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马克思题 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5867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7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度马克思题 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度马克思题 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度马克思题 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度马克思题 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度马克思题 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度马克思题 5.docx

《度马克思题 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马克思题 5.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马克思题 5.docx

度马克思题5

一、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B)。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有没有“高尚的理想”;D、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4、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C)。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B、只有感性认识才是唯一可靠的;C、只有人的意识才是世界的本原或本质;D、只有“宇宙精神”才是第一性的东西

5、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主张(D)。

A、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B、世界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世界是由在人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6、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D)。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C、中国哲学、印度哲学、古希腊罗马哲学;D、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是指(C)。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C、唯物主义阵营和唯心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D、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对立和斗争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英国古典经济学;B、英法空想社会主义;C、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

D、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A)。

A、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又是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新起点;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C、绝对真理的真正体现;D、人类哲学思想的顶峰

10、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B)。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C、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11、先有建筑设计图,后进行建筑的做法:

(A)。

A、不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B、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C、符合二元论原则;D、唯心主义一元论的体现

12、看问题“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是(C)。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3、哲学基本问题是(D)。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特点是(C)。

A、科学性;B、阶级性;C、实践性;D、系统性

1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C)。

A、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6、哲学正式形成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17、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C)。

A、唯心主义;B、二元论;C、不可知论;D、诡辩论

18、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C)。

A、“万物皆备于我”;B、“存在就是被感知”;C、“生死有命,富贵在天”;D、心外无物

19、“人为自然界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不可知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

2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B)。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曾存在(B)。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B、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

1、唯物主义一元论是泛指(C)。

A、主张世界统一于某种客观精神的哲学;B、主张世界具有物质和精神两并存的、互不相属的本原的哲学;C、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D、主张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的哲学

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来考察,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本质的可知性;B、本原的统一性;C、形态的多样性;D、客观实在性

3、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是(A)。

A、主张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B、主张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C、主张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D、主张物质和运动毫无关系

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B、静止是特殊形态的运动;C、只有绝对的运动,没有相对的静止;D、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是(C)。

A、与客观事物无关的永恒均匀流逝着的持续性;B、既有开端又有终结的测量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刻度(如年、月、日、时、分、秒);C、物质运动所固有的无始无终的持续性;D、与自在之物无关的先天直观形式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空间是(B)。

A、与自在之物无关的先天形式;B、运动着的物质所固有的广延性;C、绝对虚空的不变框架;D、容纳物质运动的独立存在的容器

7、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原理的实质是(A)>

A、物质运动的时空形式在质和量的多样性上的不可穷尽性;B、时间一去不复返性和空间边际的不可测量性;C、时间之始终和空间之边际的不可想象性;E、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永恒不变的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叠加

8、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C)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B)。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0、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B)。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主义

11、只承认相对静止,不承认绝对运动,是(A)。

A、绝对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D、唯心主义观点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1、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A)。

A、合乎逻辑的;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D、诡辩论

2、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产生;D、生产劳动

3、关于意识的本质,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C)。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否认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D、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4、“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生;C、意识是客观形式和主观内容的统一;D、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7、机器思维即人工智能(B)。

A、能够完全代替人类的思维;B、能够部分代替人类的思维;C、能够超过人类思维并统治人类;D、对人类思维不起作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实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B)。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11、关于意识的本质,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D)。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不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性特征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

  A、事物地普遍联系;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发展是(C)。

A、事物由不完善向比较完善转化;B、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C、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D、事物的永恒运动

3、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D)。

A、都有共同点;B、都没有确定的界限;C、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D、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之中

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A)。

A、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B、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观点

5、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条件的意义在于(C)。

A、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作用;B、条件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灭亡的;D、条件的改变只能引起事物的量变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新陈代谢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绝对和相对的观点;B、有限和无限的观点;C、既对立又统一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8、哲学范畴是对整个世界最根本属性、最普遍本质的抽象和概括,它(B)。

A、可以代替其他一切具体的范畴;B、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适用性;C、与其他一切具体科学的范畴毫无关系;D、与其他一切具体科学的范畴处于同等地位

9、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D)。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10、“范畴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一观点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接受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1、系统是指(D)。

A、承前启后;B、发展顺序;C、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D、诸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

12、认为逻辑范畴先于自然界而存在,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这是(B)。

A、黑格尔的观点;B、康德的观点;C、费尔巴哈的观点;D、杜林的观点

13、唯物辩证法认为,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C)。

A、它们出现时间的先后;B、它们在形式上是否新颖;C、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D、人们是否认可它们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D)。

A、对立面的发展;B、对立面的斗争;C、对立面的统一;D、对立面的运动

2、矛盾的两个基属性是指(C)。

A、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B、矛盾的共性与矛盾的个性;C、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3、形而上学所理解的同一性(D)。

A、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B、包含否定因素的同一性;C、矛盾对立双方的同一性;D、没有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4、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的是(D)。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B)。

A、外力的推动;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同一性;D、事物的内部矛盾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A)。

A、相对和绝对的关系;B、部分和整体的关系;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7、主要矛盾是指(C)。

A、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B、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C、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D、能够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

8、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B)。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C、由坏到好的转化;D、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

9、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B)。

A、斗争就是一切;B、斗争性是无条件的;C、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10、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本质,这是由(B)决定的。

A、矛盾的普遍生;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关系

11、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D)。

A、一分为二;B、运动就是一切;C、坚持斗争就能发展;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13、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B)。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D)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6、有人认为矛盾不过是个命题或判断,它只存在于不正确的思维中,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矛盾的(D)。

A、特殊性;B、客观性;C、相对性;D、条件性

17、辩证的同一是指(A)。

A、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B、不包含对立和差别的同一;D、不饮食否定因素的同一;D、抽象的同一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是指(B)。

A、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B、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事物的量是指(A)。

A、事物的外在规定性;B、事物内容的表现形式;C、事物的次要矛盾;D、矛盾的次要方面

3、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C)。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D、事物的特殊矛盾

4、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B)。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6、质变的复杂性是指(C).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A)。

A、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B、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C、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D、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

8、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C)。

A、保守与进步的关系;B、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C、相互制约和转化的关系;D、形式内容的关系

9、质变中量的扩张是指(B)。

A、事物质变前的量变;B、事物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特征;C、一种特殊的质变;D、局部质变

10、阶段性的质变是(A)。

A、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的一种表现;B、度与关节点相互矛盾的表现;C、矛盾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的表现;D、事物内部各部分的发展不平衡的表现

11、“激变论”的观点是(D)。

A、辩证法的观点;B、庸俗进化论的观点;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D、否认质变必须有量变作准备的形而上学观点

12、部分质变和根本质变的界限是(B)。

A、是确定不变的;B、具有相对的性质;C、是无法确定的;D、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确定的

1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指(C).

A、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B、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14、部分质变是指(B)。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5、质和属性的不可分割是说(D)。

A、质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B、质和属性是直接同一的;C、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B)。

A、质变和量变的关系;B、相互包含的关系;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D、前进性曲折性的关系

2、肯定方面是(C)。

A、事物中的矛盾的次要方面;B、事物中的积极方面;C、事物中维持共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日趋发展壮大的方面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B)。

A、动力和源泉;B、方向和道路;C、状态和形式;D、现象和本质

4、在哲学上首先提出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是(C)。

A、康德;B、费尔巴哈;C、黑格尔;D、马克思

5、辩证否定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B)。

A、外力的作推动;B、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

6、循环论的错误在于(B)。

A、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直线性;B、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认了前进性;C、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特殊性;D、只看到事物发展的边续性,否认了间断性

7、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特征是(A)。

A、孤立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B、强调肯定和否定的区别是相对的;C、强调肯定与否定的区别是确定的;D、强调肯定和否定的联系是相对的

8、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D)。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运动和静止的统一;C、发展和倒退的统一;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9、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D)。

A、是否新出现的事物;B、是否不同时出现的事物;C、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出现的事物;D、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出现的事物

10、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C)。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

A、肯定和否定;B、克服和保留;C、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D、徨式或直线式

12、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折衷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1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既克服又保留;C、周期性的前进;D、既肯定又否定

14、“扬弃”是指(D)。

A、抛弃;B、否定一切;C、既前进又倒退;D、既克服又保留

15、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B、事物发展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

16、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1、因果关系反映的是()。

A、所有事物先后相续的现象;B、所有事物彼此制约的现象;C、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折衷主义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3、从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来考察原因和结果,可以看出:

()。

A、一切现象不是原因就是结果;B、一切现象既是原因也是结果;C、一些现象是原因,另一些现象是结果;D、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4、必然性主要产生于()。

A、事物之间的联系;B、事物之间的对立;C、事物发展的客观条件;D、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5、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A、有时起作用;B、有时不起作用;C、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D、起决定性的支配作用

6、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者()。

A、只承认必然性;B、只承认偶然性;C、有时承认必然性,有时承认偶然性;D、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

7、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的一对范畴。

A、内因和外因;B、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C、客观事物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过程;D、事物变化发展的不同趋势

8、或然率是()。

A、对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对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补充说明;C、对现实性在量上的和种说明;D、对现实性在质上的一种补充说明

9、在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中,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

A、促使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B、促使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C、脱离现实性的发展;D、消除非现实的可能性

10、事物中的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是()。

A、客观存在的是真象,主观想象的是假象;B、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不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C、从下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象,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象

11、假象是()。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2、事物的内容是()。

A、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D、事物内部包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

13、事物的本质是不能直接感觉的,所以()。

A、本质是一种虚无;B、本质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C、本质不能离开人的思维而存在;D、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4、现象和本质是揭示()的范畴。

A、客观事物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的相互关系;B、真象和假象的相互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D、整体和局部的相互关系

15、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能接受的观点

16、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因果联系;B、偶然联系;C、非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

17、偶然性是必然性的()。

A、内在本质;B、表现形式;C、支配力量;D、客观内容

18、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为()。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

19、下列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是()。

A、海底捞针;B、海底捞月;C、海底钻井;D、开凿海底隧道

20、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区别表现为()。

A、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可能性不包含内在根据;B、现实性与必然性联系;可能性不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