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00733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docx

11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新生儿入院必须对家属进行入院宣教。

使其自觉遵守院内一切规章制度,不准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2、严格交接班制度,每班清点人数,坚持床头交接班。

3、切实加强无菌技术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医嘱做到班班核对,每周总查对二次。

4、毒、麻、剧、限药品定量,标签醒目,做到五专、落双锁,班班核对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外用、内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用药分柜放置,标签正规、醒目,注意药物质量批号,注射药一定要保存在原装盒内。

5、用氧做到防火、防震、防油、防热,室内禁止吸烟。

6、注意用电、用火安全,液化汽定点放置并落锁,防火设备、易燃、易爆物品定点妥善保管。

7、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按规定处理一次性用物。

8、做好危重新生儿护理,防坠床、防烫伤、防跌落,每个病房有床栏、水温计和防滑措施,药物磨碎喂服到口,外出或转科、做检查有人护送。

9、急、危、重新生儿入院必须先通知病房做好准备,由专人护送入院。

10、抢救器材及药品定位、定数量,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由专人负责,定期保养、检查。

值班、交接班制度

1、护士必须实行24小时连续的轮班制,严格遵守医院规定的工作时数与护士长派班制度。

2、各班护士必须坚守岗位,严守劳动纪律,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十不”(不擅自离岗外出、不违反护士仪表规范、不带私人用物入工作场所、不在工作场所内吃东西、不做私事、不打瞌睡不闲聊、不开手机、不与患者及探陪人员争吵、不接受患者馈赠、不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

3、按时交接班,提前做好接班前的准备工作。

在交接未清楚之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4、掌握病室动态及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状态,保证各项治疗护理工作准确、及时的完成。

5、严格执行“十不交接”:

衣着穿戴不整不交接;危重患者抢救时不交接;患者出、入院或转科、死亡未处理好不交接;皮试结果未观察、未记录不交接;医嘱未处理完不交接;床边处置未做好不交接;物品、麻醉药品数目不清时不交接;清洁卫生未处理好不交接;未为下一班工作做好准备不交接;护理记录未写完不交接。

6、对患者实行逐个床头交接,如发现病情、处置交代不清和患者不在病房时须立即查问。

接班时发现的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发现的问题应由接班者负责。

7、交接班的内容:

⑴病室患者的动态。

⑵患者的一般情况,医嘱执行情况,重症患者护理记录,各种检查标本采集,各项处置完成情况以及尚待继续完成的各项工作。

⑶查看重症和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基础护理完成情况,检查皮肤情况,各种管道的护理,术后患者病情及伤口情况等。

⑷常规备用的贵重、毒、麻醉、限制药品的数量、保存及使用,抢救仪器及物品的备用状况。

⑸环境的整洁与安全,各项物品的处置情况。

8、交接班形式:

集体早交班(医护集中、分开、集中与分开交替等形式酌情选用)、床头交班、口头交班、书面交班。

集体早交班应限定在15-30分钟完成。

 

查对制度

1、识别制度

为了加强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杜绝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医院对医护人员在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时对患者识别管理特作如下规定:

1、在执行各种诊疗操作前应至少同时使用二种识别患者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

2、对6岁以下儿童、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标识,转科、操作前对以上患者均要进行腕带查对,查对内容:

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

3、护士在从事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为患者实施操作前(如执行抽血、口服给药、静脉注射给药、输血等治疗性操作及氧气吸入、吸痰、口腔护理、导尿、留置胃管、灌肠等各项护理操作)必须同时查对床号、姓名对患者进行识别,确认无误后方能实施操作。

4、为患者抽血时,护士必须携带化验单、标有患者床号、姓名的采血管到患者床旁查对无误后,方可采血。

5、护士在执行查血型、合血医嘱时必须坚持“一人一次一管”的原则,严禁多人采血,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十对及双人查对制度。

6、为患者实施高危有创护理操作、麻醉、手术前执行者要主动与患者沟通,护患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7、对于手术患者,医生应在术前一天对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做好标识,并经患者本人认可;护士除为患者作好其他术前准备外,还必须为患者配戴腕带,与主管医生一道对患者的手术部位进行确认。

手术当日,病房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患者交接时,不但要查对患者腕带标识的各项内容,还要交接患者手术部位的标识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手术室护士有权拒接患者。

患者识别制度是医院质量检查的重点内容。

对违反制度的科室和人员,医院按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在每月质量考评中进行处罚。

2、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应做到班班查对、每天总队,包括医嘱单、执行卡、各种标识(饮食、护理级别、过敏、隔离等),设有总查对登记并签名。

2、每项医嘱处理后,应查对并签全名。

3、执行医嘱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4、三查:

备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

5、七对:

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

6、药物准备后,应有第2人核对,确认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7、清点和使用药品时,要检查药品标签、批号和失效期,检查瓶盖及药瓶有无松动与裂缝,安瓿有无裂缝,药液有无变色与沉淀,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均不得使用。

8、麻醉药使用要保留安瓿备查,同时在毒、麻醉药品管理记录本上登记并签全名。

9、输血前要经两人查对(查对品种、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或溶血现象、血袋有无泄漏、输血量、供血者与受血者的姓名与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并在医嘱单、输血单上2人签名。

输血过程中注意输血反应,血液输完后保留血袋24小时备查。

10、使用无菌物品和一次性无菌用物时,要检查包装和容器是否严密、干燥、清洁,灭菌日期、有效日期、灭菌效果指示标记是否达到要求,包内有无异物等。

3、三查七对制度

护士在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以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1、三查七对内容

三查:

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

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时间、浓度

2、三查七对落实细则

(1)操作前查:

护士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必须查对医嘱,对患者、用物、环境进行评估,注重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了解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过敏药物前必须先了解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及查看药物皮试结果。

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讲解有关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中查:

护士在治疗、护理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治疗过程,了解患者对治疗、护理的反应。

严格掌握输液速度,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操作后查:

护士在治疗、护理操作完毕后,要再次查对患者姓名、床号、药物、标本,交待相关注意事项,观察治疗、护理效果,并及时记录。

(4)护士确认患者床号、姓名时,必须使用两种以上标识。

对于危重患者、小儿、沟通障碍患者必须查看腕带,呼叫清醒患者时,必须在患者应答确认后方可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

(5)查对药物时要仔细检查药物名称、质量、失效期和批号,检查包装有无破损、瓶口有无松动、裂缝;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同时给多种药物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6)严格执行医嘱,在准确时间内以准确剂量给予准确的患者。

4、口头医嘱执行与查对制度

1、口头医嘱仅仅限于紧急抢救时执行,紧急情况下,医生下达口头医嘱,护理人员必需再次复述核实后才能执行。

2、进行抢救时,各抢救人员必须沉着冷静,密切配合,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三查七对。

3、执行前认真查对药物的名称、剂量、质量、标签是否清晰、批号及有效期,检查瓶签及药瓶有无松动及裂缝,安瓿有无裂缝、药物有无变色及沉淀、用法、时间、浓度。

抽吸药物后,查对床号、姓名,再次复述后方可执行,在有其他医务人员的情况下,执行前须经他人查对。

4、保留所有安瓿,最后经两人查对后方可丢弃。

5、执行完毕后,及时填写口头医嘱执行本并有医生签名确认。

6、抢救完毕,医生根据口头医嘱执行本上的登记补开医嘱,护师在医嘱单上签字。

5、输血查对制度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交叉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的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实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实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胆红素含量、及血浆结合球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4)怀疑细菌污染性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5)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和尿血红蛋白。

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

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

8、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6、手术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手术患者交接及查对确认制度。

2、建立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或术式识别制度,术前主刀或一助手医生在患者手术部位做出有效醒目标记,并与患者核对。

3、术前准备及手术室接患者时,当班护士和手术室人员应查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及部位(左、右),同时,查对血型、术前用药、药物过敏试验结果、X光片等。

4、巡回护士和麻醉师术前应严格核对患者科室、床号、性别、年龄、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备皮情况、麻醉方法及术前用药执行情况,患者禁食等情况,交接携带的术中所需物品(如病历、检查结果)及药品等。

5、巡回护士、器械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术前再次核对以上有关内容,确认无误后开始手术。

6、进行体腔或深部组织手术时,要在术前、缝合前,缝合后经两人核对所使用的敷料和器械数,做好记录并签名。

术毕应严格执行清点制度,清点无误后方可缝合体腔及伤口,防止纱布、器械、缝针等遗留在伤口内造成不良后果。

7、手术标本经巡回护士、手术医生检查核对后进行登记、签名,由巡回护士送病理科。

8、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应严格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指示卡、3M胶带等,评价灭菌效果,达到标准后方可使用,术毕将指示卡粘贴于手术护理记录单上。

9、巡回护士正确填写《手术护理记录单》。

10、术中用药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11、术中输血必须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

7、手术前患者确认制度

1、手术患者于术前一天由病房护士对患者进行腕带标识。

2、主刀医生于术前一天在手术部位进行标记。

3、由病房护士填写手术患者交接记录单。

4、术日晨,手术室接患者者与病房护士、患者或其家属三方(小儿、危重患者、意识不清及表达不清的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对患者身份及手术部位进行核对,并记录在患者交接记录単上,确认无误,接入手术室。

5、对患者麻醉前再次由巡回护士、麻醉师、患者三方核对患者及手术名称及部位。

6、切皮前实施手术前的暂停,由巡回护士、麻醉师、手术医生再次对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进行核对,并记录在护理记录単上,确认无误后,方可实施手术。

8、护理操作查对制度

1、严格执行患者查对与识别制度,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

2、严格遵守《医嘱执行与查对制度》,确保医嘱的准确执行。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4、严格遵守《药物查对制度》、《输注药物安全管理制度》、《药物配伍禁忌管理制度》及《重点药物观察制度》等,使用过敏药物前确认皮试阴性方可使用,确保安全用药。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查对无菌物品的有效期、灭菌效果,检查包装是否完整等,确保无菌物品的安全使用。

6、为患者手术时严格遵守《手术查对制度》、《手术部位标识与确认制度》、《手术患者入室、回病房交接制度》及《手术器械清点制度》等确保手术安全。

7、为患者输血时严格遵守输血管理制度,认真落实输血“三查八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8、在患者转运与交接过程中,严格遵守各种交接规范与流程,确保交接过程中的查对落实。

9、所有诊疗、护理操作完成后再次查对,及时记录与签名。

9、标本采集查对制度

1、护士应掌握各种标本的正确留取方法。

2、严格遵医嘱采集标本。

3、采集标本前认真核对医嘱和检验单,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4、采集标本时要携带检验单再次核对确认患者(必要时患者参与确认)。

5、采集血型及合血标本时必须两人核对,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严禁同时采集多人血标本。

6、采集完标本后及时在医嘱单上签执行时间与执行人姓名。

7、需要患者配合采集标本时,必须向患者交待有关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

8,主班护士或值班护士要认真查对各项标本的收集情况,化验单与标本要一一核对,检查标本质量,方可交物业工人送检。

9、急诊检验标本要求立即采集并在化验单上注明送检时间。

10、新生儿查对制度

1、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需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三处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2、新生儿沐浴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新生儿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

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3、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须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中的母亲床号与姓名,新生儿性别与手腕标识上之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4、新生儿按摩前后需核对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三处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11、腕带识别制度

为了加强患者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对语言交流障碍的特殊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信息的载体,对患者实行腕带标识,具体要求如下:

1、腕带标识对象

新生儿、儿童、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危急症抢救患者、手术患者、语言障碍的患者。

2、腕带使用要求

(1)腕带上应表明病区、床号、住院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2)医护人员在执行各种治疗操作、检查、手术前应对腕带标识中的各项内容进行一一查对,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

(3)腕带作为患者的第二次查对系统。

(4)为患者佩带腕带标识时应准确无误,佩带部位皮肤应完整、无擦伤、手部学运良好。

(5)腕带固定为一次性锁扣,腕带为一次性使用,一用一废弃。

(6)在患者出院或患者意识和语言功能恢复后解除腕带。

附:

腕带使用操作流程

每次操作前,将腕带作为识别患者的标识之一

护理病历上记录

语言沟通正常后或出院时解除腕带

随时观察、班班交接

护理病历上记录

进行健康宣教并交待相关注意事项

检查腕带的松紧度、肢端血运及皮肤的完整性

根据病历和收集的患者信息填写腕带内容

选择合适的腕带

评估患者

查对后为患者佩戴

 

抢救制度

1、各临床科室必须设有专为抢救患者的抢救室,抢救室不得占为他用。

2、抢救室内必须备有齐全完好的抢救器材、仪器、药品等,各项物品做到四定(定品种数量、定位放置、定人管理、定期维修),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消毒灭菌、及时补充)。

3、各类抢救仪器功能良好,器材完备适用,各种抢救用物配套完整,且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4、急救车上物品放置有序,药品编号清楚,数物相符,护士能背诵药品排列次序。

5、抢救室由护士长统一管理,一般抢救由有关值班医生护士负责,严重抢救由科主任、主治医生、护士长负责组织安排人力物力及制定抢救方案,及时组织抢救。

6、抢救人员人人必须熟练掌握抢救知识,熟悉抢救仪器器材、药品的作用功能和使用方法。

7、参加抢救的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医生来到之前,护理人员可根据病情及时给氧、吸痰、测量血压、输液、配血、止血、及徒手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及时提出诊断依据。

8、严密观察病情,认真执行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口头医嘱要经复述核实后才能执行,所有药品的空安瓿须经2人核对后方可丢弃。

9、患者在危机情况下,应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方可移动,抢救期间,应有专人日夜守护,详细做好抢救记录,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情况均要仔细交接班。

10、及时与患者家属及单位取得联系。

11、患者离开抢救室后,做好抢救室的终末料理与消毒,用后物品及药品及时补充,详细登记抢救过程与患者转归情况。

附:

抢救车装备统一要求。

1、用物:

弯盆、木板、扳手、手电筒、压脉带、砂轮、皮肤消毒剂、胶布、棉千、夹板、血压计、听诊器、电扦板。

2、器械:

吸引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针灸针、吸痰管、注射器(50ml、10ml、5ml、2ml各1付针头3~5个)根据科室特殊需要另备开胸包、静脉切开包、气管切开包、导尿包、消毒手套。

3、抢救药:

⑴肾上腺素⑵异丙肾上腺素⑶去甲肾上腺素⑷西地兰⑸毒毛旋花子K⑹10%葡萄糖酸钙⑺利多卡因⑻阿托品⑼阿拉明⑽洛贝林⑾可拉明⑿速尿⒀异丙嗪⒁地塞米松⒂止血敏⒃氨茶碱

4、以上药品统一编号,放于急救车内,各科根据情况配备基数,还可根据本科需要增加品种依次编号,每次用后补足基数,并贴好封条,签上封存日期及封存者姓名,其他药物不能放于急救车上。

 

执行医嘱制度

1、医师开出医嘱后,护士应按规定处理医嘱。

医嘱必须由医师书写并签名方可执行。

如发现医嘱有可疑之处,及时向医师提出,不得盲目执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确认医嘱准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3、严格、准确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差错发生。

4、长期医嘱执行时间一般安排如下:

(1)Qd8:

00

(2)Bid8:

0016:

00

(3)Tid8:

0012:

0016:

00

(4)Qid8:

0012:

0016:

0020:

00

(5)Q4h8:

0012:

0016:

0020:

00

0:

004:

00

(6)Q6h8:

0014:

0020:

002:

00

(7)Q8h8:

0016:

000:

00

5、医嘱执行后,应由执行者签执行时间和姓名。

6、一般情况下,医师不得下达口头医嘱。

因抢救急危患者需要下达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无误方可执行。

抢救结束后,护士应当督促医师即刻据实补记医嘱。

7、因故未能按时执行医嘱时,应设法补上。

因故不能执行医嘱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并记录。

8、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并记录。

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1、临床科室收住的危重患者,应在规定时间内(白班在本班内,晚夜班在次日上午)向科护士长报告。

2、报告的内容包括:

病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下病危时间、简要病情等。

3、科护士长在接到报告后,要认真填写好“危重患者上报登记本”,并在24小时内到科室进行护理指导,对于护理疑难问题应组织大科会诊或向护理部申请全院会诊,并做好记录。

4、护理部接到科护士长的会诊申请后应在24小时内组织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全院大会诊,并做好记录。

5、科护士长不定期的下达科室检查护理措施实施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6、科护士长每周向护理部汇报所管辖科室情况,对于特殊病例随时汇报。

 

压疮管理制度

1、院内发生的和院外带进的压疮应填好压疮报告表和压疮高危患者评估表于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如遇节假日则于正常上班后的第一天)上报护理部。

2、压疮高危患者应填写压疮高危患者评估表于患者入院后48小时内(如遇节假日则于正常上班后的第一天)上报护理部。

3、护理部根据科室上报压疮高危患者评估表的具体情况进行预防措施的全面督查和指导,并根据压疮报告表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治疗措施的全面督查和指导。

4、压疮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院内发生的和院外带进的压疮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

5、填写压疮高危患者评估表的患者,在院内发生压疮视评分高低及具体情况,通过科学分析确定为非护理不当而发生的压疮可以不归于护理缺陷。

6、未填压疮高危患者评估表的患者在院内发生压疮按分级标准确定护理缺陷等级,并按制度处理。

7、当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预防和治疗护理措时,首先应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无效时应在护理记录上注明情况,并要患者或家属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