发学生通过读书,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投影出示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联系上下文理解“多少"和“慈母般"的意思。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朗读中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强调“多少"读重音,体会连用两个“多少"对表达感情和加强语气的作用。

  哪些事情说明大娘像慈母般为我们花心血,给我们送温暖?

 (3)为什么说大娘给我们送打糕是“雪中送炭"?

 理解“雪中送炭":

本义――比喻义――在课文中的意思:

在我们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处于困境,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朝鲜亲人给我们送来了打糕,送来了关心、帮助、支持,送来了慈母般的温暖、战胜敌人的力量和胜利的希望。

  大娘为什么要“丢下自己的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

  通过理解“唯一",来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爱实际上是对自己祖国的崇高的爱,具体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然而,她还有更多的亲人。

谁说我们不是大娘的亲人呢?

谁又能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比较反问和陈述的语气,体会反问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指导朗读反问句的语调,采取不同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反问句。

3、感情朗读,填表小结。

 导语激情,体会感情。

导语:

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洗衣服几夜没合眼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给我们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时,当我们想到大娘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噙着泪,动情地对大娘说。

 明确表内要求,根据内容填表。

 自然段人物事情所付出的(代价)表达了什么赞颂了什么

 1、大娘洗衣服几夜不眠我们对朝鲜中朝人民

 2、送打糕昏倒路旁亲人的感激之间伟大

 3、救伤员失去孙孙和不舍之情的友谊

 小结学法,指导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三、小结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了解段意:

(问题:

叙述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赞颂了什么?

 再读课文,品析词句,理解内容:

(抓重点词句)

 感情朗读,体会感情,填表小结。

(了解本段内容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运用学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检查自学,及时反馈矫正。

 注意听导语(只说一遍),根据导语读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小金花是在什么时候听到妈妈牺牲的噩耗的?

 听到噩耗后,同志们和小金花有什么反应?

 在这分别的日子里,我们看着满脸泪水的小金花,想到她说要为妈妈报仇时的情景,禁不住感叹道:

……

 当我们面对架着双拐、背着孩子走过崎岖的山路送了我们几十里的大嫂时,我们深情地告诉大嫂:

……

 当我们回忆起大嫂为我们倒在血泊里的情景时,我们充满感激地对大嫂说:

……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如此刚强的小金花今天怎么哭了?

这眼泪说明了什么?

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和“同归于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嫂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联系课文理解“深情厚谊”和“代价”,再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检查填表情况并小结。

  看表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除写法相同外,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却表达了同一个中心――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

注意学习作者是如何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反复诵读,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读激情,体会感情

  教师引语,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所以我们把这块土地叫做“亲爱的土地”。

在与亲人告别的时候,谁心中没有千言万语呢?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二、听写词语。

 三、学生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1、导读激情,表达感情

  引导思考:

“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在这里表达了我们的什么心情?

  从理解“再”入手,理解句中表现的眷恋、依恋、留恋之情。

似乎列车再停留片刻,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亲人,也可以慰藉我们充满离愁的心。

  导语:

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

不要说出来,在朗读中表现出你的心情。

2、分人轮读第四、五、六自然段。

要求:

 朗读者读出感情(边读边具体指导);

 听者认真听,听后交流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样的心情。

3、感情范读,内化感情

  伴随播放的列车汽笛声、轰鸣声范读,要求:

闭眼倾听,感受情境,品味词句,内化感情。

4、思考:

第二部分写了什么?

是怎样写的?

5、总结全文,回读课题

  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以志愿军的口吻,生动地记叙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联系写作,掌握写法:

 知道中心确定之后,要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回忆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来写的。

6、回读课题,回应感情:

  每当我们想到朝鲜亲人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每当我们想到那些离情深重的日子,我们都会想到慈祥的大娘,可爱的小金花和顽强的大嫂,让我们再深情地喊一声吧:

“再见了,亲人!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娘                  

小金花         

  大嫂  

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颧骨、两鬓、抽噎、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收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课前阅读,熟悉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请同学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读时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读后谈谈感受。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畅谈初读后的感受,学生会谈到会被班长为革命,为他人牺牲自己的品质感动。

这样能及时释放学生心中的感动,又能根据学情来展开下面的教学。

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

1、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

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2、品读重点句:

---从外貌体会中心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得十分苍老。

A.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满脸的皱纹”证明他经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

“斑白的两鬓”说明他饱经风霜的考验。

他“比我们还瘦得厉害”,反映他内心为病号的担忧和焦虑。

B.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

(老班长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

这充分说明他对战友的满腔热爱,对党的高度忠诚。

-――从语言、行动、神情体会中心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A.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B.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A.自由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片段令人感动?

(老班长非常辛苦,寻找食物极其艰难。

他是用革命的意志,对党的忠诚在坚持。

B.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地摸”等重点词朗读。

(3)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

“小声点儿,小梁!

咱们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告诉别人。

“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交给我。

……我怎么向党汇报?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了’?

A.说出内心感受,为什么让你感动?

(老班长意在稳定小病号的情绪,保护他们的身体,坚持走出草地,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他宁愿为别人操碎心,也不让别人为他有半点忧。

B.指导朗读

(4)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A.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并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B.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那种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为病号吃苦,为革命受难的高贵品质。

病号不吃,老班长“皱起眉头”;吃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一丝笑意”。

强烈的对比,鲜明的映衬,把他为谁忧愁、为谁欣喜,为啥痛苦、为啥欢乐表现得一清二楚。

C.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5)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A.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B.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责任,不忘党的重托,不忘奉献最后一分光和热。

C.指导分角色朗读。

(注意读出老班长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战士们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最后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四、品味金色,升华情感

师引: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嘱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钓鱼钩。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出示句子)

(1)为什么说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2)深情朗读中心句。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金色的鱼钩

       (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

老班长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等词语。

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三组词语贯穿全文,将洪水肆虐、人们惊慌失措与老汉镇定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

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北京奥运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桥,书籍是通向智慧的桥,沟通是增进情感的桥,信任是真挚友谊的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桥》,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板书课题)

   2、通过我们上节课的学习,这些词语大家一定掌握得很扎实,(大屏幕出示三组词语):

你发现了什么?

每组词语描写了什么?

   3、(随机板书洪水,人们,老汉)。

在这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人们和老汉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在他们之间搭建了一座怎样的桥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洪水泛滥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画面。

二、理解课文,感受洪水无情

   1、播放洪水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

齐读第一组词语,加上洪水读一读。

课文是怎样描写洪水的?

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学生找到的几个句子。

   3、这些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我丝毫感受不到洪水有人的行为,你觉得洪水更像什么?

   4、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这几个句子可以交换顺序吗?

为什么?

洪水水势在不断蔓延,水位在不断上涨,灾情在不断加重,它带给人们的恐惧感也在不断增加,找几名同学分别读一读这几句话。

   过渡:

同学们,洪水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着整个村庄,假如你就是村庄里的村民,惊醒后一脚踩在水里会什么表现?

三、设身处地,感受人们的心情

   1、学生谈感受。

   2、读第二组词语,加上人们读一读。

   3、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语句,体会人们的心情,并交流汇报。

   4、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

   当危险来临之时,逃生时人们的本能,此时,唯一能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的是什么?

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5、大屏幕出示: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一座窄窄的木桥

   6、这是一座怎样的木桥?

这仅仅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吗?

桥的这边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桥的那边可能就有生的希望,这还应是一座什么桥?

   学生感悟:

生命桥,生死桥

   过渡:

试想,如果一百多村民同时从木桥上经过会有什么后果?

在这紧要关头,是谁挺身而出,疏散撤离?

四、抓住感动,体会老汉高贵的品质

   1、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

读词,加上老汉读一读。

   2、从哪可以看出老汉受人拥戴?

拥戴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交流。

文中把老汉比作什么?

“像一座山”,我们通常怎样形容山?

   3、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你觉得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反复朗读“他像一座山”对待群众,他像一座山,一座威严高大的山,文中还把老汉比作什么呢?

   5、指读课文“像只豹子”画出老汉和小伙子之间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6、这“推,揪,瞅”意味着什么?

你有什么疑惑?

   7、齐读课文结尾,你知道了什么?

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原来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就这样为了别人的生命被洪水吞没在这白茫茫的世界里,而木桥前竟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相聚,让我们再次回到木桥前重温父子相聚的那一刻吧。

师配乐朗诵课文的第三部分。

   8、在儿子面前,老汉同样是一座山,父爱如山啊。

让我们把充满亲情和血缘关系的两个词换到文中去,请学生配乐读文。

   9、我想此时你一定读懂了这动作背后隐藏了多少亲情和无言的关怀,拿出笔,写写这动作背后的心里话。

(课件出示)

   10、生汇报。

五、总结全文,突破难点

   1、面对着滔滔江水,带着我们无限的敬意和无尽的思念,再送他老人家一程吧,如果你是一位获救的村民,会对老汉说些什么呢?

   2、学生练习说话。

   3、诉不尽万语千言,说不尽心中思念,老汉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洪水退了,村民得救了,木桥塌了。

而另一座桥却立了起来,(擦去板书关于洪水和人们的内容)这是一座什么桥?

   4、揭示题目的含义,突破难点。

   5、课文寥寥几百字,却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作者是怎样把这样一篇简短的文章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的?

   6、感动无处不在,在无数次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在与重大机遇的挑战中,多少像老汉这样的平凡又伟大的形象悄然屹立(大屏幕出示2008年中国人物故事)

   师配乐讲述: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暴雪在三江大地上肆虐;冰冻,疯狂地扫荡着铁路沿线,供水通道;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了8。

0级大地震,无情的灾难摧毁了我们的家园。

然而,灾难无情人有情,他们用淳朴善良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他们在灾难来临之时树起了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2008年的中国带给我们太多悲怆,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喜悦。

2008年9月25日,搭乘3名宇航员的神舟7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3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蓝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梦想变成现实;8月8日,经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北京奥运开幕式精彩地阐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文化打动了世界,那一夜,中国精艳世界。

板书设计:

   16桥(生命桥)

   洪水老汉村民

   可怕镇定惊慌失措

   凶猛从容惊恐万分

   如魔如山乱作一团

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4.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阅读江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原文《梦想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2.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梳理归纳:

(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

(2)这个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3)这个梦想力量究竟有多大?

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

1.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

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

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

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在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

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

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这一资料的补充,能震撼学生的心,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瑞恩的心。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1.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

(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