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工作总结.docx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播音主持工作总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篇一:
播音主持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播音主持年度个人工作总结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在一年里,我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圆满的完
成了各项工作,或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远去的日子都将成为尘封的历史,随时间的远去而模糊。
然而过去的一
年的时间对于我而言却历历在目,还记得我第一次踏进江源广电的大门时,没有想到我能做新闻节目的主播,因为之前一直做娱乐休闲类的节目。
我不仅从领导的教诲中和同事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和他们成为朋友,更重要的是我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以前做专题没有得到的经验。
也是这段时间才知道做民生类的主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在这一年中思想觉悟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本年度的工作总结主要有以下几项: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
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2、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为一个主持人,想驾御好一档“说”新闻的节目,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对老百姓的心理进行分析,从而在节目中做到市场化同时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
另外,在表达中,也需要加强理解和深入,以及基本功的练习,多实践,多深入,多思考,多学习。
一年来,我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工作带动学习”,一年来,在各位同事帮助
下,我也自己不断揣摩,思索,钻研。
但是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不断
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总的来说在江源广电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学到的东西,也明白了新闻和专题的区别。
我热爱新闻,我崇尚
激情,我也渴望着奉献。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尽快更多更广地结交朋友,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丰富自己,融汇贯通,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本职工作的要求,全方位的学习,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方法。
在XX年里,每一天都在收获,每一天都很快乐。
这快乐源自刻苦学习后收获的愉悦,源自用心工作后观众的反馈,源自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源自当好口舌,服务群众。
在XX年,我不仅仅要快乐的工作,更要兴奋的工作,让播音成为我的细胞,让吐字做为我的血液,调整好每一次状态,完成好每一次播出,“每一天,美一点”。
相信明年我们节目会更加好看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篇二: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XX年(截止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毛泽东”、24集系列节目“邓小平”、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
(32集系列节目“毛泽东”即将推出。
)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
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
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
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
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
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
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
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
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
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
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
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
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
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
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
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
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
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
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
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听写打
篇三:
播音主持教学总结
播音主持
教
学
工
作
总
结
青少年活动中心
XX年1月29日
时光荏苒,忙碌中XX年的脚步已经悄然走远。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看电视还是浏览页抑或是听广播我们都能发现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进行年终盘点。
的确,我们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忙碌着、辛苦着、奔波着同时也收获着,新年即将到来,我们在制定“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顾上一年的苦辣酸甜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下面我就把XX年度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一、师德表现
自从加入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个大集体,我一直响应中心号召,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
配合中心搞好各项教研活动,认真负责教学工作、备课活动记录一丝不苟,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每周按时参加例会,从不因为太原灵石工作两头跑而缺勤。
服从中心安排,与同事们之间关系融洽。
本学年度全勤。
平时关心、热爱学生,做孩子们的好朋友。
记得安主任曾经对我们说过:
“虽然你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他们的能力水平高低不等,但在家长的眼中他们却是唯一的,是完美的,我们不要在心里就给孩子划分出等级,那样做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我们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神圣是因为我们的工作完全是良心活,没有办法去准确地衡量!
”我认同安主任的话,所以我用爱心浇灌稚嫩的花朵,课堂上严格要求,课下每一个孩子都是我的朋友,一学期的努力换来的是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经常听孩子们说:
“小王老师,如果能每一天每一节课都是你给我们上课那该多好呀!
”听到孩子这样的话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二、教育、教学工作
如何在课堂上,纠正学生固有的语音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我认为使学生充分吸收普通话语音当中涉及的理论并加以理解和运用主要依靠四点,即鼓励式教学的有效性;上课形式的多样性;教师示范的重要性;课外实践的必要性。
(一)鼓励式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的鼓励常常可以给播音专业的学生继续前进不怕困难的动力。
当然,一味地赞扬也不行,这会让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不重视,止步不前,因此,适度地否定也很关键。
这就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用自己的真诚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在平时授课时,专业上不断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改正、改进,提出学生的不足,使我的学生认清自己的专业水平并且不断学习。
同时,我还主动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有效地将学生的优势巩固、稳定,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引导。
我在第一次上课时把王轶江同学的尖音问题全部指出,他产生了些许自卑情绪,并且对自己产生怀疑,对专业学习产生困惑,我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进行纠正和训练,通过几个月的练习,王轶江的尖音问题明显改善许
多,读新闻的语感也提升很大。
看到成效后,他说他有更大的兴趣和信心去攻克其他的难题。
在教学中我善于鼓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学习的信心去学习相对枯燥的普通话语音,帮助我的学生在后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上课形式的多样性
如何通过多种上课形式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呢?
我认为,上课形式的多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语言创作的动力。
例如:
在学习经典散文《背影》的朗诵过程中,除了和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外,我还加入了视频――《背影》电视散文的观看,让学生对作品有直观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感性的印象,增加自己对父母的印象,并展开联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意境。
课前我都会带领学生隔山喊话、变化花样地去练声。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这一点我做的很好。
(三)教师示范的重要性
由于有的学生来自村里,在进入中心学习之前一直处在当地的语言环境当中,形成了固有的语音习惯,比如“化肥会挥发”的绕口令,我的一些孩子们会读成“huahuihuihuihua”或者“fafeihuifeifa”等等笑料百出的读音。
因此在纠正语音时常常显得比较吃力。
此时,仅仅强调理论上发音的舌位、口腔的开合度及共鸣的位置等在教学中就显得力不从心。
因为学生无法直接地看到、听到,甚至是摸到正确的发音位置,以及正确发音后的语音状态。
于是我的示范作用在此时尤为重要,示范正确的发音,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帮助学生对理性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同时,模仿学生错误的发音,与正确发音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听辨的练习,帮助学生在独自练习时分辨正确与否。
我的示范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正确的发音,而是结合不同的语境不断变化新的词汇,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适应不同文字和环境的要求。
同时,我的示范本身也是树立自己专业权威的过程,我带的播音大班几乎都是六年级、初一初二的孩子,记得刚教他们时,有个别同学会骄傲并且自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把播音教师放在眼里,当时我随便在他们面前展示了几个作品,跟他们pk绕口令,都完败他们,后来这几个孩子对我心服口服,很快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因此教师的自身实力非常重要。
从这件事我就认识到我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程度,还要对自己的实践水平进行训练,不断提高,以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学生的需要。
(四)课外实践的必要性
从现阶段的教学工作来看,单纯依靠课堂的教学培养优秀的小播音员和小主持人是不现实的。
因此,课外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是对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
课外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播音主持班的学员多多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锻炼自己的主持能力、演讲能力;中心两个月前组织的“雏鹰展翅、亮出自我”器乐大比拼,主持人全部由我们播音班出,但是孩子们平时上学没有时间也不会写主持词,我利用下班后的好几个晚上为我们班的孩子写了七八场主持词,并且给他们家长打电话,组织他们带着孩子周五晚上去青少年活动中心,我亲自指导学生主持词。
那段时间很累很辛苦,但当我看到我的学生在台上大方自信的亮相主持时,我很欣慰,很幸福。
我一直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认为,这些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
用情吐字、用爱归音、用心教学是我本人教学生涯追求的目标。
我是一个对集体充满了热情的人,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是我的工作作风,助人为乐是我的快乐之本,只要是对学校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我都会不计较个人得失,把它完成好。
本年度我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常规课。
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虚心向别的教师请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最终拿出了一节符合自身风格、深受学生喜欢的公开课,为本年度的教学工作添上了一个美丽的音符。
站在课堂上我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孩子,孩子们在我的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不会是过时的,我也不是在吃自己的老底儿,而是把新鲜的果实摘给孩子们,让活力和激情在舞蹈的课堂上涌动。
XX年是幸福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当中我付出着、收获着、快乐着、进步着,正在进行着的XX乙未羊年我同样会用心面对,用我的全部热情来浇灌我深爱着的事业。
篇四: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XX年(截止12月5日),尘封xx节目分别制作和播出了下列成品系列节目:
61集系列节目“激荡三十年”、10集系列节目“梅兰芳”、15集系列节目“昆曲六百年”、24集系列节目“抗战”、20集系列节目“诗人毛”、24集系列节目“邓”、24集系列节目“百年恩来”、6集系列节目“生于50、60、70年代”、32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风云岁月”、18集系列节目“新中国重大决策密档”。
(32集系列节目“毛”即将推出。
)2.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
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
为了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
通过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梅派的唱腔伴奏。
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
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
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
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重新形成时尚。
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
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
我的学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没有令他们失望。
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
在受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1][2]下一页“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
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上一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
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
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当时的战况?
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
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于是我想办法找来了一部120分钟长度的《抗战十四年》纪录电影。
这首先保证了对史实的交代准确无误。
然后以这部电影为蓝本,一个字一个字听写打出文稿,以此为基础,加入各种延伸出的文字资料,形成24集、每集23分钟的系列节目解说词。
这是做起来很不容易的工作。
其次,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
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
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
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的选择。
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
在全国各地发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
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
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
做抗战节目,除了了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
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
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
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
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
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
要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评论、增加本行业内的文稿阅读量、勤于分析着名的新闻报道案例与叙事手法。
另外,今年我通过了编辑中级职称的各项考试。
通过不断的积累、修改,通过各位领导、老师、同事的不断指正,尘封xx节目全年来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评,先后在本台各频道和外台的xx台、xx台、xx台等处进行播出,也得到了全年各次的周评、月评、季评的好名次。
一年来,忙忙碌碌,起早贪黑,工作很辛苦,但是在xx台这个大集体中,也得到了很多温暖和快乐,这是和以x总为轴心的管理团队为大家创造的“累,并傻乐着”的良好气氛分不开的。
即将到来的XX年中,我将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更有效率的投入到无限的为淫民服务之中去,争取弥补今年以来的各种不足和遗憾,为部门、为领袖、为同事、更为自己多做贡献。
尘封的历史还有很多,以后的故事会更精彩。
更多精彩系列节目,且听我一一道来。
篇五: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
精选范文:
播音主持工作总结(共2篇)一.关于《尘封xx》节目:
1.流水账。
2.
关于部分系列节目的背后。
“梅兰芳”系列节目:
其实在节目播出之前至少一两个月,
我就在根据文稿来寻找各种声音素材。
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某一个特定地点,需要使用
哪些类型的垫乐、配乐才能达到“情景再现”,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难度颇大的工作。
为了
节目中仅出现一次的两三分钟的背景音乐,可能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搜集、试听和筛选。
通过
背景音乐对老北京历史气息的还原,对当年大上海历史的还原,对梅兰芳不同年龄阶段、不
同心态的还原,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音乐素材。
在这种反映戏曲大师传奇经历和艺术成就的
节目中,不能没有梅兰芳本人的演唱选段,在交代各种场景的情节中,还需要使用大量正宗
梅派的唱腔伴奏。
为了不使节目在众多戏曲专家和爱好者面前贻笑大方,每一个貌似随情节
出现的背景唱段中,都没有出现任何曲牌上的差错。
做到这一点,听起来很轻松,但在背后
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无法一一介绍。
“昆曲六百年”系列节目:
昆曲作为“百戏之
母”,是汉族的本体灵魂音乐。
后世出现的京剧、汉剧、楚剧等都源出于此,它是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认定,和莎士比亚戏剧并列,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雅乐”(连
京剧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赞誉)。
对所有爱好和学习京剧的人,昆曲都是必学项目。
当前,
京剧已经现出疲态,而昆曲正在重新崛起。
在文化圈和演艺圈内,昆曲在沉寂百年之后已经
重新形成时尚。
从xx年开始,《1699桃花扇》、《青春版牡丹亭》在全国、全世界的观众里造
成的轰动效应,至今仍未消散。
这股文化潮流已经波及到了全国各地,从北京北大到xxx大,
众多的大学生、文化人都在讨论、观赏和学习着昆曲,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事实。
我的学
生中,就有不少人利用假期自费去南京,就为了看一看《牡丹亭》的现场演出,而演出也绝
没有令他们失望。
一出长达5个小时的昆曲演唱会,能在各种现代演出方式和文化潮流中屹
立不倒长达7年,让自费前往的观众趋之若鹜、场场满座,让众多从未接触中国戏剧的各地
大学生泪流满面,这难道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需求吗?
该系列节目,既有
历史传承的厚重,也有现代风潮的反思;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艺术的反哺。
在受
众面上涵盖了所有戏曲种类的爱好者,也涵盖了高级知识分子人群。
“抗战”系列节目:
这个系列很伤脑筋。
问题全部在于细节。
关于抗战的文章,上一
抓一大把,书店一买一大堆。
但是这些素材如何适用于音频表达方式?
如何尽量准确的反映
当时的战况?
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做节目,弄点抗战文章录出来,配上点紧张
的音乐,以我的制作能力来看,得到好评应该不太难。
但是我不想这样草草了之。
其次,
是大量当事人的采访。
系列节目中,共计271段不同阶层人士的采访,涵盖了参加抗战的国
共双方和民主人士、海外抗战人士的后代、侵华日军老兵等,甚至有张学良、宋美龄等人在
当年的原始录音或回忆采访。
这都是很不容易收集到的资料。
这些资料来自于大量的平时积
累和搜集各种相关的资料片、老电影、纪录片,绝非一蹴而就。
再次,是各种音效和歌曲
的选择。
抗战是日本对中国14年的侵略,更是中华民族儿女8年的坚决反抗。
在全国各地发
生了那么多的战事,在国共双方牺牲了那么多的英才,在大江南北伤亡了那么多的平民。
这
些事件发生之后,在缺乏录音资料的情况下,如何去准确还原,带人走进那一段历史?
我
的做法仍然是大量搜集音效。
要做好专业节目,就得先成为半个专家。
做抗战节目,除了了
解当时敌我双方的各种战事和政事,更需要了解和熟悉当时使用的大致武器所发出的声音。
有了这些声音素材之后,就能够准确的大致反映出当年的各种战况。
这一点,听过节目的话
应该会有印象,但可能不会去注意它运用的真实程度。
我的抗战题材节目里绝不可能出现国
内各种影视剧里头的穿帮丑态----例如铁道游击队队员竟然人手一把德国进口毛瑟驳壳枪、
或者八路军大量使用捷克轻机枪、或者日军飞机俯冲攻击时出现喷气式飞机一掠而过等(二
战时期的确有喷气式战机,但仅限于试验阶段。
要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才开始投入使用)。
要
知道,当年我国若有这等装备,那就轮到我们去富士山饮马了,还打什么抗日战争啊?
在
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成长,比任何进修更难,但更有收获。
在节目上我想达到的目的是,
等到数年之后再拿出这些系列节目进行播出,仍然能得到认可和赞赏。
在一年来的工作中,
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除了接受和主动完成各种本职、非本职工作任务之外,我也
在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经常练笔写新闻