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误书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999973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有误书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有误书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有误书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有误书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有误书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有误书籍.docx

《教育有误书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有误书籍.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有误书籍.docx

教育有误书籍

教育有误

【导读】

1.导读领航

  我们正处于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和知识急剧膨胀,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激烈的竞争。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已不能适应这个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系统来面对未来的挑战,因此“学会生存”这一主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

富尔曾说,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

?

“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实际上是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于1972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策略时的参考。

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多时间,实地考察了23个国家、先后举行了6次会议、研究了70多篇论文最终成书。

  本书出版已经30多年了,但是书中的思想仍闪现着光辉。

其中“学习化社会”、“终身学习”、“学会学习”、“终身教育”这四个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世界各国都把它们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2.作者简介及该书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属联合国专门机构,1946年11月正式成立,总部在法国巴黎,它是各国政府间讨论关于教育、科学和文化问题的国际组织。

其宗旨是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间合作,对和平和安全作出贡献。

  本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从1971年3月开始工作,于1972年5月写成此书。

1972年8月、10月先后以法文和英文出版,其影响波及到世界各国。

至1974年止,此书先后被翻译成33种文字,共有39种不同版本。

  3.内容梗概

  本书内容丰富,涉足面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方面的一切重大问题。

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

“研究的结果”、“未来”、“向学习化社会前进”。

首先回顾了教育发展的历史,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

  4.教育案例或模式分析及建议

  

(1)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这一观点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这一观点应运而生,只有终身教育人们才能得以生存。

  在21世纪,学会生存就是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无止境,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从婴儿期一直到老年期,学习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

因此,书中指出终身学习应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

建立学习型社会,首先就要解决如何学习这一问题。

  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

因此,教育的重点应当发生转变,由“学会”转向“会学”,也就是要培养一种创新型学习能力。

教育的观念也应相应发生变化,由“拥有文凭”转向“拥有能力”。

文凭和学历只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它代表着过去。

一个获得了文凭和学历的人不一定就具有能力。

书中认为人的生存是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

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他的未完成性。

人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们的生存技术,为了寻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

总之,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核心内容。

生存教育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势在必行。

  应用建议一:

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首先就应当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只有人获得了这种学习能力之后,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

  应用建议二:

为孩子提供甚至是创造一些培养生存能力的机会,磨砺他们,让他们在这些经历之中,学会生存。

  

(2)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本书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了完整地表述:

“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完人”。

  

  第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科学素养。

传统的传授科学的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了,不应把科学知识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当把一切科学知识当做重新探索的出发点,对人进行科学训练和培养科学精神。

现代教育的秩序应以科学技术的训练为基础,而这种科学技术训练是科学的人道主义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现代人才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和目标。

而且科学不应成为一种简单的积累练习,而是要立足于实际,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培养创造性。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最大程度地发挥一个人的创造潜能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人是在创造活动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自身,但是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

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要注意以下几点:

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他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其天赋、能力,不助长其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也不忽视集体作用。

  第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

  学校发挥了强大的统一作用,它促使受教育者进入道德、智慧、感情融洽一致的世界,从而唤醒公民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愿意主动承担社会义务。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向反复灌输政治思想,而不重视实际的政治活动。

但是参与必要的政治活动能增进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方面的潜力。

而经济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了,而是成为继续教育的一个领域。

它能帮助每一个人成为自觉的消费者和促进发展的开明人士。

在国际教育方面,主要培养每一个人深爱和平的深厚感情,使人们随时准备抵抗侵略战争和尊重邻国的独立。

  第四,培养完人。

  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未完成的人,都需要不停地发展,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

教育应当培养完善的人,完善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把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的一个人。

  以上这四种教育目的,最终可以统一到“完人”理想中,人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追寻、不断学习的过程,“完人”也是相对的,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地塑造自我、更新自我,为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最终达到“完人”的理想状态。

  应用建议一:

创造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每个人都是在创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

因此,应当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应用建议二:

让孩子明白学习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而是人一生的任务。

人即使走上了社会,也要在社会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而那些不学习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淘汰。

  5.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启迪

  学校转变思想观念,由“拥有文凭”转向“拥有能力”,学校教育的方向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获得一种真正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6.精彩语言辑录

  

(1)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2)无论一个国家对它自己的未来有怎样的想法,事实是,它会预见到,它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有丰富的发展。

  (3)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同时也是整个世界的反映。

  (4)我们个性中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悟美并把美吸收到性格中去的能力。

  (5)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训练它们和推崇它们。

学校的任务尤其要培养性格和态度。

  (6)在教育世界的内部和外部,有一个科学的、技术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结构上的革新宝库,它能深刻地改变教育体系的基本条件和组织。

  (7)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在教育法里面就能作出多少种选择。

有多少种想象的和想要的未来,就能作出多少种选择。

  (8)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他自己的。

  (9)教育必须按照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方便在他的一生中进行。

所以我们必须指导他把教育的真正宗旨记在心里,从一开始起直到在各个阶段上给他指明方向。

  (10)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口号。

它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

如果教师们想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他们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

7.观点摘录

1.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象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话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P12

2.从今以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他自己,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控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他自己。

P180

3.指望教育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或者要求教育单独解决我们时代的基本问题,是不合理的。

P138

4.在原始社会,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P27

5.我们个性中的一个根本而必要的部分是对美的兴趣,是领悟美并把美吸收到性格中去的能力.P96

6.当人们正在为未业岁月制订教育政策和策略时,所在这些形式的抗议,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无论是平和的还是暴力的,无论是改良的还是激进的,都是值得我们想方没法加以考虑的。

P47

7.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训练它们和推重它们。

学校的任务尤其要培养性格和态度。

P97

8.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P108

9.今天的教育家面临着一件使人着迷的任务:

发现如何在理性训练与感情奔放之间求得和谐平衡。

P121

10.据说,人们不能预见未来,但人们能够创造未来.P209

11.一方面研究工作者不愿意把他自己的创造发明作广泛的宣传,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实际工作者往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教学,并且他的本性和职务又使他们不愿意改变他的教学结构与程序,因而对于新的科研成果一般抱怀疑的态度。

P146

12.中间技术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技术上的发明创造精神以适应发展。

所以这方面的努力,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最终教育目标。

P168

13.在学校里,以努力、纪律、竞争为基础进行的学习,往往比不上那些比较轻松活泼而非强制地教育青年与成人的方式。

P174

14.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和意识形态,在教育方面就能作出多少咱选择。

有多少种想象的和想要的未来,就能作出多少种选择。

P184

15.青年人之所以不适应现实世界的伦理价值,主要是由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同他们在社会制度中所养成的那得不平衡、混乱的、有时不恰当有态度背道而弛的。

P187

16.政治教育中训练驯服而划一的公民这种思想代替了唤起人民的政治意识和发展民主的美德.人们满足于反复灌输政治思想,而不去培养人们了解他们所处这个世界的结构,履行他们生活中的真正任务,以便不至于在一个迷惘不清的宇宙里盲目前进.P189

17.革新理论家们设计的许多方案,其目的似乎是强加在教师们身上的,是向他们提出的,而不是和他们共同提出的.这种专家统治论的家长作风是由于他们不信任教师,因此反过来引起了教师对他们的不信任P222

18.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另一个口号.这是指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们想把这种教学方式传给别人,他们自己首先就要精通它P251

建构

(一)师生关系的时代特点

1、师生关系的业缘性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业缘性意指师生关系基于教师的职业身份形成的交往特性。

(1)业缘性的师生关系相对于类血缘性的师生关系而言。

在传统中国,教师与学生之间依靠类血缘关系来维持,师生之间有着近似性的“父子”亲情,教师就是学生的家长。

师生之间既包含脉脉温情,又包含森严等级,师生关系本质上是宗法社会的家庭组织结构在教育活动中的延伸。

师生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血缘纽带,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达到了类似血缘关系的亲密程度,教师的付出可以得到学生如孝敬父母般的回报,并籍此获得空前的心理安慰。

子贡在孔子墓前守孝六年,以及著名的“程门立雪”的典故,就是这种“视师如父”的充满亲情的师生关系最充分的体现。

但今天,教师与学生间的类血缘关系已经不复存在,教师是一个纯粹的职业概念,教师之于学生的角色价值处于不定状态。

现代学生将教师视为平等的社会主体,将师生关系理解成“教”与“学”的契约关系,将教师的教学过程理解为纯粹的职业活动。

这种公民平等意识支配下的师生关系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退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育话题。

教师的业缘性教育与家庭的血缘性教育存在矛盾。

血缘性教育是教育者基于血缘关系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教育的实施主体通常是父母、兄长等与受教育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家庭教育是血缘性教育的典型形式;业缘性教育则是教育者基于职业关系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等与受教育者有业缘关系的人,学校教育是业缘性教育的典型形式。

血缘性教育的施教主体主要是父母。

作为爱的直接表达,中国的父母将子女理解为生活的全部,构筑起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生活,血缘性教育也由此走向了以子女为中心的个人本位。

血缘性教育的个人本位将受教育者的个人功利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当子女的个人功利有悖于社会利益时,父母通常会给予子女以利益优先权。

业缘性教育的施教主体主要是教师。

教师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职业使命决定了学校教育必然以社会为本位,它强调的是社会整体价值,追求的是社会公利。

业缘性的学校教育与血缘性的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明显不同,它将社会公利摆在优先位置。

教师作为公共教育机构职员超越了家庭教育中所包含的血缘关系,其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社会化的价值理念,让学生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公民,学会“在民主和法制的社会条件下过尊重法律、尊重道德和尊重他人的生活”(注:

朱小蔓、其东:

《关于学校教育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

业缘性教育与血缘性教育的价值本位的矛盾,往往成为师生冲突的终极根源。

师生关系的业缘性强化而类血缘关系的淡化,直接后果是“师道尊严”传统的消解。

教师的传统权威靠“师道尊严”来维持,“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尚书·泰誓》)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把师和天、地、君、亲提到同等高度而尊崇。

但是,“师道尊严”在封建时代就曾经接受挑战,明代杨继盛就说:

“凡以师道尊严,不可挟势位以屈之也。

”其意是说,教师不可凭借权势与地位来使学生屈服于自己的“尊严”。

今天,“师道尊严”已经失去存在的根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业缘关系使师生成为平等的教育主体,虽然在“尊卑”的向度上师生之间间距减小,但在“亲疏”的向度上,师生关系也走向了淡化。

 

[案例分析]

一个高三学生给老师的信:

“近两周以来,我食而无味,寝而不安,常常一个人面对着书本发呆,无心听课、读书和做作业,害怕与同学们交流,甚至害怕与他们目光接触。

我总觉得同学们的眼光里都带着炽热的锋芒(也许不都是,但我感觉如此),时刻在刺痈我的心灵。

我这个号称品学兼优、活泼开朗、性格刚强的人,如今好像变得非常渺小、孤独、怯懦。

令我改变的不是别的,正是你们及全校同学给我的那份‘爱’,即给我的也是我不愿意接受的那份贫困学生资助款。

你们在没有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就把我列为资助对象.并在全校大会上,让我接受师生们给我的那份捐款。

为了尊重你们的选择,我不情愿地接受了这份‘爱’。

可是,你们知道吗?

这份‘爱’太苦涩了。

我确实需要钱,但我更需要尊重。

多年的家境桔据使我养成了刚毅的性格,而你们这份‘爱’的奉献却使我变得脆弱许多……”

(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页)。

老师给困难的同学提供资助,本来是向学生表达爱心,融洽师生关系的好机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受资助的同学不仅没有感激,反而感觉受到了尊严上的伤害。

为什么?

我们通常认为是教师的方法不对,没有事先征求学生意见。

其实,追问下来,问题的本质在于,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业缘性”认识不足,忘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基于“教”与“学”的职业关系。

教师用“类血缘关系”来解读师生关系,以“父母”的角色来对待学生的贫困,就像父母给孩子钱不需要与孩子商量一样,老师给学生资助也没有想到征求学生意见。

但学生却是用“业缘关系”来解读师生关系,并不将老师视做“父母”,因此也不认同老师像父母一样随意给自己钱的权利。

所以,严格来说,这里教师并没有伤害学生尊严的故意,之所以在客观上伤害了学生,只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产生了区别。

[问题讨论]

学生向老师借钱,老师该怎么办?

首先,学生向老师借钱,老师应该感到骄傲,学生的借钱行为至少表明,你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老师。

如果学生遭遇了严重的生活困难却不愿向老师求助,说明他缺少对老师的信任。

其次,老师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借钱的学生,尤其应该避免言行上的冷漠、无奈或厌烦等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伤害。

一般而言,学生向教师借钱,往往需要鼓足勇气并可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不是万不得已,学生不会轻易向老师开口。

再次,教师应该用关爱的语气向学生了解借钱的原因,如果学生确实由于特殊原因而陷入困境,教师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应该给予适当帮助。

最后,即使教师本人不能提供帮助,教师也应该主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比如向学校反映具体情况,以期得到组织上的帮助。

但在寻求其他帮助以前,最好先征求同学本人意见。

注意:

如果学生的求助超越了教师的经济能力,教师可以委婉地拒绝,并坦然地向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没有义务为学生的经济困难承担绝对责任。

当然,不管最后老师是否给学生借钱,老师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必须清晰无误,即老师重视学生的诉求,并由此表达了对学生的关心。

 

2、师生关系的交互性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交互性是指师生关系的交流和互动特性。

师生关系的交互性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来体现。

哈贝马斯对交往行为进行了深刻分析,认为交往行为是指至少两个行为主体通过语言的理解活动协调相互间关系的互动行为。

一次完整的交往行为由三个步骤构成:

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对有效性要求的表达和听者对它的理解;听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接受或拒绝说话者提出的有效性要求;最后双方通过对话和相互纠正错误,达到对某一有效性要求的一致理解,并根据一致的意见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师生交往是师生感情的重要表达方式,而师生感情“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强烈情感。

换句话说,师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情感在他们相互体验到的现在的快乐中和满意中,而不是在将来的利益中。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第99页。

(1)交互性体现着师生之间的平等性。

交互性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专有特点,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单向度的服从关系,学生只有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没有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权利。

交互性的发生前提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确立,唯有平等,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才成为可能。

但是,师生之间的平等不是地位、知识和能力的平等,而是作为公民的人格平等。

现在有一种倾向,将平等的师生关系庸俗化,认为师生关系平等是无条件的平等,是以牺牲教师教学主导权和学生管理权的平等,其实这是对师生平等关系的严重误解,只要教师将学生作为平等的公民来对待,并且赋予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师生之间的平等就基本实现了。

(2)交互性体现着师生之间民主性。

交互是对教育专制的反叛,必然也是对民主的追求。

在人类的教育历史上,教师的绝对中心地位曾经导致教育的专制,等到教育家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马丁·布伯:

《我与你》,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58页。

)对教育的道德批判也真正开始。

教育家在对教育进行检讨的过程中,特别对强制性灌输的非人道性进行了批判。

由于灌输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保罗·弗莱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因此灌输被谴责为教育者的文化霸权,是教育者的独语现象,背后隐藏的是特定利益集团的功利意图,故摈弃奴役性的灌输教育几乎成为教育界实现教育自我救赎的必然选择。

目前,一些富于民主意味的教育模式应用而生,为师生之间交互性的推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典型的如商谈教育,以平等身份与受教育者对话,对话双方没有尊卑之分,“无论是哪一方都可以在某一时刻充当学生,也可以在某一时刻充当教师,对话假定人人都有某些知识可供传授,并且人人都需要学习。

”(陈友松: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科学教育出版社,1982年第252页。

)它通过平等和谐气氛的营造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和感;生命叙事教育,通过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即“叙事主体在生命成长中所形成的对生命的经验、体验和追求的故事”(刘慧、朱小蔓:

《生命叙事与生命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实现受教育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反思,进而生成对生命的热爱。

(3)交互性体现着师生关系的增益性。

交互性的师生关系可以确保受教育者作为交往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等,同时实现受教育者的交往自由,学生在人格上被赋予与教师的平等地位时,必然在道德上寻求与“为人师表”的教师平等,在受尊重的过程中,学生的德性将被不自觉地优化,“德性之所以被强调和鼓励,不仅因为它们在一定的地域中确保了人们的行为有所预期,而且,如果人们遵循德性来确定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会因此而产生出一个具有主体间性的可靠的活动空间。

”(夏宏:

《生活世界的伦理学》,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而且,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还可以在交往实践中给主体提供利益增量。

萧伯纳曾经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如果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各有两种思想。

其实,萧伯纳的比喻还可以进行辨证解读,即你和我交换苹果,虽然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彼此却多了一份感情。

可见,利益在交往中的传递将不再是简单的零和效应,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创生。

[案例分析]

有两位教师谈起现在学生修养问题,其中一位教师愤愤不平,认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

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问:

你何以见得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没有礼貌?

答:

我与学生A在街上相遇,他居然不跟我打招呼。

问:

你为什么不主动与学生打招呼呢?

答:

我是老师,哪有老师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的道理!

对这位愤愤不平的老师,虽然我们在情感上可以理解他的愤怒,但在理智上,我们不能认同他愤怒的理由。

在“师道尊严”的等级制度下,的确没有“老师主动与学生打招呼的道理”,但在平等的公民社会,教师与学生是交往中的平等主体,学生应该主动与老师打招呼,老师也应该主动跟学生打招呼。

当教师认为自己不应该主动与学生打招呼时,客观上已经将自己摆在与学生不平等的位置。

如果教师总是以这样的心态面对学生,必然与学生的平等认知之间产生冲突,进而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事实上,教师主动与学生打招呼,教师的尊严并没有受到损害,相反,由于教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面对学生,反而会获得学生更大的尊重。

 

3、师生关系的生成性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生成性意指师生关系是一个由发生走向发展、由浅表走向深化、由表象触及心灵的过程。

师生关系的生成性代表着师生关系的历时性,是对师生关系的动态表述,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与学生身份的简单规定,而是师生之间的用心呵护和行动履践。

(1)生成性意味着师生关系发展的渐进性。

与常人的人际交往一样,师生交往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虽然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