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871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docx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透析

范建中

2013-1-2410:

35:

43  来源: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1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官燎资本集团的形成具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官僚资本集团的特点和作用:

它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和事实上不受监赞的最高权力,并且利用权力直接演变为掌握大部分社会对富的官徐资本阶级;依靠国家权力的支持,在市场机遇面前具有垄断优势;内部的整合和对杭不断进行,染指政坛的欲望很强,对俄国的经济、议会和总统选举、衬外决策等都有很大影响。

  [关健词]俄罗斯;官僚资本

  [分类号]D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00)07-0030-4

   

  1.官僚资本是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特殊形式,也是具有封建统治历史传统的国家所特有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以及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曾出现过。

在前苏联,产生官僚资本的因素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就已存在。

但是,苏联的特权阶层对国有财产的支配权合法地转化为所有权,从而形成官僚资产阶级,则是在俄罗斯实行私有化之后。

俄罗斯在社会制度转换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企业主阶层,其自由主义改革主要依靠两种社会力量:

首先是具有各种社会关系和专门知识的管理精英,他们之中很多是前苏联官员;其次是搞投机活动,即从事形子经济的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又由于国家的社会调控能力比较低,多党政治的功能也很弱,俄罗斯社会转型中官僚资本集团的形成明显地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

第一,官僚阶层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和事实上不受监督的最高权力,并且利用这种权力直接演变为掌握大部分社会财富的官僚资产阶级。

由部长、局长等转变而来的总裁和经理们,不仅利用旧体制为他们创造的便利掠取国有财富,而且还在私有化过程中通过低价收购或强迫收缴甚至以企业产品换取私有化证券的办法将股票集中到自己手里。

第二,官僚资本由于得到国家权力的支持,因而在市场机遇面前占有优势,并逐渐获得垄断地位。

国家权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通过总统令、政府条例和立法等手段,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政策优惠甚至特殊政策。

如通过建立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和国家担保制度等政策措施,为官僚资产阶级利用国有资产和国家提供的担保扩大生产、集聚资金提供方便条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和投资优惠以及实行全权委托银行制度等特殊政策扶植官徐资本的发展等等。

此外,国家还通过取消各种限制,加大对官僚资本的支持力度。

第三,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的形成具有不完整性,其内部的分化、组合和激烈对抗不断出现;同时,官僚资本集团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常常介人国家的决策和政权运作过程。

这就造成了俄罗斯国内政治斗争的复杂化,对俄罗斯的政局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俄罗斯最初的资本集团是按部门组成的,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集团、金融贸易集团和军事工业集团三大集团。

石油天然气集团是最富有和最有势力的集团,它由石油、天然气工业以及其他一些采矿业部门组成,仅石油天然气部门就提供了全国外汇收人的一半和预算收人的40%。

其中,1993年在国有康采恩基础上建立的卢克石油股份公司是俄罗斯第一大石油企业。

它由十几个石油勘探、开采、加工、运输和销售企业链组成。

俄罗斯20%的石油、11%的石油产品和30%的机油由该集团生产。

卢克石油公司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第一位,开采量占世界第四位。

该公司总裁阿列科佩罗夫承认,其个人财富净值达二十多亿美元。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由在前苏联一直担任天然气工业部部长的切尔诺梅尔金创建。

1988年,他决定把天然气工业部改组为实体,即天然气工业公司,并由自己担任总裁。

在私有化过程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很快发展成为俄国内最有价值的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级的集团企业,其天然气开采占俄罗斯开采量的95%,天然气出口仅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就占47%。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集团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拥有在行政机关权势最重的代表,还有自己以有关主管部门为依托的商业银行。

这个集团的某些公司(天然气工业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等)还曾介人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在对外事务中有时实际上起到了独立主体的作用。

  俄罗斯的金融贸易集团由各种商业银行和大贸易公司组成。

起初,商业银行并不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资金,至多只是在政府官员的影响下廉价收买某些最能盈利的和最具发展前景的企业,以便获取更大的利润或者随后转卖给外国投资者。

这就是商业银行的买办功能。

但在这个集团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正是通过周转国家预算资金或预算外资金发大财的委托银行。

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这些银行与政府高层官员的特殊关系。

此外,这个集团还有大量专门从事金融投机活动的中小商业银行,其数量最多时超过2500个,后来由于破产和中央银行拒发执照,数量减为几百个。

值得注意的是,盖达尔政府时期的一些经济部长也组建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并且在接受了金融官僚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之后,加人了金融贸易集团的行列。

这是最明确地表示要同西方进行合作的官僚资本集团。

这一集团的财富和影响都不及石油天然气集团。

但石油天然气集团除了自己发财致富外,同时还必须与国家共同使用它的部分收人,而金融贸易集团则基本上只是向国家和社会索取。

  在1998年8月之前,正是这两大官僚资本集团统治着俄罗斯,也正是这两大集团在1996年总统选举中给了叶利钦以巨大的财政支持,而叶利钦则通过自己的命令和决定使它们享有很多的优惠,事实上充当了这两大集团的利益代言人。

当然,在这两大集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俄罗斯官僚资本的结构变化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即各资本集团之间明确的部门界限逐渐淡化,开始出现在派别集团基础上官僚资本的重新组合。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

第一,瓜分国家财富进人拍卖国家最重要的财产的阶段,大商业银行的投资活动更加多样化。

同时,能源公司也开始成为某些工业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或共有者。

第二,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结合和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过程已经完成。

但这种结合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调整结构、扩大生产,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暴利。

例如,俄罗斯金融工业资本的代表别列佐夫斯基不仅是金融财团的老板,而且又是汽车大王、石油大亨,还控制着国际航空公司和俄罗斯航空公司。

一些金融财团甚至还介人军工生产和武器出口。

1997年,仅为俄罗斯武器进出口公司服务的银行就达11家,其中奥涅克西姆银行是最大的一家。

  俄罗斯军事工业集团的核心是军事工业综合体。

军事工业综合体和军工企业经理阶层在苏联时期就已存在。

苏联解体后,在激进改革过程中,这些部门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1990至1996年,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生产总量减少了53%。

但在另一方面,旧的国家管理机构被破坏以后,俄罗斯武装力量和军事工业综合体的独立性相对增强。

同时,总体环境的自由化和商业化必然对军工部门产生影响。

军工企业在转型期完全呈现出一副新面孔,这里也经历了资本积累的过程。

其主要途径有:

第一,通过实行私有化政策,使军工企业的股票控制额集中掌握在经理阶层手里。

第二,通过非法变卖减价出售大量军用器材、设备甚至武器,使高层官员获得巨额财富。

第三,苏联解体后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瓜分前苏联财产时出现的非法的军事设备和武器交易,成为军事官僚发财致富的又一重要来源。

第四,官方根据国际军事技术合作计划与国外进行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贸易,在军工资本集团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3年,索斯科维茨担任主管工业政策、军事工业综合体、机械制造、交通和冶金工业的副总理后,替军工集团游说的活动开始出现,并得到总统安全局局长科尔扎科夫的大力支持。

但是,1993年11月按总统令建立的俄罗斯武器进出口公司最初仍受民主派人士、负责国防问题的副总理舒梅科控制。

1994年,索斯科维茨和科尔扎科夫联手夺取了对武器进出口公司的控制权。

该公司实际上垄断了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占90%以上)。

这样,俄罗斯整个军工集团便被索斯科维茨、科尔扎科夫等人所掌握。

1996年6月,索斯科维茨和科尔扎科夫被总统解职。

此后,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和总统安全助理列别德将军之间展开了对军工集团和武器进出口控制权的争夺。

1997年7月,叶利钦决定将俄罗斯武器进出口公司交由切尔诺梅尔金掌管,但该公司总裁科杰尔金却投人以第一副总理丘拜斯为首的金融贸易集团的怀抱。

1997年8月,叶利钦签署改组武器进出口体系的总统令,并解除了科杰尔金的职务。

1998年普里马科夫组阁后,俄罗斯军工集团的控制权由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掌管。

  3.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对时局的影响,总体上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俄罗斯的官僚资本集团本身就是国家权力的衍生物和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国家的主要机构和政治经济细胞被官僚资本集团渗透,因此俄罗斯的官僚资本集团同国家政权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它们的经济活动和政治行为对于维护当局的统治和保证自由主义改革方针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又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这些集团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集团与国家纷争利益和集团之间瓜分利益的争斗,从而造成了时局的动荡。

同时,当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不利于这些集团的利益扩张时,还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特别是一些有极大政治影响的富豪即“寡头”的抵制,甚至直接介人政权,影响政府的决策。

  1993至1998年是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在政坛上最为活跃的时期,其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第一,参与甚至左右俄罗斯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积极参与选举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

在1993年议会选举中,由于盖达尔领导的“民主选择”运动(激进民主派)拥有“政权党”的地位,同时又主张通过迅速的私有化向资本主义过渡,符合新生的官僚资本集团通过大量占有国有财产达到发财致富和资本扩张的欲望,因而得到了它们的鼎力支持。

俄罗斯实力雄厚的梅那捷普银行、首都储蓄银行、帝国银行、桥银行以及一些大型企业纷纷解囊赞助“民主选择”运动竞选,使它获得了103个议席,组成了最大的议会党团。

但是到1995年议会选举时,由于盖达尔的势力减弱,特别是由于激进民主派执行亲西方的政策,损害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的现实利益,它们便疏远了激进民主派,转而支持保守的中右派职盟“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

当时,切尔诺梅尔金领导的这一组织已经成为得到总统支持的新的“政权党”。

它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实力很强的石油天然气集团。

在这次选举中,“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得到了约300—500家大型企业的支持,一些企业集团领导人后来成了举足轻重的寡头。

  对于俄罗斯的官僚资本集团来说,总统大选更是一场关系它们切身利益的大决战。

1996年总统大选前的民意调查表明,俄共主席久加诺夫的支持率远远高于叶利钦。

叶利钦的支持率低到了竞选总统根本无法获胜的地步。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的“寡头”们清楚地意识到:

如果共产党的候选人在选举中获胜,他们的财产就会化为灰烬;支持叶利钦,就是为自己的金钱而战斗。

因此,他们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支持叶利钦当选。

据专家估计,叶利钦竞选的开销远远超过145亿卢布,其中大部分来自俄罗斯著名的7大财团等金融界和企业界大亨。

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控制的庞大的媒介集团,几乎垄断了对总统的竞选宣传。

别列佐夫斯基为帮助叶利钦赢得选举,甚至特意购买了俄罗斯公共电视台。

叶利钦再次当选后,作为回报,他使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的代表直接进人了俄罗斯领导核心层:

奥涅克西姆银行的总裁波塔宁成为俄罗斯第一副总理;别列佐夫斯基则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负责经济问题。

同时,叶利钦还给支持他竞选的多家银行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税收信贷,其他方面的政策也向官僚资本集团倾斜。

但是,随着叶利钦竞选连任成功,官僚资本集团与叶利钦班子之间为争夺政治影响和瓜分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纷争也日益明显。

1998年基里延科担任总理后,当政府的政策发生不利于官僚资本集团的调整时,“寡头”们便接连发表谈话,要求叶利钦公开承诺放弃参加2000年总统大选。

显然,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很好地执行权威集团的意志、同时又便于驾驭的总统。

  第二,官僚资本集团之间的激烈对抗和利益纷争,成为俄罗斯国内局势复杂多变的根源之一。

这里主要是指金融贸易集团和石油天然气集团之间的抗争。

从1993年起,这两个集团的代表已在政府中占多数。

由于面临反对派的威胁,相互之间表面上强调联合,但实际上它们的矛盾仍是非常尖锐的。

例如,1993至1994年,双方在石油工业企业的结构间题上发生很大分歧,以切尔诺梅尔金和沙拉尼克为首的“能源派”主张建立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纵向一体化联合公司,而由盖达尔、丘拜斯为首的金融贸易集团控制的国家反垄断政策委员会则坚持按开采、加工、运动、销售等生产活动的方式将石油部门划分为许多小企业。

结果,切尔诺梅尔金等人的意见占了上风。

当时,金融贸易集团开始处于步步退让的境地。

1994年初盖达尔宣布辞去第一副总理职务后,该集团的一些重要成员也被撤销了在政府和安全会议中的职务,它们在行政机关有重要地位的代表只剩下了丘拜斯和外交部长科济列夫。

1996年1月,丘拜斯也被解除了在政府中的职务。

1996年6月俄罗斯总统大选后,叶利钦采用特殊手法使丘拜斯再次进人政府,担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同时撤销索斯科维茨等人在政府的职务。

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利用这次机会,采取同样的手法,用忠于他的部长博利沙科夫和卡丹尼科夫来填补索斯科维茨等人留下的位置,随后又处罚了那些在选举运动中支持俄共或者与索斯科维茨有紧密联系的商业银行。

这样,金融贸易集团和石油天然气集团双方都进行了力量的重新部署。

当丘拜斯与副总理波塔宁结成同盟后,双方又处于势均力敌状态,政府机构内部这两个官僚资本执政集团的暗中对抗进一步加剧。

在1997年3月之前这段时间内,两个集团的抗争多次导致政府机构的重大调整。

  1997年3月后,以丘拜斯为首的金融贸易集团明显得势。

在政府改组时,虽然波塔宁未能重新人阁,但丘拜斯、涅姆佐夫同时担任第一副总理,并且分别兼任财政部长和燃料动力部长职务。

同时,丘拜斯还安插科赫担任负责私有化拍卖的国家资产委员会主席。

切尔诺梅尔金的亲信巴比切夫虽然没有被清除,但他的职务已由副总理降为一般部长。

  然而,得到总统赏识的丘拜斯等少壮改革派的过于自信并没有好的结果。

他们采取的很多不规范的、缺乏周密考虑的行动遭到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反对。

  1997年8月,围绕诺里斯克镍厂和俄罗斯电信投资集团的股份拍卖问题,金融财团内部爆发了争夺国有财产的银行大战。

奥涅克西姆财团由于得到丘拜斯的帮助,最终在两次拍卖中得手。

大富康别列佐夫斯基和大桥银行总裁古辛斯基等失败的一方则对拍卖的公平性提出质疑。

于是,金融集团内部的争斗引起政权内部矛盾再现。

由于切尔诺梅尔金总理支持对拍卖的合法性进行调查,结果形成了以切尔诺梅尔金的天然气石油集团、别列佐夫斯基的汽车石油财团为一方,以丘拜斯、涅姆佐夫、波塔宁的官僚财团为另一方的两大阵营,俄罗斯政坛再次出现动荡。

为了稳定局势,同时也为了牵制切尔诺梅尔金,1997年11月,叶利钦解除了别列佐夫斯基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的职务。

1998年3月,叶利钦改组政府,撤销了互相争斗的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和丘拜斯等人的职务。

  基里延科担任总理后,曾将自己的政府称为专家政府,试图超脱于官僚资本集团之间的纷争之外。

但当时在如何使俄罗斯摆脱危机的问题上,俄罗斯官僚资本巨头们再次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是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跨国公司控制俄罗斯经济的所谓“反西方派”,其非正式领袖是别列佐夫斯基;二是主张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西方跨国公司的所谓“西方派”,其当然领袖是丘拜斯。

基里延科在处理两派关系时,虽然宣布实行中立政策,但实际上更倾向于丘拜斯等人的“西方派”,于是便引起别列佐夫斯基等人的强烈不满。

1998年7月,俄罗斯6大石油公司领导人联合发表声明,指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是无知的、不负责任的政策。

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报刊则公开威胁要让基里延科政府下台。

为了摆脱金融危机,基里延科遵照总统指示召集俄罗斯实力最雄厚的12个商界巨头开会,希望他们给予协助,但未能获得任何结果。

1998年8月,基里延科公开坚持“西方派”立场,公布了征求盖达尔和美国财政部长意见后在丘拜斯直接参与下通过的“反危机措施”。

当时还有消息说,政府为对付金融危机,还想让陷人困境的财阀系统的金融机构和石油公司倒闭了事,以便转而实施国家管理。

于是,陷人危机境地的财阀中有影响的人物便团结在别列佐夫斯基周围,并努力使基里延科政府解散。

  最近两年,由于金融危机后官僚资本集团与政权的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同时也由于政府注重扶植新型的企业家阶层,俄罗斯官僚资本集团对政府决策和政权运作的影响大大削弱。

但是,俄罗斯的寡头政治是否寿终正寝,这是一个要由历史的发展来说明的间题。

  第三,一些官僚资本集团为了加强其在海外的发展,常常影响国家的对外决策,直接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要求。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亲西方外交政策。

但是不久,随着亲西方的“激进民主”派影响力的削弱以及石油天然气集团和强力部门势力的增强,俄罗斯国内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开始上升。

这种情绪在对外政策上并非体现在俄罗斯主要外事机构外交部的活动中。

因为当时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结构还不完整,外交部还缺乏对外决策的协调能力,企业集团必须直接出面影响政府的对外决策。

例如,石油天然气集团主张吸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摩尔达瓦加人独联体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石油天然气集团和强力部门的利益基本相符合。

因为首先,独联体扩大后可以保留俄罗斯在上述三国的大部分军事设施,对俄罗斯控制前苏联地区,维护俄罗斯的安全有利。

其次,独联体的扩大有利于俄罗斯产品进入新成员国市场,有利于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天然气开采和军事设施建设进行投资。

同时,独联体扩大后还可使新成员国的石油天然气运输经过俄罗斯的领土,也有利于建立联合性企业。

但是,这种主张并没有得到外交部长科济列夫的支持。

此外,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集团对于同受美国封锁的伊朗、伊拉克等中东国家发展关系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这与外交部长的总方针也是格格不人的。

1992年底,在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受到国内反对者的广泛攻击以后,科济列夫的态度才开始发生变化。

他在欧安会的一次大会上表示,前苏联的领土“实质一是一个后帝国主义地区,俄罗斯必须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包括军事和经济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我们将坚决要求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立即加人一个新的联邦或邦联。

”但不久,科济列夫又解释说,那番讲话并非他个人的观点,而是形象地描述了持强硬路线者在莫斯科执政可能发生的情况。

可见,其态度的转变不过是舆论压力的结果。

1993年4月,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基本原则》,公开提出要维护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利益。

1994年,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摩尔达瓦正式加人独联体。

  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施加影响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集团、军工集团和一些大金融财团,因为这些集团在走向国际市场方面都有相当的实力,它们在国外的活动具有浓厚的外交色彩,同时与国家的战略利益也有紧密的联系。

除了吸收阿塞拜疆等三国加人独联体问题外,在里海资源的开发问题上,这些集团通过高层游说和外交运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也起了推动作用。

在里海问题上,俄罗斯外交部曾明令禁止周边国家在里海进行勘探和开发,其主要理由是里海的地位未定。

1994年,叶利钦签署了由外交部拟定的下发国内各部门的《关于保证俄罗斯在里海利益》的第3%号密令。

此后,俄罗斯外交部又向联合国提交了题为《俄罗斯联邦在里海法律地位方面的立场》的文件,宣布任何国家在里海的单方面行动都是非法的和不被认可的。

但是,得到切尔诺梅尔金总理和沙夫拉尼克部长支持的卢克石油公司则坚持认为,里海沿岸各国与其在开采石油问题上常年争吵,使西方跨国集团有机可乘,还不如按份额组建自己的财团,对里海进行联合开发,主张俄罗斯实行参与开发、共享财富的务实政策。

1993至1997年,卢克石油公司一方面积极进行高层游说,另一方面又多次参与里海石油国际开发项目,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因而最终得到了总统的支持,石油集团与外交部门的立场逐渐趋于一致。

在与波罗的海三国进行的天然气贸易中,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也曾与外交部发生争执。

俄罗斯军工集团坚决主张恢复俄罗斯的强国地位,因此在国内政策方面要求国家给军工生产以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对外政策方面则要求政府对购买俄罗斯武器的贸易伙伴国家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通过外交手段开辟新的武器市场。

在这方面,亚洲国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简介]范建中,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政法部主任,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