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的防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8142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的防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传染病的防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传染病的防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传染病的防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传染病的防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的防治.docx

《传染病的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的防治.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的防治.docx

传染病的防治

传染病的防治

合肥工业大学医院

副主任医师梁立超

总论

传染病的一般情况

定义: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真菌、细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

历史上传染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灾难。

新中国成立前,鼠疫、霍乱、天花等广泛流行,解放以后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成立专门委员会,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

为此毛泽东主席写下《送瘟神》等诗词。

发表于1958年7月1日

1976.10.26.索马里最后一例天花报告。

1979年6月3日WHO宣布消灭天花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

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

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

旭日临窗,

遥望南天,

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风春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山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全国2011年传染病的流行情况

2011年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320099例,死亡1,5802人。

报告发病率为471.33/10万,死亡率为1.18/10万。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和淋病。

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病种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

全国共报告甲类传染病发病25例,死亡1人。

乙类传染病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和白喉无发病、死亡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237533例,死亡1,5263人。

丙类传染病中,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它共报告发病3082541例,死亡538人,报告发病率为229.88/10万,死亡率为0.04/10万。

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和风疹,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8.7%。

报告死亡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感冒。

有病原体(pathogen)

有传染性(infectivity)

有流行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feature)

有感染后免疫

(postinfectionimmunity)

基本特征

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可以是微生物或寄生虫。

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

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需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须隔离。

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病的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

当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时称为散发性发病。

若某传染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称为流行。

若某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广,超过国界或州界时为大流行。

传染病病例发病的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者称为暴发流行。

感染后免疫

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通过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知其是否具有免疫力。

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和疫苗接种一样都属于主动免疫;通过注射或从母体获得抗体的免疫力都属于被动免疫。

潜伏期:

检疫工作的依据

前驱期:

非特异性甚至缺失

症状明显期:

存在顿挫型

恢复期:

可残余病理、生化改变及

传染性

复发与再燃

后遗症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

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如果主要有毒素引起病理生理改变的传染病,则与毒素产生和播散所需时间有关。

前驱期

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在前驱期中临床表现通常是非特异性。

如头痛、发热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一般1-3天。

可无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如特征性的皮疹、黄疸、肝脾大等。

但某些传染病的大部分患者随即进入恢复期。

临床上称为顿挫型。

恢复期

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人体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或复发。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出现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见于伤寒、疟疾、菌痢。

后遗症

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复正常。

如脊髓灰质炎。

发热:

感染性/非感染性、三个阶段、热型

皮疹:

外疹/内疹或粘膜疹

注意:

时间、分布、次序、形态

毒血症状除发热之外多种症状如疲乏、全身不适、厌食、头痛、关节痛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肝脾肿大

常见症状体征

发热

测量位置:

口腔舌下(3分钟)、腋下(10分钟)、直肠(3分钟)

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的程度可分为

低热:

体温为37.5---37.9℃

中度发热:

体温为38---38.9℃

高热:

体温为39---40.9℃

超高热:

体温为41℃以上

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不规则热

皮疹

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粘膜疹)

发热和皮疹关系:

风疹多于发热第一天(当天)出现皮疹

猩红热多于发热第二天出现皮疹

麻疹多于发热第三天出现皮疹

斑疹伤寒多于发热第五天出现皮疹

伤寒多于发热第六天出现皮

皮疹的形态:

斑丘疹、出血疹(瘀点)、疱疹、荨麻疹

出现皮疹的特点:

水痘的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的皮疹先出现于耳后、面部、然后躯干、四肢,同时有粘膜疹(科氏斑)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

潜伏

显性

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

频度

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

如胃液清除少量痢疾杆菌。

也可有事先存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最常见,是显性感染10倍。

转归:

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或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显性感染

也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转归:

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肝),不易被在感染。

或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

带病毒者(乙肝)、带菌者(菌痢)、带虫者(疟疾)。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如单纯疱疹病毒、疟原虫、结核菌。

侵袭力(invasiveness)(生长繁殖的能力)

毒力(virulence)

包括外毒素(exotoxin)(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霍乱弧菌)

内毒素(endotoxin)(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数量(quantity)(正比)

变异性(variability)(环境、药物、遗传)

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保护性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

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

因子

特异性: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变态反应

特异性

免疫应答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流感、肺结核、非典

消化道传播伤寒菌痢霍乱

接触传播血吸虫钩端螺旋体

虫媒传播疟疾、乙脑

血液传播乙肝、艾滋病

其他

人群易感性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临床症状和体征

发病年龄、职业、季节、地区、

生活习惯

预防接种史

过去病史

集体发病史

家族史

流行病学资料

一般检查:

三大常规、生化检查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出

分离培养

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测:

特异性抗体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

免疫标记技术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其他:

内镜检查、影像检查、活检

一般及支持疗法:

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营养

病原/特效疗法:

抗生素、化学制剂、抗毒素

对症疗法:

减轻痛苦、保护重要器官

水和电解质平衡

其他:

康复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

治疗方法

疫苗种类

卡介苗(BCG)★预防结核 用减毒的结核杆菌制成的活疫苗,用于新生儿及从未接种过卡介苗的儿童。

因结核免疫不存在从胎盘传递给胎儿的被动免疫,故要尽早接种。

脊髓糖丸疫苗(OPV)★预防小儿麻痹症 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预防脊髓灰质炎的免疫抗体,在其体内存留时间很短暂,故婴儿2月龄就应开始免疫接种,共四次,每次服食糖丸疫苗1粒。

百白破疫苗(DPT)★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将百日咳疫苗(包括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制成混合制剂,有全细胞和组两种剂型。

目前我市主要使用组分百白破疫苗,以保证疫苗的效价和降低接种反应,3个月开始接种。

乙肝疫苗(HBV)★预防乙型肝炎 日前使用的分为乙肝基因工程(CHO)疫苗和重组酵母基因乙肝疫苗两种。

0、1、6月接种。

麻疹疫苗(MV)★预防麻疹 系用麻疹病毒减毒株接种于鸡胚细胞培养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

8个月接种。

乙脑疫苗★预防乙型脑炎 乙脑疫苗接种要在流行期前1个月结束。

流脑多糖疫苗★预防流行性脑膜炎 6个月~15岁。

婴儿初免2针,3岁以上接种加强1针,初免与复种均应在流脑流行季节前完成。

疫苗种类

甲肝疫苗★预防甲型肝炎 国产疫苗:

接种对象为1周岁以上的甲肝易感者,成人与儿童剂量相等。

每次注射1支,据说可保护3-5年。

进口疫苗:

可提供20年保护。

腮腺炎疫苗★预防腮腺炎 接种对象为8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

免疫成功率达80%~90%,有效保护期可达10年。

风疹疫苗★预防风疹 目前使用的风疹疫苗为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在95%~100%,免疫效果可以维持10-20年。

8个月以上儿童接种。

流感疫苗★预防流行性感冒 目前使用的疫苗均为进口疫苗,有巴斯德公司生产的‘防感灵’和史克公司生产的‘福禄立适’两种,:

成人及3岁以上1次性注射0.5ml,6个月至3岁儿童每次注射0.25ml,需注射2次,间隔1个月。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 此种疫苗目前均为进口疫苗。

15月龄以上的儿童只需接种1次。

肺炎疫苗★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 肺炎疫苗是将临床上最常引起肺炎的23种肺炎球菌制成疫苗,用于预防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

主要用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2岁以上体弱多病的儿童,其次为其他易感人群。

麻风腮疫苗★预防麻疹、风疹和腮腺炎 此疫苗系用特殊工艺将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制备成混合疫苗,注射1针可预防三种疾病。

此疫苗应使用于12(最好是18)月龄以上儿童,以及未妊娠的青春期妇女和成年妇女进行接种。

病人——及时上报

甲类(强制管理)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

乙类(严格管理)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

丙类(监测管理)24小时

接触者

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病原携带者

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一、管理传染源

1989年颁布《传染病防治法》

2004年12月1日施行新的《传染病防治法》

37种法定传染病

 

  

甲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乙类

 乙类传染病是指: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

丙类传染病是指: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主要针对

呼吸道传染病

消化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寄生虫病

消毒(物理/化学)

预防性消毒

疫源性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特异性主动免疫

—疫苗、菌苗、类毒素

特异性被动免疫

—抗毒素、特异性抗体

*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

三、保护易感人群

艾滋病

全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

非洲猴子传入。

病死率极高,不能治愈,可以预防。

概述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

发病机制:

病毒侵犯、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最终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临床特点:

发病缓慢,多系统损害,病死率高

艾滋病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

1981:

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

1983:

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法国巴斯德所)

1984:

发现艾滋病病毒受体CD4分子

1986:

统一命名为HIV;西非发现HIV-2

1987:

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

发现CTL的抗HIV作用

1993:

二联治疗(AZT+ddI)

1996:

提出HAART;发现HIV辅助受体(CCR5…)

1997:

提出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

2001:

治疗性疫苗研究…耐药研究…

2005:

发现新的变种病毒(致病快、抗药强)

病原学

单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人类慢病毒组

球型20面体,直径100~120nm,双层结构

包膜:

gp120、gP41

核心:

P24包裹两条正链RNA、逆转录酶(RT)、整合酶(INT)和蛋白酶(PI,P10)

分为Ⅰ型和Ⅱ型

HIV颗粒

HIV-1全长9181bp

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

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

HIV基因组

六个调控基因:

反式激活基因(tat)

病毒蛋白调节因子(rev)

病毒感染因子(vif)

负调节子(nef)

病毒蛋白R基因(vpr)

U基因和X基因(vpu,vpx)

三个结构基因:

群抗原基因(gag)

多聚酶基因(pol)

包膜蛋白基因(env)

HIV型别及亚型

M群

O群

N群

ABCDEFGHIJK

亚型

HIV-1型

HIV-2型

ABCDEF

亚型

HIV外界抵抗力

煮沸可迅速灭活,56℃10分钟可灭活

室温下液体环境中存活15天,被污染的物品至少3天内有传染性

以下消毒剂37℃处理10分钟可灭活:

70%酒精、10%漂白粉、2%戊二醛、4%福尔马林、35%异丙醇、0.5%来苏、0.3%过氧化氢

医疗用具、注射器经高温消毒、煮沸或蒸气消毒后完全可以达到消毒目的

流行病学

传染源

AIDS病人和携带者是传染源

病人包括轻症、艾滋病相关综合征、严重的艾滋病病人,以急性感染期传染性最大

病原携带者不仅数量多,而且很难限制其活动,加上本病潜伏期长,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

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等)、器官组织中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约占70%~80%,男同性恋→异性恋(分别为5%~10%、>70%)

经血传播:

①静脉注射吸毒;②接受血液或血制品;③献血员感染的传播;④医源性感染(器官移植、人工受精、污染的器械等)

母婴传播:

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进食、昆虫叮咬或共用电话、握手等

不会传播HIV的途径

高危人群

性乱者(男同性恋、娼妓与嫖客)

静脉药瘾者

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HIV(+)的性配偶及婴儿

流行情况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已有20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发现HIV-1感染者

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已有2480万人死亡。

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1.6万/天、11例/分钟

非洲、美洲、欧洲多发,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已近1000万)

1985年传入我国,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估计近100万)

我国流行情况

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全国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9156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7713,累计死亡13632人

2010年报告HIV感染者15982例,死亡7743人;2011年报告HIV感染者20450例,死亡9224人。

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

疫情地区差异大

疫情继续呈上升趋势

传播途径仍以吸毒为主,但三种途径并存

发病和死亡持续增加

呈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态势

女性感染者比例上升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HIV动态感染过程

吸附

脱衣壳

逆转录

环化

前病毒,整合

转录,翻译

核心颗粒装配

出芽

HIV自然史与临床症状、免疫功能和病毒复制关系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

急性感染期

无症状感染期

艾滋病前期

艾滋病期

1.急性感染期

感染HIV后6天~6周,出现上感样及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

感染后2~4周,逐渐出现HIV抗体,期间为“窗口期”

随后血浆病毒载量明显下降,CD4+细胞数量回升(但仍低于感染前水平),而后呈进行性减少

症状的出现、持续时间以及病毒载量与预后相关

平均持续22天,可自行消退

2.无症状感染期

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波动很少超过1个对数值或10倍)

CD4+细胞数呈进行性减少(降低速度为50~100个/μL·年)

平均持续8年(数月~数年)

3.艾滋病前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PGL)

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RC)

病毒载量开始上升,CD4+细胞减少速度明显加快

PGL综合征

4.艾滋病期

CD+细胞计数<200个/μl

或出现一种以上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卡氏肺孢菌肺炎、卡波济肉瘤、肺部或食管念珠菌病、隐球菌脑膜炎、肠道隐孢子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HIV相关性脑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组织胞浆菌病、淋巴瘤、结核病、弓形虫脑病、HIV相关性消瘦综合征

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

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机会性感染

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逐渐出现胸骨后不适、干咳、呼吸短促

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扩散效率均减少

典型胸片:

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

病原学诊断:

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卡氏肺孢菌

卡氏肺孢菌肺炎PCP,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

与人类疱疹病毒8型有关,多见于男同性恋和双性恋人群

可发生在HIV感染的各个阶段,甚至在CD4+细胞水平较高时

可侵犯皮肤、黏膜、内脏和淋巴结

卡波济肉瘤KS,Kaposi’ssarcoma

孢子丝菌病

真菌性角膜炎

口腔真菌感染

带状疱疹

尖锐湿疣

HPV感染

淋巴结核

淋巴瘤

恶液质表现

消瘦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测

流式细胞仪测定

血清学检测(1)

HIV抗体的初筛试验——ELISA(酶联免疫试验)

血清学检测(2)

HIV抗体的确证试验——Westernblot(免疫印迹试验)

血清学检测(3)

HIV抗原检测——ELISA夹心法

测定p24抗原

敏感性很高(7~10pg/ml)

特异性稍差(可有假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测

(1)

HIVRNA检测——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CR:

高温变性(94℃)→低温退火(55℃)→适温延伸(72℃);经25~30个循环,成倍数扩增

荧光定量PCR:

比常规PCR多一个寡聚核苷酸探针(带一个荧光发光分子和一个荧光淬灭分子)

应用:

PCR查PBMCs前病毒DNA;RT-PCR查血浆中的病毒RNA

分子生物学检测

(2)

淋巴细胞HIVRNA检测——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blot)

原理:

RNA片段经电泳分离,从凝胶中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再用探针杂交

分子生物学检测(3)

HIV变异株检测——Sanger测序法

原理:

核酸扩增时,核苷酸在某一固定点开始,随机在某一特定的碱基处终止,产生A、T、C、G四组不同长度的一系列核苷酸,通过在尿素变性的PAGE胶上电泳,获得DNA序列

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有静脉注射毒品史;多个性伴和不洁性生活史;输入未经HIV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史;HIV抗体阳性所生的子女;其它(如职业暴露或医源性感染史)。

临床表现:

高危对象出现发热、头痛、咽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关节肌肉疼痛、红斑样皮疹、血小板减少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表现;颈、腋及枕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可考虑急性HIV感染。

感染进入无症状期多无任何表现,也可有淋巴结肿大,疲劳,乏力等。

实验室检查:

①HIV抗体阳性,并经确证试验确认;②血浆HIVRNA阳性;③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减少。

治疗

治疗原则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营养作基础

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

正确使用抗机会性感染和肿瘤药物

辅以适当的支持、对症治疗

最终目标:

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抗病毒治疗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

蛋白酶抑制剂(PI)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

联合方案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哈特):

1996年7月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的采用所谓“鸡尾酒”式的混合药物治疗方法

优点:

①药物分布广、达到靶细胞;②起协同作用,持续抑制病毒复制;③延缓或阻断HIV变异产生耐药性

常用方案:

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

一线方案如:

AZT/LAM/EFZ;AZT/LAM/NVP;d4T/LAM/NVP

何大一博士

免疫重建

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

具体措施:

—免疫增强剂(如α-干扰素)或基因重组IL-2、IL-7

—丙种球蛋白

—胸腺激素或移植,或T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

—降低HIV毒力(基因修饰改变病毒或细胞受体结构)

—疫苗刺激免疫应答

—中药治疗

预防性治疗

预防结核:

HIV感染而结核菌素皮试阳性,服INH四周

预防卡氏肺孢菌肺炎:

CD4+细胞<200个/mm3,采用戊烷脒雾化、或口服复方新诺明

被污染针头刺伤或实验室意外:

2小时内服康卞韦或d4T+DDI(疗程4~6周)

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感染的HIV型别及亚型:

HIV-1较HIV-2临床进展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