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00308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组单元备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集中收编了描写“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课文,其中收录了一篇古诗《古诗二首》,两篇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一篇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和一个语文园地。

在知识能力方面,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28个生字,认读22个生字。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事物之间的奥秘,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并且学习他们的观察方法,并且能够用文字记录下来。

在思想教育方面,本单元内容是观察自然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乐知、勤学的习惯;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本单元中,还安排了“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在“阅读链接”中用作家的坚持写日记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是素材,注重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源泉,同时通过小故事教会学生随时记录观察内容的积累方法。

“资料袋”,则是让我们了解作者,走近法布尔的桥梁。

同时,教科书中的资料是有限的,然而生活中的资料来源是广泛的。

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要从生活中取材,在生活中观察,

到生活中寻找答案的道理。

良好的落实这两点的教学同时可以为本单元的习作提供方便。

在“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习作”,在口语交际中给了学生三幅图片,图片的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获得不同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观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教学中,先复习《蟋蟀的住宅》一文,回忆法布尔都从那些角度进行了观察,而后引导学生像法布尔一样多角度的观察,在自己的观察中得到获得多种答案,从而体验观察的乐趣。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落实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一件事物,确定观察对象——观察、发现(抓住变化、发现的乐趣)——记录、收集——写出自己的看到的内容。

在观察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像课文中的作者一样,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注意随时记录观察中的发现,思考在观察对象身上发生的事情的联系。

在写作过程中,正确运用日记的格式,注意语言表达的通顺、具体。

“我的发现”、“成语故事”、“日积月累”等内容,在教学中,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的求知、积累、运用。

本组教材编排的目的,一是在学习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二是在课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会写2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叶柄、

触角、痕迹、逐渐、休想、住宅、隐蔽、隐藏、选择、住址、洞

穴、柔弱、搜索、倾斜、平坦、扒土、宽敞、引人注意、毫不可

惜、随遇而安”23个词语。

正确朗读、理解“蛟龙”、“慎重”

等24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和《爬山虎的脚》,会默

写《题西林壁》,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掌握事物特点的方法,激发观察自然界

的兴趣。

4.学习用生动的语言将观察的事物有序记录的方法。

三、读写训练点

1.把握叙述内容;(抓事物特点、要点)

2.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不同方面)

3.感受生动准确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训练点不难,学生都见过,但是理解有难度。

《爬山虎的脚》第三、四自然段、脚与叶子的关系、《蟋

蟀的住宅》概括。

四、学习基础

1.把握叙述内容;《爬山虎的脚》抓特点,上一单元刚刚

练过。

《蟋蟀的住宅》抓说明要点,三年级出现过说明文,但

是这篇文章比较难概括,应引导学生多读,教师在方法上引导

2.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两篇文章都是按不同方面构段,

三年级自然段出现过,上个单元《雅鲁藏布大峡谷》也出现过

3.感受生动准确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旧知。

但是难点,要

着意引导,让学生自己品、悟。

4.三年级学生写过观察日记,这个单元的文章是将几次观

察的内容综合成一篇完整的内容。

单元课时分配:

第5课《古诗二首》2课时

第6课《爬山虎的脚》2课时

第7课《蟋蟀的住宅》2课时

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

2课时

机动:

1课时。

共计:

14课时

 

5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无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并会默写。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并会背诵。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背诵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25人

40人

30人

10人

完成有误

19人

6人

16人

36人

问题举例

腊浑疑字形及字音

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16人不会背诵

36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部分生字。

2学习《题西林壁》,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化史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知道同学们也会背不少古诗。

谁来试试?

师生共同会回忆古诗的特点。

(有韵律、节奏感强,内容丰富等)

二、学习《题西林壁》。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字音读正确。

2生字指导——“缘”。

●字形:

●比一比,再组词:

原、缘。

●指名朗读古诗,纠正字音。

3回顾:

理解诗句的意思,有哪些方法?

(看注释、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等)

4默读古诗,用这些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下来。

5小组交流。

提示:

组内分工,人人参与,每人负责一句,先读句子,再说说意思。

注意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问。

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

6全班交流。

(1)解决小组中的遗留问题。

(2)检查学习的效果,交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前两句是作者游山所见,这两句是说理体会,告诉我们要全面观察事物,超越狭小范围。

三、深入体会诗意。

观景尚且如此,为人处世更应这样。

我们应怎样看待同学、朋友呢?

四、指导背诵全诗。

五、师生补充介绍苏轼资料。

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查找苏轼创作的其他诗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部分生字。

2学习《游山西村》,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注意将字音读正确。

2检查自读效果。

●读一读:

莫笑、腊酒浑、豚

●了解词义:

腊酒、浑、豚

(浑:

浑浊。

酒以清为贵。

●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指名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二、自由朗读古诗,想一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可以和同位子交流一下。

三、全班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问题?

师引导解决:

1这“又一村”指的是什么?

2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现这座村庄的?

此时的心情怎样?

有感情朗读3、4句。

3这座村庄美不美?

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有感情朗读1、2句。

(柳暗花明——景色美;

丰衣足食——生活美;

热情好客——人美。

四、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先描绘了山西村美好的景象,之后回忆了来村时的经历。

指导朗读全诗,试背诵。

五、将诗歌补充完整。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作业:

背诵《游山西村》;

查找苏轼或陆游创作的其他诗词,出一期手抄报。

(自选)

课后反思:

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现实生活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6、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

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科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背诵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25人

40人

22人

10人

完成有误

19人

6人

24人

36人

问题举例

虎叠逐字形及字音

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24人不会背诵

36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理出层次。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整体感知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体会其中的美。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11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理出层次。

教学过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每到夏天,我们校园里的色彩便会丰富起来,而我们楼面的墙壁上也便会生出格外醒目的风景,———我们的教学楼会像解放军叔叔一样穿上绿色的军装。

那是什么呢?

(就是爬山虎)

可以说它是与我们共同成长的伙伴,那你们观察过他吗?

3、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爬山虎的一些资料。

3、导入:

是啊,爬山虎与其它的攀援植物不同,他有许多特别的地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写的爬山虎,领略他的与众不同。

4、学习生字,新词。

扫清文字障碍。

二、初步感知。

理清脉络。

1、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

文章主要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的内容?

2、读后交流:

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三、品读第一自然段,感受爬山虎的普通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从一些重点词中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抓住“满是”“也有”“一大片”等词,体会爬山虎的常见。

2、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重点词。

四、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叶子的特点,欣赏叶子的美

1、自由读,体会:

如此普通而又随处可见的爬山虎,却带给我们许多美妙的感受,读一读,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意图:

了解爬山虎叶子给我们的整体印象)

2、读有关语句,说说他美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样子及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及特点。

2、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脚怎么爬及爬山虎的脚与叶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爬山虎叶子实物、图片、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墙上那茂密的爬山虎吗?

今天,老师照着它的样子画了一枝,你们看像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新授:

师:

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脚)

那你们就赶快看一遍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3、4、5自然段)

1、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

(1)师:

那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3——5自然段吧,请看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3、4、5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想一想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用“——”画出来)什么样子?

(用“~~~”画出)

.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用“……”画出)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体会,将体会写在书旁。

.将你画的语句读一读。

师:

哪位同学愿意将自己画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呀?

(位置:

茎上、叶柄的反面

样子:

枝状、细丝、嫩红)

训练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文章内容。

师:

让我们再将这些语句自己读一读吧,读完后,请同学在老师事先发的纸上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的最准确。

师:

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画?

师:

看来,要想画的准确,必须认真读书,抓住主要的词语。

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书中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的词语,再请一位同学一边听他读,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我看看谁最勇敢?

(2)师:

刚才,同学们抓住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的词语,准确画出了爬山虎的脚,那么,书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呢?

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触、巴、拉、贴)

运用:

你用上这几个词介绍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吗?

(最好不用书中的语句)

师:

刚才,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呢?

那好,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

怎么样,还不错吧?

不过,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请你们看看这两句话一样吗?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通过:

触墙——变小圆片——细丝弯曲——拉茎——紧贴墙这些过程的描写,“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比“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表达准确。

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

人走路,可以有很多脚印,但只有两只脚,所以说是“一步一步”地走;而爬山虎的脚是无数的,每长出一只脚,就巴住墙,不能再动了,再往上爬,就再长一只脚,这叫“一脚一脚”地爬。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位,教师加以引导:

我们平时走路是靠两只脚交替前进,这叫“一步一步”地走;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往上爬一点儿,再长出一只脚再往上爬一点儿。

通过比较“一脚一脚”和“一步一步”,使学生知道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向上爬一步,而不是像人一样靠两只脚交替前进。

设计这一环节,实际上还是使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师:

哪位同学愿意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3)出示爬山虎脚的实物,师:

看,这就是老师从学校操场的墙上折下的爬山虎的一根茎,看看上面还有什么呀?

(生:

脚)告诉你们,当时老师为了折下它,还费了不少力气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使学生理解第五自然段的内容。

2、培养学生观察意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师:

刚才,老师请同学们批注自己读了第3、4、5自然段以后的感受,现在谁能说说呢?

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将爬山虎的脚介绍得这样清楚,就是因为他认真观察,而且是连续观察,你们真应该好好向作者学习呀!

3、了解爬山虎叶子及叶子与脚的关系:

师:

刚才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爬山虎的脚,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了:

既然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文章当中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

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吧。

(引入到叶子部分)

师:

请大家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叶子的语句,出声读一读。

师:

谁愿意把你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

你们有什么感受啊?

请你们再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4、你见到的爬山虎都长在哪儿?

我们书中所写的爬山虎是长在哪儿的呢?

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我请一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三)小结:

爬山虎是一种普通的植物,我们平时经常会看到,可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去观察它的脚,所以我们就写不出像作者写的这样的文章来。

由此看来,我们以后还要多观察、勤观察、善观察、会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四)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语文诊断

六、板书设计:

 

叶子:

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6、爬山虎的脚

脚:

位置:

长在茎上、叶柄的反

样子:

细丝、嫩红、枝状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

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蟋蟀的住宅

教学要求: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感受这是一“伟大的工程”。

2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感受这是一“伟大的工程”。

教学难点:

了解为何称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36人

40人

22人

13人

完成有误

10人

6人

24人

33人

问题举例

蔽穴掘搜抛字形及字音

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24人没有摘抄

33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紧扣文本,以读为主,领悟表达方法:

通过品读,品读重点字词,领略文章内涵:

享受语言文字之美,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好奇心,达到学以致用。

打破老师独揽课堂的方式,开放学生的思路,培养问题型的学生,以激起求知欲望,并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对蟋蟀不太了解,但是对作者非常熟悉,很多学生看过他的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

1小组交流预习成果。

2全班交流,师注意引导:

1)读准字音:

巢穴、扒土、倾斜、挖掘

2)比一比,再组词:

毫遇倾扒止

豪寓顷趴址

3)这些字的哪部分容易写错,互相提醒。

师指导书写。

蔽搜抛

4)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二、自由朗读课文,将字音读准确。

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全班交流各段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师生共同梳理,分类处理。

作业:

掌握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

查找有关蟋蟀或其住宅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感受这是一“伟大的工程”。

重点理解

2朗读课文。

3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问题设想:

蟋蟀的住宅什么样?

蟋蟀是怎样修建住宅的?

┄┄师重点板书。

二、自由朗读课文,你对蟋蟀的住宅有了哪些了解?

重点讨论问题:

1“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

2从哪些地方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始的质疑。

(一)蟋蟀的住宅什么样?

1自由朗读课文相关的内容,将重点语句画下来。

2全班交流:

先读句子,再谈体会。

(倾斜的隧道,弯弯曲曲,不过九寸深,一指宽,出口有一丛草掩着,门口平坦┄)

师生合作画出蟋蟀住宅图,并通过读文修改图示。

3对比读,哪句更好,为什么?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洞口鸣叫。

4住宅里面是什么样子?

能不能用一个词告诉我。

(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5自由朗读4、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蟋蟀住宅的样子。

(二)蟋蟀的住宅是怎样一点一点挖掘成的?

1自由朗读相关内容,将重点语句画下来。

2出示蟋蟀图,指出各部位的名称(前足、钳子、后腿、后足等)。

结合图说一说蟋蟀是怎样工作的。

3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绘出蟋蟀工作时的情景,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师生合作朗读)

四、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

五、作者是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的?

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朗读。

六、此时,你想对蟋蟀说什么?

七、作家法布尔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法布尔()观察

作业:

朗读课文;

课文中许多地方将蟋蟀当作人来写,将这些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抄下来。

(自选)阅读《昆虫记》。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什么样?

怎样挖掘?

伟大的工程

课后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伟大的工程”这句话的含义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些伟大的工程图片。

在轻松的乐曲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了优美的画面,赞叹人类的智慧和劳动,更多的是从中深刻的领悟到了“蟋蟀的住宅也是靠它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创造的,同样也是一座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从而对蟋蟀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要求:

了解魏格纳的奇妙想法,以及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又做了什么;感受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学情分析:

(复备)

预习作业完成情况统计表:

(两个班共计46人)

预习内容

生字词预习

初读课文

摘抄

搜集资料

正确完成

36人

30人

10人

4人

完成有误

10人

16人

36人

42人

问题举例

谧枉字形及字音

16人读书不流利,出现读音错误。

36人没有摘抄

42人没有搜集资料。

分析

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课文,把字读正确。

2全班交流生字、新词。

重点词语:

静谧、考证、假说、枉费心机、浩如烟海等。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将重点语句画下来。

三、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每人负责一个问题,其他同学补充。

四、全班交流:

通过自学,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先读有关句子,再谈感受。

重点问题:

1魏格纳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可提供世界地图,使学生直观了解巴西、非洲及其他大陆地形的特点。

2他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3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又做了什么?

(请教柯彭教授;查找大量资料,做了许多考证工作。

五、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刻苦钻研┄┄)

六、补充介绍魏格纳的其他资料。

七、总结课文,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