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教学实录2郭学萍word文档.docx
《《灰椋鸟》教学实录2郭学萍word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灰椋鸟》教学实录2郭学萍word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灰椋鸟》教学实录2郭学萍word文档
《灰椋鸟》教学实录2(郭学萍)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歌曲导入,引出作者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铃声响,画面定格歌词)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师:
同学们,刚刚我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名字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丹顶鹤不慎陷入沼泽的女孩,名叫——徐秀娟。
徐秀娟一生爱鸟,不惜为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她生前写过的一篇关于鸟的文章,题目就叫——
生:
灰椋鸟
二、揭示课题,学习生字
师:
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着我一起端端正正写课题。
“灰”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火字旁,最后一笔捺要写长。
“椋”是一个生字,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木”的最后一笔变成点,往里收。
右边是一个“京”,读的时候可不能读半边音,应该读liáng。
“鸟”,头顶的羽毛高高翘起,它昂着头,稳稳地站在树枝上。
让我们一起把课题连读一遍——
生:
灰椋鸟
师:
像“椋”这样的生字,课文中还有两个,指名认读。
生:
个别读椭(tuǒ)栖(qī)
师:
“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
“栖”右边第五笔是竖弯,不能写成竖。
把这两个生字分别组成词语之后,谁再来读一读。
生:
先个别读,后齐读椭(tuǒ)圆形栖(qī)息。
三、出示图片,认识灰椋鸟
(多媒体出示灰椋鸟的图片)
师:
看,这就是灰椋鸟。
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
尖尖的
师:
它的背——
生:
灰灰的
师:
远远望去——
生:
黑乎乎的
师:
有什么好看的呢?
然而,就是黄海滩涂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尤其是在灰椋鸟归林的时候。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
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生:
默读课文。
师:
谁来说一说?
生:
课文的4、5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师: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生:
自由、轻声地读课文。
师: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
请把你想到的词写在黑板上。
生:
陆续上黑板板书——
壮观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排空而至
百鸟争鸣遮天蔽日铺天盖地热烈热闹非凡喧闹……
师:
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
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生:
我认为这些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场面的壮观,如:
浩浩荡荡、气贯长虹、排山倒海、铺天盖地……另一类写出了灰椋鸟归林时气氛的活跃。
如热闹非凡、喧闹、百鸟争鸣……
五、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
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自学提示
读:
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
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句子。
思:
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生:
根据要求自学。
师:
谁愿意交流一下。
生:
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多媒体:
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
师:
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
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
个别读。
师:
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
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
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
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师:
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
谁接着来聊一聊,还有哪些句子打动了你。
生: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师:
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师:
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生:
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
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
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
师:
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
排空而至
师:
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
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
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
推开。
师:
那么“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生:
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
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
(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椋鸟的数量实在多呀,真是——
生:
遮天蔽日、铺天盖地
师:
它们一群群飞入刺槐林——
生:
络绎不绝
师:
让我们感觉——
生:
气势磅礴、气贯长虹
师:
这样非凡的气势,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排空而至”这个词语。
要想表现出如此壮观的气势,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最合适?
生:
齐读
师:
我也想加入你们齐读的“大部队”中,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
师生齐读。
师:
继续交流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同伴和儿女”,这句话中,作者把灰椋鸟儿想象有感情、会说话的人了,从而表达出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
师:
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灰椋鸟,你会向同伴倾诉些什么,你又会怎样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
生:
孩子们啦!
我做好晚饭啦!
快回来吃饭吧!
生:
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正在呼吁不要伤害鸟类,以后我们过日子就不用再提心吊胆了!
生:
朋友们,我今天出去的时候,听到人们在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以后,我们会新家园了!
师:
灰椋鸟不仅向同伴们倾诉了自己看到的,还倾诉了自己听到了,这就是文中的哪个词语——
生:
见闻。
师:
除了见闻,它们又有哪些收获呢?
生:
嘿,伙计们,今天我逮着一只肥嘟嘟的大青虫,可好吃了!
生:
我今天在一片果林里发现了很多美味的果子,真好吃,明天我带你们一起去饱餐一顿!
师:
这一些些的倾诉,那一声声的呼唤,后到的鸟听懂了吗?
生:
后来的鸟不仅听到了,而且听懂了,我是从“应和”这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应和”就是回答的意思。
如果没有听懂,怎么回答呢?
师:
一问一答,一呼一应,一唱一和,多么温馨而和谐的画面啊!
谁来读读一个句子。
生:
感情朗读:
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六、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尝试熟读成诵。
师:
刚才老师与大家愉快地交流了写灰椋鸟的句子,老师也感受到了大家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但美中不足的是,同学们将灰椋鸟归林的场面说得有点散乱,但你在读第4节的时候,有凌乱的感觉吗?
生:
没有,因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的,所以感觉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多媒体出示:
)
第4自然段表达顺序
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从“一开始”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一小群”写到__________________。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
师:
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老师想跟大家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愿意吗?
生:
和教师合作朗读第4自然段,直至熟读成诵。
七、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
师:
时间过得真快呀,正在意犹未尽时,天色暗下来,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
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诗意的名字。
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
一要专注,而要用心。
准备好了吗?
那就出发吧!
(教师配乐朗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
师:
你拍到了哪些动人的镜头?
生:
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
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
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
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
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
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
我想到一个名字“醉”。
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
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
我也陶醉了,你们呢?
也一定深深地陶醉其中了吧!
生:
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
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
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
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
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
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
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
一切景语皆情语!
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
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
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
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
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
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感情朗读
师:
夕阳西下,百鸟归林;叽叽啾啾,其乐融融。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快乐和美好表现出来。
生:
读第5自然段。
师:
飞瀑落入深涧,声嚣如雷;惊涛拍打岸滩,石破天惊。
这恢宏而磅礴的气势,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再读第5自然段。
师:
这哪里是树林,这分明是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哪里是刺槐林和竹林,这分明是灰椋鸟的乐园,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这一份喧闹和热烈表现出来。
生:
齐读第5自然段。
师:
作者被如此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她想——
生:
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
我被这喧闹而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师:
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感染,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
如果是你,你会欢呼什么?
生:
啊!
这场面真壮观!
灰椋鸟成群结队归林的样子,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浪接着一浪,朝着树林涌来,在夕阳的余晖斜照下,灰椋鸟的羽毛格外的美丽。
这么美丽可爱的灰椋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让这片美丽的树林永远成为灰椋鸟的天堂。
生:
灰椋鸟回家了,树林就是鸟儿的家。
生:
我真的看见灰椋鸟是怎样回家的了!
我们要保护树木,参加植树造林,让鸟儿有家可归。
师:
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
把你的欢呼,把你的赞叹,把你的惊喜,放到你充满激情的朗读中去吧!
生:
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声情并茂)。
八、回溯前文,理清文章线索,内化文章语言
师:
徐秀娟一生热爱鸟,把鸟类当作了自己的朋友。
可是她一开始喜欢灰椋鸟吗?
生:
作者一开始并不喜欢灰椋鸟,觉得它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没有什么好看的。
后来,在观看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之后,对灰椋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觉得灰椋鸟像穿上盛装的公主。
生: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表达出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更是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一种赞美,因为刺槐林是灰椋鸟的家,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了鸟儿幸福的家园。
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
生:
课文4、5自然段的场面描写非常出色。
师:
当然,作者在场面描写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细节描写,例如在描写“大部队”归林时的场面时,作者先用广角镜给了一个全景,“它们大都……有的……有的……”然后再用特写镜头拍出“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生:
作者用词准确,如“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这里的“似”与“如”都是“像”的意思,但作者却用了这两个不同的字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师:
这样行文不仅准确生动,而且使语句富有音律、节奏之美。
请模仿课文中的语言表述方法,练习用“好像……又像……”、“似……如……”说话。
生:
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好像一朵朵盛开的白莲,又像一只只雪白的天鹅。
生:
林黛玉似轻柔的微风,如较弱的柔柳,处处惹人生怜。
生:
风好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把农田梳理得井井有条,又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
生:
她的声音真美,从她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都似珠如玉,悦耳动听……
师:
美好的文字,要美美地去读。
就让我们带着各自的理解,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
齐读课文4、5自然段。
师:
是啊,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如果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九、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1、推荐欣赏《百鸟奏鸣曲》,鼓励用上书中的一些词汇说出自己的感受。
2、推荐巴金《鸟的天堂》,和《灰椋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场面描写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